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Kim60

    五胡亂華是從漢朝就埋下禍根了,不是一個朝代的問題。《晉書》“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從漢朝開始,中國征服的少數民族就開始內遷,以至於陝西地區幾乎就成了戎狄胡人的天下,晉朝八王之亂,所以給了那些陝西胡人可乘之機。

  • 2 # Alexhan

    謝邀!心理學上講,要想被人記住,必須有亮點、有故事。西晉與其他大王朝相比,國祚太短,基本無明君、無賢臣、無良將,文治無盛世,武功無開疆,反而有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的黑點,因此,歷史的書寫者會刻意迴避,這也並非什麼不正常的現象。同理,西方中世紀的黑暗時代,相較之前的羅馬帝國和之後的文藝復興,也是很少有人提及,所以,這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西晉距今太過遙遠,所以於歷史研究而言,西晉史料的研究價值遠小於晚清史料的研究價值。

  • 3 # 張律明

    個人觀點:中國的歷史大多封建士大夫所寫,他們秉承了皇權思維,考慮到漢族的正統,不能秉筆直書,否則對後人說,我們老祖宗漢人都被殺光了,我們的漢族是大雜燴,那麼怎麼能說我們都是漢族的正統呢? 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大胡人部落,他們在華北地區建立了十幾個國家,有影響力的是五胡十六國。在他們統治時期,北方漢人幾乎被殺光,王羲之家族就是從那是逃到南方來的,我這裡講一講鮮卑族。公元304年,慕容鮮卑大掠中原,屠殺漢人,還擄掠幾萬漢族少女。回師途中一路姦淫,同時將這些少女充當軍糧,宰殺烹食。走到河北易水時,吃得只剩下八千少女,一時吃不掉,又不想放掉,將剩下的少女全部淹死,易水為之斷流。過了許多年,拓跋鮮卑首領拓跋珪建立北魏,他的子孫都漢化。到了隋唐時候,隋唐的皇帝都是半胡人,唐太宗李世民給所有歸順的胡人賜姓,賜皇帝的姓“李”。以後有幾百萬胡人都姓李,歸順以後成為漢族,所以你現在看見的毛鬍子大眼睛就是那時歸順過來的胡人。 由於清朝離我們生活的時代較近,我們能夠感受到百年來中華民族所受到的災難。我們所說的“五胡亂華”,不是要記住它的仇恨,而是要記住它的教訓,中華民族要站在世界前列,必須知道它的過去,並且展望它的未來!

  • 4 # 張生全精彩歷史

    五胡亂中華,這個中華歷史上的大悲劇,與作為大統一的朝代晉朝的自亂陣腳有很大的關係,但也不能把罪過全怪在晉朝的頭上。為什麼這麼說呢?

    (晉武帝)

    首先,晉朝作為大統一的朝代,實在缺乏大統一朝代應有的大氣象。所有大統一的朝代的開國皇帝,其實都是非常鐵血或者英明的。但是晉朝的開國皇帝晉武帝既不鐵血又不英明。他之所以最終能夠三國歸晉,一是三國其實都已經互相打得筋疲力盡,必須到了統一的時候了。二是他的爺爺司馬懿的精心營造,還有司馬師司馬昭兄弟的努力,給他創造了家業。這是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他之所以做了皇帝,還得力於當時士族對他的幫助,也就是說,他是士族大家把他抬起來的。晉武帝當了皇帝以後,雖然也有短暫的勵精圖治,但是大部分時間,尤其是他的晚年,其實是非常的荒淫。他荒淫倒也罷了,他選擇接班人也非常奇葩。一般來說,一個大統一朝代的第二三代君王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晉武帝卻選擇了一個白痴兒子來繼位。也正因為他選擇了白痴兒子繼位,才造成賈南風后宮亂權,以及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可不是一般的亂,是全國性的大亂。內部的爭權奪利,把好端端的一個晉國打得一團糟。更為糟糕的是,西晉統治者還把北方遊牧引進來幫忙。請神容易送神難,歷史上沒有一次引進少數民族來幫忙是有善終的。比如西周末年就引進西戎幫忙,結果把自己國家給滅了。

