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垚海源
-
2 # 籃壇故事
從兩個方面分析
曹爽個人能力方面曹睿託孤給曹爽和司馬懿二人,本意有希望二人相互制約,共同輔佐八歲幼主。所謂天子撐腰,但是真正的實權都掌握在二人手裡。然而曹爽的謀略、眼光都遠不及司馬懿。曹爽在曹芳即位後,削弱司馬懿的在朝中的勢力與地位,但是提拔的人都是自己的家族親信,不以賢能選才,甚至昔日曹睿在位之時棄用的無能之才被其招入朝中,當做心腹,如丁謐、李勝、鄧颺等人。更是強行征討蜀地,導致國力虛耗,在宮內專權,干擾朝政。可見其個人才能難堪以制約司馬懿。
司馬懿勢力司馬懿勢力真的僅僅數千兵馬嗎?答案是否定的。
司馬懿從在曹操手下就是一個善於韜光養晦,隱藏自己實力的人。與曹爽共同輔佐曹芳之時,司馬懿勢力是被架空了,但是這個時期有能力,能幹出功績的人才大都在司馬氏勢力之下,如鄧艾、鍾會等。從在曹丕手下任職之時,司馬懿就舉賢任能,提拔了一批寒門子弟。事實證明,他提拔的這批人才為其後面的事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虞預評價司馬懿:值魏氏短祚,內外多難,謀而鮮過,舉必獨克,知人拔善,顯用仄陋。王基、鄧艾、周秦、賈越之徒,皆起自寒門,而著績於朝,經略之才,可謂遠矣。
史實告訴我們,是司馬懿的權謀戰勝了曹爽的無能。沒有能力的人即便佔據了很大的一部分資源也幹不出大事。
-
3 # xiayuan-wang
三國後期魏國能抗衡諸葛亮的只有司馬懿一人, 沒有司馬懿就曹家幾個窩囊廢當家魏國早完了, 諸葛亮伐魏國在危難時刻都是無奈請出司馬懿才戰勝諸葛亮,所以司馬懿在朝廷有極高的威望。司馬懿統兵號令嚴明賞罰分明將士用命, 無形之中在軍隊裡形成了以司馬懿為馬首是瞻的格局, 但聞將軍令, 不聞天子之召, 而且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在軍中作為左右臂膀也為樹立司馬懿的微信起著關鍵作用。司馬懿功高震主又不能被取代最後司馬家取皇帝之位而代之的行為被後來歷朝歷代君王引以為鑑, 並對類似的帶兵權臣嚴密防範並採取毫不留情的先手處理。
-
4 # 鷹視狼顧大司馬
高平陵事變的時候,雙方兵力都有限。司馬懿雖然控制洛陽,但真正忠心於他的主要是3000死士。曹爽也不好過,只有儀仗隊和臨時招募但不具備戰鬥力的屯田兵。洛陽城防兵和禁軍都是持觀望態度。所以勝負關鍵是看外地郡守將軍等的站位靠哪邊。
當時司馬懿起事口號是持太后懿旨、清君側,指責曹爽挾持天子意圖謀反篡位。曹爽顯然也會對外宣稱司馬懿意圖謀反,取代大魏。雙方都是強調自己在匡夫大魏,道義都沒錯。
這種情況,外地那些郡守將軍眼中就是兩大顧命輔臣在奪權,至於誰是謀反方誰也不敢下定論,哪敢輕易站隊啊,站錯隊伍可是謀反誅三族。並且司馬懿掌握洛陽後,意味著控制輿論第一時間發號天下,透過驛站傳達給各地“天下曹爽挾持天子謀反篡位”,這讓還沒到許昌前的曹爽釋出資訊落後一步,並且之後發任何討伐檄文的前提都失去被大家信任(搞不好到許昌前就被勤王軍給誅滅了),至於拿出皇帝曹芳的聖旨你怎不知道是曹爽挾持天子偽造的呢?
