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每天一個字
-
2 # 寶媽育兒小知識
口頭禪一:“不準哭!”
孩子,尤其是1-3歲的孩子,很難清晰地表達情緒,所以他通常會用哭聲來表達,希望引起父母的注意,去感受他的內心世界。孩子的哭聲有時候傳達著他的傷心,有時候傳達著他的恐懼,還有的時候是在告訴我們,他生氣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他都是在表達著自己情緒。
美國育兒專家黛比.格拉瑟認為,阻止孩子哭泣不僅不能讓他感覺好點,達到撫慰的效果,還會讓他誤以為自己擁有的這種情緒是不對的--他不應該感到傷心或害怕。漸漸地,孩子會開始隱藏情緒,不愛表達,嚴重的甚至會變得麻木。
口頭禪二:“快點!別慢吞吞的!”
爸爸媽媽們一定都說過這句話,尤其是急性子的父母。但對孩子不斷催促反而會有反效果。據調查,發現了一種普遍的現象——當家長急匆匆地催促著孩子做事時,他會感到內疚,認為讓大人們那麼匆忙都是他的錯。這種內疚感會讓他們心裡覺得不好受,但卻不會促使他們動作快一點。
口頭禪三:“你太……”
這對很多家長來說,是最常用的一句話,但也是殺傷力最大的一句話。據調查,給孩子貼“標籤”,對孩子的未來有很大的影響。“你怎麼能和小明打架呢?太壞了!”“這都不會,你太笨了!”這些話都會在孩子的心理烙下深刻的印記,尤其是一些不好的評價會對他們有著長久的心理暗示。
除了一些批評,有時候誇獎也會讓孩子受到太多的期待,給他造成心理壓力。要知道,當一個人承受太多壓力時,任何一個打擊也許都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口頭禪四:“走開!不要煩我!”
當你急著要把手頭上的事情完成時,孩子走過來了,很興奮地告訴你,“媽媽,老師獎勵了我一朵小紅花哦!我今天那麼乖,你帶我出去玩吧!”你卻不耐煩地迴應,“你自己一邊玩兒去吧!不要吵我。”孩子沮喪滴走開了……然而,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傷害。
在獲得成就或是有了新的發現時,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和讚賞,他們會感到挫敗,認為自己所做的都是無用功。不僅如此,孩子還會把你的話深埋心底,慢慢地形成一種想法,認為他是你們的包袱,是個大麻煩,而當他們長大後,漸漸地就不再願意和你分享任何喜怒哀樂了。
口頭禪五:“不要碰這個!”
孩子在最初的成長階段時,總會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東摸摸、西碰碰的,而這時,父母的一聲阻止“不要碰這個!”只會更加激起孩子的慾望,“為什麼爸爸媽媽不給我碰呢?這一定是個好玩的東西!”當父母轉過身後,孩子一定會向他好奇的物品再次伸出“魔爪”。
口頭禪六:“你為什麼要這樣做?”
你為什麼要打妹妹……通常這些問題對小孩子而言是沒有答案的,他們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是心裡想著,就去做了。父母不時的質問會在一定程度上扼殺孩子做事的衝動。阻止孩子做壞事固然是好,但萬一過分壓制,最終只會導致孩子做事縮手縮腳,不敢再跟隨自己的心走了。
-
3 # YoKID育兒寶典
父母永遠不要對孩子說的九句話
1. “我希望你以後不要變成什麼什麼樣子......”
你把關注點只是集中在你希望孩子不要變成的樣子,其實這就類似一種侮辱,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害的。“我們注意什麼,就會得到什麼;我們注意什麼,就會無限幻想什麼。如果你給孩子一些暗示:比如說他很害羞,肥胖,遲鈍,就像他的父親那樣,那麼這就會成為自我應驗的預言。”
換種方式:專注教會孩子你希望他能擁有的優秀品質,比如創新精神,幽默感,聰明機靈,好奇心等等。
我們要幫助孩子提高自己,而不是揭露他的弱點來打擊他。
2.“你禁止做什麼什麼......”