    (五胡十六國)

    其次,北方遊牧民族有一個逐步壯大的過程。北方遊牧民族在商朝的時候崛起過一次,但是商朝給予了沉重的打擊。著名的女將軍婦好就是那時候打擊北方遊牧出名的。然後在戰國末年的時候,以匈奴為代表的北方遊牧又再一次崛起,但是被強大的秦漢嚴酷打擊,所以他們沒有形成什麼勢頭。但是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然後是三國。當時曹魏對北方遊牧採用既抗拒又拉攏的辦法,勉強起到了一點作用,但是已經無法阻擋北方遊牧的發展壯大。

    晉朝統一以後,本來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如果晉朝能夠像秦漢那樣,給北方以沉重的打擊,那麼北方遊牧能不能夠發展起來,就是一個未知數了。但是晉朝沒有。所以就出現了五胡亂中華的悲劇。

  • 5 # 天都長安

    因為晉朝建都的河南,包括洛陽,自古都是戎狄混雜之地,所以導致五胡亂華一點都不稀奇。

    河南戎狄歷史始於蚩尤,殷墟甲骨十幾萬片,沒有一片記載炎黃隻字片語,相反,卻有很多祭祀蚩尤的甲骨,證明早在三皇五帝時期,河南就是蠻夷的聚居地。

    《史記·殷本紀》載:“殷契,母曰簡狄”。契是商人的始祖,契為戎狄之後,可見早在上古時,蠻夷胡族就世代居住於河南,繁衍生息,最後建立了殷商王朝。

    商亡周興,歷代文史大家都認為是中國真正進入文明時代的象徵。王國維在其鉅著《殷周制度論》論述:“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傅斯年在《夷夏東西說》認為:三代及三代前,古族有東西二系,夷與商屬東系,夏與周屬西系。殷周間的劇烈變革“蓋民族代興之故”,是兩個民族,兩種文明之間的交替。

    西周立國以後,為了鎮壓殷商舊族,陝西人周公在今河南境內建立了一座大型勞改營,將殷商殘餘勢力遷移於此,重兵監管,這個勞改營就是第一次出現在地圖上的雒邑,即最初的洛陽。王鍾翰在《中國民族史》記述:“滅商以後,稱河南為戎殷或戎衣。”洛陽就是中國最早的戎狄集中營和大本營,被西周禮樂刑法改造的物件!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用“戎”作為族稱,專指河南的殷商族裔和西北方的異族。

    東漢自開國始,就埋下了大亂的禍根。東漢初,匈奴內部為爭奪王位發生動亂,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投靠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廢除了西漢嚴禁邊民內遷的法令,將數十萬匈奴安排於東漢境內。南匈奴恢復元氣後,忘恩負義不斷反叛,多次入寇掠殺,還與鮮卑多次聯兵深入內地襲掠,為禍一方。到了曹魏時期,南匈奴更是作為爭霸的一支軍閥參與戰爭,不斷向內地遷徙,而河南是這些胡夷的主要遷居地。《後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第七十七》載:“伊、洛間有楊拒、泉皋之戎,潁首以西有蠻氏之戎。陸渾戎自瓜州遷於伊川,在河南山北者號曰陰戎。陸渾、伊、洛、陰戎事晉,而蠻氏從楚。”

    西晉時期,司馬王朝腐朽無能,最終導致五胡亂華,做為國都所在的洛陽很自然的成為五胡入侵的重災區,皇帝被胡人俘虜,扒掉衣服赤身綁在牛車上在洛陽遊街示眾,王妃遭胡人輪姦,十萬河南人被當做糧食燒食。《南齊書·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芮芮虜、河南、氐、羌》載:“河南,匈奴種也”;“芮芮、河南,同出胡種。稱王僣帝,擅強專統。氐、羌孽餘,散出河、隴。來賓往叛,放命承宗。”

