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味冷
-
2 # 薩沙
原因基本這幾個:
第一,彈鏈強度問題。
小口徑高炮的特點是射速非常快,一秒鐘1發已經算是慢的。
這種高射速下,即便是金屬彈鏈,它的強度不夠,很容易出現斷裂或者變形,導致供彈出現嚴重問題。
相反,彈夾的強度很高,可以規避這個方面。
這其實是最主要的原因。
第二,彈鏈承受的問題。
二戰小口徑高炮中後期都是以40毫米左右為主。
這種炮彈單發是很重的,一串這種炮彈的重量很大。
彈鏈在備戰時長期擺放,由於重力作用很容易導致變形。
一旦彈鏈變形,實戰期間是難以察覺的,很容易造成卡彈之類嚴重故障。
所以,原則上彈鏈比較適合機槍和20毫米這種小口徑高炮。
第三,隨著科技進步,已經不需要彈鏈保證供彈量。
時代不同了,現在軍事技術有很多提高供彈水平。
以我軍PG99式雙管35毫米高炮,外能源無彈鏈供彈(7發彈夾)的採用不僅提高了射速,並且比彈鏈供彈明顯提高了可靠性。為了克服無彈鏈供彈容彈量小的缺點,該炮使用大容量自動供彈箱,左右兩炮分別設定獨立的56發容量左右供彈箱,並且還配有兩個(左右各一)63發容量的副彈箱。
美軍著名的M230鏈炮,也是無彈鏈供彈式。
類似的技術有很多。
-
3 # 小約翰
高射炮本來是用來對付空中目標的,是戰機、轟炸機和運輸機的剋星。
高炮誕生於一戰時期,到了二戰的時候已經在各國軍隊中非常普及。高炮分為多種,40毫米到80毫米左右的叫中口徑高炮,100毫米左右口徑的叫大口徑或者重型高炮,40毫米來下的叫小口徑高炮。
小口徑高炮的特點就是反應快,角度刁,無死角,射速高,殺傷面積大。
它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採用觸發引信,遇到目標就爆炸, 明顯區別中口徑高炮和大口徑高炮的延時引信和定時引信。
細心的軍迷會發現,二戰時期的小口徑高炮不是採用彈夾供彈,就是採用彈匣供彈,沒有看到它們採用彈鏈供彈的。
大家都知道彈鏈供彈效率高,殺傷力更大,當代先進的小口徑高炮都是採用彈鏈供彈,它們為什麼不採用彈鏈供彈,難道他們不想嗎?
二戰時戰鬥同樣激烈,而且比現代戰爭的強度高,都是大兵團作戰,號稱是絞肉機式的戰爭,小口徑火炮的優勢更能發揮到極致,所以二戰時更需要彈鏈供彈。而之所以沒有采用彈鏈供彈,原因有以下兩個。
首先是彈鏈強度達不到。小口徑高炮的射速非常高,這是它的優勢。
以德國克虜伯公司生產的二戰時期赫赫有名的88毫米高炮為例,它的射速是每分鐘16發。
而前蘇聯生產的高炮,射速為每分鐘14發。
德國高射炮的巔峰之作FLAK40型128MM雙聯高射炮,綽號“雙立人”,射速已經非常高,每分鐘才20發。
而小口徑高炮的射速最低是每分鐘60發,最高可達100發,被稱為萬國防空屏障著名的40毫米博福斯L/60高射炮。每分鐘射速可以高達140發,
這樣高的射速,普通的鏈條是難以承受的,一旦在作戰中斷裂變形,就會出現掉彈現象,射擊就會中斷,給對方的飛機以喘息之機,就有可能改變戰場均衡。
其次是彈鏈的韌性達不到。二戰時的冶煉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跟現在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
受冶煉技術侷限,難以生產出高韌性的材料,應用到彈鏈上。
我們知道小口徑高射炮的最大特點是射速高,這就對鏈條的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彈鏈必須始終保持高速運動,才能供應炮彈。
其次二戰時的高炮很少有20毫米口徑的,大多在40毫米左右,炮彈本身的重量都比較大,對彈鏈的要求也非常高。
而且那麼一排炮彈在戰前就開始放在彈鏈上,戰時連續作戰對彈鍊形成持續的壓力,機會讓彈鏈不堪重負,產生變形,或者斷裂。
而在高速運動中,彈鏈發生的任何變化都是難以察覺的,一旦出現故障就是大故障,不得不停止射擊進行維修,這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是難以想象的。
因此在二戰時期,一個高炮要10幾個人伺候,德華人甚至發明了“手拉機”來為SK-C/30型高炮進行人工供彈。
