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學觀賞君

    大清還是封建軍隊,奧斯曼已經是半近代軍隊了,僅僅以克里米亞戰爭中的奧斯曼軍隊的表現來看,也是超過了日本的倒幕軍,而大清的戰術素養和軍事思想、戰鬥意志、訓練組織度方面,應該還遠遠落後於拿破崙時代的歐洲軍隊。

    不過大清有錢,奧斯曼沒錢,兩個真的要打的話,奧斯曼輸兩場就沒了

  • 2 # 歷史土豆包

    只比較陸軍的話,奧斯曼是要強於大清很多的。1877-1878年的俄土戰爭,奧斯曼差點把俄國陸軍耗盡,而且武器裝備上要優於俄軍。奧斯曼的軍官都是在歐洲軍校訓練過的。

    海軍的話,北洋水師要比奧斯曼海軍強。北洋海軍全軍覆滅之後清朝海軍和奧斯曼半斤八兩

    奧斯曼被稱近東病夫,那是因為身邊都是英法德俄這些頂級列強,作為大國跟誰比他都是病夫(伊朗更弱可憐病夫的名號都沒有~)。如果1860年後大清有奧斯曼水平,那就是遠東......霸主。

    首先大清的塊頭就是大bug,1878年清朝人口3.7億是奧斯曼人口的十幾倍。當時俄軍16個軍72萬人,土軍只有40萬。1877年十次俄土戰爭時俄軍參戰40萬,羅馬尼亞4萬,土軍參戰兵力不到20萬。攻克普列文要塞後,俄羅聯軍在各戰場都取得了2:1以上的兵力優勢。大清如果是奧斯曼水平,維持一支150萬土軍水平的常備軍不難,這樣誰在戰場上有兵力優勢?

    再有遠東和歐洲相隔太遠了,1900年庚子國變俄軍東北出兵17萬,1878年沙俄能在外東北出兵幾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兵力不到兩萬。。。。。。真要是大清有奧斯曼水平,150萬土軍水平常備軍。那1860-1890年遠東地緣格局都要洗牌:

    外東北出兵30萬,打到雅庫茨克。

    廣西雲南出兵40萬跟英法瓜分緬甸越南。

    新疆出兵20萬吞了浩罕汗國,威脅北印。

    這樣很可能在逼迫列強19世紀末下決心組團遠東屠龍。但這就不是庚子國變22萬聯軍規模了,估計得72萬~沙俄遠東出兵50萬(毛子血虧~),英法德美以日本北韓為據點22萬聯軍直接登陸大沽口推高地:大清還有可能像一戰土軍那樣,打出加利波里式勝利,把聯軍推下海~

  • 3 # 小楊話談歷史

    中國當時的具體軍事情況:

    1、領導層並不統一;

    2、中國軍士訓練並非很強,不過當年要是去打日本,已經足夠。

    3、管理制度上,中國當時湧現出一大批優秀計程車官,中國贏面很大。

    5、最重要的,中國上層思想腐敗,貪汙嚴重,導彈不足(中國導彈擊中日本艦艇,10之5.6都不會爆炸,這個有史料可查的)。

    6、基於內部很多的壓力,內部的矛盾,不能統一指揮和排程,並且內部政治鬥爭嚴重,主要是洋務派和保守派,艦隊,是洋務派信心十足去搞的。其實,中國當時都是購買的最先進的德國的戰艦,英國的,他們其實都希望中國能夠取勝;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援,慈禧也不敢去打這樣一仗.

    一方面證明林則徐的能力非一般人可比,另外一個方面當時清朝的軍事實力的確不怎麼樣,一方面因為沒有錢更新改進軍事裝置,錢被慈禧拿去修園子了,還有軍隊的戰鬥力也弱“插上招兵旗、自有吃糧人”,很多計程車兵都是沒有飯吃才去當兵的。當然這裡的原因要說的話因素還有很多了。

    清前期清軍主要分為八旗和綠營二種。八旗制是努爾哈赤在女真牛錄製的基礎上創立的一種兵民合一的制度。八旗又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旗設都統(固山額真),由中央八樸詡統衙門掌握,地方督撫無權徵調。

    1650年,順治帝對八旗制度進行改革,由自己親自掌握正黃、鑲黃、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變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時加強上三旗的實力,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有所削弱。

    擴充套件資料

    清朝的其他兵力

    新軍

    清末新政時,袁世凱在華北組建新建陸軍(即北洋軍),張之洞在南方組建自強軍。到清滅亡前夕,其陸軍可以號稱100萬,但大概只有60萬戰鬥人員,其中只有17.5萬人是現代化的正規軍。並非所有新軍均效忠清廷,部分暗中支援革命軍。

    海軍

    1651年,順治帝令沿江沿海各省循明制,各設水師,此為清朝水師之始。內河防務以長江為主體,沿岸各設水師。洋務運動時期清朝才有新建海軍的動作。為建立船艦自制能力,1866年清廷在福州馬尾成立總理船政事務衙門,以沈葆禎為船政大臣。同年,李鴻章要求其江南製造局建造炮艦。

    1868年8月,第一艘中國製造的蒸汽軍艦,“恬吉”號下水。隨後的中法戰爭與甲午戰爭分別摧毀南洋艦隊與北洋艦隊,這也標誌自強運動的失敗。

    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是歐洲地緣政治領域的一個參與者,並在此背景下發展了軍隊。它正在打擊黑海和地中海的海戰,其船舶設計緊隨歐洲的發展。它可能會嘗試複製設計或只是僱用歐洲造船廠來指導他們自己的造船廠。

