回覆列表
  • 1 # Edgarkou

    這個問題比較不好回答,需要從演義角度和正史角度分別回答,個人認為會是兩種不同的答案。所以下文區別對待分析,愚拙淺見,懇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首先從演義來講,劉備選擇對東吳開戰是很難讓人理解的,第一是長期以來孫劉聯盟作為弱勢群體存在,一直需要抱團對付北方的曹魏政權,劉備的出兵顯然打破了這一格局,這一行為是極其不利的;第二是這一決策幾乎遭到了除張飛之外所有臣子的反對,趙雲認為國賊乃曹操,諸葛亮感慨法正的早逝以致無人能勸阻先主出兵。種種違背常理的行為都無一例外的發生了,所幸三國演義裡先主有一句話完美解釋了這個問題:“朕不能為二弟報仇,空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其時張飛尚在)。 而後張飛之死又更加堅定了先主攻打東吳的決心。這也是三國演義對桃園三結義深情塑造的成功,張飛關羽的死,確是劉備攻打吳國的主要動力。

    而從正史上講,劉備並不像演義裡講的那樣擁有七十萬大軍,蜀漢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獨吞東吳。加上正史裡並沒有桃園三結義的深情厚誼,作為三國優秀政治家的劉備斷不會為一臣之死逆群臣草率出兵。究其原因是荊州之失使蜀漢徹底喪失了一統天下的資格,從此只能龜縮巴蜀坐以待斃,當年隆中對的策論也成了泡影,劉備光復漢室的願望也遙遙無期了。所以荊州對蜀漢集團的重要性是劉備出兵伐吳的主要動力,為關羽報仇只是出兵原因,劉備伐吳的目的是希望奪取荊州,使天下格局回覆到關羽兵敗之前的狀況,那樣一切就大有可為,蜀漢就充滿希望。

  • 2 # 寒鯤

    作為一個歷經風雨且割據一方的軍政人物,劉備伐吳的動機理應是相當複雜的,我們自然無法揣度劉備的心理活動,更無法確切地知道在劉備的心中究竟哪一種動機是能稱得上“主要”的。但,我們至少還可以放下“比較哪個因素更主要”的思路,粗粗分析一下劉備伐吳因素究竟有哪些,從而擺脫對本已不可知的劉備心理之猜測,進而回歸到政治史的形勢分析思路之上,梳理一下促動劉備伐吳的全部動機。

    動機1:為關張之死報仇

    從涿州到益州,從二十多歲的青年到六十歲的暮年,從關張二將到跨據荊益,對於劉備而言,關張二將是伴隨劉備從無到有的唯二“高管”,且關羽所督荊西南,張飛所督巴中,均是劉備軍團當時除過漢中以外的重要戰略基地(蜀中、巴中、漢中、江陵),兩位老夥伴的暮年慘死,不可能不刺激著暮年劉備的神經,復仇之火絕對會在號稱“仁德”的劉備心中熊熊燃燒。

    動機2:為手下兵將發洩

    以關張二將在新野屯兵以來的劉備軍中地位,以及“督”鎮一方的權力,近二十年間(200-220)絕不可能沒有直屬於關張或分遣到其他“督”職手下的兵將,也絕不可能沒有經由二將提拔訓練出來且處於漢中王國內部各個軍政級別的將官。所以,劉備手上的這支轉戰西南的百戰雄師,絕不可能沒有對關張二將慘死的憤懣之情,而這種集體情緒一旦得不到發洩,後果是極其恐怖的,喪失將心兵心,極有可能進一步危及劉備集團在益州的立足,所以,劉備軍面對接踵而至的奇恥大辱,必須伐吳洩憤。(即便諸葛亮、趙雲的勸誡也是委婉而知止的,因為他們知道即便拗得過劉備一人,也拗不過全軍將士)

    動機3:為荊州的土地

    荊州本身是劉備軍跨據荊益戰略的重要戰略支點,缺乏這個戰略支點的劉備軍團便只能從山路艱險的蜀道進兵秦川,且無法進行任何戰略呼應、戰略迷惑,大大降低了劉備軍日後北伐的戰略機動性,使得曹魏方面只需一個關隴便可圍堵劉備,而季漢政權便不得不依賴於曾經背叛過自己的東吳進行戰略呼應,政治主動權也便喪失掉了。