    由此可見,河南包括洛陽,其本身就是戎狄之後,千百年來也一直是戎狄和華夏族混居之地,所以西晉最後引發五胡亂華,實際上是在重複河南戎狄蠻夷歷史的傳統軌跡。

    到了南北朝後期,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權也遷都到了洛陽,繼續為河南和洛陽的蠻夷歷史添磚加瓦。

    宋代,同樣因為國都位於河南,河南像西晉一樣成為遼、金、蒙等少數民族入侵的重災區,這在今天河南人的構成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河南省政府官網明確表述:“河南是全國散居地區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成分,其中回族居全國第三位。”

    在全國僅有的四個回民城區裡,河南獨佔其三,為河南多姿多彩的民族融合歷史文化做出了傑出貢獻!

    民族融合乃大勢所趨,河南和洛陽完備齊全的少數民族構成,眾多的少數民族城區、社群、村落,大量居統治階級的古代少數民族墓葬,是河南自古不斷髮生民族大融合的最佳史證。近些年來,河南各地少數民族兄弟紛紛掀起祭祀先祖、認祖歸宗的熱潮,不斷有原本為漢族的河南人少數民族身份最終得以恢復的事件發生,比如中國國際廣播電臺2007年2月9日報道:“萬餘成吉思汗直系後裔現河南”,人民網2012年10月19日報道:“河南五千姓校村民被認定為成吉思汗後裔”,周口晚報2012年5月7日報道:“流落中原的完顏部落”等。而河南洛陽關林也迎頭趕上,積極迎合歷史大趨勢,採用滿清長袍馬褂大蓋帽祭祀關帝關羽,彰顯洛陽做為民族大融合第一線的光榮使命和優越地位!

  • 6 # 大愛無疆為夢而奮鬥

    寡人以為,司馬氏得位不正,多是平暈之君。加之各方面的成就極少,五胡亂華也是民族大融合,所以兩晉名聲遠不及南北朝。

  • 7 # 大陸臺灣早日統一

    這是東漢的民族政策引起的,把這些少數民族和漢族混居在一起,中原內亂他們漫漫發展起來,最後形成大亂,還真跟晉朝沒關係

  • 8 # 阿凡提丁

    晉統一前就巳經有大批胡人內遷並大量繁殖。晉八王混戰元氣大傷,胡人趁權暴亂屠殺收留他們漢人。三國演義中那些所謂的英雄人物,如孔明、劉備、關羽等可能是割據一方阻撓國家統一製造漢民族災難的始作甬者。

  • 9 # 30億語言

    其二,也沒幹啥了不得事,歷史上的偉大朝代,大部分都有大戰功,以前歷史上把秦始皇貶的一文不值,但是最後評價的時候還是要肯定他統一六國,北定匈奴,南服百越,你可以用一大通道理說一個人不行,但是打下來的江山那可以硬的,反觀晉朝,好像沒啥好說的。

    另外說起文化,一般說的有竹林七賢,兩王等等,他們主要幹啥事呢,服五石散,好清談,用現在的話就是沒事磕磕藥,吹吹牛逼,莫談國事。所以你可以看出當時的文人對晉也是不認可的。

  • 10 # 法號武德

    除了能代表漢家文化,軟條件夠了,硬條件領土面積,對漢以外的民族自上而下的統治力,兩晉都不上數甚至統治內部矛盾不斷,自持力都不行,實在算不上大一統的王朝

  • 11 # 葉子評論

    首先,如果你是透過中國的歷史教科書來指導中國歷史知識的話,那麼歷史教科書上比較喜歡強調大一統的王朝,比如漢唐宋明清。一般短暫的分裂的王朝不大容易上歷史課本,詳細講述的內容,西晉這種王朝就是短暫統一之後迅速分裂,所以歷史課本上一般不會特別詳細的描述,如果你上課稍微一走神,說不定就什麼都不知道,而大多數人的歷史課本都沒有學好,你覺得這種情況下他們會知道多少呢?歷史愛好者也是小眾啊。

