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項全能斜槓青年

    在清兵攻入北京,順治軍臨天下之後,在南方曾相繼出現幾個殘明政權,歷史上統稱為"南明".

    明朝在崇禎自縊後尚且有很強的實力,可為什麼連偏安的局面都沒能維持呢?

    一,福王朱由崧,神宗孫,南明弘光帝,諡號孝簡皇帝 ,廟號明安宗(公元1644年6月至公元1645年6月)

    崇禎十三年,李自成攻破洛陽,福恭王朱常洵被殺。北京淪陷後,朱由崧逃往南京,被鳳陽總督馬士英會同江北四總兵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用盡各種手段,不顧多數大臣的強烈反對,強行擁立了昏庸無能的福王,號監國,後稱帝,年號弘光。福王本是一個只知享樂的典型的公子哥,曾自撰檻聯"萬事無如杯在手,一生幾見月當頭"他即位伊始就大肆選美,而朝政又為熱衷全力的馬士英,阮大鋮所把持,將主戰的正直大臣,如史可法排擠出朝廷.這一切都標誌著這個江南小朝廷不可能有所作為,不可能擔當起中興的重任。

    順治二年(1645)五月,清軍在多鐸統帥下攻破揚州,史可法,黃得功捐軀,很快兵臨南京,之後多鐸和平接受南京,勳貴保國公朱國弼、忻城伯趙之龍、魏國公徐允爵、焦夢熊等,文臣王鐸、蔡奕琛、李沾、錢謙益等30餘人,出迎於郊,高舉輿圖冊籍,冒雨跪在泥濘的道路兩邊。這些從前滿口終義的可恥之臣終於都做了亡國奴.馮夢龍因此在《中興實錄》中發出了這樣的追問:“舉天下科甲,千百之眾,而殉難才二十人,其可怪也。”

    那個朱由崧逃到安徽蕪湖被俘,被清軍押赴北京處死。就這樣第一個,也是最有可能(擁有淮河下游和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掌握著五十萬大軍)中興大明的政權在一幫宵小的內訌和主降的破壞下消散了.

    二,潞王朱常淓數日監國( 公元1645年6月)

    潞王幾乎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他比較賢明,當初史可法等人曾想擁立他,但被馬士英搶先一步.南京被攻破後,在杭州監國,這只是在<明史.張國維傳>提過一筆"南都覆逾月,潞王監國於杭州,不數日出降"他出降的唯一條件是----勿傷黎民.

    三,魯王朱以海太祖十世孫,監國(公元1645年8月至公元1655年)魯王政權建立後,控制浙東紹興、寧波、溫州、台州等地,擁有浙中義師及原明總兵方國安、王之仁部,且憑藉錢塘江天險,曾匯兵合攻杭州。可是由於該政權同與它同時存在的隆武政權互相攻伐,不能一致抗清,而最終被清軍各個擊破!其內鬥的結果就是---六月不戰而潰,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軍迅速平定浙東,魯王大臣張國維、朱大典、孫嘉績、王之仁等先後死,方國安、馬士英、阮大鋮等降清。魯王政權建立不到一年即告滅亡。在國家傾覆之時尚且不能團結一致,滅亡豈不必然?四,唐王朱聿鍵,太祖九世孫,南明隆武帝,諡號襄帝(公元1645年8月至公元1646年10月)崇禎九年,朱聿鍵率軍倡義勤王,卻被勒令回國,廢為庶人,幽之鳳陽,改封其弟朱聿鏌為唐王。崇禎十四年,李自成攻陷南陽,朱聿鏌遇害。崇禎十七年,北京淪陷,福王朱由崧立於南京,釋放了朱聿鍵。順治二年(1645)五月,南京被清軍攻破,朱聿鍵行至杭州,南安伯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等人擁立他為監國,立政權於福州,年號隆武。這個政權也是有一定實力的,可是掌握大權的鄭芝龍卻因為有大片土地而不願打仗,一味推延.順治三年七月,清軍攻下浙東浙南,即揮師南下。鄭芝龍暗中向清軍請降,撤兵到安平鎮。福建門戶敞開,清軍長驅直入。隆武帝和曾皇后被清兵所俘並遇害處是在福建長汀,當時準備前往江西贛州支援楊廷麟,萬元吉的贛南抗清鬥爭,隆武政權滅亡。唐王算是一位較為清明的藩王,剛即位就下詔親征,可是為鄭芝龍所挾制,終於難有作為, 這個政權也是因為內部的不統一,大臣的無民族氣節而失敗的.