這個時候就拼雙方拉攏各地郡守將軍的籌碼了。顯然司馬懿擁有巨大優勢,四朝元老,門生遍野,軍隊(前後治軍雍涼荊幽,嫡系眾多),士族領袖,並且擁有最核心的——各地郡守將軍的家人可都在洛陽啊(那時候親屬不隨軍,參考鍾會後來謀反,但下面將士可不白痴,立刻反殺鍾會,畢竟家屬都在洛陽當人質呢)。所以曹爽身邊別說外人,連自己親信大臣兄弟都勸說他投降(就是捨不得一家老小,誰有自己的算盤,大家都知道很難拉攏到各地郡守將軍支援),當時真正只有恆範力勸他去許昌(因為恆範出洛陽那刻已經沒退路),那刻曹爽真心孤家寡人。
當時唯一退路推皇帝出來印證司馬懿謀反,到了許昌讓皇帝給自己站臺,號令天下勤王。但這也是條不歸路,當時皇帝已大婚,早到了主政的年齡,曹爽遲遲不歸政,還排擠司馬懿獨政,皇帝早不滿。一旦到了許昌,當時太守毌丘儉可是忠曹魏而不忠曹爽的忠義大臣。搞不好到了許昌推皇帝掌權,自己就被曹芳給斬了。
當時徵西將軍表弟夏侯玄也是忠曹魏之人,並且當時最具戰鬥力的雍涼大軍多是司馬懿舊部,引軍來洛陽到頭來變司馬懿援軍是分分鐘的事。
換句話,曹爽成功拉攏到淮南壽春的親信兵力,司馬懿也拉攏部分舊部,雙方開始一場內戰。那勝利方是身經百戰極高軍望的司馬懿贏還是沒有軍事能力、只有敗績的曹爽贏?恐怕還是沒打仗都先軍心崩潰了吧?
所以曹爽並不笨,當時衡量利弊,對抗司馬懿基本必死,投降也許有機會保命(司馬懿已承諾投降不殺),在當時情況下,做出此決定並沒過錯。
-
5 # 抒情鬼魅
1.雙方都有正義的旗幟,一方是曹爽掌握少年天子,一方是司馬懿有太后懿旨,雙方都是輔政大臣,這就讓其他旁人不敢輕動,在這種鬥爭面前,輕易站隊、替人出手是要冒很大風險的。
2.曹爽人心盡失,雖然大將軍位高權重,門庭若市,但其作為已遭人恨,而司馬懿自文帝變法起就培養了大批門生故吏,反觀曹家卻已無幾個能人。
3.曹爽手下官員將領的家人都在洛陽城內被司馬懿控制,這對軍心是致命打擊,曹爽投降,他們頂多被革職,但如果跟著曹爽拼到底,他們的家人必死,此間選擇並不難。
-
6 # 劇組演員拍攝濤哥
高平陵政變後司馬懿和他暗地培養的三千死士佔據了洛陽城和武庫,而大將軍曹爽在出外帶天子去祭祖的時候他並沒有注意到這些,當時臨行前還有人提醒過他,說洛陽城不可無人駐守,一旦裡面有變動關閉城門那麼我們就出不去了,可是這個曹爽偏偏不聽說一個將死之人他們幹得了什麼?誰知他們一走,司馬懿就攻佔了武庫,去太后那裡請來了懿旨,拿著太后旨意去勤王,然後曹爽那邊呢發現自己回不去了,以無退路,反還是不反呢,就在這時候桓範連夜從洛陽城跑出來了,前來獻了一記叫他前去許昌號令天下兵馬反抗司馬懿,可誰知他考慮了一夜後,不打了準備投降,而對方使者也說了投降不殺他,還保留他的爵位,誰知道他駑馬念佔鬥沒想過那些,不聽桓範的忠告最後投降了,誰知道投降後司馬懿出爾反爾直接滅了曹爽三族,就這樣曹家的江山基本已經不算什麼了,可以說曹家的江山完全送在了曹爽手裡,如果他當時拼一把的話鹿死誰手尚未可以,可是他當時打都沒打就這樣投降了,結果還害了全族3000多口人丟了性命!他要是當時出去祭拜曹叡的時候城裡留一些自己的人也不至於這樣,起碼司馬懿他還不敢亂來,就是這樣他才給了司馬懿機會有了他假借天子名義推翻曹爽的機會…
