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兒子才一歲七個月,就會打人了,打了人還在那高興,每次都嚴肅的跟他說不能打人!為什麼寶寶打人後會特別開心?要怎麼教他呢!
5
回覆列表
  • 1 # 懂眾籌的老炮兒

    生活中我們可能經常會發現這樣的情況,寶寶一高興就打人,而且是身邊最親的人,比如誰跟他一起玩,他就打誰。

    其實這個階段的寶寶打人,並沒有特別的惡意,只是不知道怎麼樣用語言來表達他的感受。當他特別高興特別興奮的時候,他就會打親近的人一個巴掌。有時候呢,他是想跟媽媽一起開個玩笑,試探一下,打完媽媽以後,媽媽會有什麼表現。

    家長誤區

    當碰到寶寶打人的時候,媽媽一般都會是什麼反應呢?大多數媽媽可能都是先瞪著他,然後把臉沉下來,如果不管用也以牙還牙,用手輕輕掐他。而寶寶的反應呢,則是忍著說不疼,媽媽便又會假裝用力掐他,可寶寶就是不會停止打媽媽。

    這是因為,媽媽在掐的時候,下手並不會很重。這樣給寶寶的感覺,可能是媽媽在和我做遊戲。為什麼呢?他打一下你又輕輕掐他一下,然後他再來一下,你再掐他一下。一來一往,反而讓他感覺,這是一種很好玩的遊戲,那你掐他,反而是給他打人行為的一種鼓勵。所以這樣是制止不了寶寶的不良行為的。

    處理對策

    讓寶寶高興時不再打人

    表達高興的方式有很多,只要讓寶寶掌握其中幾種,就不會再讓媽媽飽受皮肉之苦了。

    當寶寶打你的時候,什麼話也不要說,先用眼神看著寶寶,把他抱起來,面對面,這時候保持冷靜非常重要。因為寶寶也會不由自主地模仿你,向你學習這種冷靜的態度。在其他情況發生的時候,他也會像你一樣,慢慢地變得很有耐心。接下來,向寶寶表達你心裡的感受。你可以跟他說:“你打媽媽好疼啊,特別特別疼,你知道嗎?”然後跟寶寶討論一下他打人的原因,是不是因為很高興。“寶寶,你告訴媽媽,你剛才特別高興對不對?但是你高興的時候不能打媽媽,知道嗎?”可以向寶寶解釋打人會使媽媽受傷,會使媽媽疼,也會使媽媽很傷心,應該向寶寶說明,打人的行為是不可以的,不能容忍的。但是寶寶的感受是可以接受的。當然應該避免長時間的訓導和講道理,因為他畢竟是個孩子,對這些話他聽了會一頭霧水。接下來,再給寶寶一些提示,在想打人的時候,他可以做一些什麼。比如,“寶寶,你高興了可以敲敲鼓。”告訴他打鼓是寶寶表達高興時可以選擇替代的方法,也就是給他一個發洩口。還可以告訴他:“你可以說出你好高興啊,作為高興時的表達。”以後當寶寶高興而沒打媽媽時,可以表揚他,“真棒,這麼高興也沒打媽媽。這是對的。”強化他的這種行為。親他一下。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這個過程要反覆重複,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在生活中,如果一歲半到三歲的寶寶,他打人的話你不用太擔心。因為他這是剛剛學會如何去跟人相處。其實寶寶正是透過觀察你的行為學會如何與人去交往,如何與人友好的相處,同時也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情緒。

  • 2 # 星爸萌娃

    這個很簡單,因為大人們在逗寶寶的時候會經常摸小寶寶的臉蛋或者身體部位,之後小寶寶會很開心。在他的潛意識裡面,默默的把這個動作和打人混為了一談。等他稍微長大後,從一個被逗的角色轉變成逗人的角色。於是便有了問題的答案,大人後很開心。真實體會,非專業回答,如有盲點,還請指示。寶寶剛剛兩歲多一點。​

  • 3 # 我是來搞笑的嘛

    寶寶在這個年齡階段不會透過言語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他感知世界所有物體都是用手去探知。所以這是孩子的天性。不要強加剋制。

  • 4 # 積木育兒

    在我看來,孩子動手了人,大人的反應不能太過激烈了,否則這本身對孩子就會成為負強化。而且對於孩子的打人行為,不能一概而論。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其打人的心理機制是不同的,需要父母區別對待。

    0-1歲的孩子還不能透過話語來表達自己,而剛好他們的手部動作很靈活,因此這時他們打人主要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父母需要及時給予孩子積極的迴應,並跟她進行語言互動:“寶寶想要媽媽看你做××嗎?想讓媽媽看要叫‘媽媽’噢……”雖然孩子不會說,但他們正在進行語言儲備哦,父母需要堅持不懈地多說。平時想讓寶寶做什麼事情,也先用語言告訴他/她,幫孩子建立語言與行動之間的連線。