    那要不是大一統王朝就不能知名了吧?那也不一定,比如三國時期就是大亂,是大分裂時期,在民間仍然十分知名,還不是因為後世出了一本通俗小說《三國演義》,讓這段歷史受到民眾的歡迎。如果有這樣一本通俗小說的價值,那麼什麼王朝都可以被人記住。就比如隋朝,很多人的印象都留在了《隋唐英雄傳》這種小說上。但是晉朝有關的小說基本上沒有,即使人們對晉朝有點印象,還是因為《三國演義》,最後的結果是司馬懿以及他的兒子,孫子,一步一步篡了位。大家才有一個曹魏被晉朝取代的印象,如果沒有《三國演義》,恐怕大家對晉朝的認知和理解會進一步下降。

  • 12 # 墨兮公子

    火星與地球超級大碰撞有其必然性,姑且作為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必經階段,過程固然殘酷。晉朝不堪一擊究其根源?內因與外因兩方面,先講外,先要從東漢末年諸候混戰說起,由於混戰撕殺,各路諸候超員超齡徵兵,適成各地了無人煙,商路不通,民不耕田,直到曹操駐軍屯田恢復了一絲生機,但由於時間太短,人口需幾十年恢復,沒有人自然無人行商,無人種地,魏滅蜀,晉吞東吳資源國力把屯田那些家底又耗費完了,這段過程中,無暇防範北患,且還要與之交易戰馬,助長了五胡實力增長,待時機一到轉而掠奪空虛待恢復力量的晉朝。內因在於氏族把政與藩王割據,晉朝氏族階層勢力龐大,盤根錯節,掌控朝廷人事錄用,世代為官,連皇族都也不敢輕易得罪,皇帝要依仗氏族大家鞏固統治,李氏大唐初期尚且如此,何況取曹魏代之的司馬家,王氏家族足可(王羲之本家)扶持一個西晉亡國貴族建立了東晉王朝;再之,各地藩王割據一方,各行其政,不納稅或少交稅,乾脆自行收稅,私自鑄錢,私養軍隊,不尊王令,頻頻滋亂,剿之耗力。如八王之亂……

  • 13 # 麻花小張

    晉王朝作為一個連結三國與南北朝之間一個大統一的王朝,首先晉朝沒什麼值得我們引以為毫的地方,相反晉朝內部“八王之亂”導致五胡亂華的300年的悲慘,使漢族差點遭受滅頂之災,是多麼痛的領悟啊!

    司馬得國,司馬懿熬死了曹魏的三代君主,後篡奪曹魏政權上位(這活得久就是天下無敵),司馬家皆為魏臣,得國以後也害怕權臣得國,就分封宗親,掌權的都是自家人,可惜自司馬懿開始,司馬家族都是野心勃勃,後來的八王之亂導致國力大減,西晉迅速滅王。

    俗話說上樑不正下樑歪,晉開國皇帝司馬炎,後宮嬪妃上萬,晉武帝竟然為晚上去寵辛那個娘娘而發愁,於是找來了羊車,羊拉著晉武帝在那個嬪妃的門口停下了,就去那裡過夜,一時間成為笑話。在當時宮員之間也流行一種文化就是“談玄(就是吹牛比)”宮員士大夫間相互談玄,見面不問正事先談玄,社會風氣差。

    歷經三國長期的混戰,晉王朝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人民的迫切需要,可晉朝統一了下天沒有,重視民生,節儉歷行,宮員相互攀比,毫不關心民生,社會根基蕩然無存。晉武帝竟選擇一個白痴兒子當接班人,至始賈后亂政,引發八王之亂國力大減,當北方不斷強大的少數民族入侵時,不堪一擊。

