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梧桐樹邊羽

    楊廣為何被稱為“隋煬帝”?“煬”字背後隱藏著哪些秘密?

    楊廣為何被稱為“隋煬帝”?

    隋帝楊廣的諡字為“煬”,所以被稱為隋煬帝。

    楊廣在江都兵變後,被宇文化及叛軍殺害。其時天下已經大亂,各有朝廷,互不買賬。按照正統來說,應該是沿用隋恭帝楊侗對他的追諡“明”皇帝,廟號世祖,即稱之為“隋明帝”。但是誰說了算已經不是末路王朝能做主的,各路叛軍紛紛追諡,以顯示自己的正統帝業。夏王竇建德追諡為“閔”皇帝,而唐高祖李淵則追諡為“煬”皇帝。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而這場天下逐鹿最終是李淵取得了勝利。因此,所有史書就都按照唐之正統稱楊廣為“隋煬帝”。

    “煬”字背後隱藏著哪些秘密?

    煬,本意是用火炙烤、烘乾,熔化金屬。而在《諡法》中:

    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

    李淵追諡楊廣使用了這個字,是一種批評,也是對自己起兵反隋的一種政治申明。為上奢侈暴戾,好大喜功,逆天虐民,天下人可共誅之。那麼我作為你的表兄弟,帶頭起義反對你就是順天應民了,取代你也是人心所歸。

    所以,這些東西,多多少少是一種政治態度、一種宣發手段。只不過李淵走向了勝利,並且將中華帶入了有漢以來的另一個盛世王朝,所以他說的都是對的。

    那麼隋煬帝的“煬”冤不冤呢?

    其實在諡號裡面的那些論法,集中到一點就是“濫”,什麼事情做過頭了,沒有節制,就是“煬”。從各種說法來看楊廣登基之後的作為,說他沒有節制並不過分。

    這只是楊廣的一個方面,後世集中誇大了這一特點。其實在唐朝官方對楊廣的評價並沒有後來的不堪,那些聲色犬馬、活色生香的窮奢極侈,大都來源於唐民間傳奇——當然,官方不會為了一個前朝的反面形象去說什麼。唐朝的《隋書》其實對他的正面評價不少,當然也有負面評價,但主要是無節制地浪費國力,以至於拖垮了整個國家。所以楊廣後來的形象先是在民間濫觴,最終到了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將他用正式文獻的方式給定了性——這就是個暴君。

    唐朝官方的客觀評價

    其實我們認真思考,就會發現後世的評價日益走偏,唯有最靠近的《隋書》相對比較客觀。

    說楊廣嗜殺?哪個生逢亂世的封建帝王不嗜殺?否則何以立足?所以《隋書》不說他這個。因為和楊廣比起來,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和登基之路更加血腥而狡詐。

    說楊廣聲色犬馬,可他和蕭後的感情卻一直很好,直到被殺。至於後宮三千,哪一個皇帝不是這樣呢?所以《隋書》也不說他這個。

    說楊廣窮兵黷武?哪一個有志向的帝王不是這樣呢?漢武帝不也敗光了文景之治的家底?滅吐谷渾、討占城、征討契丹,大宴突厥、征討流求、三徵高句麗,若不是國力不繼,民亂、叛軍四起,哪一樣不是帝王偉業?好大是有的,但是殆政,楊廣真算不上。

    最為詬病的是大運河。可這是民生工程啊,相當於今天的高速公路。而且這大運河也並非就是他開始修的,早在隋朝之前就開始了,一直到唐朝還在修,甚至元朝還在修。

    楊廣的問題在於沒有綜合考慮國力,建國之初應該是先休養生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國力搞上去才能著手搞這些工程,像漢武帝,就是虧了有祖宗的積累。

    這些東征西討,運河宮殿的修建,大量透支了國家勞動力,在我們今天,可能體會不到這種大工程對一個社會的影響力,因為現在有很多專門的人才從事建設。而在古代,所謂徵用勞役,實際上都是徵用農民,一旦大量的農民前去勞役,甚至死去,那麼對應的就是一個主要勞動力喪失的家庭破裂,社會最基礎的結構被大量打碎,同時因為勞動力不足,直接影響到糧食生產。