    五,唐王朱聿粵,朱聿鍵之弟,南明紹武帝(公元1647年2月)唐王政權覆滅後,其弟朱聿粵被擁立於廣州,這個僅存在了四十一天的短命政權卻一直和同在廣東的桂王政權相互火併,結果被清軍輕易擊破.這又是一個因內訌而導致的悲劇六,韓王朱本鉉,南明定武帝( 公元1646年8月至公元1664年)李自成部將郝永忠(原名郝搖旗)為聯明抗清,推立他為帝,改年號為定武。韓王政權依因為農民軍的支援,先後活動於兩湖、廣西、四川一帶,與清兵相抗衡。公元1663年,農民軍進攻四川巫山時被清軍戰敗,郝永忠被俘殺。第二年,朱本鉉死。(其人到底存不存在,仍有爭議。顧誠《南明史》傾向為以訛傳訛之虛構人物,以 查繼佐之《罪惟錄 》啟其開端)這個政權堅持戰鬥達十八年之久,還是因為----屏棄前嫌,走向聯合.

    七,桂王朱由榔,南明永曆帝,諡號匡帝或出帝,廟號昭宗(公元1646年12月至公元1662年1月)崇禎十六年,張獻忠攻陷衡州,桂端王朱常瀛逃往廣西,順治二年,薨於蒼梧。其子永明郡王朱由榔繼位,順治三年(1646),於肇慶號監國,年號永曆。在南明諸多政權中這個政權是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大順,大西的農民軍殘部的加入.尤其是在順治九年,曾經屢敗清軍,收復廣西全境。接著北取長沙,東掃江西,收復二州16郡。抗清大業出現大好局面,可是隨著孫可望挑起內戰,攻擊李定國,在他被李定國擊敗後投降清軍,清軍趁虛而入,永曆政權被迫流亡.順治十六年朱由榔被緬甸人俘虜,順治十七年,清軍在吳三桂的帶領下抵達中緬邊境,緬人交出朱由榔,第二年(1661年)朱由榔死於雲南昆明,子嗣皆降。永曆政權興於團結,而敗於不團結,這個教訓還不夠深刻嗎?

    八,靖江王 朱亨歅,監國朱亨歅為人仁厚,力主抗清,得到瞿式耜的擁戴監國,順治七年(1650)孔有德再次率清軍攻破桂林門戶嚴關,桂林守軍聞風而逃。朱亨歅與瞿式耜、張同敞都不願出逃,遂被清軍俘虜。不久,瞿式耜、張同敞被孔有德殺害於疊彩山風洞前,朱亨歅則被縊死於西門外民房中.

