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兔兔
-
2 # 微笑又高冷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這部電影,它觸碰到了一個國內幾乎無人觸碰的題材,一樁案件,兩個女孩的殘酷青春。
我覺得它的名字取得非常有意味,“嘉年華”在傳統意義上,我們想得到的是狂歡。對於這部電影,我只能想到,在這場狂歡下,在歡歌笑語聲中,有人正受著我們難以想象的傷痛。電影海報上,印著“打破”沉默的字樣,為何要打破沉默,因為事實的真相被掩蓋,被掩蓋的需要有人站出來,不再沉默。這部電影沒有從受害人的角度切入,而是從一個“旁觀者”,也許減輕了事件的痛苦程度,然而這個旁觀者也未能逃離事件的漩渦。
看到這部電影不禁讓我想到南韓電影《素媛》和《熔爐》。《素媛》講述了一個未成年少女遭遇性侵後如何走出心靈陰影和家人如何面對生活的故事。一朵本該正茁壯成長的小花,突然遭到了璀璨,花瓣和枝葉都受到了傷害,然而受到傷害的豈止枝葉和花瓣,還有那顆脆弱的心。在這部電影裡,追兇伴隨著心靈的治癒,在父母和各路愛心人士的幫助下,這朵小花堅強的面對生活。
《熔爐》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這部電影,相信看過的人都被一個場景嚇到過,簡直就是心理陰影。
這部電影被譽為“改變南韓家的影片”。一所聾啞障礙的學校,本該接受更多關愛的孩子們,在這裡卻過著如同地獄般的生活。影片沒有過多分析惡人的罪責,而是直指未成年的保護與不公。其中影片著重描述了追查取證庭審的過程,然而得出的結果卻很荒謬。不過就像影片結束的話一樣: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
3 # 影視禾木兄
這不只是一部電影,而是血淋淋的現實。最近學校發生的多起女童性侵和虐童事件,比電影還觸目驚心。我在想,除了憤怒,我們還能做什麼讓孩子們免遭如此獸行。
2011年前後,反映學校虐待和性侵學生的小說和電影《熔爐》的面世,引發南韓全社會的關注,推動了這個國家出臺和修訂了一系列保護未成年人法案。
今天,反映女童性侵的這部中國產高分電影《嘉年華》上映,關注度卻並不高,排片量也非常之低(首日排片量1.2%),呼籲大家關注這部叩問成人世界的電影。
孩子們的世界受到這樣的傷害,那大人們的世界不知道是有多麼的殘缺不堪。發生女童性侵這樣的事情,是所有成年人共同的恥辱。
然而,全片沒有直接呈現那些不堪的畫面,而是以凝練的鏡頭、剋制的手法,兼顧真實感和藝術性,卻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情緒如鯁在喉。
導演文晏,從女性的視角觀照現實,表現了多位不同年齡階段女性的處境,或許:小文長大後是小米,小米再長大一點是莉莉,莉莉可能會變成小文的媽媽。童年不幸的遭遇,對一個人的傷害伴隨一生。
電影中,包括廣場上的瑪麗蓮·夢露,一共有七位女性,這些女性的群像,也使得這部女性導演的電影有更深層的意味:這個世界究竟怎樣看待女性?這或許也是導演的另一個叩問。
第三個叩問,是對社會的叩問。回到性侵女童案本身,這個引發全城關注的案件,遲遲沒有結果,這其中有家長的懦弱、旁人的冷漠自私、金錢和權勢的傾壓、社會腐敗以及良知的缺失,等等。
影片最後,施害者得到了懲罰。然而,在現實中,我們不禁要問:北電的性侵案有下文嗎,綠城給了林爸爸怎樣的回覆,豫章書院是否關門了?攜程幼兒園的說法是否值得原諒?……何時給祖國的花朵一片真正的藍天?