-
7 # 思庇屋
首先曹姓家族肯定不會把兵權給外人的,司馬家族是外姓,自然是無法掌握兵權的,所以從表面上看曹爽看上去是很有實力,而且還有天子在後臺,自然不會懼怕司馬懿。
另一方面從兩個人的背景來分析一下,曹爽的父親是曹真,與司馬懿同輩,曹爽在司馬懿面前是晚輩,司馬懿本來就老謀深算,曹操在世的時候他就已經在為曹氏家族出力了,所以知根知底的,對曹操的性格也瞭如指掌,後來在曹丕時期,司馬懿表現很溫和,使曹丕對他失去了介心,其實曹操死之前對曹丕已經說穿了,要提防此人,然而被司馬懿蒙弊了,並且那時曹丕確實也需要他的輔佐,所以就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其實他也一直在防著他,但有時防不甚防啊,後來沒多久就死了,臨死之前對他兒子曹睿說要加強對司馬懿的戒備,所以才有了分權之事,把兵權掌握在曹氏家庭,這個時候司馬懿更加小心翼翼了,特別是對他的兩個兒子的管束,兩個兒子自然血氣方剛,有時衝動惹出事來就是滅頂之災,所以他更隱藏了,背地裡暗暗在準備計劃,也是為了這個家族的生存。
最後就實力對比了,曹爽雖被封為大將軍,但沒多少大戰實際經驗,而且此人剛愎自用,目中無人,藐視皇權,皇帝也小,沒有辦法制衡他,司馬懿看到這一點,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迅速把持皇宮,利用舊部悍將對曹爽發動突然襲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誅殺曹爽,曹爽還在夢裡小命就沒了。這就司馬懿的“擒賊先擒王”之術。
-
8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曹爽和司馬懿是魏明帝曹睿的兩個主要託孤大臣,當時司馬懿是太尉,曹爽是大將軍。兩人都有很大的權力,比如“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等等,而且都同領護衛軍隊三千人,共同執掌朝政。
(曹爽)
但是很快,曹爽就奏請把司馬懿升職為沒有實權的太傅,把原本擔當領軍將軍的蔣濟,升格為太尉。再讓二弟曹羲接替蔣濟,擔任中領軍(相當於原先的領軍將軍),然後再讓曹訓擔任武衛將軍,曹彥擔任散騎常侍。
曹爽幾個兄弟新擔任的職位,究竟是幹什麼的呢?
中領軍是管理所有將領的,武衛將軍是掌管禁軍的,散騎常侍是管理皇帝衛隊的。也就是說,他這幾個弟弟,把將領,把整個京城已經皇宮的軍隊都全部掌管完了。雖然太尉還在蔣濟手裡,掌管這全國兵馬。但是其實不直接與軍隊接觸。
從這個角度來說,曹爽基本上已經掌管了所有的兵馬。
司馬懿呢?他原先有三千護衛軍,但是當升為太傅後,這些護衛軍也都散了。也就是說,司馬懿基本上是光桿司令一個。但是,為什麼最後司馬懿能發動高平陵事變,打敗曹爽呢?
(曹芳)
第一,曹爽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哪些人曹爽不該得罪呢?
