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267007542

    三十歲的人, 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起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簡單說,三十歲的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了。它可以用立身立業立家三個方面概括。

    立身,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我認為它應包括:思想的修養,道德的涵養,能力的培養三個方面。自強是立身之本,別把自己的需求寄託在父母的資助上,寄託在別人的幫助上,那都是軟弱的表現。立身是對每個人立足於社會最起碼的要求。

    立業,立業就是確立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三十的人應該有比較固定的職業了。立家,立家就是應該有了自己的家庭,\每次和孩子他媽辦羞羞事都撐不很久\疲軟無力\找徽鋅kuu和(數zì )一個二兩個六\定會給你帶來些幫助\當今社會激烈競爭,推遲了年輕人組建家庭的時間,但我還認為三十歲立家已經不早了。

    三十而立是對年輕人的起碼要求,可現實卻和我們的期望有很大的距離,這當然和華人對孩子的溺愛及就業壓力有關,這也是中國特色吧!

    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人到了四十歲,咀嚼了事態的冷暖,感懷了歲月的無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在經歷了許多疑惑、彷徨、振奮、欣喜之後,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少了激情,多了沉穩;少了衝動,多了冷靜;少了煩惱,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責任;少了盲從,多了自我……四十歲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對外,他明白了社會;對內,他明白了自己;對自己,他明白了責任。

    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麼

    “五十而知天命”。中國古代哲學中把天當作神,天能決定人類命運。在孔子的學說中,還儲存有“天命”的觀點。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因果報應,他知道了,命裡有的一定有,命裡沒有的彆強求,樂天知命,絲毫強求都沒有,到五十歲明白了這個道理,一切通達了。不管這個說法對否,也不管還有多少說法,我認為,“天命”很簡單,就是你該怎麼做,做一個什麼樣的人.說白了就是人生觀而已。“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開來,指必然性或命運。人生已經過去一大半了,大體基本輪廓依稀可見,無論是學識,還是閱歷,以及自制力,都到了最高境界了,基本的方向應該不變了。到了五十歲,知道了自己的命運軌跡,不怨天;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責任,不懈怠。

    六十耳順,看透了什麼

    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儘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生氣,心裡依然平靜。胡適說:耳順是能容忍“逆耳”之言,聽“逆言”不覺得“逆耳”。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人到了這個歲數,不管聽到什麼言論,遇到什麼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激動,而冷靜地進行思考,使自己的情緒順應客觀環境,順應事物規律,學會不暴躁,不氣餒,不悲傷,不退縮,達到寵辱不驚,始終如一的境地。我認為,人修養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控制和把握自己,六十歲,可以說,就到了或者說是接近了這種境界。六十歲的人看透了人生;六十歲的人看透了生命;六十歲的人看透了名利。

  • 2 # 愚夫201310196

    30而立:學校畢業,經過一段時間的社會鍛鍊,立志做什麼事。40不惑:40歲這一生做什麼事就定啦。50知天命:這一生就這樣了

  • 3 # 一輩子礦工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民間常說的口頭禪,三十而立同另一句話有關聯,叫人過三十天過午意思是說,人到三十歲已經進入成熟階段,思想行為已經很老練,應該自己應付一切世間事物,不需要再依賴別人,四十不惑,惑即迷惑、糊塗.不明事理,四十不惑,意思是人到了四十歲,已積累了豐富的的社會經驗,明白更多的人情世故,不容易再做錯事了。五十知天命,古人有五十初老之說,五十知天命有兩層意思,一是指人的事業,認為已經年過半百了,沒什麼大的造就和大的發展了,二是指人的知慧以及與智慧有關的人際關係和社會交往關係,認為都已經達到了鼎盛時期。

  • 4 # 老侯67145778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的是人生的心智成長髮展的一般規律或者說不同階段。“志”、“立”、“惑”“知天命”、“耳順”、“從心所欲”,都是對人的心智成長的階段描述。十五立志學習;三十而立,立,有建立,確立,樹立,挺立等等意思,這裡應該是確立。立知見,確立價值觀,確立評判是非善惡的標準;四十不惑,並非什麼都懂了,而是是說掌握了學習方法,對不懂的事物已經知道怎麼去學習、認識;知天命是說這個年紀的人對過去、現在、未來比較瞭解、比較清晰、比較把握;對自己的人生認知清楚。耳順者則是這個年紀的人不再為不同意見所煩惱,更加註重自我學習修心;從心所欲是說只有在內心更加豐滿充實的時候,智慧的生命才會真正的自由。整段文字是夫子對人的成長階段性規律性的揭示,指的是人的心智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表達父母恩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