-
4 # 陳令孤
首先,光是看到這幅海報就值得去買票。海報的質量與電影的質量常是成正比的。商業片因為要突顯明星,海報往往是大頭貼的堆積,沒什麼設計上的發揮。而藝術片有豐富的解讀空間,能夠讓設計師充分發揮創意。《嘉年華》這張海報的紅藍配色,大小對比,就很有衝擊力,讓人感受到一種壓迫感和不安感。
《嘉年華》是一部少有的講述中國社會故事,但是具有歐洲電影氣質的中國產影片。這是一種現代化的電影語言和處理方法,裡面濃烈但外面剋制,核心模糊但邊緣清晰,給人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但這恰恰就是生活的常態。
當下的電影都追求敘事的完整性,要把一個故事講得清晰直白,講得跌沓起伏,才會引起觀眾的叫好。但真正好的電影不是這樣的,它只給人看能看到的東西,至於背後那些洶湧的內容,需要觀眾自己去思考。
在中國,有很多事情是說不清的。你以為怎麼可以這樣,可它偏偏就這樣。你以為應該那樣,可它偏偏就不那樣。從小米看見會長帶兩女孩進賓館的時候,這種反感就有了。我們責備她沒有及時阻止,責備她不把真相告訴警察。之後,我們還會責備小文的媽媽脾氣暴烈,責備小文的爸爸不理解女兒。責怪混混健哥是個大騙子,責怪警察不主持正義......而這偏偏就是現實。
影片沒有交代小米的往事,沒有交代小文爸媽的婚姻,也沒有交代警察和會長的勾結,只是展現了當下發生的事情,因此留下了巨大的空白。但我們能從人物的情緒中推斷出他們曾經歷了什麼。就像片中那個夢露的雕像一樣,沒有出現完整的全景鏡頭,我們只能看到一個區域性。可就是這個區域性,已經把一個國家和一個社會的面貌展現出來了。
對於受性侵的孩子,兩方的家長表現不一。這也是為何現在幼兒園事件頻發的原因。很多時候,正義恰恰就是被利益給遮掩了。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最後的播放正義的尾巴雖然讓人感覺了光明,但明顯是為了過審而刻意加上去的。就像謝晉的電影一樣,總是一紙通知或一個新領導的到來,還給主人公以公道。但我們希望的不是這樣,是一個大環境的改變。
最後,一襲白衣的小米騎車離去,離開這個她所向往長大、長成一個成熟女人的地方。但別忘了,她騎得是電動車,她走的是高速路。
未來,她依然處於危險中。
-
5 # 韓松落
電影市場上,每年都會出現一兩個逆襲神話,某部電影,因為質量好,口碑好,實現排片逆襲票房逆襲。如果我們可以透過投票,讓一部電影實現逆襲,而且一年只有一次機會,我很願意把今年的這一票,投給上映首日,排片只有1.2%的《嘉年華》。
故事不復雜,還不滿十六歲的少女小米,在海邊的旅館打工,一天深夜,她頂替別的女孩值夜班,一箇中年男人,帶著兩個未成年少女來開房,透過監控影片,她看到那個中年男人強行進入兩個女孩的房間,她用手機拍下了那段畫面。第二天,學校老師發現兩女孩身上有傷,且行跡有異,就和家長聯絡,少女被性侵案發,但那個中年男人,是當地商會的會長,手眼通天,更否認自己有性侵行為,那段影片,就成了關鍵。
接下來,藉助這件性侵案,拉出了一幅女性群像,和眾生相。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這幅畫面上,女性不但篇幅最多,也最有行動力。
▲小文和新新。
被侵犯的少女小文,有一雙大眼睛,總是斜斜地往上看,酷似奈良美智畫中的人物,她的父母已經離婚,她和母親生活在一起,母親風姿綽約,喜歡跳舞,有點神經質,遇到這種事,依然沒有多少耐心,在警局和警察發火,在家和小文發火,抱怨她總是穿“不三不四的衣服”。
