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鼓舞士氣?
5
回覆列表
  • 1 # 短閱讀之家

    戰爭是雙方軍隊實力、技戰術水平、指揮水平,甚至是國家整體力量的較量,武將單挑的作用非常小。因為,高級別武將的主要任務是戰場指揮官,和現代戰爭一樣,要隱藏息的指揮部的位置,以防被對方突擊,武將單挑一旦失敗,自方軍隊就會軍心動搖,甚至處於無人指揮的狀態,極易全線崩潰。發起單挑的往往是整體實力較弱,或者較為被動的一方,以求透過單挑立威,提振士氣,逆轉形勢。

    (面對這種戰陣,想靠一個單挑解決問題,難度可想而知!)

    這一點從歷史有名的一個單挑高手和例項可見一斑:

    楚漢相爭時,兩軍對峙於廣武,“項王三令壯士出挑戰,漢有善騎射者樓煩輒射殺之。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樓煩欲射之,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資治通鑑》)漢軍堅守不出,項羽無計可施,連續派了三個人挑戰,都被樓煩射殺了。最後項羽親自出陣,威風八面,把樓煩嚇退,但這並未能改變戰場形勢。

    比較成功的單挑戰例是關羽斬顏良:

    “紹遣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起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三國志》)關羽和張遼是援軍,所以利在速戰。而且這種單挑有點類似現代特種部隊的偷襲,並非是點名叫顏良應戰,而是發現了顏良的指揮部,快速大奇襲,一舉斬殺敵方最高指揮官,而且全身而退。這已經是非常牛逼的戰例了,在正史記載中極其少見,真稱得上是“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探囊取物”,而且戰果也非常理想,——後續部隊乘敵軍慌亂之際,一舉擊潰敵軍,解了白馬之圍。

    另一個單挑王是唐朝的秦瓊:

    “叔寶每從太宗征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耀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辟易,太宗以是益重之,叔寶亦以此頗自矜尚。”(《資治通鑑.)秦瓊這種單挑往往是在兩陣對圓,混戰尚未開始之前,瞄準對方在前沿的將校一擊必殺,但這秦瓊所殺之人沒有像顏良那樣的大將,所以也沒有靠單挑贏得戰爭勝利的戰績,大致效果就是挫動敵方銳氣,鼓舞我軍士氣而已。

     

    “史思明引兵攻河陽,使驍將劉龍仙詣城下挑戰。龍仙恃勇,舉右足加馬鬣上,慢罵(李)光弼。光弼顧諸將曰:‘誰能取彼者﹖’僕固懷恩請行。光弼曰:‘此非大將所為。’左右言:‘裨將白孝德可往。’光弼召問之。孝德請行。光弼問:‘須幾何兵﹖’對曰:‘請挺身取之。’光弼壯其志,然固問所須。對曰:‘願選五十騎出壘門為後繼,兼請大軍助鼓譟以增氣。’光弼撫其背而遣之。孝德挾二矛,策馬亂流而進。半涉,懷恩賀曰:‘克矣。’光弼曰:‘鋒未交,何以知之﹖’懷恩曰:‘觀其攬轡安閒,知其萬全。’龍仙見其獨來,甚易之;稍近,將動,孝德搖手示之,若非來為敵者,龍仙不測而止。去之十步,乃與之言,龍仙慢罵如初。孝德息馬良久,因瞋目謂曰:‘賊識我乎﹖’龍仙曰:‘誰也﹖’曰:‘我,白孝德也。’龍仙曰:‘是何狗彘!’孝德大呼,運矛躍馬搏之。城上鼓譟,五十騎繼進。龍仙矢不及發,環走堤上。孝德追及,斬首,攜之以歸。賊眾大駭。”(《資治通鑑》)

    這個戰例發生唐朝安史之亂時期,體現了唐軍名將李光弼對武將單挑的態度,面對敵軍的挑戰,副元帥僕固懷恩想應戰,李光弼的態度是“此非大將所為。”即這不是大將應該做的事情,而偏將應將李光弼就同意,意思是勝了固然,敗了也沒有太大的損失。——這恰恰是單挑的作用。

