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轉角遇建盞

    建盞——宋代茶文化的主角

    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三月,京師東京城(今開封),春和景明,在皇宮後苑太清樓垂拱殿,宋徽宗設宴招待權相蔡京。酒後,宋徽宗親自點茶。點茶只用清泉、建盞、幾餅團茶,但主客蔡京卻志得意滿。

    這是北宋《太清樓侍燕記》中記載的一個故事,可見建盞在當時的地位不一般。建盞以其獨特的黑瓷魅力,與青瓷、白瓷三分天下,備受王公貴族、士大夫的青睞。

    "兔毫連盞烹雲液,能解紅顏入醉鄉",宋徽宗的詩為建盞的風靡作了最好的註腳。

    建盞之所以流行於宋代,與當時的飲茶、鬥茶習俗大有關係。宋代飲茶、鬥茶成風,上自貴族皇室,下至布衣之家,無不以鬥茶為日常生活的一大樂趣。

    宋徽宗也頗愛此道,常與臣屬鬥茶,上行下效,影響很大。

    宋代鬥茶講究注水、擊拂及泡沫生成的力道與時機,先將茶葉碾製成粉末,將之放入茶盞中以水注點,用狀如小炊帚的竹製茶筅擊拂攪拌,泛起的白沫保留得越久說明茶品越高。

    宋代蔡襄在《茶錄》一書中說:"茶色白,宜黑盞。"要想看清翻湧的茶浪與水線,用建盞再合適不過,黑白分明。

    建盞造型別致,口大底深、邊薄底厚,可容納更多的湯花便於觀賞,也易於茶渣沉澱和傾渣。

    含鐵量高易於受熱,厚胎和胎內蘊含細微氣孔,亦易於保溫隔熱。茶湯置於盞中久熱難冷,正符合宋代鬥茶的需求。

    正如《茶錄》所言:"建安所造者紺黑,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於是,建盞成了王公大臣、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尋的寶物,建窯由此進入鼎盛時期。

    於是,建盞與建茶珠聯璧合,成為宋代人鬥茶、點茶的絕佳組合,共同成就了宋代茶文化的一段佳話。

    飲茶的習俗使建盞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而建盞又把宋代茶文化推向歷史的潮流,二者相互促進、相互依存,共同推動中國茶文化不斷走向深入。

    自元朝以後,人們飲茶方式的演變使鬥茶、點茶逐漸失去了主導地位,到了明朝,鬥茶、點茶最終為沖泡茶所取代。

    鬥茶、點茶的失勢也導致了建盞的式微,以致建窯的爐火最終熄滅。曾經被上自皇帝下至文人墨客珍愛的建盞,就這樣在歷史中悄然隱退。

  • 2 # 建悟建盞

    建盞的素胎純釉,不加雕琢,其不浮不囂,素雅淡靜,許多釉斑宛若天成;但又變化萬千,蘊含無限的自然之美,建盞之釉色變化,將淡泊且怡然自得的追求與師法自然的精神相結合,達到了“釉”有限而意無窮的境界,從而體現了意蘊之美,也體現了宋人對禪宗中認為世事變幻莫測以及應該順應變化的思想。

    鬥茶遊戲廣為流傳。它是一種品茶的賽事活動,相邀三五人參加,各自獻出自己珍藏的品茗,烹水沏茶,以觀其色、聞其香、品其味等方式來評定茶品優劣的活動,內容包括茶葉的色相與芳香度、茶湯香醇度,茶具的優劣、煮水火候的緩急等等。有比技巧、鬥輸贏的特點,富有趣味性。建盞為北宋年間建窯所產的日用飲茶器具,由於其迎合了鬥茶時“茶色尚白、宜黑盞”的色彩映襯功能,大大地滿足了鬥茶者的需要而成為首選。

    宋代鬥茶圖

    一人一盞

    鬥茶是一種不受人數和場所限制的娛樂活動,可以是在自家的庭院、茶坊等地,參與的人數也非常靈活。而作為茶盞大小、尺寸方便人們使用、拿握,並且便於存放。特別是對於街市挑擔叫賣的人來說,小巧的建盞更適合相互疊加、儲藏和收納。

    鬥茶人數不限

    “V”型口盛行

    觀茶色和察水痕是評定鬥茶的兩項重要標準,建盞的四個基本造型如束口、斂口、撇口和敞口都是“V”形口,只是造型在區域性有所變化。

    觀色是指鬥茶時,茶末倒入盞內,用特製的小掃把狀的工具“茶筅”,在注水過程中旋轉打擊、拂動茶湯,使之泛起的湯花形成白色的泡沫, 經過擊拂之後,湯花 “乳霧洶湧”,高出盞面並緊貼盞沿內壁,不易消退,該茶稱為茶中尚品。