    糧食不夠了,肚子吃不飽了,自然就造反了。

    這些都是因為楊廣過度透支老百姓的勞動力,也就是國力,唐朝人總結出來的好大喜功、奢侈浪費並非單指他對物質的浪費,更重要地是浪費了整個國家、社會的資源,最終導致了社會體系的崩潰。

    所以,一個“煬”字是適合楊廣的。這也體現了唐人治史的嚴謹客觀,遠比後來宋人要好得多。宋人愛說道理,愛發評價,還愛根據自己的喜好下判斷。

    理想主義者的悲劇

    我們脫離開固有形象來看楊廣,就會發現他和歷史上少有的幾個人物何其相似。都曾經站在權利頂峰,都曾經叱吒風雲,都曾經為天下殫精竭慮,最終都事敗人亡,負面評價到正史都不願提及他們。

    這正是“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第一個是王莽的新朝,第二個是楊廣的隋朝,第三個是王安石的熙寧變法。

    這三個人的經歷相似,結局相似,口碑也相似。王莽死後頭骨被當做酒杯,隋煬帝留下萬古差評,而王安石由於並非權利最頂峰,待遇比前兩位要稍微好一點,站在他的角度思考的人也多一點,但還是被人罵作獾子精亂世,一個人背下了北宋覆滅的黑鍋好多年。

    其實他們都是超越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新朝的託古改制,是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採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隋煬帝的各類大手筆行為,其實都是國家應該做的。王安石的熙寧變法,從今天來看,更是對極了,而且很多都實現了。但是在當時,都無一例外的失敗了。

    這只是一個原因,時機不對。

    理想主義者光想做得最好,滿足自己的各種規劃。如果是個普通人,這種理想沒問題,因為你沒有多大的權利,調動不了多少資源,會受到現實的打擊。但是王莽、楊廣是皇帝,王安石是皇帝所倚重的改革小組組長,為了做到最好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反而導致、加速了國家的衰亡。

    隋朝唯一的大詩人

    這一點離題有點遠,就不詳述了。但是我們說詩歌史,隋朝實在太短。魏晉南北朝詩人如秀木成林,唐朝詩人如過江之鯽。這兩個詩歌史上輝煌的時代在隋朝的聯絡,就落到了楊廣這個“美姿儀,少聰慧”的皇帝身上。

    如果說隋朝只有一個大詩人,那就是楊廣。

    他承上啟下,跳出南北朝迷離之風,有南朝清麗而不頹靡,開啟盛唐文學先導。

    當然,他不是有意的,他是個皇帝,寫詩對他來說,只是個才情表露的小玩意。

    但是他在詩歌史上的地位是關鍵的,不可撼動的。也正因為這一點,唐朝人其實對他的評價是客觀的,在文學上,楊廣是不少詩人的偶像。

    帶有理想主義的文人,衝到權力巔峰,是為隋煬帝楊廣。

  • 2 # 魔方歷史觀

    “隋朝”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比較有名氣的王朝,雖然存在時間並不長。而“隋煬帝”楊廣的名號更是至今都為人所熟知,而且“隋煬帝”在現在也是充滿爭議的一位古代皇帝。而楊廣為什麼被稱為“隋煬帝”呢?“煬”這個字是何意呢?

    “煬”字作為“諡號”的含義

    關於諡號,大家應該是比較熟悉了,諡號是根據死去的人生前的所作所為做出的一種“評判性”的稱號,在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有身份的人,在去世後一般都會有諡號。而諡號也有美諡和惡諡之分,而區分美諡和惡諡,就是根據諡號中的字來分辨。對於“隋煬帝”楊廣,後世評價中貶義居多,“暴君”之類的評價也不在少數,所以他的諡號自然不會是什麼“美諡”,這從“煬”這個字就可以看出來。“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這些是對“煬”這個字作為諡號而做出的一些解釋,由此也可見,“煬”這個字哪怕是在“惡諡”之中也是能排的上名號的。

    楊廣與“煬”