    1-2歲的孩子,雖然能說一些簡單的話語,但受限於詞彙量以及複雜的情緒,他們並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這時他們打人,更多地是想表達自己無法用語言清晰表達的情緒,當然不僅限於負面情緒,高興時孩子也可能會拍拍你。由於他們還沒有邊界概念,手上動作也沒個輕重,父母不要因此反應過大,否則容易給孩子負強化。對於孩子的負性情緒,父母需要包容,並引導孩子透過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情緒,而不止限於哭鬧和打人。

    3歲以後的孩子打人,更多是他們缺乏安全感的表現。父母不應從孩子的行為來判斷對錯,透過物質或暴力的方式來解決也是治標不治本,而更應從孩子的內心訴求來尋找原因,給予滿足。

    一開始孩子“打人”,其實沒有太多意義。當孩子學會用打人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時,其實往往是被大人教會的。如,有的大人經常會用恐嚇性的語言來嚇唬孩子,比如常對孩子說:“你再不乖,我就打你”。孩子從中就學到了:打我,是一個讓我乖的方法,那我也會可以用這種方式讓別人乖。

    還有的大人是真的會打孩子。孩子也就在模仿中習得了“打人”的行為。

    對於孩子的打人行為,大人該怎麼做?

    (1)如果你發現自己家裡不到1歲的小寶貝總愛用手抓、掐人,那麼別隨意給孩子貼標籤。一方面要多給孩子提供一些可供手部探索的玩具;另一方面,當孩子有“打人”動作時,輕輕握住孩子的小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逗逗他玩。

    (2)如果發現你1歲之後的孩子帶著情緒地“打人”,別反應過大,或者大怒。孩子只是還沒學會用別的方式去發洩自己的情緒。這時,我們就可以把他的這種發洩方式內化到一個遊戲中去。比如孩子正要打你,你拉起孩子的小手,玩個遊戲,幫孩子宣洩情緒。同時,孩子也學會了:我不高興的時候,除了打人,還可以做點別的事情。

    (3)若你的孩子恰好在2歲左右,頻繁出現打人行為,那麼父母就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養方式了。要知道,孩子正是在模仿中學習和成長的。當然這個時候孩子打人,父母要明確告訴孩子:寶貝,這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解決問題。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讓孩子知道,當你說他不對,或者當你剝奪了他的一項行為的時候,他還有其他的選擇。比如:寶貝,你不能去打這個小朋友,你可以和小朋友交換玩具玩,或者輪流玩。

    (4)如果你家的孩子已經3歲以上了,尤其一些孩子在幼兒園裡,常常透過打人的方式解決問題,並且遭到其他小朋友家長的投訴,或者老師的種種不滿,父母必須要把這件事情當作一件大事情去處理了。父母需要不斷地跟孩子重複,幫孩子建立新的行為方式。

    對於矯正這種頑固型的孩子打人問題,會是一個比較耗時耗力的過程,所以父母也要做好思想準備,並需要在孩子上小學之前,矯正好孩子的行為問題。

  • 5 # 有頭腦和蠻高興

    小孩咬人就是表達喜歡,我家娃咬得我滿胳膊牙印,我們忍住不做動作,他張開雙臂擁抱的時候,我們才有積極的表示,這就是潛意識教育他要有正確的表達愛的方式。

  • 6 # 孕育島

    對於教育來說,0-3歲是一個可以分成很多階段的年齡段,而針對打人,不同的年齡階段打人的原因又不盡相同,既然問題是關於1歲的,那我就說說1歲的情況吧。

    原因1:

    為了儘快適應這個世界,孩子天生的模仿行為機制會模仿身邊所看到的一切行為,作為直線思考模式的他們,不會去區分打人行為的情感差異,通通理解為處理問題的方式。而且打人這個動作實際上我們不自主的表現還挺多的,例如“打情罵俏了,你懂的”

    應對方法:

    原因2:

    自我肌肉控制未成熟、也就是不知道用多大的力度做相應的事情,加上大人看到這樣的情景,很容易脫口而出,“不要打人”,無形中就扣了一頂大帽子。

    應對方法:

    幫助寶寶用小手感受不同重量的物品,同時可以握著孩子的手,輕輕的摸自己的臉,讓ta感受,臉這個東西,打不得,要摸的。

    原因3:

    just for fun,什麼意思呢?ta打人的時候,你們總是會有很明顯的表情的吧,這個反應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這個階段正是開始形成因果關係概念的重要階段,打人可以獲取你們擔憂的臉,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所以ta就繼續成就下去咯。

    應對方法:

    不要急,不要太激動,有耐心的告知與人相處正確的方式是什麼,而不是一味的告知不能做什麼。然後迅速轉移注意力,多展現你的愛心,不要總想著當下馬上讓ta明白什麼道理,因為你只會再挨一巴掌。