    而且,白孝德的單挑是自己先行,後面尾隨了五十名精兵,自己先接戰,後續小分隊迅速趕上,合力殺了敵軍大將,打擊了敵方士氣。

    武將單挑,在任何時代都是一種“非主流”的行為藝術。

  • 2 # 郭嘉Yu甄宓

    兩軍陣前武將單挑的意義:1.那兩名武將就分別代表雙方全體將士。各派一名代表比試,是一種影射。2.陣前單挑,一般不是遭遇戰,而是正面戰,否則雙方根本沒空、早都開始纏鬥了。正面戰,雙方多少都會有所準備,有各自的計策。誰都不敢輕易出手,以防露出破綻。統帥、兵馬、器械、糧草在這個節骨眼上已經沒有銳氣重要了。直接上去衝殺,誰都不是百戰百勝的,萬一中計了,驕兵必敗。銳氣一喪失,軍心不穩,軍心不穩必敗無疑。以較小的代價儘量互相打擊對手的銳氣。3.陣前單挑就是一種試探,武將生死相搏的同時,雙方統帥和主將其實在互相觀察對方的陣型、器械、狀態等,憑藉自己的經驗以及對對手的判斷,迅速思考資訊,找出一會廝殺的優勢。

  • 3 # 海洋迷彩裝

    古代武將單挑的現象還是很少見的。至於武將單挑的作用,如果一方武將直接取了對方武將的首級,會對戰爭的勝負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們在很多作品中都會看到,在古代戰爭中,開戰之前敵我雙方都會派出大將陣前單挑,也有好多的流傳,說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岳飛搶挑小梁王之類的後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其實在今天看來,這樣的做法無疑是豪賭,因為雙方一旦有一個被挑下馬或者被擊殺,對勝利方計程車氣無疑會得到大幅提升,甚至會因為一人戰敗導致全軍潰敗,所以戰前雙方武將單挑是一種高風險高回報的快速分出勝負的打仗方式。

    尤其是近幾年拍的電視劇例如隋唐英雄轉。三國演義。每次打仗前都是派出武將叫陣,大戰幾十回合,勉強分出勝負來。單挑的結果:一方將領被挑下馬來。士兵們也不做任何反撲,就立即拱手認輸,於是,戰爭結束。給人的感覺就是,好像只要主將戰勝,則全軍皆勝;只要主將一輸,則全軍皆輸。整個戰爭的勝負,竟完全取決於兩個主將的武藝高低。士兵們僅僅只起擺設作用,並沒有任何實際價值。如果真是這樣,那還要那麼些士兵做什麼?難道士兵們只是站在一邊看熱鬧麼?難道士兵們不會一擁而上,把單槍匹馬的敵將捉住麼?

    那有的人就會說了,電視劇情節都是胡編亂造,其實也不盡然,武將單挑的情況還是存在的,只不過沒有小說中那樣戲劇化,出現的次數也要少得多而已。還有就是,正史上所記載的單挑,往往都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戰爭”,最多也就是“決鬥”而已。  兩軍對壘,將和將鬥,叫做鬥將。但是主將乃軍中之寶,是軍隊指揮系統的首腦。主將要是有什麼閃失,那軍隊就群龍無首,所以全軍上下必須要全力保護主將的安全。主將陣亡,必然導致軍隊指揮系統的失靈,全軍的崩潰也自是在意料之中。自古以來這種例子實在數不勝數。所以古代主將參與的戰陣鬥將在真實的歷史中發生的並不普遍。影視作品中拍攝的那些,各位權當茶餘飯後之談資,

    據我查閱資料,古代武將單挑的雛形,其實是戰車,它由四匹馬拉著,車上一般載三個人。主將持長戈居左,副將持長戈居右,中間是負責駕車的駕駛員。三個人和四匹馬,都要裹上皮革,罩上鎧甲,一應護具到位,這樣才不至於衝進敵陣時輕易受傷。。戰車駕駛員趕著馬專往對方人最多、最密集的區域猛烈地衝擊。將領,一左一右,同時揮舞著超長的長戈,狂刺亂掃。主將衝鋒在最前沿,口裡大喊著:“跟我上!”戰士們,緊緊跟隨著戰車,手持刀槍劍戟,將那些被搠翻在地的受傷敵兵,一個個地就地處決掉。如此強大的威力,完全取決於戰車及兩個操戈的將領。戰車勝,他們就殺敵立功;戰車敗,他們就作鳥獸散。因此,在古老的車戰時代,作戰的主力是將,而不是兵。這樣一來,兩軍決戰,士兵在後,主將在前。這大概就是武將單挑的雛形吧。