    楊廣是為“隋煬帝”,而楊廣是否真的如“煬”這個字所表述的那樣呢?首先,楊廣這個皇帝,在後世史書典籍上也並非是只有“隻言片語”的描述。楊廣這個皇帝,不能說沒有什麼功績,不說軍事上的征伐,就只是“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就可以說是楊廣此人的一大政績。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兩千多公里的“隋朝大運河”成了當時南北經濟交流的一條重要渠道。

    但是,楊廣此人,讓後人詬病的方面也不少,而也正是這些方面,是他被諡為“煬”這個字的重要原因。首先楊廣生活上驕奢淫逸,大興土木,建造奢華的宮殿,勞民傷財;命人去挑選民間美女納入後宮,酒色取樂;在他遊江都時,只是船隊就長達二百餘里,而且五百里內都要貢獻食物,大肆揮霍。

    種種作為,使得楊廣得了“煬”字的諡號。但是,這個諡號並不是楊廣最開始的諡號。

    在楊廣被“弒殺”後,開始時,當時的隋朝群臣擁立楊廣的孫子“越王”楊侗為帝,而楊侗追諡楊廣為“明皇帝”。但是楊廣並沒有以這個諡號而流傳後世。因為,在唐朝初期,唐高祖李淵追諡楊廣為“煬皇帝”,這也是隋煬帝楊廣最終諡號的由來。

  • 3 # 希望星晨58298869

    “隋朝”在中國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只是短暫的一瞬,曇花一現後二代而亡;但就文帝南征北戰,代周建隋,首立開皇之治,創三省六部制滅陳;煬帝徵吐谷渾,開科取士、修隋朝大運河等業績,在中國歷史上尚留下了不算暗淡,也不能被後人忽略的光亮。

    1.楊廣其人。

    隋煬帝楊廣,生於長安,公元581年,立為晉王,曾率軍消滅陳朝立下軍功,又處心積慮謀劃奪嫡事宜成功,公元604年,正式即位。

    在位期間,修建隋朝大運河,營建並遷移至東都洛陽,革新改州為郡;倡導改度量衡依古式;但他頻繁發動戰爭,如:征伐吐谷渾、三徵高句麗,後期窮兇極惡,弄得民不聊生,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導致了隋朝崩潰覆亡。

    公元618年,“江都兵變”中,楊廣為宇文化及叛軍所縊殺;隋恭帝楊侗追諡他為“明皇帝”,唐朝追諡為“煬皇帝 ”,夏王竇建德追諡為“閔皇帝”。注意:唐朝追諡楊廣為煬皇帝。

    2.“煬”作諡號的含義。

    《諡法》講得是追諡的準則:即帝王、諸侯等死後,朝廷禮官根據其生前事蹟及品德,擬定一個評定性的稱號,呈皇帝批准生效,又分為美諡和惡諡。

    “煬”屬惡諡,有三層含義:“好內遠禮”即喜好女色輕視禮法,“去禮遠眾”即不遵禮制而背棄大眾,“逆天虐民”即悖逆天理虐待人民;以此推斷,作為皇帝的楊廣既昏又暴,惡到登峰造極,無以復加了。

    3.頗有作為的楊廣為何有此惡諡?

    1)唐隨隨來,唐高祖李淵作為楊廣的表兄弟,為彰顯自身皇位的合法性,處心積慮地貶低亡國之君,毫不含糊地追諡楊廣為“煬皇帝”,故意讓表兄遺臭萬年,映襯自己的光彩照人。

    2)楊廣後期驕奢淫逸,濫用民力,大興土木,建造奢華的宮殿;罔顧廉恥挑選美女,在他遊江都時,浩浩蕩蕩的皇家船隊延續二百餘里,且沿途官衙都要貢獻美食,形成大肆揮霍,鋪張浪費之勢,弄得民怨沸騰;口碑不佳。

  • 4 # 拖刀石

    隋煬帝楊廣,隋朝的第二任皇帝,好大喜功、喜愛玩樂,史書稱其暴虐無道。在位期間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大規模修建離宮,使得隋朝末年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

    自周朝起,中國古代有對死去的身居高位的人追授諡號,它代表了對死去的人的的一生功過的概括性表達。諡號含有褒貶之意,最高的褒揚就是文、武,還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厲、幽、煬都是貶字,衝、殤、愍、哀、悼等諡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貶意。諡號分為上諡,就是褒揚的諡號;中諡即表示同情等;下諡,多貶義。