    動機4:為了荊州人心

    此處的人心包括將心、兵心與民心:從將心上看,蜀漢高層有相當大比例的軍政要員都來自荊州(李嚴、馬良、黃忠、魏延、楊儀),喪失故土,對於這批高層來說是一個相當不利的打擊。從兵心上看,劉備自新野屯兵以來,普通中下層軍士理應有很大比例是荊州籍,他們不可能會甘心自己的故土被一個背後捅刀的敵對勢力所掌握,也極有可能在軍心動搖之後,背叛劉備軍團,既不利於劉備軍團維持益州穩定,也不利於劉備軍團進一步對外征戰。從民心上看,孫堅、孫策與孫權早期三代江東勢力與處於荊州的劉表勢力征戰了十餘年,而劉備則在新野屯兵以來便極得民心(甚至出現了隨劉備南逃的現象),且從劉備伐吳後武陵地區蠻人的響應來看(沙摩柯),湘鄂西山區的化外蠻人似乎也更認可劉備一些。所以,劉備如若不趁著這些受過自己恩惠的荊州將兵民蠻的人心所向,速速展開“伐吳復荊”的戰略行動,一旦等到東吳在荊州的統治深化,那麼季漢政權便無法利用人心所向的優勢,那才是真正的坐失良機。

    綜上,劉備伐吳是劉備軍團整體的必然選擇,並不僅僅是劉備一人的復仇動機所能促動得了的,換言之,劉備也必須綜合考慮至少上述四個動機,方才決定並籌備了最終的伐吳。至於最終的夷陵大敗,只能說是戰術失敗,但絕不能以戰術的失敗去否定戰略的正確。

  • 3 # 只是一個傳說罷了

    公元219年冬,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擒獲,然後被殺。公元221年,劉備出兵伐吳,讓張飛從閬中出發,與他在江州匯合。結果張飛又被部下範強,張達給殺了,並且這兩人投奔了東吳。短短几年內,劉備失去兩員虎將,而且都與孫權有關,可以說為兄弟報仇是劉備伐吳的一個原因,但並不是主要原因,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個主要原因是奪回荊州。荊州畢竟是戰略要地。諸葛亮在《隆中對》也提到了,只有跨有荊州,益州,兩路出兵攻擊曹魏,這樣勝算才比較大,如果荊州沒了,相當於失去了一個重要的北伐基地,這一點劉備能忍嗎?必須把荊州搶奪回來,繼續保有統一全國的希望。

    第二點,是為了展現自己的實力,轉移內部矛盾,關羽的失敗給劉備集團上下帶來了巨大的震驚,蜀漢迅速變成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國,正是因為他弱,他才要出兵,顯示自己的強大。此外,荊州的丟失意味著蜀漢集團的所有開支都要落到益州人的頭上了,這肯定是益州人不願意看到的,必須要把荊州奪回來為了緩解內部矛盾。

  • 4 # 烏龜小妹

    我覺得就是劉備的一個表面藉口,古代國家打仗不都需要一個理由,讓世人不謾罵。劉備想要趁著這次機會同吳國開戰!希望藉著吳國和蜀國開戰的機會!實現兩個結果,一吳國勝利不僅得到荊州 而且還將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全部盡歸吳國!原蜀國的所有軍隊和將領全部投奔吳國!二是蜀國勝利,不僅保住荊州,整個東南半壁江山甚至包括臺灣全部盡歸蜀國!原來東吳的所有將軍和精英全部投奔蜀國!反正無論哪方勝利!結果肯定是一個!1吳和蜀有一方將一統南方半壁江山!2蜀國的精英和將軍和吳國的精英將軍將在一個團隊裡一起合作!這樣一來對曹魏肯定不利!最後滅掉曹魏肯定是輕而易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面對失敗就發脾氣,抗挫折能力差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