二戰結束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軍事裝備也飛速發展,導彈逐漸取代了高射炮,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高射炮家族,光芒逐漸暗淡,退出了歷史舞臺。
但家族中的小口徑高射炮不但沒有退役,而且繼續吃香,大放異彩。究其原因,就是它們採用了彈鏈供彈,將射速提高了好多倍,威力更大。
比如前蘇聯ZU-23-2雙管高炮,由於採用彈鏈供彈,每秒初速970米,每分鐘射速5000發以上,曾經在一分鐘之內幹掉了阿富汗一棟六層大樓。
而敘利亞戰場上,政府軍用這樣的高炮在瞬間消滅了一支600多人的反政府武裝。
如果不是彈鏈供彈,小口徑高炮也和它的家族一員,難逃被退役的厄運了。
綜上所述,二戰時的小口徑高炮之所以沒有采用彈鏈供彈,實在是因為技術和材料限制。
-
4 # 歷來現實
二戰時的小口徑高炮之所以不用彈鏈條,第一不是因為不想、第二不是因為不需要,主要還是技術限制,材料不過關。這等於問二戰時的空軍為什麼不用隱身機作戰一樣可愛。
什麼是小口徑高射炮?高射炮按照它的運動方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移動式或者說是牽引式高炮,一種是固定式或者自行式高炮。
按口徑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三種,使用炮彈超過100毫米口徑的重炮或者叫大口徑高射炮;炮彈口徑在60和100毫米之間的,叫中口徑高射炮;炮彈口徑小於60毫米的我們把它叫做小口徑高射炮。
小口徑高射炮的特點是什麼?一、小口徑高射炮的彈丸一般來說多采用觸發引信或者近發引信,不使用延時引信和遠炸引信,基本上是直來直去,直接殺傷目標,具有打擊迅猛及時的特點。
二、小口徑高炮射擊小巧靈活,打擊角度很刁,既可以高射,還可以平射,覆蓋範圍大。
三、它具有戰鬥轉化快,不超過1.5分鐘,系統反應時間僅僅需要幾秒;初速高(每秒970米)、穿透力強;射速高(每分鐘最高射速可以達到4000發),攻擊效率高,覆蓋面積大,無死角;殺傷效果超好。
上世紀60年前後,隨著導彈技術的發展,地空導彈逐漸走到前臺,大口徑和中口徑高炮在很多國家逐漸成了配角,或者乾脆退出歷史舞臺,但小口徑高射炮依舊在戰場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而且不斷推陳出新,風采不減當年。中國陸軍就是以35mm口徑高炮為主建立的近防體系,以730近防炮和35mm高射炮作為近程防空火力。
現在的敘利亞戰場,敘利亞政府軍就經常用小口徑高炮來對付反政府武裝,曾經幾分鐘內擊潰了上千人的伊斯蘭國武裝,收效很好。
在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中,蘇軍用高射炮在一分鐘內摧毀了一個六層高的大樓,幾乎完全粉碎。
小口徑高射炮可不可以採用彈鏈供彈?我們剛才介紹過,現代小口徑高射炮初速和射速很高的,分分鐘打出數千發炮彈,這就決定了,採用其它供彈方式是根本不可行的,只能採用彈鏈供彈。
如果還採用二戰時的供彈方式,射速根本就上不去,恐怕早就壽終正寢,不會迎來它的第二個春天。
比如上世紀60年代小口徑高射炮的代表作,蘇聯ZU-23-2雙管高炮和80年代中國小口徑高射炮的王者,87式25毫米雙管高射炮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小口徑高射炮,都是採用單鏈供彈。
具體流程是螺旋導引將由彈箱出來的炮彈導引到下裝彈口箱(33),經由(33)左側的軟導引上揚至自動機的受彈口。
這種彈鏈供彈方式,減小了供彈系統的介面,提高了射速,可靠性也隨之提高。
說到這裡,那些小口徑高射炮沒有必要使用彈鏈供彈的鬼話應該揭穿了。
鬼話說,因為小口徑高炮射速太快,一秒鐘一發,多牛啊,彈鏈怎麼受得了啊,強度達不到,分分鐘就斷裂了。
可是甭說一秒鐘一發,就是一秒鐘兩發、三發,又怎麼樣?博福斯公司的 M34射速高射炮每分鐘140發,在二戰已經是極限了。
數學還及格的朋友不妨算一下,一秒鐘無法,一分鐘射出多少炮彈?跟現在的一秒鐘四千發比,哪個射速高?