  • 4 # 臧風2

    古代武將單挑在不同狀況下起到的作用不一樣。一般來說,對於訓練少不夠正規的軍隊作用大;而在大規模的舉國決戰中作用很小,武將也很少會採用單挑。單挑大體說來是春秋之前的傳統,那時候打仗是貴族之間進行的,要約好時間地點,先單挑再打車陣。後來進入戰國,漸漸為了取勝而不擇手段,劫營,偷襲,燒糧都是那時候開始出現的,後來出了不世出的兵家大師孫子,用“兵者,詭道也。”闡述了戰爭的本質。

    從那時起,個人的勇武起得作用越來越弱,吳起打仗前把士兵遞給他的劍扔在地上,說:“真正的將軍不用親手殺敵。”後來,孫臏圍魏救趙更是把兵法的詭道發揮到了極致,一個行走不得的人指揮大軍打敗了當時名震天下的上將軍龐涓。

    當然,勇武並非沒用,極致的勇武給士兵的鼓勵是無窮的,比如項羽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三萬鐵騎衝敗劉邦三十萬大軍。其它更多就是戰役方面了,比如關羽斬顏良,張遼威震逍遙津,但對戰爭的最終結果,國家的興衰影響並不大。不管何時,整體上看是智勝於力,個人再勇猛也難以扭轉時代。

  • 5 # 一切都是迷136869563

    一本《三國演義》就是一本武將單挑史,勝了的趁勢掩殺,敗了的抱頭鼠竄,基本沒有小兵的什麼事。到了《說岳》、《隋唐》等演義中,更有一句話“將是兵的膽,兵是將的威”,把小兵的作用直接說成了助威。為了描寫主人公,過分突出了戰爭中武將單挑的作用,極大程度地忽略了雙方兵力、糧草、智謀、地形等方面的差異。

    在中國幾千年戰爭史上, 武將單挑的次數歷歷可數,單挑的作用也是極為有限的。

    我們來看一看正史中記載的幾次武將單挑。

    1、項羽VS樓煩

    楚漢相爭時,兩軍對峙於廣武,“項王三令壯士出挑戰,漢有善騎射者樓煩輒射殺之。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樓煩欲射之,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資治通鑑》)漢軍堅守不出,項羽無計可施,連續派了三個人挑戰,都被樓煩射殺了。最後項羽親自出陣,只是喊了幾聲,就把樓煩嚇跑了。

    項羽贏了,僅僅是戰鬥層面!在更高的戰役、戰略層面卻輸了。在單挑前,項羽要面對劉邦的龜背神功;單挑後,項羽鬱悶地發現自己仍然要面對劉邦的烏龜殼。這次與樓煩的對抗沒有任何意義。

    2、孫策VS太史慈

    “(劉繇)但使(太史)慈偵視輕重。時獨與一騎卒遇策。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慈便前鬥,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會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於是解散。”(《三國志》)

    這次單挑,更多的被動的巧遇而非主動的挑戰。太史慈在劉繇軍中只負責偵查任務,碰巧遇到在外看地形的孫策等人,兩邊就那麼幾個人(尤其是太史慈這邊就兩人),想亂戰都無可能。

    這裡大家最後的表現給雙方加分不少:“會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於是解散。”原本只是一場單挑,軍隊到來後就上升為戰鬥了,雙方各回本部調兵遣將,這才是優秀將領該做的事!

    3、陳安VS平先

    “(陳安)自帥精騎突圍,出奔陝中。(劉)曜遣將軍平先等追之。安左揮七尺大刀,右運丈八蛇矛,近則刀矛俱發,輒殪五六人,遠則左右馳射而走。先亦勇捷如飛,與安搏戰,三交,遂奪其蛇矛。”(《資治通鑑》)

    這段描寫中陳安一手刀一手矛,左關(羽)右張(飛),好一派威武的形象。

    在先期的戰役中,陳安已喪失了大部分軍隊和所有地盤。這次戰鬥發生在陳安打了敗仗逃命過程中,陳安如果勝了平先,最好的結果不過是逃到其他地方寄人籬下;平先勝了,不過是給這場勝仗錦上添花。無論誰勝誰負,對戰爭的結果都沒有影響。

    本人覺得引文中李光弼的舉措體現了古代將領對陣前單挑的真實態度。

    這是“安史之亂”中李光弼指揮的河陽保衛戰中的一個片段。“(李)光弼夜至河陽,有兵二萬,糧才支十日。光弼按閱守備,部分士卒,無不嚴辦。”李光弼這時的主要工作是扎穩籬笆,從白孝德“策馬亂流而進”來看,城下應該有比較完備的防禦體系。