另一個少女新新,有一對懦弱的父母。父親一心攀附權貴,結交劉會長,讓女兒把劉會長認成乾爹,結果招來這種禍事,卻很快平靜下來,準備接受劉會長的私了要求,還替他開脫,說他是“喝了酒一時糊塗”。
還好,兩少女的父母,誤打誤撞請對了律師,律師是女性,中年,沉穩堅毅,她對性侵事件展開調查,一點一點找到證據。從少女小文家的居住條件和陳設來看,他們是請不起這樣的律師的,更不可能讓女律師進行全天候調查,但女律師那種沉穩悲憫的眼神,已經給出了答案——她為什麼會接這個案子的答案。後來,面對警官,她還淡淡地說了一句話:要有人做(處理)這些案子。
▲小米和律師郝潔。
故事裡還有一個女人,是旅館的前臺,她看起來風風光光的,很篤定的樣子,但旅館老闆翻臉的時候,還是拿澆花的花灑淋她,像淋一個嫌疑犯。她的混混男友,還是把她送給別人去性虐。風光是假的,篤定是假的。
除了這些大的小的女人,這個故事裡,還有一個女人:瑪麗蓮·夢露。夢露是海灘上的巨大雕像,雕像定格的是她在《七年之癢》裡,那個捂裙子的動作。這裡的夢露是個假人,卻把和夢露有關的那些複雜意象都引進了這個故事,她是女神,也是女奴,是男人壓榨的物件,也是女人心中複雜難言的偶像。
▲《七年之癢》中的經典一幕。
雕像矗立在海灘上,穿著高跟鞋,捂著裙子,在藍天下露出那個熟悉的笑容,像神像,像圖騰,也像寵物,像個無足輕重的點綴,有點古怪,也有點不雅,但有時候,卻也在為少女們擋風遮雨。在故事的最後,夢露像被拆掉了,載著夢露像的卡車,從騎著電動車的小米身旁經過,巨大的裙襬和兩隻腿,像巨大的花朵和花蕊。
▲ 小米騎著電動車走向遠方,被拆下的瑪麗蓮·夢露即將經過。
和這些女人比起來,故事裡的男人,不但無所作為,還對女性充滿了惡意。劉會長,王警官,小健,旅館老闆,新新的父親,都是如此。尤其那個警官,訊問小文的那段戲,其中的惡意,簡直是“惡意經典款”,幾乎把男人面對被傷害的女性的經典態度,全都囊括其中,最後,他還要做出結論:現在的孩子,和以前不一樣。
現在的孩子,和以前一樣不一樣,我們不知道,但現在很多的男人,和以前一樣,和明朝清朝一樣,卻是確鑿無疑的。
劉會長沒有真正露臉,就像當年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裡,馬精武扮演的那位老爺從沒真正露面一樣。我們從電影裡看到的,只是劉會長的背影、遠遠的側臉,還有影片畫面裡模糊的影像。沒有露面,只用一個模糊的男性形象來表現,就意味著,他可以是一切人,是所有的男人,是所有的“父親”,所有的壓迫者。
▲《大紅燈籠高高掛》中,老爺永遠只有一個背影。
當小米去酒樓找他的時候,還有個意味深長的畫面,她從包廂門口望進去,看見一桌中年男人,哪個是劉會長?她可能知道,因為她畢竟在前臺見過劉會長,但鏡頭給出的感覺卻是,她不知道,而我們就更不知道了。那間包廂裡的每一個男人,都有可能是劉會長,“劉會長”只是一個代稱,劉會長可以是任何一個有錢有權的中年男人,甚至是“父權”本身。
更有意思的是,故事的發生地,是“濱海市”。熟悉中國產電影的人都知道,中國並沒有濱海市,“濱海市”是中國產電影裡一個神秘的存在,是電影人制造出來的一個城市,它曾經在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反特、警匪、反腐電影電視劇裡頻繁出現,新週刊當年還曾在《城市意外》專題裡,專門討論過這個問題。不存在的城市,也就可以是任何一個城市,是任何一個城市的代稱。
▲反特電影《黑三角》裡,有一個和“濱海市”相近的城市,名叫“松濱市”。
