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梅細雨的禪路
-
2 # 民國故紙堆
徐志摩與張愛玲相遇,是很難擦出火花的。第一,兩個人同是孤傲的性格,第二,看看徐志摩喜歡的,陸小曼,林徽因的長相就知道,徐志摩不僅是追求精神上的共鳴,還需要長相過得去才行。徐志摩的原配,張幼儀的長相也是不俗,奈何精神上不是一個層次的,所以兩人轟轟烈烈的離婚了,還是中國史上第一對離婚的夫婦。
徐志摩張幼儀唯一的合照
張愛玲是小家碧玉式的女子,你看胡蘭成是怎麼獲取她芳心的,她需要的是溫情。這種溫情徐志摩給不了。所以,兩人是根本不可能的。
-
3 # 十二目醬
如果徐志摩遇見張愛玲
一個是名動上海灘的傳奇才女張愛玲,一個是浪漫多情的著名詩人徐志摩,兩個人都在各自的領域裡掀起了軒然大波,無論是他們的才思還是他們的風流韻事都儼然成為了當時的人們茶餘飯後最大的談資,那麼當徐志摩遇上張愛玲,相隔20多年的陰差陽錯能否會成就一段新的佳話呢?張愛玲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她算是生長在一個豪門望族。不過,童年的她生活的很是黑暗,生母流浪在國外,少年時一直生活在父親和後母嚴厲的監管之下(這個我在之前的問答裡也做了具體的分享,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看看)。或許這是導致張後來的作品充滿悲觀與勢利的主要原因。她筆下的女性是實實在在的:自私、城府,經得起時間考驗。就是這些符合人情的角色的永恆性加重了她文字裡蒼涼的味道,反覆地提醒著世人所有的文明終會消逝,只有人性的弱點得以長存於人間。至於她本人,從小的生活經歷使然,她認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質遠較抽象的理想重要。徐志摩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硤石鎮 ,因為是徐家的長孫獨子,所以從小就過著舒服優越的少爺生活。少年時的他就離開家外出求學,後來又留學國外,深受外國自由和浪漫主義思想影響。家境富裕的他自小生活的無憂無慮,求學之路也是一帆風順,甚少挫折。因此在徐志摩的作品中,表現更多的是活潑、浪漫的羅曼蒂克式的風情。浪漫的生活和情感是他一生的追求,在他的詩歌和散文中,很少有物質和現實的東西。
其實,雖然是同樣的家境不俗,但卻因為少年時期受到的不同待遇,所以徐志摩和張愛玲是二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和態度。兩位生於不同時期的文壇名人,一個性格孤僻、冷漠,過於現實;另一個熱情、浪漫,生性純真。
張愛玲是一個超然的悲觀主義者,她自小的生活環境造就了她早熟、孤傲、聰慧、冷漠、自私的性格,因此她的作品始終充斥著沉鬱、凝重,從小生活在孤獨冷漠中的她,筆下的人物也多是病態的,扭曲的性格,讀她的作品感受到的最多的是蒼涼、無奈,讓人把一切看的太透,感受到的全是冰冷。
而深受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的徐志摩浪漫、熱誠,他追求的人生是有愛、自由、美,因此他的作品想像豐富、意境優美,清靈飄逸,使人感受到的就是熱情,對生活充滿著愛。
那麼這樣兩個性格迥異的人,很明顯即使是遇見了也很難相互吸引。
下面我想來分別從張愛玲和徐志摩的角度來談談我所瞭解的他們的愛情觀。
徐志摩之於張愛玲