    再分析一下李光弼在引文中的表現。

    首先李光弼自己絕不出戰,因為自己是一軍之主;其次拒絕僕固懷恩的請戰,要僕固懷恩在即將到來的決戰中獨當一面;最後白孝德表示要獨自應戰時“固問所須”。由此可見,李光弼並沒有把此次單挑上升到什麼高度,他的重心一直都在防禦的準備工作上。

    白孝德獲勝的結果不過是“賊眾大駭”,河陽保衛戰最後還是靠決戰獲勝。

    武將單挑從來都不是戰爭的主流形式,更不是戰場決勝的手段,所以劉邦面對項羽的挑戰,說了一句經典的話:“吾寧鬥智,不能鬥力。”

  • 6 # 瘋哥哥5

    單挑作用肯定大,士兵有限,那麼誰是單挑王就決定戰鬥勝利!!

    印象最深刻的武將單挑就是來自三國了,兩軍交戰,士兵排好陣型,接下來就是武將單挑,誰贏,那麼士兵士氣大增。

    主要有以下這些作用:

    1、鼓舞士氣

    2、減少戰鬥時間

    3、減少兩軍傷亡

    一般來說,武將單挑,最受益的就是士兵,不到逼不得已,不會出現兩軍交戰大場面,能以單挑方式快速解決戰鬥,是最好的。武將也給士兵做了一個榜樣,單挑中也不排除暗箭傷人的卑鄙小人,也有很多直接被生擒的。

    古時候,一城代表一個國家,那麼士兵是相當有限的,所以武將單挑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實這才是單挑最重要的原因。

  • 7 # 千珏之夢

    先給大家一個排名,讓大家想象一下!!!

    1.項羽

    西楚霸王項籍列歷代武將排行榜第一,有詩為證“力拔山兮氣蓋世”雖然有點誇張,但以項羽的戰績來衡量卻也不為過。秦朝末年,項羽和叔父項梁率八千子弟響應陳勝吳廣起義崛起於江東。

    鉅鹿之戰成為項羽的成名戰,項羽破釜沉舟,越過漳水,以少勝多,九戰九捷,秦將蘇角只一回合,就被項羽刺死,王離被生擒,涉間自殺(這些人都是對匈奴作戰成名的大將),幾十萬大軍土崩瓦解。章邯的二十萬秦軍望風而逃。戰後,各路諸侯見霸王時,個個跪下膝行,不敢抬頭看項羽。

    (一個人使別人害怕到如此程度需要有怎樣威猛)“戰神”項羽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他不是個政治家,面對工於心計的劉幫,項羽在楚漢之爭中敗下陣來。楚河漢界沒有挽救他的失敗,面對韓信、張良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率八千江東子弟兵戰至最後一兵一卒,寧為玉碎的西楚霸王自刎於烏江。

    2.李元霸

    隋唐第一條好漢,長得瘦小枯乾,掌中一對八稜紫金錘重八百斤(古代的計量單位的重量與現在不完全一樣),胯下座騎追風白點萬里雲。在當時幾乎沒有人能在李元霸馬前走上三個回合,可以說趙王李元霸打遍天下無敵手。四明山李元霸擊敗反王二十三萬大軍;先後殺死名將伍天錫、宇文成都,在紫金山面對一百多萬軍隊,一對金錘如拍蒼蠅般,只打得屍山血海,迫使李密交出玉璽,反王獻上降表。這麼一位無敵凶神後被雷劈死了。

    3.李存孝

    殘唐五代時第一條好漢,沙陀李克用的第十三太保,日奪八寨,夜搶三關,單槍匹馬殺敗黃巢的大軍,十八騎奪取長安。直追得黃巢上天無路入地無門,被迫在狼虎谷自刎。李存孝輕鬆殺敗後來極其囂張的王彥章,在當時根本沒有人是他的對手。李存孝後被他的兄弟謀害,五牛掙死李存孝。

    4.呂布

    溫侯呂布在《三國演義》中鶴立雞群。人們讚譽為“人中呂布”,儘管他的為人為人不恥。董卓弄權,面對十八路諸侯的討伐,呂布從容應對。殺得等諸侯潰不成軍,虎牢關戰三英,只殺得天昏地暗。在群雄並起的東漢末年,呂布自立門戶,獨霸一方。成為舉足輕重的諸侯,轅門射戟成為仲裁者。後遭曹操、劉備兩大梟雄聯手圍攻,用江水圍困,因叛徒出賣而被擒殺,雖敗猶榮。

