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德司契
-
2 # 楊章林555
這應該是一個非常樸素的問題。天地剛開始是沒有名字的,有了人類之後,聰明的人們為了區別物質,就給不同的物體取了名,方面識別,就如同母親給眾多兒女取名一樣。我拜讀了一些解讀,真有這麼複雜嗎?
-
3 # 華民學讀道德經
“道德經中(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首先“之”是什麼意思?“無所陳之”。 “無所”“陳”的是什麼? “無所”“陳”的是“之”。 所以“之”是什麼意思至少要查一查“說文解字,不管說文解字正不正確。
無是什麼意思。 “無”是用一切裝置都觀察不到的但是真實存在的能量。 “無”簡單解釋為“看不見的東西”,道德經中解釋為“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搏之不得”。 “視”的什麼?視“之”。聽“之”。 搏“之”。 陳“之”。
“天地之始”。 天地有“之”。 “萬物之母”,萬物有“之”,人是萬物之一,“人有(之)嗎”。 人有“之”,什麼是人的“之”,說文解字解釋“之”是“人的面額向上生長的毛”,那麼“天地的(之)”和我們人類的“之”是同一種類的嗎?是互相連線的嗎?
-
4 # 一個富陽農民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是老子看問題的兩個不同的視角,由次可見老子思想的深度,有名是站在主觀唯心視角看待世界,無名則是以客觀唯物的視角看待世界,老子道論始終以兩個不同的視角解讀自身對道的理解,老子可以說是唯物論的鼻祖,道德經第一章是開啟道德經的門戶。
-
5 # 大鼎56359443
我個人的理解是0和1的關係。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說的是這個事。道就是0,就是無,就是混沌,是萬物的初始狀態。我的理解是“有”就是1,就是德,就是萬事萬物的規律。正因為有了1,才有了陰陽,才有了萬物。所以“有”是所有一切的基礎。至於斷句的問題我覺得可以自行參考一下馬王堆版的《老子五千言》,畢竟人家是罷黜百家之前的未河蟹版本,參考價值大一些。
-
6 # 我是水ya
《道德經》千人讀有千解,我也只能說我認可的解釋:
無名”,也就是說太極未分,陰陽未判之前,無形無象的無極混元狀態。因為大道本體未動,無形無象,故曰“無名”。
天地本無名,有了上下左右四方之形象,才有其名。天地生在大道之後,所以無名是“天地之始”。雖曰無名,而天地人萬物皆孕育其中,只是尚未成象而已此即是“無名天地之始”的無極狀態。待到靜之已久,氣機一動,氤氤氳氳,生育天地萬物,才有可名;一片太和元炁,流行宇宙,養育群生,就是“有名萬物之母”
-
7 # 尋藝持久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句話太好理解了。道德經己明碓指出,人們為何總不知曉?總也想不明白?
無名,老子明確告知:道本無名,強名曰道。無名,天地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老子又明確指出:道生一,一即是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能生物者若不是牝,還有誰能?
綜上所述,明白這段---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的意思了嗎?
-
8 # 模糊黃金紅
剛才簡單看了一下,大家對老子《道德經》理解還是大多隻停留在字面上,這樣問題很大。
首先要明確老子在《道德經》中究竟在表達一個什麼中心思想?
這個問題大家可能還沒有大問題,老子是在表達“什麼是道?”。
其次要明確老子之道是在什麼大背景下描述的?這個問題稍稍難一點,其實大家一定同意老子之道一定是有傳承的,可以明確說老子是在傳遞上古伏羲氏一畫開天創立的古太極☯文明之道。
其三,老子是以怎樣的語言或方式來表述老子之道的?這個問題其實老子自己還是說明白了,原文如下: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這是廣域費波納契數列通項公式,其中φ=0.618…(黃金比例),當n=0時,數列值為0,n∈整數(-∞→∞)。這個通項公式展開式為:
-∞ ∞…-1 1 0 1 1 2 3…∞
大家或已經發現這個創生數列與老子道生序列特別相似。
迴歸本題:什麼是無?什麼是有?
0→無(天地之始)
1→有(萬物之母)
現在簡單解釋人類所處的宇宙是什麼樣子?