或許你是一個現實主義的家長,你不想讓孩子嘗試做一些會帶來嚴重後果的事情。育兒專家塔米.金(Tammy Gold)曾說:
“孩子其實特別在意父母對他們的看法,一個簡單的否決都會擊碎孩子的自尊心。”
換種方式:只有在孩子的安全受到危害的時候,阻止他。除此之外,我們就要鼓勵孩子在孩童時候的勇敢探索。
3. “絕不”
換種方式:讓你的孩子擁有選擇權。如果他想參加危險的運動,為了他的安全考慮,你可以向他推薦其它相對安全的運動專案。
4.“我要殺了你!”
的確有時候,我們無法控制自我,一些惡略的話語就脫口而出。據社會工作者戈登倫納(Devra Gordon Renner)所言,
使用語言暴力威脅,即使是開玩笑,也是不可取的。
換種方式:關注孩子是如何理解你所說的話。大人就得花很多年才能瞭解含有諷刺含義的語調,更不用說小孩子了。
所以多用真誠的健康的訓導,摒棄暴力的威脅。
5.“要不是因為你,就怎麼怎麼樣.....”
除非所說的結果是正面積極的,否則就永遠不要說這句話。千萬不要毫無根據的批評懲罰孩子。把不好事情的發生歸咎於孩子,會損害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大人的失誤卻由孩子來承擔責任,這會給孩子帶來不安全感,同時也會破壞孩子的自尊心。
換種方式:由於自身原因,父母要主動承擔相應的責任。請記住:你的孩子不是導致你銀行賬戶空的原因,你的孩子不是你離婚的導火線。你要珍惜愛護你的孩子,而不是讓他覺得你的不幸是來自於他,從而讓他愧疚終生。
6.“不要像個嬰兒!”
如果你五歲的孩子在玩具店為了要個玩具而大哭大喊,這會使你很尷尬很想教訓他。你會覺得五歲孩子這種行為實在是像一個嬰兒。如果你在大廳廣眾之下呵斥羞辱他,作為父母,你的行為是極其不恰當的。
換種方式:心理學家蒂娜.費加爾(Tina Feigal)曾提出一個好的主意:如果你的孩子表現出暴躁的行為,父母一定要找出原因,並且一定要學會安撫孩子。不要無故責備孩子。
7. “我多希望你跟某某某一樣啊。”
換種方式:作為父母,你要確保你的孩子知道他是作為個體而受到父母的關愛。儘管他有時候會淘氣調皮,但是父母不要拿他與別人對比。要知道所有的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8.“我對你太失望了”。
孩子們聽到這句話,內心易碎的自尊心會瞬間傾塌。其實,孩子是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同和讚揚的。
換種方式:比如你可以這麼對孩子說“我對你這次所做的行為不太滿意”或者說“通常你都會做的更好,那這次是怎麼了?”
說這些話時,語氣要緩和,這說明儘管你對孩子的所作所為不太滿意,但是你仍舊是無條件地愛著你的孩子。
9.“你是一個壞孩子!”
當你的孩子頑皮時,這句話會毫無意識地從你嘴中說出,你會不自覺地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籤。“孩子的行為或許是不好的的,或者所做的選擇是糟糕的,但是你的孩子並不是壞孩子。你需要理解這些的不同之處,同樣你的孩子也需要對此有所理解。如果你的孩子從內心裡也覺得自己是個壞孩子,那麼他的表現會越來越糟糕!”