    九,淮王朱常清,南明東武帝(公元1648)唐王死後,在1848年春由鄭成功在南澳擁立其為監國。同年桂王政權成立,使節至,鄭成功奉為正朔,淮王取消監國及年號。

    十,明威宗太子(王之明),在安宗出降後也確實監過國(他發過一個文告,當然我對他的實際身份十分懷疑),十一,寧靖王朱術桂,太祖九世孫遼王的後裔1645年,福王政權封寧靖王,曾在鄭成功、鄭鴻逵軍中監軍,1664年到達臺灣,“督兵屯田,休養生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攻臺,寧靖王見大勢已去,遂將5個妃子(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召到身邊訣別:“孤不德,顛沛海外,冀保餘年,以見先帝先王於地下。今大勢已去,孤死有日,若輩幼艾,可自計也。”5位妃子節烈不讓鬚眉,聲淚俱下,表示“王生俱生,王死俱死”。遂先冠笄被服,同縊於堂。時間是同年六月二十六日。寧靖王見狀,悲痛欲絕,提筆在牆上寫下了一封遺書:“自壬午流寇陷荊州,攜家南下,甲申避難閩海,總為幾莖頭髮,保全遺體……今已四十餘年,六十有六歲。時逢大難,全發冠而死,不負高皇,不負父母,生事畢矣,無愧無怍。”日,寧靖王將家中全部財物分送給鄰居,然後穿上大明寧靖王的朝服,將寧靖王的印綬交給降清的鄭克塽,再面向祖國大陸河山遙拜列祖列宗。有決命詩---艱辛避海外,總為數莖發。於今事畢矣,祖宗應容納。後自縊.南明諸王殉節者惟有寧靖王一人而已!史稱寧靖王"儀容雄偉,美須弘聲,善書法,喜佩劍,沈潛寡言,勇而無驕,將帥士兵鹹尊之."然而鄭氏卻未立其為帝,足見其割據建國之野心.

    總結南明失敗的原因,最致命的就是----不一致,為圖私利而不顧大局,

  • 2 # 老虎他爹

    明朝末年因商品經濟發達,特別是國際貿易推動,漸次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也有學者認為清代早期才有),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隨著交易增多、利益多元化,社會衝突日漸頻繁,對國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明代中後期政府受儒學影響,加上內朝外廷對立,國家能力反而在持續下降,導致各種矛盾越積越多,到了已無法解決的地步。

    比如東林黨,其背後是江浙鹽商在支援,所以主張國家後退,希望用砥礪道德來提高國家效率,這和強調執行的太監繫統產生了直接衝突。值得一提的是,東林黨內部矛盾也很多,因不同地區鉅商的利益不統一,所以東林黨內部派系林立,政策來回搖擺。

    明代政府在事實上已失去解決問題的抓手,只能靠習慣、恐嚇來治理。崇禎號稱明君、鐵腕,但據北韓訪明的《朝天錄》記載,朝食時(過去官員凌晨5點上朝,中午散朝,皇帝賜予午飯,稱退食,又稱朝食),官員們哄搶不已,一武將竟連桌子託走,有文官搶菜,武將一拳將其眼打傷,崇禎只裝沒看見。朝廷官員已不堪到這種地步,自然是政令難出午門。

    用習慣與恐嚇來管理,皇帝不得不裝蒜,搞資訊遮蔽,深藏不露,這就養成崇禎虛榮的習慣。李自成大軍逼近北京時,他本可遷都,卻又不想自己說,讓大臣主動提出來,可大臣也不想背鍋,結果你推我、我推你,白白浪費了機會。

    崇禎死時,未確定接班人,結果一度幾人並立,都沒合法性,互不服氣,使本來就矛盾重重的朝政更加分裂。

    南宋時,趙構寧可向金人稱臣,也要先肅清內部,先後將幾大軍閥收服,使政令能夠統一。晉朝衣冠南渡時,也用了數十年來安定南方士族。而南明基本沒有這個時間,兵將雖多,不為朝廷所用,各自為戰,結果被各個擊破。

    清軍本有戰略失誤,初期主要以李闖殘部為敵,給了南明喘息之機,但福王缺乏政治經驗,沒能趁機強化中央。

    清軍採取的是半家族化管理,用家法替代國法,軍隊戰鬥力較強,但能順利滅掉南明,主要還是漢人軍閥助力,否則不能如此之快。清人的家法式管理強化了中央集權,提高了管理效率,但並沒解決商品經濟發達後利益紛紜的問題,所以到清代中後期,也陷入明末的困境——腐敗橫行,管理渙散,行政效率極低。乾隆幾次整治,不能成功,則清朝後來命運可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天吃獼猴桃面板會變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