    V型口

    察痕是指盞的內沿不能出現“水痕”。“V”形口盞均有注水線設計,它在盞口下沿約2釐米處,它的作用是便於觀察水痕。鬥茶時既可掌握茶湯的份量,又可避免茶湯過滿,所以該凹槽俗稱注水線。

    聞香品茶

    茶香的呈現、散發是評定勝負的關鍵。而撇口型茶盞口沿的設計把鬥茶時聞香品味的功能發揮到極至。撇口形盞的口沿設計往外撇沿,便於嘴唇喝湯和嘗味,非常人性化。

    撇口器型

    斂口型茶盞的突出特點是,由於鬥茶時需要不斷的往茶盞裡注入茶水,並不停的擊拂,口沿微微向內收的細節設計是注湯時防止茶湯向外濺潵,影響鬥茶的效果。

    斂口器型

    顏色襯托

    宋代的茶色從唐代的“白紅”色演變為“白色”,茶湯盛在青色的碗盞中已很難反映出“白”的特色來,,因此需要有色彩濃重的深色茶盞襯托湯色。因此發展了多種釉色。

    兔毫

    金光閃閃的細毫則稱作“金兔毫”,銀光閃閃的細毫稱為“銀兔毫”,青色的稱為“青兔毫”等等。兔毫紋的形成在燒製的過程中,釉層中產生的氣泡將胎、釉中的鐵質帶到釉面,當燒至1300C的高溫時,釉層發生流動,富含鐵質的部分就流動成條紋,冷卻時從中析出赤鐵礦小晶體,從而在黑釉上透出了黃棕色或鐵鏽色的兔毫狀流紋。

    從色彩對比功能看,兔豪盞是在黑釉上呈現出清晰的銀白長紋,當鬥茶時,兔毫盞在Sunny的照射下與白色湯花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對比,它不但滿足了鬥茶家的精神享受,更充實了北宋人的精神世界,所以銀白細條的兔毫盞當為鬥茶家的理想茶盞。

    金兔毫

    金兔毫

    藍兔毫

    藍兔毫

    鷓鴣斑盞

    鷓鴣斑是一種結晶釉,是用含鐵量不同的兩種黑釉在生坯上掛兩次,以釉低於燒製其他結晶釉的溫度焙燒,因較多鐵元素在釉裡結晶,黑色釉面便呈現鷓鴣羽毛一樣花紋。用含鐵量不同的兩釉,在生坯上掛釉兩次,以稍低於燒製其他釉的溫度焙燒,其釉面斑紋是釉料在高溫階段經過一系列物理化學變化後鐵氧化物在釉表面層析晶產生的,因有較多的鐵元素在釉裡結晶,才產生鷓鴣斑。這些斑紋是在窯火中天然形成的。

    鷓鴣斑

    鷓鴣斑

    鷓鴣斑

  • 3 # 造辦處

    飄葉盞

    並不神奇,現在我們都知道了,飄葉盞燒製的秘密所在,過去不是,神秘的東西只是未知罷了。

    一千年前的那場風雪要比現在更大,自唐以來,地球進入了一個小的冰河期,蒙古利亞乃至更北地方的居民受寒流影響,惡劣的天氣驅使他們接近原來被城屏障的稱為中國的地區,獲取茶葉,絲綢布匹,瓷器鐵騎,交割馬牛羊一類的牲畜,地域的寒冷把原本兩種生活方式的人擠到了一起。

    黑釉的建盞是士夫文人喜歡使用和品飲的茶具,一應喝茶的物事非常繁複,變成了儀式化的瑣碎程式,開始是宗教神秘奇特的修法方式的介入,再是,一種悠閒瀟灑的風格讓士夫們越益關注被沸水沖泡到翻騰的茶湯在黑盞邊緣留下的白漬,一種遊戲並不樂此不疲地在人群傳開,偏遠到福建這樣未開化的地區,整個榮王朝痘沉浸在詩酒花茶的文脈之風的薰陶裡,北方日益猛烈的雪和冰開始侵凌黃河,原本是天塹的,遊牧民族終於可以在冬季毫無阻隔地躍馬過來。

    事茶使得帝國的氣氛由消費主義帶動正興,歌樓瓦肆之所,酒幡茶舍遍地,遍佈全國的飲茶之氣使得人變得輕佻與浮誇起來。

    那是片尋常不過的葉子,不一定是今年的秋葉,只是偶然的落進了盞裡,黏附出純粹飄渺的鄉村氣息,皇帝和大臣們原是一個階層,皇權只是結集在一處隨時怕化去的冰冠,終宋一世,皇帝的主要任務和精力都放在了製造群臣之間的矛盾,讓度他們的專注力在茶文之趣,遠兵火之近,秋葉盞就在這樣的憧憬和期望裡燒製起來,它很美,美到了極簡主義的巔峰,實在是完全的脆弱,弓馬輕輕地磕碰觸及即潰不成軍。

    旺旺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健身房如何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