    楊廣死後,各割據(當時)政府都有給其上諡號,總共有三個:隋恭帝楊侗諡世祖明皇帝,夏王竇建德諡閔皇帝;唐政權給其諡煬皇帝(最晚)。

    這裡面楊侗隋的繼任者,給出的諡字是明。明是什麼意思呢?據古法,明:照臨四方曰明;譖訴不行曰明;思慮果遠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賢致遠曰明;總集殊異曰明;獨見先識曰明;能揚仄陋曰明;察色見情曰明;容義參美曰明;無幽不察曰明;聖能作則曰明;令聞不已曰明;奉若天道曰明;遏惡揚善曰明;視能致遠曰明;內治和理曰明;誠身自知曰明;守靜知常曰明;至誠先覺曰明;遠慮防微曰明;懿行宣著曰明;智慧晰理曰明;昭晰群性曰明。

    明的意思就是當皇帝的很厲害,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能夠保境安民,並且見識獨特,任用人才和官員方面做到為才是用,能夠作為天下人的榜樣,能及時查處奸佞,遏制壞人,褒揚好人,政治清明等等。怎麼說都是皇帝很好很厲害。

    明是典型的上諡,楊侗是楊廣的孫子,很受楊廣喜愛,每次出巡必定以楊侗為東都留守。作為孫子的楊侗怎麼會把自己的爺爺說的很壞呢?肯定是歌功頌德的。這不用說,但是也從一些側面能夠看到楊廣還是有一些能力在裡面的。

    而當時的農民起義軍首領竇建德建立的大夏政權給其上閔。閔:慈仁不壽曰閔;在國遭憂曰愍;在國逢艱曰愍;禍亂方作曰愍;使民悲傷曰愍;使民折傷曰愍;在國連憂曰愍;佐國逢難曰愍;危身奉上曰愍。

    意思是當皇帝的死的早,在位期間國家出現危機,產生很嚴重的禍患,讓民眾遭受到困苦等。表達了對隋帝的同情,又批評了他的一些政策。

    大夏政權是農民起義政權,對對隋帝的諡號上閔,讓我覺得有些假。但細細一想可能是楊廣早期的一些作為還是很深入人心的,不過後期由於他的好大喜功,導致國家遭受困難,農民起義,同時在位期間大興土木,使得民眾不堪其使役最終導致了失去國家。是同情,同時也表達了批評。這麼做的原因應該是收買隋朝勳貴的人心。

    唐政權則給了隋帝一個下諡。煬: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好內怠政曰煬;肆行勞神曰煬;去禮遠正曰煬;逆天虐民曰煬。意思是不遵守禮法、脫離群眾(這裡的群眾僅指勳貴)、不勤政事、做的事情不是正義的且暴虐無道。

    按道理來說,李唐王室和楊隋王室是親戚關係,為什麼要做的這麼絕呢?說到底仍然是收買人心、同時撇清兩者的親戚關係,為了讓天下人能夠正確分開兩者關係。所以早早的把隋帝放在了自己的對立面上,表明自己的得國正,是為天下人除害。

    大夏政權和大唐政權兩者的平臺不同,想要拉攏的物件也不一樣,所以會對隋帝的評價有著比較大的差別。但是從三個割據政權中能夠窺探到當時的隋帝是怎麼樣的一個存在。單說是李唐王室對隋帝的諡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面。

    這個煬字代表著李唐王室向全國發出的一個訊號:我們不一樣,我們和他有著明顯的區別。後來李唐王室的成功也從一個方面證實了李唐王室做法更得當時的天下的人的認同。雖然隋帝擁有三個諡號,但是隋煬帝的叫法更廣,證明歷史最終由勝利者書寫。

  • 5 # 紅葉浴我

    隋煬帝楊廣(569~618年4月11日),本名楊英,小字阿摐,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618年在位)。

    說起隋煬帝,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一位在中國歷史上篇章上描繪出濃墨一筆的人。

    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率軍消滅陳朝,奪嫡登基,在位期間,修隋朝大運河,營建洛陽(東都)、遷都洛陽,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頻繁發動戰爭,例如徵吐谷渾、三徵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窮奢極欲 ,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天下大亂,導致了隋朝崩潰覆亡。