    一般來說,1歲孩子打人都不太可能是因為孩子有暴力傾向,原因多半是生理發育範圍的。

    而且孩子任何一種行為都是一種綜合原因的結果,不是單純的某一件事情導致的,孩子的教育是農業,需要Sunny,需要雨露,需要施肥,需要你讚美,然後慢慢的種子發芽了,長成了參天大樹。

  • 7 # 熊老師03

    這是人的本能反應,寶寶打人,被打的會做出反應,這種能馬上得到外界反饋的行為,寶寶會本能的感覺到有趣,他不是真的在打人,而是為了得到及時反饋。大人也是一樣的,比如遊戲為什麼這麼受歡迎,就是因為能得到及時的反饋,讓我們的內心有成就感,我們對不能及時反饋的事一般都興趣平平。

  • 8 # 鑫媽向前衝

    如何看孩子打人這件事,我覺得要區分以下三種情況:

    1.低齡寶寶在感受自己的力量以及小手的協調能力。

    2.孩子需要用這樣的方式引起我們或者別人的關注。

    3.孩子沒有學會用更好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因此,我們要按年齡段區分孩子“打人”動機並引導。

    0~1歲孩子:打人是源於肌肉控制能力的發展

    孩子“打人”從八九個月時開始出現,這是源於他的肌肉控制能力的發展,這時的孩子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胳膊運動,並隨意做出扔東西、打人的動作了。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大新變化,他會開始積極地實踐自己的這項能力,會不停地扔丟東西、動手打人,並由此觀察大人的反應。有的大人會高興地迴應:“瞧,這小傢伙手真有勁兒。”大人的迴應等於給了孩子的行為貼了標籤,甚至做出了暗示,自然孩子會做出更積極的扔或打的行為。

    有的老人被孫子拍一下後,會高興的說“乖乖真有勁,厲害!”這種迴應等於在鼓勵孩子打人的行為噢。另一種情況是大人很緊張,反應很大,孩子會覺得有趣,反而會延長並且固化這個過程。這兩種都是錯誤的引導方式噢。

    恰當的引導是:

    1.給孩子提供可供手去抓、去扔,尤其可揉捏到變形的玩具,比如香蕉,孩子可以清晰看到自己的動作帶來的後果,幫助孩子感受事物的因果變化;

    2.孩子發生“打人”動作時,輕輕握住孩子的手,將孩子的注意力從“打”的動作中轉移開。

    1~2歲孩子:常藉助打的動作來表達情緒

    此時孩子開始萌發了自我意識,但他們又因無法很好地透過言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常常藉助行為(打人)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情緒。如:兩個小朋友在一起玩,一個小寶寶看到對方手中的玩具,很想要,他通常會直接過去搶,搶而不得,就可能會動手。面對這種情況,大人的反應很重要:我們不僅要保護孩子不受傷,還要監督孩子的行為不傷害到別人,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

    最恰當的引導是多與孩子玩角色扮演的遊戲,讓孩子直觀感受並學習簡單的交往方法,如:

    表達自己的意願:“哥哥,我想玩你的小汽車。”

    學會說:“住手,別打我!”“你弄疼我了。”“我生氣了。”

    或是向大人尋求幫助:“媽媽,我想要……”

  • 9 # 啟用寶貝的世界

    對於0-2歲寶寶,我們不能用“打人”這個詞進行“道德評判”:他是壞孩子!他愛打人!——不,不是的。

    對0-2歲的小寶寶,打人的初始是大手臂運動發展,接下來是好奇心的探尋,是特殊的交往方式,是模仿學習。

    大手臂運動的發展

    寶寶最初的拍打起源於生理性的不滿,比如餓了。難道媽媽懷中喝著奶的小寶寶是想打人嗎?肯定不是。這時的小寶寶是由於需求不滿而無意識地揮舞著小手、蹬動著小腳。

    接下來,寶寶到6-7-8個月大的時候,拍打的動作就更明顯了——坐著時就張開手臂拍在桌子椅子上,抱著就拍在人身上。他想打人嗎?肯定不是。從8-9個月到1歲多,寶寶喜歡張開手臂拍拍打打,這是他手臂的大肢體運動發展的需求,他的身體在發展,他的感知在發展。

    好奇心的探尋

    但在這個過程中,聰明的寶寶漸漸發現,手拍在桌子椅子上,桌子椅子沒有反應,手拍在人身上,人馬上就有了反應。

    這張圖中,爸爸在給寶寶餵飯,寶寶張開手臂、舉起小手,在爸爸臉上拍了一下。

    大家想想,這個時候我們是怎樣對待寶寶的?

    第一種,爸爸馬上翻臉,對著寶寶橫眉怒目地說:你怎麼打我?!

    第二種,爸爸馬上站起身,對著媽媽告狀:寶寶他打我!