其一,不該得罪郭太后。曹爽為了自己能操控年幼的皇帝曹芳,不讓郭太后與曹芳接觸,把郭太后幽禁起來。要知道,郭太后是魏明帝曹睿最喜歡的后妃,而且本身又比較賢惠,曾經勸說曹睿與前皇后搞好關係。再加上曹爽在幽禁郭太后的時候,曹芳與郭太后相對而泣。郭太后並非曹芳生母,但是她與曹芳卻這麼有感情。可見,曹爽幹這件事,不但郭太后很怨恨他,也讓他充滿負面形象。
其二,不該得罪蔣濟。蔣濟也是魏明帝很重視的人,而且蔣濟正直無私。曹爽把蔣濟的實際兵權給下了,讓他擔任一個虛職,這其實是把蔣濟推到了司馬懿身邊。有人說蔣濟是司馬懿親信,其實,要說成為司馬懿親信,還是曹爽把他推過去的。
其三,不該得罪曹家宗室和滿朝文武。曹爽在朝廷中安插自己的兄弟,安插自己的親信。這樣一來,勢必嚴重壓縮其它曹家宗室和朝中文武的權力,這也讓他樹了不少敵人。
第二,曹爽做了不該做的事情。曹爽為了樹立自己在朝中的威信,率領八萬軍攻打蜀國。本來是想透過攻打蜀國,建功立業,鞏固他在朝中的地位。沒想到他是一個草包,一下把仗打敗了。仗打敗了,死了不少人,耗損了不少糧食。這樣一來,他不但沒有提高威信,而且反而嚴重降低了。
(司馬懿)
第三,曹爽低估了不該低估的人。曹爽嚴重低估了司馬懿。司馬懿示弱,司馬懿裝可憐,司馬懿裝病,這已經不是一次兩次。從曹操開始,他就已經這樣做過了。但是曹爽沒腦子,覺得司馬懿不值一談,嚴重放鬆對他的監視。
回過頭,咱們看司馬懿是怎麼處置曹爽的。他抓到曹爽後,把曹爽軟禁起來,四周修高樓嚴密監視。後來更是尋到曹爽的不是,把他殺害並滅三族。司馬懿這種痛打落水狗的殘酷政治鬥爭方式,才是古代皇權社會成熟政治家的做法。
第四,曹爽該聽的話不聽,不該聽的話瞎聽。曹爽不該聽什麼?丁謐、何晏、鄧颺這些所謂的謀士讓他乾的三件事:一是過早排擠司馬懿,二是幽禁郭皇后,三是出兵打蜀國。這些話都不該聽,這些事都不該幹。
曹爽該聽什麼?大司農桓範讓他佔據許昌,並以此為根據地,與司馬懿抗衡。並且桓範還表示,自己可以調集糧草相助。桓範的計策可以說是非常好的,因為曹爽手中有天子。有天子,以天子的名義討伐司馬懿,司馬懿還能幹什麼?
可是,曹爽並沒有聽,最後坐以待斃,束手就擒。
(參考資料:《三國志》)
-
9 # 大蔥侃侃侃
一
高平陵之變,發生於公元249年,是三國後期曹魏集團內部一場重要政變,它的發生,標誌著曹魏軍政大權開始從曹魏親族手中旁落到以司馬氏為代表的世家大族手裡,而這也為日後的司馬代魏,三家歸晉打下了基礎。
事變概括起來很簡單,即已經被當時的曹氏宗室首腦人物曹爽,架空權力的司馬懿,趁曹爽陪魏帝曹芳離開京都前往高平陵拜謁魏明帝曹叡之時,發動軍事政變,控制了洛陽,隨後迫使曹爽交權,更於其後逐一剪除曹魏宗族勢力。
遊戲《三國志11》中的司馬懿造型 很傳神
司馬懿在整個政變的過程表現,完全符合其“冢虎”的形象,出手果斷狠辣,曹爽及其弟弟,黨羽等都被誅滅三族,一時人頭滾滾,血流成河。
二
司馬懿與曹爽的較量,狹義上說,是元老功臣與新銳親貴兩股力量的角逐,往廣義上說,是士族與宗室的對抗,無論哪一方勝出,都會影響其後的政治走向。
既然是兩股勢力的爭鬥,那麼司馬懿就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某種意義上說,司馬懿是替元老們出頭,畢竟曹爽們鬧得太過火了。與司馬懿共同參與本次事變的,還有其他幾位曹魏四朝元老,比如蔣濟與高柔。