    可以說隋朝建國至歷二代而亡,整個隋朝時代皆是他的身影。

    至於楊廣為何被稱之為“隋煬帝”,皆為歷朝歷代帝皇去世,後人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皆以溢號概括,溢號有褒有貶。

    史載大業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發動江都兵變,楊廣為叛軍所縊殺。隋恭帝楊侗追諡明皇帝,廟號世祖;唐朝追諡為煬皇帝,夏王竇建德追諡為閔皇帝。

    由於李唐政權力壓各路反王作為隋朝之繼任政權,後代皆以李唐追溢之“煬”字作為其溢號,史稱隋煬帝。

    作為史上頗具爭議之帝王,李唐追溢之“煬”字又有啥含義呢?

    據古代《諡法》說,“好內遠禮為煬(不遵禮法),去禮遠眾為煬(破壞禮法遠離民眾),逆天虐民為煬(違背天理虐待人民),好大殆政為煬(好大喜功貽誤朝政),薄情寡義為煬,離德荒國曰煬(背棄道德荒淫誤國)。”

    我們從這可以看出“煬”為史載屈指可數之惡溢。當然作為一個繼任政權來說,給前朝皇帝冠以一個如此“煬”之惡溢來闡述李唐政權的合法合理性,也屬正常。

  • 6 # 海上十二

    “煬”在《諡法》中解釋如下:“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

    總的來說是品德不行,人品差勁,才疏學淺的一個垃圾!

    這是後世給楊廣的評價!

    但楊廣的年號是什麼?大業!

    何謂“大業”?其名稱來自《易經·繫辭上》“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一看就是個有治世之才,志存高遠的年輕政治家!這個國號表達楊廣對隋朝和自己的期望。

    “煬”與“大業”這兩個反義詞,同時出現在了楊廣的身上。

    歷史上的楊廣的一生,大致可以總結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蕭何就是楊廣本身的性格。

    一、雖才華橫溢,然任性嫉妒。

    隋煬帝是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皇帝。在中國的歷史當中,政治才能與文學才能似乎是很少有人能夠兼具,縱觀歷史上的帝王,會治國的文采不行,秦皇漢武略輸風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才華好的,大多治國極差,南唐李煜,南宋徽宗。

    楊廣不一樣,關於寫詩才華橫溢,對於治國眼光長遠。總之,就是個又有才情又會治國的皇帝。

    隋煬帝時期詩壇的主流是宮體詩,其內容多是宮廷生活及男女私情,詞藻靡麗,有時內容十分的不入流。

    而就是在這樣宮體詩盛行的時代,隋煬帝的詩作宛若清流,盡顯魏晉風骨,不堆砌詞藻,言辭懇切,一掃宮體詩淫靡之氣。

    比如他的《野望》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

    斜陽欲落處,一望黯消魂。

    隋煬帝詩作不僅質量高,數量也多,存詩44首。若提到隋朝著名的詩人,隋煬帝一定榜上有名。

    此處劃重點:但隋煬帝不允許別人比他有才華。是個不能容人的人。

    大業年間有個詩人叫薛道衡,他的代表作《昔昔鹽》,其中有一句“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被傳到隋煬帝耳中,隋煬帝一看大聲稱讚,於是自己忍不住動筆寫起來。

    結果他發現自己比不過,就命人把薛道衡給殺掉了。並在薛道衡死前得意洋洋的問:“如今你就要身首異處,還如何能寫出這樣的句子?”