一個泡泡就是一個真空團,真空由光子填充,所有泡泡都漂浮在宇宙大空洞中,空洞由純引力子填充。當視界空間一個光子執行到泡泡邊緣後就會掉入空洞裡,光子碰到引力子就會湮滅生成中微子:
引力子+光子≡中微子
這個就是老子道恆等式,其中,引力子帶1份-h能量,光子帶1份+h能量,中微子不帶能量。
h=6.62607015×10^(-34) J·s(普朗克常數)
道恆等式用數字表示為:-1+1≡0。
有這些基礎知識可以進一步明確老子之道是什麼了?道就是中微子,中微子就是無或無極。
這是中微子精細結構圖:正負電荷繞兩個引力子形成自耦合。
真空中任意一個點對應一箇中微子,因此無或無極就是真空。
下面提出一個更具挑戰的問題,中微子如何無中生有(0→1)?
首先要引入冷極概念,冷極就是由純引力子填充的空洞,那裡連一個光子都沒有,溫度永遠是-273.15C°。冷極在哪裡?泡泡外就是空洞。
100年前玻色(印度科學家)向愛因斯坦求教關於玻色-愛因斯坦統計問題,愛因斯坦如獲至寶,兩人成功預言宇宙中還存在第五態:當玻色子(外觀上看一模一樣的基本粒子)在絕對零度附近時,所有粒子量子態就會趨同,形成一個粒子,這個粒子就是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超流體)。
這個預言現在已經被成功證實了。
這個故事現在可以繼續了:中微子中鎖閉有一個光子,那個光子是看不見的,所以叫暗能量。中微子團處在空洞中時,就會象水一樣在0C°時結冰生成中微子冰(玻色-愛因斯坦冷凝態),中微子冰就是暗物質。中微子冰透過一個聚集過程當聚集物體的質量超過霍金質量後就形成先天一代黑洞。
黑洞就是那個“1”或有,老子叫其為玄牝。
老子曰: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黑洞或玄牝就是創生萬物的天地之母。
-
9 # 蓋天宣夜說
道家文化,是往古夜也萬年黑,來今晝夜平分千年白,尚(上)黑墨客歷史文化,實際上就是普世的人類起源歷史文化!(道德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的“名”?實際上是指黑暗無艮的黑!也就是“無黑,天地之始;有黑,萬物之母”!無極而太極?沒有太陽而有太陽!“道生一,一生二”?是故易有太極太陽!總之,(道德經)的第一章,就濃縮了生命萬物與人類蛋生起源時期的地理與時空概況,包括恐龍家族和形成煤炭的蕨類植物森林,都是在太陽還沒有發光時期那個黝黑“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特殊環境條件中萬物種類具備而來的,
-
10 # 麥拉拉菜頂鍋蓋
這句話也因為斷句的不同,有兩種理解
一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一般理解為,名為命名。即:無,命名了天地最初的混沌狀態。有,命名了萬物的母體和起源。
二、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一般理解為,名指概念。即,沒有概念分化,那是天地最初的狀態(天道),有了概念的分化,萬物(人道,側重人類社會)開始起源。
提前說一點,這裡的有與無,都不是一般意義的存在和不存在,用程頤的說法理解,無,指本體,道理,微妙幽隱,所以叫無。有,指作用,現象,顯著明顯,所以叫有。但終究還是,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
11 # 古道西風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論是無、有,還是無名、有名,其斷句不同理解一概相同。大致為:無命名為天地之始,有命名為天地之母。
其中,天地初始是混沌未化而欲化的一個狀態,我們常用無的這個狀態去領悟道的奧妙;萬物本源是宇宙生養萬物的玄牝之門,我們常用有的這個狀態去體察道的端倪。
這是道德經的開篇章句,闡述的道的玄妙,啟發我們在這同出而異名的有無、道德,以及後續的美醜、強弱、雄雌等辯證中尋找到合乎情理或者說合乎於道的制衡點。
-
12 # 武功文刀
此句有兩種斷句,意義基本一致。
1.無名,天地之始(“無名”,是宇宙天地渾沌未開之初始),
有名,萬物之母(“有名”,是宇宙萬物產生分化的本原)。
2.無,名天地之始(“無”,是宇宙天地渾沌未開之初始),
有,名萬物之母(“有”,是宇宙萬物產生分化的本原)。
-
13 # 趙俊峰評談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的人斷成: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我取前者。事物沒有分別的狀態,也就是沒有名字是在天地開始的時候。事物有了不同,也就是各自必須有名字的時候是萬物的母體,萬物由此開始出生。這是中華文明也就是道家和儒家的宇宙生成觀。
-
14 # 淡淡一掬水
我認為以下理解都是正確的。
因斷句的不同,有兩種理解:
一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名,即為命名。就是以“無”命名了天地最初的混沌狀態;以“有”命名了萬物的母體和起源。命名就是動詞。