    5.冉閔

    也有文獻記為“染閔”,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人,漢族。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的建立者,公元350-352年在位。以勇猛著稱。350年稱帝,建立冉魏政權。

    最為今人所知的是屠殺胡人的命令,即殺胡令(“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也因此成為一名頗有爭議的人物,後人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352年,冉閔為慕容儁所執後斬於遏陘山,後被追封為武悼天王。冉閔後人的墓誌上稱冉閔為“平帝”,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冉魏政權給冉閔上的諡號

    大家心中都有一定羨慕古代武將單挑的威猛場景拉吧。然而,事實是……

    1、項羽VS樓煩

    楚漢相爭時,兩軍對峙於廣武,“項王三令壯士出挑戰,漢有善騎射者樓煩輒射殺之。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樓煩欲射之,項王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資治通鑑》)漢軍堅守不出,項羽無計可施,連續派了三個人挑戰,都被樓煩射殺了。最後項羽親自出陣,只是喊了幾聲,就把樓煩嚇跑了。

    項羽贏了,僅僅是戰鬥層面!在更高的戰役、戰略層面卻輸了。在單挑前,項羽要面對劉邦的龜背神功;單挑後,項羽鬱悶地發現自己仍然要面對劉邦的烏龜殼。這次與樓煩的對抗沒有任何意義。

    2、孫策VS太史慈

    “(劉繇)但使(太史)慈偵視輕重。時獨與一騎卒遇策。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慈便前鬥,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會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於是解散。”(《三國志》)

    這次單挑,更多的被動的巧遇而非主動的挑戰。太史慈在劉繇軍中只負責偵查任務,碰巧遇到在外看地形的孫策等人,兩邊就那麼幾個人(尤其是太史慈這邊就兩人),想亂戰都無可能。

    這裡大家最後的表現給雙方加分不少:“會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於是解散。”原本只是一場單挑,軍隊到來後就上升為戰鬥了,雙方各回本部調兵遣將,這才是優秀將領該做的事!

    3、陳安VS平先

    “(陳安)自帥精騎突圍,出奔陝中。(劉)曜遣將軍平先等追之。安左揮七尺大刀,右運丈八蛇矛,近則刀矛俱發,輒殪五六人,遠則左右馳射而走。先亦勇捷如飛,與安搏戰,三交,遂奪其蛇矛。”(《資治通鑑》)

    這段描寫中陳安一手刀一手矛,左關(羽)右張(飛),好一派威武的形象。

    在先期的戰役中,陳安已喪失了大部分軍隊和所有地盤。這次戰鬥發生在陳安打了敗仗逃命過程中,陳安如果勝了平先,最好的結果不過是逃到其他地方寄人籬下;平先勝了,不過是給這場勝仗錦上添花。無論誰勝誰負,對戰爭的結果都沒有影響。

    4、王應之VS何慧文

    南朝劉宋泰始年間,天下皆反。在這場戰亂中也出現了一次武將陣前單挑。

    “(忠於朝廷的)衡陽內史王應之起兵應建康,襲擊(叛軍)湘州行事何慧文於長沙。應之與慧文舍軍身戰,斫慧文八創,慧文斫應之斷足,殺之。”(《資治通鑑》)

    王應之、何慧文兩人的名字很多人都覺得陌生,但這是有史可查的唯一一次直接決定戰場勝負的單挑。王應之的身手華而不實,砍了對方八刀仍沒有減少對手的戰鬥力;何慧文一擊必中。最後叛亂平息,本來皇帝赦免了何慧文,但何慧文因為自己“既陷逆節,手害忠義,天網雖復恢恢,何面目以見天下之士。”最終絕食而死。

    5、史萬歲VS突厥勇士

    隋文帝年間,竇榮定帥兵出擊突厥,史萬歲在軍中效力。

    “壬戌,將戰,(竇)榮定遣人謂突厥曰:‘士卒何罪而殺之!但當各遣一壯士決勝負耳。’突厥許諾,因遣一騎挑戰。(竇)榮定遣(史)萬歲出應之,(史)萬歲馳斬其首而還。突厥大驚,不敢復戰,遂請盟,引軍而去。”(《資治通鑑》)