對弱者,對未成年少女來說,到處都是濱海市,到處都有“劉會長”,到處都是毒蘋果一樣的金髮和口紅,一個少女,在這樣的世界裡長大,該有多難啊,看看這些天來,和幼兒園有關的那些可怖新聞,我們都會這樣問出聲來。
電影上映前,有很多看過點映的觀眾,拿這部片子和南韓的《熔爐》相比,這是必然,因為兩部電影講的都是性侵未成年人,而性侵者還都有權有勢,受害者付出很大代價才獲得微弱的勝利。用《熔爐》來介紹《嘉年華》,來引起人們的關注,也在情理之中。
但如果一定一定要比較的話,平心而論,《嘉年華》實在要比《熔爐》好——從電影藝術的角度而不是從話題性和社會影響的角度,《嘉年華》裡有更自然的節奏,更自然的色彩,更自然的光,以及更自然更豐富的心理內容。但我也希望,《嘉年華》或者後來者,能有《熔爐》那樣的社會影響。
既然是女性群像,就不能不提到幾位女演員的精彩表現。演小米的文淇,和演小文的周美君,都演得好,文淇因為這部電影和同期上映的《血觀音》,同時獲得第54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和女配角提名。
▲《血觀音》裡的文淇和惠英紅。
演小文媽媽的劉威葳和演律師的史可,同樣精彩。劉威葳怨恨地罵女兒“你越來越像你爸爸了”的時候,眼睛裡像是有一個東西猛猛墜了一下,然後又彈起來了,如果沒有這一墜,這段劇情就很難理解了,有了這微妙的一瞬,兩個人的處境,過去現在和將來,全都有了。
看《嘉年華》,尤其是看到小文的時候,我不斷想起八十年代一部和性侵未成年人有關的電影——蘆葦和周曉文編劇,周曉文導演,伍宇娟主演的《瘋狂的代價》,裡面李靖演的那個小女孩,酷似小文,這部電影在1989年上映,曾經引起巨大轟動。在八十年代的電影裡,它是我最想看到翻拍版的一部。
肯定有人問,在哪裡可以看到《瘋狂的代價》,每次只要提到一個電影,就會有人這麼問,有網啊,不會搜嗎?親們。
-
6 # 電影渣
伴著最近各種鬧得沸沸揚揚的虐童新聞,又看了這樣一部看完讓人如鯁在喉的電影,感覺整個人都頹了。
可笑的是,明明知道這會是一部看完了之後人會變頹的電影,我還是要在上映第一天就趕去看,因為再不看可能就來不及了。《嘉年華》首日上映,排片僅有可憐的1.6%——大週末的,辛辛苦苦上了一個禮拜班,誰要來主動找虐啊?
一個看似欣欣向榮的海濱小城,在海邊豎起了一座巨大的白裙夢露雕像,城市就像迎風招展的女郎,光鮮性感。 高官猥褻未成年少女的新聞,卻在這座小城裡掀起了波瀾,隨著劇情的推進,夢露雕像的腳上被貼滿了“牛皮鮮”,這座小城所掩藏的醜惡也漸漸揭開,一陣雞飛狗跳之後,夢露雕像被撤走,一切似乎又恢復了平靜,但所有人都明白,至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座城的“病”都無法“根治”,因為造成慘劇的因素來自方方面面,根本不是喊幾句口號、抨擊幾個人就能解決的。
(以下劇透)
事件中受到侵害的兩個女孩,一個因家庭破裂而早熟得讓人心疼,一個父母雙全卻天真得令人震驚。影片的筆墨主要集中在沉默寡言的小文身上,更顯剋制卻極富情感衝力;相比之下,電影對小新的描畫僅有三言兩語,卻足夠與小文形成鮮明對比。
小文的母親在聽說自己女兒的遭遇之後,處理方式是多麼熟悉。明明女兒已經受了傷害,反手就是一巴掌,責怪女兒不知檢點,卻不承認事件發生的部分原因是自己對女兒缺乏關心。
小新的父親為了巴結上司,讓自己的女兒將禽獸認作乾爹,幾乎相當於親手把兩個女孩送入火坑。事後甚至被買通,拿錢了事,“他去坐幾年牢,出來一樣作威作福,我們的女兒什麼也得不到,還不如讓他賠償”。
看起來血性、正直的小文父親,也在聽到這樣的提議之後猶豫了,戰戰兢兢地問一句,“那……公道呢?”