談到張愛玲,不可避免的就要談到在她人生中三個最舉足輕重的男人——胡蘭成、胡適和賴雅。這裡為了不顯得累贅,我就著重來講講她於胡蘭成的選擇背後所透露的我眼中的張愛玲。其實當年,張愛玲因小說《封鎖》一舉成名,不過二十三四歲,也正是一本《封鎖》讓她和胡蘭成結緣。胡蘭成為張愛玲的文字所傾倒,當然,更被張愛玲的才貌震撼,初次見面,心嚮往之。
他們初見的時間是1944年2月,而二人結為夫妻為當年大概八月,短短半年的時間,在那個紙筆通訊的時代,想必胡蘭成給張愛玲的信上少不了溢美之詞和拳拳愛意。而我們都知道從小張愛玲就缺乏父母的關愛,或者是換句話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她是孤獨的。有時候有的人看起來高冷淡漠,或許並不是他們自己本身的心願使然,生活和周遭的一切會讓人猝不及防而又被逼無奈。
而此時對於年齡尚輕的張愛玲來說這顯然是無法抵抗的。
有時候我們看起來冷靜、理智而又看破紅塵,而這或許恰恰只是我們為自己建造的一所圍城,困住了自己也阻擋了別人,但顯然那時的胡蘭成走進去了。當然,張愛玲不是花言巧語騙得了的傻妹妹,寫信不怕你說得好,就怕好得恰到好處,又真誠懇切,當然,這跟他自己對文學的造詣不無關係。顯然這對才思盪漾的胡蘭成來說並不難,何況他那時盪漾的不只是才思。
"愛玲,你可還記得我們第一次見面時的情景,想想也是好笑的,到現在我還無法解釋當時的魯莽。在《天地》上讀了你的文,就想我是一定要見你的。從蘇青那裡抄得了你的地址後就急奔而來,得來的卻是老媽媽一句:張小姐不見人的。我是極不死心的人,想要做的事一刻也耽擱不下,想要見的人是一定要見的。那時只有一個念頭,“世上但凡有一句話,一件事,是關於張愛玲的,便皆成為好”。當即就立於你家門口寫下我的電話和地址,從門縫塞進。 ”
這是後來胡蘭成寫給張愛玲的信,不難看出,才情這兩個字在當時的胡蘭成身上真是一個都不能少,而且流露得如此自然,誰還顧得了人品、道德那麼多。
張愛玲是愛才的,也惜才。後來也證明了張愛玲沒有看錯。胡蘭成一生留下了很多作品,其中多為雜文,但有兩部小說成就很高,一個是《山河歲月》,另一個就是自傳體的《今生今世》。
胡蘭成的文字,就如弘一法師所說:悲欣交集。悲的是他為何是如此模樣在世為人,欣的是居然有這般文字傳世。
當然這對視才如寶的張愛玲來說,魅力自當不小。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徐志摩,才情無可置疑,但對於這樣一個浪漫主義詩人來講,與當年的胡蘭成,憑藉著這些文字奔波在各個政客要員之間,尋找出路來比,自有所不同。
而張愛玲愛的不僅是胡蘭成的才華,更多的是他為人處世中的那份淡定從容,這顯然是徐志摩難以匹敵的。
張愛玲之於徐志摩
談到徐志摩,談到他與林徽因和陸小曼的愛情故事,我們難免會問到一個問題,林徽因和陸小曼,他到底更愛誰。其實這個答案我們不必深究,無論是林徽因還是陸小曼,和張愛玲都是完全不同的。
林徽因,她積極Sunny、獨立明理、熱情、直率而又自帶仙氣(對於林徽因的介紹可參見我之前的回答)
而張愛玲,她的人生充滿迷幻坎坷,孤獨,淒涼,於滾滾紅塵中走一回,嚐遍人生滋味,孤傲又漠然。
那徐志摩呢,一個單純的理想主義,一位新月派浪漫主義詩人,他崇尚理想,愛得濃烈自由,愛、自由與美,於他而言缺一不可。
那麼,你要讓一個崇尚理想的人去相信“人生只是一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這無異於是摧毀了他所有的精神世界。
試問,這樣的兩個人怎能走在一起。
再來看看陸小曼,我們常常形容她風華絕代,敢愛敢恨,宛若幽蘭,即使身處深澗,仍有暗香浮動。和張愛玲一樣,她們都是民國最賦有故事的女人之一。但她和張愛玲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她善於交際,在當時社會是一位有名的交際花,就連當初與徐志摩的相識也是在一個交際場裡。