換種方式:我們要就事論事,不要否決孩子。如果孩子在圖書管裡大吵大鬧,我們可以告訴他在圖書管理喧譁是非常不好的選擇,而不是直接就批評他是個無惡不作的壞孩子。
其實,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偶爾會感到煩躁,沮喪,失望,生氣,甚至是精疲力盡,這其實是很正常的。重要的事情是,不管怎麼樣,有些話你絕對不可以跟你的孩子說。當然了,當你口不擇言,說出一些過頭的話時,一定要及時跟孩子道歉,讓孩子覺得自己仍被父母所愛。
-
4 # 豆寶孃親
在教育寶寶的過程中,作為家長的確需要“慎言”。有些話,我們在寶寶面前很容易脫口而出,而且覺得:沒什麼不對啊……但事實上,它們給寶寶帶來的影響卻可能超出你想象。
1、不哭不哭,不要哭
寶寶哭,恐怕是當爹媽的最常遇到也是最無措的時刻了。很多媽媽都會一邊撫摸一邊親吻,嘴裡唸叨著:不哭不哭,寶貝不哭哦。這也是種自我催眠吧,彷彿只有那麼說,才能讓自己安心點……
其實,寶寶哭泣的時候,媽媽應該抱著他,表達對他哭泣原因的理解:“媽媽知道你痛、傷心,媽媽在這裡。”(但不要反應過度)隨後平靜地說“沒事的”,並轉移他的注意力,這樣寶寶自然就會逐漸停止哭泣。
2、快點快點,來不及了
當寶寶正在慢悠悠做某事,而你又非常著急的時候,這句話就不由自主地脫口而出了。可是那樣做,不就把他自理的積極性給打擊了麼?而且很容易破壞寶寶做事的專注力。
當寶寶磨磨蹭蹭的時候,媽媽應事先告訴寶寶你的安排,併合理地為他留出足夠的時間。在必要的時候,可以輕聲對寶寶說“我們需要快一些”(切忌激進焦慮),如果寶寶實在來不及,適當幫助他完成當前任務。
3、小心點
當你用那種擔憂又慌張的語氣說“當心”的時候,給寶寶下了暗示——“你一定會摔倒”,在一聲聲“當心”中,寶寶越來越沒有安全感,也越來越膽小,因為他會變得和我們一樣“擔心”,甚至凡事都會先看到不好的一面。
媽媽擔心寶寶出狀況,首先,應把焦慮藏在心裡,而不是寫在臉上。其次,做好更周全的防護措施,為寶寶減少安全隱患。最後,別把事情看得太糟糕,比如寶寶在盡情奔跑的過程中摔一跤也無傷大雅。
4、、你真棒
這恐怕是大多數媽媽都會說的了,但這樣的誇讚真的好嗎?寶寶到底怎麼棒了?媽媽應該說出來寶寶到底棒在哪裡,真心誇獎寶寶的行為,比如這樣說,“哇,寶寶吃完飯會幫媽媽收拾碗筷了,你好棒啊!”聽了這樣的話,寶寶下次還會很有動力地來幫忙,表揚就有效強化了良好行為。而且,我們需要多多讚賞寶寶的努力而不是聰明之類的,這樣寶寶就會覺得,我努力就可以成功,他做任何事就會有自發的動力。
寶寶早教問題免費解答,傳播分享千萬媽媽的育兒經驗~
-
5 # 母嬰視界
嘖....哎
煩死了!
真後悔生了你
你怎麼這麼笨?!
這也不會?
以上5種最傷害孩子
-
6 # 忘憂草89476916
先了解孩子的想法,對的支援,錯的也不直接反對,用事實讓孩子自己找到錯誤,認識到自己錯了,改正過來,再給於鼓勵
-
7 # 包子呆地
其實孩子有時候是很敏感的,我們有時候說的氣話或者是一不留心的一句話,會在孩子心理留下深深的印記,下面是我自己或者身邊常常聽到的一些父母的“口頭禪”。
—— 你看看隔壁家的小明(躺著也中槍)學習好,又懂事,你再看看你!
—— 你現在不好好讀書,長大就去當“拉西癟三”!(上海方言,意思是去撿垃圾)
—— 哭什麼哭,沒出息的樣子!
—— 我們都是為了你好!
—— 等你長大了,你也就明白了!(很多事情我至今還是不明白)
—— 大人說話,小孩子不要插嘴!(完全剝奪了很多事情的參與感)
-
8 # 手機使用者6235427959
孩子需要鼓勵,但不能為鼓勵而鼓勵,給孩子的鼓勵必需有與其相符的理由,不能誇大地去表揚讚美,否則只能培養了孩子的虛榮心.
-
9 # 積木育兒
有些傷心的話,我們總在不經意間說出口,事後還渾然不知。在和孩子相處時,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下面這些話,我們不是也常常不經意間就從嘴裡冒出來了嗎?然而,你知道這些話會給孩子帶去怎樣的傷害嗎?