很顯然,這兩個名字並不是熟臉,之所以看起來不眼熟,是因為眼熟的已經全死光了。
請相信,能在曹魏時代活過四位帝王(曹操已有皇帝之實了)的幹部,那真是相當稀少。大家比較熟悉的,比如五子良將、曹仁曹洪,夏侯兄弟、五大謀士等等知名人物,到了曹芳即位之時,都已追隨先帝於地下了。剩下的,最有名氣的只有司馬懿(算他身體好),以及演義不知名但歷史地位很吃重的人。
所以,到了曹叡末期,早沒了當年人才濟濟的盛況,只有重臣沒有名人。
三
蔣濟同志,男,安徽人,曹操時代便參加工作,事實證明,此公的政治水平相當的高,一生為曹魏集團提出過諸多的良策,是不可多得的賢臣。儘管名氣不大,但在當時,他可是曹操的心腹謀士。
蔣濟在事變中,支援了司馬懿,並參與其中,曾寫信勸曹爽投降,將權力交付給司馬懿以保太平。但最終曹爽被司馬懿所殺,蔣濟慚愧而死。
高柔,也是四朝元老。名氣並不大,連他哥哥都比他有名,就是袁紹的外甥,高幹(好名字)。
此公絕對是鹹魚翻身的典範,由於出身不好,哥哥高幹背叛過曹操,他曾一度被曹操猜忌,想要殺了他,但憑藉埋頭幹活的出色表現,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撿回了一條命的同時步步高昇,加上身體素質過硬,扛到了曹芳即位。
事變中,高柔受郭太后詔令,假節行大將軍事,也就是代行曹爽的工作,佔據曹爽軍營,被司馬懿稱為是如同周勃一樣的人物。
歷史上沒有過多描寫高柔的心理活動,但有一點很清晰,他是這次事件的功臣,事後封侯受賞,地位崇高,且得以善終。
這是明文記載參與到事變中的曹魏老臣,還有一些同樣重要的人,也值得說道說道。
桌遊“三國殺”中的孫資,劉放人設圖
比如孫資和劉放。不知道這兩位,那是很正常的,但當時的人如果混朝廷沒跟他們打過照面,是不正常的。
這二人最牛逼的履歷是,同是曹魏四朝元老,且共掌機要長達三十餘年。當初,曹爽與司馬懿同為託孤大臣的安排,就是出於二人之手,為此他們耍手段,排擠了另外一個宗族代表人物,曹操之子燕王曹宇。
在高平陵之變時,雖沒有明文記載二人是否參與其中(估計是靜觀其變),但司馬懿掌權後,對二人頗為倚重,待遇優厚,可見他倆至少沒有對司馬懿使絆子。而應該是做了中間派,搖擺在兩大勢力之中,誰贏依附於誰,算是地道的政客,投機成功。
順便說一句,我覺得曹魏的帝王很有幽默感,自己跟孫劉兩家打得你死我活勢同水火,偏偏又寵信孫劉二人,心真大。
四
謀臣方面,大抵如此,我們再來看名將。
曹魏末期的名將,不多,但還是有的,比如郭淮、孫禮、鍾會鄧艾,以及陳泰,司馬懿的倆兒子也是帥才。
郭淮在外打仗,沒怎麼摻合事變,他是一個地道的軍人,一生戎馬倥傯,功勳卓著。
孫禮跟曹爽交惡,曹爽執政後就坐起了冷板凳,曾經懟過司馬懿,認為他應該為國負責,匡扶魏室。但孫禮不是一個有政治野心的人,他反對曹爽,出發點和元老們是一樣的,即希望把國家拉回到正軌上,以免烏煙瘴氣。
鍾會一直都是司馬昭的好參謀
鍾會和鄧艾這時都是小字輩,輪不到他們出場,但從個人情感上說,他們肯定是親近司馬家的。司馬懿是鄧艾的伯樂,鍾會跟司馬昭交好,有這樣的革命友誼,很清楚他們會站誰的隊。