二、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裡的名指概念。即名詞。是物體的具體名字。沒有概念分化的時候那是天地最初的狀態(天道),有了概念化的分別。萬物(人道,側重人類社會)開始以名字概念化區別開來。這裡的有名無名可以理解為名詞、代詞、形容詞。
為什麼會有以上兩個理解都會是正確的?這就是古漢語的特點,一個字既可以當名詞、代詞使用,又可以當動詞、行為動作、副詞來使用。這即是特點又是缺點。再加上沒有標點符號,所以造成了理解上的複雜性、解釋上的多樣性。使得道德經更加神秘化、至高無上化了。
其實,萬物有名無名,都是與人的出現以後根據人的認知需要而出現的。沒有人類之前萬物依然存在,萬物有名嗎?沒有,萬物的名字都是人類給起的!萬物自己有名字嗎?沒有!那是人類自己的需要。給它們的起名跟萬物的屬性一致的嗎?不一致!舉例來說,華人把山叫做山,英華人叫做“芒廷”,蒙古人叫做“敖拉”,揭示了山的實質了嗎?沒有!但是不同民族不同人群就是那樣叫下來了!改變了山的本質了嗎?沒有。影響你研究山的實質嗎?不影響!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15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剛學了一個,交流一下吧。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即一,可以說是道;可以生萬物,然而析為萬物則非一非道也;因為一以無法表達萬物,所以言無;一說有即為定名,即為一物,與萬物遠矣!
有,即為萬物;很多年前,我說我們大眾都是感性尤其以視覺效果為準的,所以我們為了分別我們的知見就把每個事物都固定在相應的時空之中,予以界定,給以定名。
我們進入了科學時代,喜歡進化論,其實哲學乃玄學也,經驗可資哲學而哲學不必資科學也。
正好建議大家讀三家注《道德經》:
王弼以道家,重有無之玄妙;
蘇轍乃援釋,重性覺之大用;
王夫之崇儒,重神氣之大化
並記得: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眇無窮而有則限也。
-
16 # 乾坤正法
這句話既可以按照字面理解,也可做互文理解,意思就是說無和有是天地萬物產生的前提。但是不論如何理解,文章中的無和有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樣的。無有兩種理解方式:一、道用。二、道體。在這句話裡,無其實就是道體。那道體和道用什麼關係?很簡單,道體是道用產生的根本前提,而道用是道體的萬般妙用。那道體產生道用的特點是什麼?很簡單,就是反者道之動,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也就是作為道體的無產生了有和無這對相反相成的道用,也就是矛盾。從道體衍化道用的角度來說,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論關於時時事事有矛盾的觀點才是正確的。所以,從道用的角度講,有無是相生相成的,但是從道體的角度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最終是生成於無的。
-
17 # 文城觀點
這一句話出自於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第一章。原文應該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主要意思是說:能以語言表達之“道”,便非永恆之“道”;可用名稱來界定的,便不是永恆之“名”,名稱未定之前,那便是萬物之起源;名稱已定之後,那便是萬物之母體。因而,總是於消解慾望時,方能看出起源之奧妙;總是於儲存慾望時,方能看出母體之廣大。起源與母體,二者皆來自一處但名稱不同,卻可皆稱為神奇,神奇之中還有神奇,那才是所以奧妙之由來。
其中,“名,可名,非常名。”主要意思是指:“名”是可以用來界定的,但就不是永恆的“道”。
“無名,萬物(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主要是指:名稱未定之前,那是萬物(天地)的起源,名稱確定之後,那是萬物的母體。王弼在解釋時沒有提到“天地”這是有理由的,“天地”與“萬物”很難分出層次,而帛書裡就沒有講“天地”只講“萬物”,所以,講“無名,萬物之始”更好理解。句中的“始”之開始,起源,而“母”指母體之意,因為“有名”,萬物便出現了,即是一種母子關係。這說明“名”與萬物是同時出現的,而“無名”重點在強調名稱確定之前,還是起源階段,是混沌狀態,或許可以理解,“無名”猶如“無”,而“有名”便是“有”,有生於無,“有”便是萬物呈現,而“無”,是“道”的本性,這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是相通的,這是老子,也是道家的基本思想,是中國古人理解、解釋宇宙的最為抽象的哲學觀念之一。
-
18 # 天籟人2
無名,萬物之始,宇宙之初。無影無形,無始無終,萬物均在無形的變化中,意識產生了記憶,開啟了萬物之靈,宇宙中開始有了生命和運動,宇宙形成,萬物皆應。
回覆列表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即“無”這個哲學概念是特指天地的始祖。
而“有”這個哲學概念是專指萬物的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