現在的高炮分分鐘數千發,彈鏈都可以承受,過去的每分鐘幾十發,都無法承受,什麼邏輯?
這就跟大英雄項羽可以舉起半噸重的鼎,卻拿不動一隻雞蛋,說我胳膊受不了,一樣荒唐可笑。
說實話,二戰時候的技術、材料的強度達不到那個水平,真要採用彈鏈供彈,會斷裂、會變形、會卡彈,這很正常。
也許有的軍迷會說,二戰時的小口徑高炮炮彈直徑大,但是直徑大初速低,射速低,現代的彈鏈完全可以承受。
還有人說,我軍PG99式雙管35毫米高炮,就是採用外能源無彈鏈供彈啊,但是它的射速非常低,只有每分鐘400發,跟彈鏈供彈的射速差了十倍。
而且被軍迷舉例的我軍PG99式雙管35毫米高炮誕生於1978年,而我軍採用單鏈供彈的小口徑高炮誕生在1993年服役,代差呀,朋友們。
比如我軍的95式自行高炮,同樣採用的是彈鏈供彈,每個彈箱容量為40發炮彈;炮架採用大耳軸結構,上架兩側的彈箱及彈箱支架隨搖架同時俯仰,推式平衡機裝在上架正後方,高低機和方向機均為齒輪傳動結構,分別裝在托架左右兩側;擊發機構可分別實施電擊發、腳踏擊發、手動擊發和單炮擊發。
看懂了沒有,可以連發,可以單發點射,爽不爽?
現在的材料和技術,能設計出射速達到四千發的彈鏈,也一定能設計出每分鐘120發的彈鏈,哪怕炮彈直徑大了6毫米。
或者說他們可以因地制宜,製造出小口徑炮彈啊,幹嘛要在一棵樹上吊死?
換言之,如果二戰時,我們的先輩擁有了現在的技術,或者說把現在彈鏈供彈的高炮讓他們使用,他們一定眉開眼笑,雙手擁抱,不用才是傻子呢。
總之,二戰的時候,小口徑高炮之所以用彈夾而不用彈鏈,不是不想用,也不是不需要,實在是過不了技術這個門坎。
回覆列表
二戰時的小口徑炮印象中沒有帶自動裝彈機的,甲板下還有提彈機,甲板上全靠人力。30~40mm的炮彈說重不重,說輕也不輕,連成彈鏈人力在狹小的甲板上移動,磕磕絆絆了不得。
彈鏈需要承受拉動炮彈運動的力量,別說炮彈,美軍輕機槍的200發機槍彈鏈都容易斷裂。現代小口徑防空炮也少見彈鏈,取而代之的是全動的輸彈機構,每發彈藥都受到驅動力,而不是用彈鏈拉動。
附圖有密集陣的裝彈過程,彈鏈只用於將20mm炮彈裝入圓形彈鼓,內部有類似鏈條的機構給每發彈藥驅動力,才能保證高射速。開炮爽幾秒,裝彈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