    不僅不喜歡別人比自己厲害,也不聽別人的意見。

    《資治通鑑》這樣記載著隋煬帝對於諫言的態度:“我性不喜人諫,若位望通顯而諫以求名者,彌所不耐。至於卑賤之士,雖少寬假,然卒不置之地上。”

    總而言之,你們不要在我面前諫言, 說了我就生氣,我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

    老臣高熲、張衡因為進諫,前後被殺。

    二、雖志存高遠,然急功近利。

    隋煬帝的理想在《隋書 楊玄感傳》可以找到,是成為超過軒轅與唐堯的皇帝,建立超過西周與大漢的帝國,做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如果你認為隋煬帝僅僅只會空想那就錯了。他還是個實幹家,身為皇帝卻十分勤奮。

    所以他在位十四年中,三下江都,四上塞北,西巡張掖。呆在大興城(長安)時間不超過1年,東都洛陽時間不超過4年。

    大興城地處西北,對南方和東方地區其實影響很弱,隋煬帝很早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為了鞏固南方和東方的統治做了兩個決策,一是修建東都洛陽,二是開鑿大運河。

    這兩個決定就當時和後世其實非常正確。

    洛陽形勢險固,是北邊邙山南有伊水的形勝之地;漕運便利,交通四通八達。居正中呼應四方。能夠很好的輻射東部,連線西部。

    至於大運河這和決定就更加NB!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靠大運河將東南財富用來支撐西北的李唐政權,使得唐朝硬撐150年。黃巢起義後截斷大運河,李唐帝國覆滅。一個帝國的興衰取決於一條河流,難道這還不能體現大運河的重要性嗎?

    決策沒有問題,但方法錯的離譜。他為了跑步進入自己理想的太平盛世,完全不顧百姓的死活。

    雖然這兩個決定對於後世十分的有價值,但對一當時的人民是痛苦的根源。

    隋煬帝在位期間隋煬帝在位八年,共建大型工程22處,使用人力3000多萬。而隋朝當時的全華人口才4600萬,平均每年徵調400萬,意味著所有的成年男丁都被徵用了。

    長城修建用人百萬次,大業元年到大業六年,每年枯水期開鑿運河,耗用人工300萬次。東都洛陽用時十個月,動用人次200萬次,超負荷的勞作使得年輕勞動力大批次死亡,據《隋書》記載“僵仆而斃者十四五。”

    這種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的的方式,完全不考慮百姓的承受能力。導致屍橫遍野、婦孺哀鳴。

    這人都死光了,你去統治誰呢?我想這也是隋煬帝被慣以“煬”這個字的原因。

  • 7 # 易乎

    “煬”這個字其實是隋煬帝楊廣給陳後主取的,因為當初隋朝大軍已經攻到了陳朝門口了,陳後主不僅不跑路,反而絲毫不慌的在看妃子宮女們唱歌跳舞,即使最後刀都已經架到他脖子上了還是十分淡定。楊廣在看見了陳後主奢侈而糜爛的生活後,便在他死後,給他取了一個諡號“煬”。

    “煬”這個字在《諡法》中沒有一句是好話,原文是:

    “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

    大致上的意思就是:離心離德不遵守禮法,破壞祖制遠離人民,違背天理虐待民眾,好大喜功荒廢政治,薄情寡義沒有道德。

    雖然這個字不是什麼好話,但是配陳後主那是綽綽有餘了。但是楊廣萬萬沒想到的就是,自己給他人取的諡號,幾十年之後居然會用在自己的身上,想想也是一種莫大的諷刺啊!

    但是楊廣和陳後主不同的地方就是,陳後主確實是昏庸,在位時就沒幹過好事。但是楊廣不一樣,在位期間不僅開鑿了大運河而且還開創了科舉制度,為國家更好的選拔人才,讓那些底層的寒門子弟也有機會進入到上流社會。在位時還有一些其他的功績,我們就不一一例舉了。

    之所以李世民給楊廣取的諡號是“煬”就是為了醜化隋朝,醜化楊廣,要不然怎麼能顯示出自己順應天道,不得已之下才造的反。就比如李世民說隋煬帝楊廣弒父殺兄,奸母淫嫂,讓李世民自己捫心自問,這些事情他自己難道沒有做過嗎?楊廣弒父這件事沒有一本書上記載過,但是殺兄確實是有的,而李世民不僅殺兄,還逼自己老子退位,把皇位讓給自己,更過分的就是還給楊廣的皇后蕭氏也給納入了後宮,要是從輩份上來講的話,蕭氏是他的岳母,李世民他是乾脆直接給自己幹過的事情全部推到了楊廣的身上,不管有的沒的。歷史終究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羽為什麼不投靠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