掌握了關鍵證據的小米,在直到自己真正遭到傷害之前,都沒有打算幫助兩個受傷的女孩,堅信“這些事永遠不會發生在我身上”,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僅不願配合舉證,反而憑著早早出社會練就的小聰明窩藏證據,意圖勒索高官,為自己賺取獲得“合法身份”的費用,沒想到遠遠低估了對手的手腕,自己吃虧之後才知道將心比心。
但透過女律師的問話,我們又可以隱隱感到小米的冷漠並不是毫無來由,從家鄉出逃(誰知道在那裡又發生了什麼)來到一個舉目無親的地方,作為沒有身份的“黑戶”幾經輪轉才找到旅館的工作,每天打掃房間、撿垃圾、做各種別人不願意做的事,一個月的工資還不夠高官一晚的房費,她的同情心早已消耗殆盡。
本應竭力逮捕罪犯、為女孩們討回公道的警察隊長,卻收受賄賂為高官脫罪,還能自如地用各種冠冕堂皇的“套話”搪塞女孩的父親,“這都是流程,請你配合”。
事件中這些本應站在受害女孩一邊的親人、圍觀群眾、甚至人民公僕的表現都如此無力,更不用說買通警察、“專家”,一手遮天的高官;自私自利、只求自保的旅館老闆;明面上開酒吧,暗地裡買賣黑身份、組織少女賣淫的“小健哥”。未成年的孩子原本就缺乏自我保護的能力,但邪惡卻來自四面八方,虎視眈眈垂涎欲滴。
作為副線出現的旅館前臺莉莉姐,也許也是影片隱含的、小米的“另一種結局”——如果這一切都沒有發生,小米的前途又會如何?也許就是像莉莉一樣,依靠出賣色相當上前臺,忍受男人的凌辱,意外懷孕卻只能一邊去廉價診所打胎,一邊咒罵不止,然後再拖著奄奄一息的身體去上班。
女律師可能是影片中最有力量的一個角色了,面對小文的母親不配合、警察試圖誘導翻供、小文的情緒崩潰,她都沒有放棄,一再努力為受害的女孩們求一個公道;哪怕是對幾次要求“開口費”的小米,也表現出了母性的關懷。警察隊長隱晦地試探,“你不想做點別的(案子)嗎?”也許是在暗示她少管閒事,她也沒有退縮,“這些案子需要有人做”。
這也許也是導演/編劇文晏為影片注入的一點希望,可是也許不是所有受傷害的女孩,都能遇到這樣既有女性光環,又剛正不阿的律師。
正式上映版本里,失去了工作的小米為了留在這個“暖和,即便是流浪漢也可以睡個安穩覺”的城市,終於選擇出賣身體求生存,與新聞裡懲處涉案高官、警察、“專家”,“為未成年人創造良好環境”的訊息形成了鮮明對比,本以為影片會進一步推進這種諷刺,讓少女在歌舞昇平中失貞,沒想到會看到一個呈現了飄渺希望的結局。
結合戲裡戲外,一切都充滿魔幻現實色彩——就像《嘉年華》的英文名“Angels Wear White”一樣,在一個五光十色魚龍混雜的世界裡,著白裙的純潔少女,反而成了最容易下手的目標。
而如果說這影片有什麼現實意義的話,那就是當慘劇發生時,與其喊打喊殺,我們也許更需要了解事件的全貌,並認識到不是誅滅“一個人群”就能制止類似事件發生,而是需要從上到下的完整蛻變,我猜想,這可能也是這場“嘉年華”所真正想要呈現的吧。
總之,這不是一部看了能讓人心裡舒坦的電影,但我覺得,這樣的電影需要被人看到。
-
7 # 俊俊電影
這兩天非常恰巧,和《熔爐》一樣反應性侵的中國產電影《嘉年華》,正在上映中。
這部電影和《熔爐》題材一樣,我去看過了,某些方面甚至比《熔爐》拍的還好。
我們不僅拍出了超過熔爐的電影,還上演了超過熔爐的慘劇。
是啊,比最觸目驚心的《電影》還要慘的慘劇發生在你身邊
不害怕嗎?
.....................
當初南韓的《熔爐》為什麼可以改變南韓的法律,推出熔爐法?