    如果只看這一段,就會認為史萬歲的英勇決定了戰場勝負。但是再看看《資治通鑑》中的本段前後描寫,發現這次單挑不過是隋軍勝利過程中的一朵花而已。

    “竇榮定帥九總管步騎三萬出涼州,與突厥阿波可汗相拒於高越原,阿波屢敗。”(《資治通鑑》)

    “長孫晟時在(竇)榮定軍中為偏將,(遣)使謂阿波曰……阿波然之,遣使隨(長孫)晟入朝。”(《資治通鑑》)

    由此可見,隋軍的勝利先是軍事屢次獲勝,後是外交成功分化敵軍。

    6、白孝德VS劉龍仙

    “史思明引兵攻河陽,使驍將劉龍仙詣城下挑戰。龍仙恃勇,舉右足加馬鬣上,慢罵(李)光弼。光弼顧諸將曰:‘誰能取彼者﹖’僕固懷恩請行。光弼曰:‘此非大將所為。’左右言:‘裨將白孝德可往。’光弼召問之。孝德請行。光弼問:‘須幾何兵﹖’對曰:‘請挺身取之。’光弼壯其志,然固問所須。對曰:‘願選五十騎出壘門為後繼,兼請大軍助鼓譟以增氣。’光弼撫其背而遣之。孝德挾二矛,策馬亂流而進。半涉,懷恩賀曰:‘克矣。’光弼曰:‘鋒未交,何以知之﹖’懷恩曰:‘觀其攬轡安閒,知其萬全。’龍仙見其獨來,甚易之;稍近,將動,孝德搖手示之,若非來為敵者,龍仙不測而止。去之十步,乃與之言,龍仙慢罵如初。孝德息馬良久,因瞋目謂曰:‘賊識我乎﹖’龍仙曰:‘誰也﹖’曰:‘我,白孝德也。’龍仙曰:‘是何狗彘!’孝德大呼,運矛躍馬搏之。城上鼓譟,五十騎繼進。龍仙矢不及發,環走堤上。孝德追及,斬首,攜之以歸。賊眾大駭。”(《資治通鑑》)

    這段引文較長,本人覺得引文中李光弼的舉措體現了古代將領對陣前單挑的真實態度。

    這是“安史之亂”中李光弼指揮的河陽保衛戰中的一個片段。“(李)光弼夜至河陽,有兵二萬,糧才支十日。光弼按閱守備,部分士卒,無不嚴辦。”李光弼這時的主要工作是扎穩籬笆,從白孝德“策馬亂流而進”來看,城下應該有比較完備的防禦體系。

    再分析一下李光弼在引文中的表現。首先李光弼自己絕不出戰,因為自己是一軍之主;其次拒絕僕固懷恩的請戰,要僕固懷恩在即將到來的決戰中獨當一面;最後白孝德表示要獨自應戰時“固問所須”。由此可見,李光弼並沒有把此次單挑上升到什麼高度,他的重心一直都在防禦的準備工作上。

    白孝德獲勝的結果不過是“賊眾大駭”,河陽保衛戰最後還是靠決戰獲勝。

    結語:

    武將單挑從來都不是戰爭的主流形式,更不是戰場決勝的手段,所以劉邦面對項羽的挑戰,說了一句經典的話:“吾寧鬥智,不能鬥力。” (《資治通鑑》)

  • 8 # hujinlin

    兩軍對壘,士氣對於戰爭勝負有很大的影響,開戰前武將陣前比試,勝者一方多士氣高漲,而失敗者一方士氣多會受打擊,加上主將比試,分則見生死,戰敗方多要承擔失去主將的風險。武將陣前比試是一種對陣策略,以武將個人勇武影響整個戰爭局面,但是在實際戰爭中這種局面極少出現,一軍將領對一隻軍隊極為重要,除非是領軍衝鋒,不然武將多是在近衛重重護衛下指揮作戰。

  • 9 # 狼騎白馬

    可以吸引大家聽書或者看書。--不夠20字不能發表,再補充兩句:說書的寫書的這一招很有效,符合文藝規律,到了舞臺上更不能站千軍萬馬。

  • 10 # 日乾夕惕1

    沒多大作用,每個統兵大將都知道“將是兵魂,兵是將膽”這句話,所以不會無緣無故上去單挑。單挑是因為《三國演義》這本小說裡寫很多武將單挑和現在電視裡演武將單挑才好看精彩所以現在很多人都會以為古代打戰武將都會上去單挑,其實98%人都不會,都是排兵佈陣的打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恆大童世界有哪15個城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