    大家是不是看著看著都笑了——很顯然,這兩種情況好像都不符合圖片中的情景,也不符合爸爸媽媽與寶寶相處的方式。

    那寶寶的小手拍在我們臉上時,我們通常會怎樣反應?——對的,皺一下鼻子,笑咪咪的看著寶寶。

    這個反應對寶寶意味著什麼?——哇,爸爸的鬼臉真有趣,寶寶也跟著笑了起來。

    接下來,他就又拍了一下……哈哈。

    等到寶寶一歲多了,力氣大起來了,他再用手拍在我們臉上,我們就覺得尷尬了。這時我們就會用生氣的臉對著寶寶,對他說:你再打我,我要生氣了!

    我們的話寶寶能聽懂嗎?很顯然,寶寶聽不懂。他只是看到現在他拍過來,你換了一副表情,這對他來說也很好玩。

    所以,對於1-2歲的寶Bora說,他們常常懷有一種玩的心理去試探自己的行為能力,同時試探對方的反應。打完人,他們就等著看下面將發生什麼事情。對他們來說,打人是正在進行的一項重大試驗。

    就像圖中的小寶寶,他伸手抓了另一個小寶寶的頭,另一個小寶寶就張開嘴哭了起來,於是寶寶覺得有趣極了,他只要抬起手做個動作,對方就產生了很大的反應,真是太神奇了。

    一兩歲的孩子意識不到“打人”會“傷害”別人,同時他們也還沒有建立同理心,認為別人哭了便是難過或不舒服,並且這個難過和不舒服是由自己引起的。他們都還意識不到,也不能理解。

    特殊的交往方式

    有時我們看到熟悉的小寶寶、可愛的小寶寶,我們會上前撫摸他,拍拍他。孩子也跟我們學這樣的交往方式,但是他還掌握不好力度,於是就變成了“打”。所以,寶寶的這種特殊的表達方式根本就不是要攻擊對方,而是向對方表示友好,只是他的行為看上去像是打架,而且不懂得輕重。

    模仿,跟我們學的

    還有一些情況是我們教會了寶寶打人。

    比如寶寶不小心撞到了桌角,哭了。爺爺奶奶或保姆就趕緊過去抱住寶寶,並用手拍打著桌角說:“打它,打它,誰讓它撞到了我們寶寶”。然後轉過頭來安慰寶寶:“寶寶不哭了,是桌角不好,我打它了!”

    比如8-9個月以後寶寶會爬了,有時會爬到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使我們受到驚嚇。還有爬到哪兒順手抓到東西就往嘴裡放,有時抓到的東西十分危險,使我們受到驚嚇;比如9-10個月以後寶寶的小手指進入敏感期,到哪兒都喜歡摳摳摳、按按鍵——摳小洞洞、按電梯按鈕、按家裡的電器按鈕,甚至玩弄電插頭。比如這個時候的小寶寶還很喜歡撕書......這時,如果我們不瞭解寶寶的自身發展規律,不理解寶寶的需求,就會認為寶寶越大越難帶,“需要給他做規矩”,於是在他這樣做的時候就會說:寶寶幹了壞事了,打小手手!

    這樣,不知不覺中,寶寶就會覺得誰弄痛了我或是令自己不開心的事都要用“打”來解決了。

  • 10 # 蒲公英娃娃時代

    在寶寶的世界裡,透過和別人打鬧,就如同玩遊戲,他打對方一下,看到對方奇怪的表情或者對方也追著來打他,他就會感到特別開心。就如同在幼兒園,孩子們就愛追著跑,一邊跑一邊開心得笑,寶寶打人後會特別開心,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寶寶打人是為了引起別人的關注,不像大人能耐受的住寂寞,寶寶的天性就是特別好動,別人不和他們主動玩耍,他們就主動和別人打招呼,透過打人這種方式來打招呼,是大人不會採用的方式,而寶寶們卻沒有任何顧忌,為了玩耍,他們什麼事也幹的出來。

    第二:寶寶打人有時是受家長的影響,家長如果經常打罵寶寶,寶寶也有樣學樣,遇到別的小朋友惹他們不高興了,他們就會伸手去打,他們看到別的小朋友被打哭了,心裡反而感到特別開心,絲毫沒有認為自己犯錯誤了,而在他們的心56裡恰恰相反,他們是捍衛正義的小衛士。

    第三:寶寶打人後特別開心,有的地方叫“人來瘋”,他們看見陌生人來了,就感到特別的興奮,尤其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有陌生人來到他們的家裡,當著父母的面打陌生人,在他們心裡感到在家裡,有爸爸媽媽為自己撐腰,膽子也很大,無所顧忌。而一旦他們出了家門,爸爸媽媽不在的時候,他們就變得很乖,膽子也沒那麼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會對巴基斯坦動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