    如果晉王朝能夠像秦漢那樣,給北方少數民族以沉重的打擊,你五胡亂華這樣的亂世或許不會出現,但是晉王朝的皇帝跟宮員們不思進取,把主要精力放在享福與權力爭取上,所以王朝的滅王也是必然的。

  • 14 # 秦野雁

    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從個小人物石崇說起。石崇,西晉開國之臣石苞最小的兒子,從小便很聰明。石崇任荊州刺史時靠濫行搜刮,殺人劫貨,積累了很多財富。

    當時,在京都洛陽,他聽說後將軍王愷很富。心裡極為不服氣,就想和王愷比一比。王愷家裡用麥芽糖水洗鍋,他就讓他家下人用蠟燭當柴燒火。王愷為了炫富,家門口用紫絲編成屏障排40裡。石崇就用更珍貴的彩鍛排50裡,驚動了整個洛陽城。後來王愷找到外甥晉武帝幫忙,晉武帝覺得這個事情很好玩,就把宮裡收藏的一株珊瑚樹賜給王愷,好讓王愷去炫耀一番。結果石崇那裡有更多更漂亮的珊瑚樹,王愷又輸了。這就是西晉史上有名的石崇鬥富的故事,竟然還有晉武帝司馬炎參與其中。

    可見西晉的建立,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它是個腐朽衰敗的朝代。這樣一個透過篡位得來的政權有著很多的問題,一開國,就帶著一幫既腐朽又貪婪的亡了國的公權貴族和士族大夫,統治集團的腐朽可見就是必然的。公元是290年,晉武帝司馬炎去世。他的兒子司馬衷繼位,就是白痴皇帝晉惠帝。由於他的無能,讓皇后賈南風掀起了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給西晉帶來了沉重的傷痛,也嚴重的削弱了西晉的實力。直接導致了後來的五胡亂華,讓國家分裂長達300年之久。

    “五胡亂華”作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並不是說很少提起。無論你讀什麼樣的歷史書籍,“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都作為西晉的重要部分被津津樂道。

  • 15 # 神農堂劉季

    首先不能怪漢朝,只能怪西晉自己。曹操虐袁紹,袁紹虐公孫瓚,欺負公孫度。可是這些人都無一例外的完虐周邊的少數民族,哪怕是混得最差的公孫瓚和公孫度。其他孫權,劉備,諸葛亮,這些人都把周邊的少數民族拿來練級。苦縣之戰,西晉在太尉的帶領下有十餘萬人(甲士四萬只意味著裝備精甲的精銳部隊,不然做為八王之一和最後勝利者,不可能只有這麼點軍隊),竟被一舉擊潰。別說曹操諸葛亮周瑜帶隊,就算換上廖化劉備甚至屯田元讓孫十萬這種貨色,也不至於全軍覆沒吧?!九品中正制下的將軍,竟一個比一個差!

  • 16 # HeyMan1024

    五胡亂華就是個偽命題,就像漢族只是個文化分類而不是生物學分類一樣。人類本來就是隨著遷徙不斷多民族混合融合的,五胡進來當然導致很多慘絕人寰的悲劇,但是對文化多元化發展也是有作用的。不要整天帶著一副可憐的民族榮耀感作為出發點看問題。

  • 17 # 船長和他的水手們

    很不明白從什麼時候開始“大一統”三個字能扣隨隨便便給某一朝代扣上去,經常看到稱之宋朝大一統、晉朝大一統、等等。我想,必須搞明白一個前提。回答這個問題先搞明白,什麼是大一統?晉朝稱的上是叫大一統嗎?能稱的上是大一統的王朝有哪些?