是因為孔劉在看完書之後,被這種惡所震驚,所以四處奔走,花錢花心思的拍攝電影,讓其上映,才引起媒體的廣泛關注。
是的,要引起關注,光看是不夠的,
一些明星,嘴上天天喊著中國夢,手底下天天想辦法撈錢,
遇到事情,卻一個不敢吱聲了
一個敬業認真的公交司機,也比一個無才無德、光靠炒作的明星值得尊重。
相信從今天起,大家也知道,什麼叫明星,什麼叫演員,什麼又叫巨星了。
孔劉在接受採訪時說,
是的,是章子怡,伊能靜,孔劉,以及每個為此發聲的群眾,在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電影和媒體,都是群眾的擴音筒,
朋友們,媒體和群眾千萬不能再繼續麻木下去了。
感恩章子怡以及所有為此發聲的大V明星和群眾,
電影和媒體,都是群眾的擴音筒,
所以懇請大家持續關注電影《嘉年華》
持續關注幼兒園新聞
-
8 # 浮生影音
我們到底該怎麼做 才能不讓這個世界改變我們
深夜,小學生小文和同學被一箇中年男人帶至酒店,這一切被在酒店打黑工的未成年少女小米拍下。事件逐漸演化成一個全城議論的性侵女童案,權力在握的犯罪嫌疑人浮出水面,受害者家中也風暴漸起。女律師郝潔對案件展開調查,逐漸發現突破點在小米身上。而掌握關鍵證據的小米,卻將它作為在這個海濱城市生存下來的救命稻草。等待她的,是意想不到的黑暗。
女律師的努力最終讓小米做出了新的選擇,也獲得了警方的初步認可。但在真相即將大白、正義即將申張的時刻,嫌疑人卻繼續展現他超乎尋常的力量,案件再生波折。在虐童新聞頻發的今天,我們看太多激烈的一陣風表達,寫實風格的《嘉年華》以電影沉靜的方式,展示了女性和未成年人成長的困境。
本片不僅獲得第54屆金馬獎的“最佳影片獎”提名,早前曾入圍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競賽單元。影片透過兩個不同年齡段、不同成長背景下的女孩的視角,講述了一個女性青春成長的故事,探討一個良性的社會機制、人與人之間最終的和解,以及自我的堅強和勇敢,如何讓成長的煩惱變為成長的契機。
影片很真實地反映了華人醜陋的一面 除了律師和什麼都做不了的受害者小文字人 沒有人願意幫她 也真的沒有人幫她 可是這也算正常吧 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的黑暗啊 畢竟這個世界上的美好還沒有滲透到每一個角落啊!
我們到底該怎麼做 才能不讓這個世界改變我們
-
9 # 一燈姐姐
看了兩遍,拍的並不陰鬱,寫實而舒緩,卻極度戳心。
以一種旁觀的冷靜鏡頭,講述一個發生過很多次的故事。
非常憎惡對小孩用"性侵"這個詞兒,明明是"強姦"幼女。
這部電影,有太多隱喻,有太多的暗線,絕對值得走進影院。
-
10 # 電影StayNight
《嘉年華》這部電影上映的日期很趕巧,關注點也非常符合現階段國民的需求,它的優點和必要性已經顯而易見,但我也想從一個普通電影觀眾的角度來額外談一談我認為它不足的地方。
結局反轉太快相信最後的“壞人得到制裁”並不是導演最初的意圖,畢竟花了很長的筆墨去鋪墊掌權者們是怎樣威逼利誘、知情的旅店經理和小米是怎樣隱瞞真相、執法的王隊長和那些法醫是怎樣顛倒黑白,萬萬沒想到,最後一反轉,壞人都落入法網了。
導演既然可以用長達1小時的時間讓人們壓抑和憤怒,不會毫無邏輯地透過電視機裡的旁白講明真相。大概是害怕過不了審吧,但終歸讓人覺得“做作”,畢竟現實擺在這裡,我們都知道真實生活中哪有這麼容易申張正義。
