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超超愛音樂

    首先採用這個定弦的只有第十一首Resurrection,從名字也可以看出,講述的是耶穌的重生,因此從象徵意義上看兩根弦交叉一方面代表十字架,一方面代表生死之間的跨越;

    但除了象徵意義之外,這個定弦也是有演奏上的考慮的:這首奏鳴曲中唯一一個由作者給出標題的主題就是下面的Surrexit Christus hodie,一首講述耶穌重生的讚美詩

    在這個段落中有大量要求小提琴進行八度或十度演奏的部分,這樣的定弦可以免除不必要的換把位的動作,更為省力;同時對於音色的共鳴效果也有所加強,從而配合整套曲目中最輝煌的一個段落

  • 2 # V感恩的心V

    1、首先採用這個定弦的只有第十一首Resurrection,從名字也可以看出,講述的是耶穌的重生,因此從象徵意義上看兩根弦交叉一方面代表十字架,一方面代表生死之間的跨越;

    2、 但除了象徵意義之外,這個定弦也是有演奏上的考慮的:這首奏鳴曲中唯一一個由作者給出標題的主題就是下面的Surrexit Christus hodie,一首講述耶穌重生的讚美詩。

    3、在這個段落中有大量要求小提琴進行八度或十度演奏的部分,這樣的定弦可以免除不必要的換把位的動作,更為省力;同時對於音色的共鳴效果也有所加強,從而配合整套曲目中最輝煌的一個段落。

    昨天驚喜的發現B站竟然也有了全套的玫瑰經奏鳴曲的樂譜影片,於是打算把這個之前寫的關於這一套奏鳴曲的文章放出來,看完了再聽更爽。

    當時發現這一套曲子是因為在小提琴老師的櫃子上偶然看到這套譜子,瞟了一眼頓時就被裡面奇特的調號勾住了:

    小提琴四根弦兒的出廠設定是 G D A E,於是拉琴的人把手放在第一把位(也就是最靠近琴頭那一側也就是所有初學的人要呆很久的那一側)用同一種手型在四根弦上自然而然拉出來的就是以下這些音:

    以正常空弦,按照全音全音半音的手型拉出來的音不難發現這些音並沒辦法屬於同一個調音階,於是我們就需要調號來告訴我們換手型。

    從A先開始,第三個音就要被降低半音但是這一切都建立在小提琴四根弦必須是出廠設定的基礎上。如果我們開始把其中一根弦給調高,卻不改變手的位置,繼續在第一把位拉那麼聽起來就會是這個樣子。

    但是拉琴的人看到譜子找把位和音的這種條件反射是不容易變的,他看到譜子上的GABD還是會用手去找習慣的位置,儘管拉出來的音高已經變成了AB#CD或者CDEF。於是比貝爾就起飛智,用了一套奇葩的調號和記譜系統,他們的原因是為了幫助拉琴的人找音,因為他們習慣的那一套系統已經因為調了弦而不復存在了。我們來看一下開頭的例子。

    想要被聽到的聲音是在F大調裡的:

    這是最終聽起來的效果

    調絃之後的記譜卻是這樣:

    這是他的記譜

    於是我們就要算一下如果使用正常的F大調調號拉琴,而卻把空弦調成CFAC會是什麼樣子(第一行是正常的空弦拉F大調需要按的位置,第二行是調過弦卻同樣的手型按而聽到的音):

    星號標註的是調完弦後聽起來不屬於F大調的音於是為了讓聽起來還是F大調,我們要調整這些音,這也就必然導致我們的手型(手型永遠習慣於出廠設定的空弦)不能按照正常的F大調音階按,而是得像這樣:(第一行現在是正常的空弦為了讓調絃以後聽起來是F大調必須要按的位置,第二行是調過弦後用和第一行手型按而聽到的音)星號標註了為了使調完弦後拉出來仍然是F大調而必須改變的位置的音如果我們把這些臨時升降記號給換成調號那就是:

    根據第一行譜子寫出來的調號也就是說調完弦之後,如果用這一套調號按手指,拉出來的音聽起來就會是F大調。這個問題搞清楚了以後,我們只要把想要寫的音高(第二行)給替換成第一行的寫法。拉琴的人讀這樣記出來的譜子,按照這個譜子安排手指,就能在調了弦的小提琴上拉出第二行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們習慣的調號系統裡,儘管F大調只寫一次降B,但是我們預設不同八度的音也自動也遵從調號。因為如果把每一個降B都寫出來:就顯得麻煩囉嗦(不過巴洛克時期調號確實是每個八度都寫),因為沒有任何理由在一個八度裡降B卻不在另一個八度裡降。

    但是在比貝爾的調號系統裡,我們會發現這個規矩不再適用了。在高八度要升的G在下面的兩個八度卻不必升高。也就是說這套調號系統裡,升降號只適用於它所在的那個線或間。於是我們也就沒有必要專門去寫額外的還原記號,不用升或不用降的音直接不寫調號就好:於是就有了這個奇葩的調號。

    這樣調絃有什麼好處呢?

    首先能增高空弦的使用率,從而大大減低拉大和絃的難度。拉過巴赫的人都知道這種痛:如果沒空弦可用,三甚至四根手指一起上,每一個和絃要用一種特定的手型,還得各種條音準,簡直悲慘。而如果根據調定弦,基本一兩根手指外加空弦就能出各種和聲。

    最好的例子就是下面這一

    【海因裡希·伊格納茲·弗朗茲·比貝爾】玫瑰經奏鳴曲全集(曲譜同步)

    分析圖(依然是第一行是手按的位置,第二行是聽起來的效果):

    第一行的和絃對於拉琴的人來說是非常簡單的,只需要按一到兩根手指

    一眼看去滿篇兒大和絃,但是拉起來很簡單因為幾乎都是空弦。而且這麼一定弦小提琴頓時能有銅管樂隊的感覺。

    第二個好處就是能巧妙運用空弦的音程從而做到用一根手指拉出兩根手指的效果。這得用下面這首解釋一下:

    拉第一行的指法只需要一根手指按住,卻能出第二行平行三六度的效果

    如果是正常的定弦,五度是唯一能用一根手指頭按出的音程,因為空弦之間音程只有五度,而一根手指只能按在兩根弦的同一個位置。換句話說,小提琴一根手指能按出來的音程只有相鄰的空弦之間的音程。

    這首把空弦定成AE#CE,也就意味著空弦之間的音程不再是隻有原本的五度。而是有了小三度和大六度。這樣就可以用一根手指去拉出這兩個音程,當然自由度大大提升,於是就能隨意的顫出各種花。(彈鋼琴的人想象一下彈三度那首肖練如果你只需要彈最上面的聲部不用彈下面的三度是不是難度頓時就沒了)

    希望這些回答能對大家有用。再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母乳餵養的代價真的是乳房下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