    他們的船隻和船員可能不是皇家海軍的最高級別,但至少它可以在一個有點公平的競爭環境中競爭。

    該Chesma之戰的象徵。雙方都使用或多或少的現代(按歐洲標準)船舶。Horatio Nelson說的那條線路看起來並不奇怪。

    在戰鬥前七十年,俄羅斯人沒有海軍和越來越腐敗的軍隊。彼得大帝用它的球抓住了俄羅斯並將其拖入現代化的尖叫聲中。在1690年從沒有海軍開始到1740年,它有一個相當大的一個,他親自前往其他歐洲國家,看看如何完成造船這樣的事情。在那次改革之後,外國專家從零開始建立了一支海軍。

    奧斯曼帝國海軍也經歷過改革。與拉潘託的海軍不同,它並不依賴於帶有弓箭手的廚房,而是依靠裝有大炮的木製帆船。

    這兩個國家表演的階段意味著跟上這一步,與歐洲各地的發展保持同步。如果您有錢,這實際上相當容易,因為技術傳播並且對於不少國家來說是可以承受的。到工業革命時期,軍事技術變得越來越複雜,經濟困難的國家也無法跟上步伐。

    總結

    綜上所述:我必須承認清朝海軍和奧斯曼帝國可能比任何其他軍事領域都有最大的差距。然而,這一點很清楚; 奧斯曼帝國與歐洲一起發展,並參與其戰爭和政治。清中國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這個勢力範圍,不僅是因為距離,而且還因為有意的政策。

    當清朝中國開始自我強化運動時,它在一些地區必須彌合的差距是巨大的。然而他們實際上非常成功。他們在日本後來在日俄戰爭中使用的工廠生產現代化的船隻。關鍵問題是自我強化運動遭遇了一些障礙。它可以概括為一場旨在賦予中國帝國現代化武器而非現代化中國的運動。看到這種情況的改革者面對大多數只想對幾個選定區域進行現代化改造的人。

    儘管在奧斯曼帝國,改革開始過自己的生活,這可能導致其解體(同時在世界大戰中選擇了錯誤的一面)。

  • 4 # 嘉祐集

    “我不是要你們去戰鬥,我是要你們去送死;你們死了,會有新計程車兵來接替你們,我死了,會有新的指揮官來接替我!”

    按牛津大學教授尤金·羅根所著的《奧斯曼帝國的衰亡:一戰中東,1914-1920》中認為奧斯曼帝國才是整個一戰中東戰場的主角。而正因為奧斯曼帝國的參與,才使一戰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戰。

    當時的奧斯曼帝國掌握了整個中東的主動權,曾一度將英軍趕到蘇伊士運河邊上。

    以一戰為例,兩次加沙戰役期間,中東戰場上協約國的俄軍投入了十二萬人,英軍投入了近七十萬人,法軍北非民兵在五萬人左右,除此之外還有將近十萬來自澳洲、紐西蘭的英聯邦軍團。簡而言之,奧斯曼帝國在中東牽制住了協約國近百萬大軍。

    而同期加利波利戰役和更是成就了奧斯曼帝國最後的威名。

    1915年約有50萬協約國士兵參加了加里波利戰役,傷亡人數在一半以上。此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參戰的也有約50萬人,同樣死傷過半。雖然雙方的傷亡人數相當,但裝備、生產力均大幅落後歐洲工業化國家的土軍卻憑頑強的意志與地形優勢死守住了國門,成功的阻止了以英國為首的協約國戰略企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加利波力半島戰役的失利,力主發動這次戰役的海軍大臣丘吉爾被調離內閣,到法國去服役。直到1917年,他才重新得寵,再度被任命為海軍大臣。

    綜上,19世紀後期,20世紀初的滿清跟奧斯曼的軍事實力差距實在過大,完全沒法進行比較。

  • 5 # 當代曹植

    奧斯曼臨近西歐,易於接收西歐的先進科技與軍事思想。

    奧斯曼的改革要早於清朝,科技與生產力水平要高於清朝。但是清朝人口眾多、面積廣闊,抵消了奧斯曼的技術優勢,雙方軍力相當,但是清朝國力強於奧斯曼。

    陸軍方面,奧斯曼強於大清。1877-1878年的俄土戰爭,奧斯曼差點把俄國陸軍耗盡,而且武器裝備上要優於俄軍。奧斯曼的軍官都是在歐洲軍校訓練過的。

    海軍方面,北洋水師要比奧斯曼海軍強。

    清朝人口3.7億是奧斯曼人口的十幾倍。

    再有遠東和歐洲相隔太遠了,清朝於1861年,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被迫開啟了洋務運動,大力引進西方科技,建立現代工廠。但是,只允許官辦,不許民辦,因而未能引爆工業革命。

    受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西北迴亂及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清朝人口銳減1.9億,大傷元氣。

    並且,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中,清廷被迫放權,漢族武裝趁機崛起,軍閥割據之勢漸成,內耗嚴重,無法形成合力。

    1895年,清廷開始編練近代化新軍,戰力大增。

    但是,奧斯曼的軍隊早就實現近代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奧斯曼軍隊表現不俗,數次擊敗數十萬英軍,這可是清軍連想都不敢想的成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該做備胎還是放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