值得一提的是陳泰,終其一生,陳泰都夾在曹家與司馬家之間左右為難。
陳泰是曹魏重臣陳群之子,能力在父親之上,能文能武,是曹魏後期重要的將領,擊敗過姜維。在曹爽與司馬懿之爭的問題上,陳泰選擇明哲保身,儘量在外地不要捲入紛爭之中。
按感情來說,司馬懿算是他的世伯,和他爸陳群是好友,司馬懿倆兒子跟他也是好基友,但曹氏家族又是他必須維護的主君,所以他只能保持中立。事變中,陳泰曾寫信曹爽請他交權,還充當了二人之間的調停人。曹爽死後,陳泰為了避免捲入鬥爭,主動要求外出任職,多次對抗蜀漢的進攻。
後來,在司馬昭弒殺魏帝曹髦時悲憤而死。估計,這中間有很大的原因是悔恨自己當時沒有救下曹爽,現在又沒能保護曹髦,兩代曹魏家族掌門人都橫死在自己眼前而無能為力。
其實不僅僅從陳泰,還有從其他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高平陵之變的一個根本特徵,那就是儘管很多重臣都表態支援司馬懿,但他們的立場是反曹爽不反曹魏,畢竟,彼時的司馬家族還沒有完全亮出自己的獠牙,司馬家的地位,真正鞏固是在平定了淮南三叛之後,司馬兄弟肅清了自己的敵對勢力,才讓司馬代魏順理成章。
而曾經叱吒風雲的曹魏家族,為何淪落到此番地步呢?
五
主幼臣弱,大概是曹爽掌權後曹魏宗室的真實寫照。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主,壽命都不算長,曹丕與曹叡都沒有活過40歲,接班人太年幼,容易引發問題。
曹魏建國前期,支撐它的政治支柱有三根:
曹魏宗族,以曹氏和夏侯氏為代表;世家大族,以荀氏陳氏司馬氏楊氏等等為代表;軍功集團,像于禁徐晃張遼等人,都沒有太顯赫的家族背景,不少還是降將,純靠軍功起家,為自己和孩子謀個好前程(封侯)。
遊戲“三國無雙”裡的魏勢力全家福 基本上囊括了前期所有的重要將領
在此基礎上,曹操頒佈《求賢令》,主張唯才是舉,本想要爭取到更多的處於社會底層,沒有高門大戶出身,但有能力有才華的人士,卻因此動了士族的蛋糕,終曹操一生,他都不得不捲入到與士族無休無止的爭鬥中。
而當曹操逝世,曹丕接受陳群的《九品官人法》之後,士族開始逐步壟斷上層建築,缺乏顯赫出身的寒族的進身之階被斷絕,逐步淪為社會邊緣人群。而像以前的軍功元老們,張遼樂進張郃等人的後代又缺乏出類拔萃的子弟,漸漸的,這些缺乏根基的人,如曇花一現般退出了曹魏集團的政治核心圈。
所謂魏晉風流,其實是徹底計程車族社會
所以,到了曹爽執政時,曹魏集團實際上就是士族與宗親兩根大柱在支撐,相較於老謀深算的司馬懿、蔣濟等人,曹魏勢力的宗親代表人物比較弱,牛逼的都死沒了,又親率冒進,想要逼走司馬懿,反被他一竿子打翻,並被徹底肅清家族勢力,曹魏集團,也就成了士族一家獨大的政治格局了。至於說其後的司馬代魏,無非是為司馬家攫取的政治財富舉行一次加冕罷了,政治制度並未發生重大變化,僅僅是政權從一個家族流轉到另一個家族手中了。
回覆列表
用兵不在多,而在精,知已知彼,方可百戰百勝!輕敵,是兵家之大(記)用兵在於天時地理人合,詭密是成功之要素,精兵是勝利之本,裝備是力量展示!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