"哎呀,你怎麼又……"
這是爸媽最容易說出的一句責備孩子的話。當看到孩子反覆出現類似問題的時候,“哎呀,你怎麼又……”這樣的話很容就脫口而出,話裡充滿抱怨或無奈。
這樣的責備無異於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籤,對於孩子改正行為問題有害無益。
其實,當孩子的行為不合適,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就好了。例如孩子隨處塗鴉,可以給他一個自由塗鴉的小角落,準備一個小畫架,小畫板,或者就給孩子一面塗鴉牆,告訴他可以在這裡畫。如果孩子不喜歡喊人,不要責備孩子沒禮貌,每次見到外人,父母主動打招呼就好了,孩子沒多久就會學會的。
"你別給我添亂了,一邊玩去"
當大人在做家務的時候,孩子總想過來幫忙做點什麼,但卻可能越幫越忙。不耐煩的爸媽最喜歡對孩子說的一句話,就是:“別給我添亂了,一邊玩去。”
孩子參與家務事兒其實是值得鼓勵的,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鍛鍊了手部能力,而且會獲得控制感和自我認同感。
鼓勵孩子參與到家務事中去吧,給他分配一些他能完成的活兒,他會非常高興,你也會輕鬆很多。
"你不會,還是我來吧"
看到孩子事情做不好就著急了,馬上衝上去幫忙。比如,吃飯時,孩子想擺碗筷,媽媽擔心孩子不小心打碎碗,脫口而出:“你不會,還是我來吧!”在爸媽的事事包辦中,孩子的主動性和探索欲一點點減弱,甚至形成習得性無助。那個時候,就只能像上圖中的這位媽媽,無奈地嘆息“孩子怎麼會變得這樣懶呢”。
孩子在探索中成長,如果擔心孩子在探索中受傷,可以跟他說:“媽媽/爸爸和你一起做”,讓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那一部分。
"你如果……,我們就……"
父母們習慣了“你如果……,我們就……”這樣的獎勵模式。以孩子的表現為條件,制定家庭的活動計劃。可是,決定權在家長,而不是孩子。這樣容易讓孩子形成無力感,而且這種“談條件”並不能使得孩子真正建立起良好的行為模式,反而讓孩子從中學會了討價還價。
"別人家的孩子都能,你怎麼就不會呢?"
中國的孩子都有一個公敵,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總拿孩子跟別人比,初衷是想以此激勵孩子變得更好,然而往往事與願違,孩子在這樣的對比中,會自覺不如別人,自信心被一次次傷害。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曲線,在人生最初的這個時期,有些人快一點,有些人慢一點,這些都沒有關係。最忌諱的就是揠苗助長,損壞了孩子的自信心。
"男子漢大丈夫,至於嗎?"
我們總是希望男孩子勇敢,如果看看男孩子因為小事兒而哭,父母可能就會責備:男子漢大丈夫,至於嗎?
其實,男孩子也需要自由表達感情。如果經常對孩子這樣講,讓孩子的負面情緒淤積在心裡,孩子可能最後會成為一個無法自如表達自己情感的人(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可不少)。
"你還像不像個男孩兒/女孩兒"
當男孩子好靜,女孩子喜歡運動時,我們可能會不經意間說出“你還像不像男孩兒/女孩兒”之類的話。
這和“男孩應該窮樣,女孩應該富養”的問題類似。在孩子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千萬別武斷地給予否定。男孩兒成為一名出色的畫家,女孩兒成為一名優秀的運動員,不也很好嗎?
"膽子也太小了,這有什麼好怕的"
恐懼其實是兒童期的正常現象,是孩子自然的感受。而否定孩子的害怕,就等於否定孩子的自我,讓孩子產生無力感和挫敗感。
當孩子感到害怕的時候,父母與其說在孩子面前表現得膽大和勇敢,倒不如像孩子一樣表現出膽怯,甚至裝得比孩子還膽小。讓孩子知道,害怕是多麼正常的感受,慢慢消除孩子心中的無力感。
"聽見了,別再叫我啦!"
手頭事情比較多的時候,或者情緒不好的時候,很容易煩孩子。這時候,如果覺得孩子說的事不重要,就不用心聽,或者乾脆打斷他:“聽見了,別再叫我啦!”
如果當時確實在忙,可以把語速降下來,低聲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現在比較忙,過會兒再聽他講,並履行承諾就好。
回覆列表
——我不要你了。
——我不愛你了。
——你讓我生氣了。
拜託,生氣是大人自己沒有做好情緒管理,不要賴孩子頭上。
——你為什麼不能吧啦吧啦。。。
請直接清楚地說出你的要求,正確的行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