人物支線太多電影主要想說的是小文和新新被“乾爹”性侵,維權路上很不順利的故事。但是劇中還包括了“父母感情不和以致離婚,母親疏於管教”“黑戶少女打工不幸,屢屢被人騙”以及“失足打工妹意外懷孕做人流”等等和主幹劇情關係並不大的人物支線。
例如小文被性侵不完全是遇到了禽獸不如的同學乾爹,還因為她長期出於爹不疼娘不愛的境地裡,無人管教也沒人保護。我們是不是要因此反思一下“孩子的教育問題”。
例如小米一直握有劉會長進入女孩房間的影片證據,為了騙得1W塊的身份證工本費,曲曲折折最後還沒有成功。一方面是為了表達維權之路的坎坷,但我覺得張新新家長的屈辱、王隊長的打壓、劉會長的濫權更讓人覺得真實。而這個黑戶少女的阻撓總顯得刻意。
再例如,其實我真的GET不到打工妹和建哥的感情戲,打工妹和小米的姐妹情以及小米最後淪落到接客對於故事有什麼太多的推動價值。我以為律師在詢問小米的去向,得知她的悲慘身世後會選擇幫助她,沒想到?小米還是出賣自己的身體了。
情感過於剋制整部電影的角色,情感表達得都過於“緊收”。完全不明白狀況的張新新,接受屈辱補償的張新新父母,事不關己的旅館三人組,不屑且冷漠的警方。唯有小文的媽媽對女兒情緒有過爆發,那一段讓人比較揪心。
南韓《熔爐》《素媛》兩部影片都關於兒童性侵,令人印象深刻的點也不一樣,《熔爐》體現了校長和老師們的可怕,還記得校長那張臉嗎?《素媛》則體現了小女孩的單純堅強、法庭審判的細節。而《嘉年華》竟然很像一篇散文,平鋪直述、波瀾不驚,甚至需要靠觀眾從已有社會現實中找到更多共鳴。這一點我認為其實沒有達到這部電影應有的“震撼”。
雖然它沒有刻意“賣慘”,但總給人“差強人意”的感覺。
《嘉年華》上映本身的意義已經大於它最後呈現的電影效果,我希望我們有更多關於社會問題的電影,更希望孩子們都能茁壯成長!
回覆列表
作為唯一一部入圍威尼斯主競賽單元的電影,《嘉年華》算是很低調了。9月7日,電影在威尼斯首映,首映之後,廠刊評分平平,但口碑一路飆升,最佳影片賠率一度排在所有入圍影片的第三位,僅次於紀錄片《紐約公立圖書館》和以色列導演塞繆爾·毛茨的《狐舞步》。
影片透過兩個不同年齡段、不同成長背景下的女孩的視角,講述了一個女性青春成長的故事,探討一個良性的社會機制、人與人之間最終的和解,以及自我的堅強和勇敢,如何讓成長的煩惱變為成長的契機。
就像南韓電影《熔爐》、《素媛》那樣,影片聚焦於“未成年人性侵”這一熱點話題,圍繞兩個被侵犯的少女的案件展開故事。因為電影出自一位女性導演之手,所以全片的敘事細膩而含蓄,大量隱喻式的鏡頭與對白,充滿著極強的現實性與社會性。
相比現代人的情感問題,此片更大的貢獻在於對特殊的話題與群體做到了直觀而大膽的描繪。這本身就是一件勇敢的行為,它所引發的思考與啟迪,遠勝於電影本身的價值。就像南韓電影《熔爐》,它揭示了社會的黑暗面,引起了全民的覺醒,最終促使政府立法保護殘障兒童的權益。
最近這幾年,“性侵兒童”已經成為社會和媒體不得不面對的公共議題,《嘉年華》是第一個把目光投向這個領域的電影。導演文晏關注“性侵兒童”這一議題很多年,因為話題敏感,她一直很慎重,直到找到了另一條旁觀者的線索,她才大膽把這個劇本寫出來。與南韓電影《素媛》相比,《嘉年華》溫柔得多。電影幾乎沒有性侵案的正面呈現,相較於暴力本身,文晏更關注女性心理,以及貫穿於整個案件中的軟暴力。文晏是個深受歐洲電影美學影響的中國導演。《嘉年華》的主題和電影中所呈現的人物困境是中國式的,但在美學上,它更接近歐洲電影,當年她製片的《白日焰火》也是如此。借用《熔爐》裡的一句話,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