  • 18 # 碧水藍天30984301

    八王之亂重創西晉的國體,而西晉皇帝又沒有景帝劉啟的政治才能,西晉沒能生聚,給後來的五胡亂華造成了可乘之機。而八王之亂與其說是司馬衷、賈南風造成的,還不如說是司馬炎選太子埋下的禍根

  • 19 # 佑說歷史

    我覺得晉朝作為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卻很少被提起,主要有三個原因:

    1晉朝之前有英雄輩出、異常精彩的三國時代。

    2.晉朝開過路徑並不是艱苦創業,而是篡位稱帝。

    3.晉朝存在時間短,沒有形成獨特的朝代文化,沒有多少拿得出手的功績和傳奇故事。

    而導致了幾百年的動亂主要有兩個原因:

    1.三國幾十年的內亂是人口銳減,國力不濟

    2.開國幾十年無盛世而有八王之亂。

    首先來說說晉朝很少被提起的原因。

    首先,晉朝之前是三國時代,經過小說《三國演義》的傳播,三國的故事早已是大街小巷人盡皆知,三國時代精彩紛呈,人們總喜歡熱鬧與傳奇,相對平淡的晉朝少被提起也就不難理解了。

    其次,一般人們常提的大一統王朝開國都有一位傳奇皇帝,帶領一群精英打天下,而晉朝開國,為臣三代終於篡位,得國不正,所以被大多數人所冷落。

    再者,晉朝開國幾十年無盛世,沒有形成獨特的朝代文化,舉個例子,像唐宋有唐詩宋詞非常出名,晉朝就沒有如此有名的文化,而且還有八王之亂和所謂的五胡亂華,更加沒人願意提及,甚至認為晉朝大舉分封是歷史的倒退。

    再來說說導致五胡亂華的原因。

    首先,東漢末及三國時代動亂七八十年,殺伐不斷,人口銳減,田地荒蕪,中原頹落,一時間難以恢復並創造盛世。再者,晉朝開國皇帝晉武帝並非唐太宗一樣有治國之大才,國家建立幾十年只是稍有恢復,而緊接著就有八王之亂,惑亂天下,而此時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北方草原上的民族已日漸強大,氣候以及生產力低下使他們急於劫掠中原,因此,有了所謂的五胡亂華。

  • 20 # 貓眼觀史

    客觀原因

    其一:晉朝分為西晉和東晉,自建朝公元266年到公元420年滅亡,說是有154年,其實東晉就是一個獨立政權,稱南北朝最為合適,而西晉到公元280年才滅東吳,說到底也就司馬炎在位的二十幾年相對統一。試問這樣一個短暫的晉王朝怎麼讓人記得住?

    其二:在晉朝整個過程中,八王之亂後就是五胡亂華,這一系列事件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黑暗的一面,其血腥殘暴,政權割據之多,有誰願意提起?你小時候被欺負了,差點被打死了,長大後成為老大,你還願意提這些事嗎?

    其三:那就是本身歷史書篇幅有限,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我們學習歷史都還要分幾個學期去學,每個朝代都是有重點事件或人物才著重提出。

    然而反觀晉朝,西晉東晉

    五胡就有匈奴、羯、鮮卑、氐、羌

    這樣一個雜亂無章的晉王朝怎麼上歷史書,兩句話就概括了“少數民族南下,五代十六國”。

    主觀原因

    其一:三國可謂是豐富多彩,重要事件多,爾虞我詐,符合現在人的追求。再看看歷史上哪個大一統的國家沒有比較出名的人和事,反觀晉朝個人感覺只有淝水之戰可以拿出來談一下,你跟別人談五胡亂華大部分人還不知道。

    其二:社會化影響成主流,秦隋唐宋元明清民國,說實話這些個朝代哪個朝代的書,電視電影不是多如牛毛,特別是影視,晉朝就顯得尷尬了。這也是造成人們很少提起晉朝的很大原因,誰會拿自己不瞭解的東西拿出來跟人談論?

    其三:很多人都說晉朝文獻貢獻不多,依我看來,不是不多,而是在戰亂後被毀的居多,胡人本就野蠻,不識字,後世文人更是不願提及,其實晉朝在哲學、文學、藝術、科技等方面有很多新的發展的,是一個文化開創、衝突又融合的時代,恰恰這樣的一個時代是最容易被人遺忘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那種比較安靜的日語曲子,像《黃泉比良坂》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