曾經有一個話劇(《吉特拉》),男主是徐志摩,女主是林徽因,後來的臨時換角使徐志摩和陸小曼相遇了。曾經有過一張老照片。是這個話劇的劇照,在劇照裡,徐志摩與陸小曼身穿戲裝,眉目傳情。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梁山伯與祝英臺、賈寶玉與林黛玉乃至羅蜜歐與朱麗葉等古今中外的經典情侶。
在我想象中,徐志摩就是二十世紀的怡紅公子。北京有他的大觀園。正是在這裡,他遇見早已嫁為軍人婦的陸小曼,一見鍾情。雖然羅敷已有夫,志摩照樣窮追不捨。陸小曼頗具上流社會的貴婦人風韻,熟諳琴棋書畫,加上天生麗質,因而令新月詩人傾倒。兩人一拍即合,共同辦沙龍、演話劇、詩酒唱酬。陸小曼心中也頓生“恨不相逢未嫁時”之感。
顯然這樣一個混跡各大沙龍,能和人詩酒唱酬,把酒言歡的陸小曼也是張愛玲無法匹敵的。
張愛玲就是張愛玲,從古到今,只此一個,她不會因為任何人去改變自己,愛情可以讓她低到塵埃,但不可能讓她失去自我,她永遠是那個自帶思想,靈魂充滿香氣的才女。
但是他們也有共通的地方,在對待愛情的態度上,張愛玲和徐志摩是一致的。不管愛上的人是何等家世背景,不管這段感情是否為世俗認可,他們都不顧一切的去追尋,像飛蛾赴火一般決絕。他們同樣追求浪漫的愛情並擁有了浪漫的愛情,他們的作品裡都不乏浪漫因子。
不過最後,張愛玲是孤獨的猝死在國外的公寓裡,而徐志摩是死在去看林徽因的路上。這樣的結局,其實挺好的印證著他們各自的性格。一個孤獨自閉,一個永遠追尋。 張愛玲所著的《傾城之戀》中,用香港的淪陷來成就白流蘇和範柳原的愛情。從腐舊的家庭裡走出來的流蘇,香港之戰的洗禮並不曾將她感化成為革命女性;香港之戰影響範柳原,使他轉向平實的生活,終於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為聖人,完全放棄往日的生活習慣與作風。因之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 你看,就算是結局完好的愛情故事,其中也夾雜著許多的現實和庸俗。這是張愛玲眾多作品中都有的一種屬於她自己的特有的情感。徐志摩最有名的詩,莫過於《再別康橋》。全詩描述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緻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雋永。你看,就算是離別,也被徐志摩寫的如此美好。所有的情緒在他這裡,最終只會歸結成二個字,浪漫。
如果徐志摩遇見張愛玲,迥然的性格和人生態度可能不會讓他們倆成為知己或者發生點什麼爛漫的事。不過,張愛玲說過,我喜歡用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是較近事實的。可能因為這樣的參差對照,他們會相識相知。有時候愛說不清為什麼,而以上也只是我個人的揣測,或許兩個同樣為愛勇敢的人,有一天能真正的走在一起了,或許也能愛得愈加濃烈吧。不過如果真的有如果的話,徐志摩還是不要遇見張愛玲的好。一個依然是名動上海灘的傳奇才女張愛玲,一個仍舊是浪漫多情的著名詩人徐志摩。就讓我們一面感受張愛玲的孤寂蒼白,一面感受徐志摩的浪漫真誠吧。
回覆列表
不會,因為張愛玲雖然有才華卻孤僻冷傲不怎麼美,徐志摩重顏值雖然有著文人的多情風流卻沒有胡蘭成的老於世故,再說胡的文筆嫵媚豔異,萬秀獨立,所以她兩人應該互相看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