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匆匆路人5

    這幾天袁家的不肖子孫無時無刻在替姓袁的翻案!袁在位時所做的事,無不是有利於後金不利於大明,即使不是漢奸,起碼不是民族英雄,最多是個蠢蛋!

  • 2 # 蜉蝣之夢0113

    其實袁崇煥的真實想法不是“五年平遼”,從他臨死前的詩來看,口氣不象大明忠臣,倒很象滿清的高階間諜!

    臨刑口占

    【明】袁崇煥

    一生事業總成空,

    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

    忠魂依舊守遼東。

    ☆☆☆☆☆☆☆☆

    一、眾所周知,明朝文官地位高武將地位低賤,文官極其看不起武人,袁崇煥以二品文官膽敢私下謀殺一品武將就可見一斑!因為明朝的軍服都為紅色,所以明朝軍人被文人蔑稱為"赤佬",這種罵人的話至今在某些地方方言裡有殘留,比如上海人罵人喜歡罵"你個小赤佬"!有著這樣心態的袁崇煥怎會在死前自比自己看不起的"勇將"?!(見第三句),令人費解!

    二、袁崇煥的官職是"以兵部尚書督師薊、遼、登、萊、天津軍務",他向皇帝立下的軍任狀是"期以五年,收復全遼”,眾所周知,此時明朝只佔有遼西部分,遼東為後金佔有,袁作為明朝一方,應該是“攻”遼東而不是“守”遼東才是!第四句"忠魂依舊守遼東”實在令人費解!

    但是如果我們假設袁崇煥是被後金策反的高階間諜,那第三句自比"勇將"就很好理解了,因為後金高層多數是文化程度差的武夫,而文官地位極低!"勇將"在後金那很受推崇的!

    同樣,從這個角度解釋,第四句"守遼東”也很好理解,因為遼東正是後金的地盤,作為後金臥底,當然遺願要為大汗"守"遼東啦!

    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袁崇煥臨死這幾句詩應該是他心聲的真實反映,但從明朝忠臣的角度看無論如何解釋不通,反而從後金高階間諜的角度卻完全可以解釋,這是什麼情況?!

    關於五年平遼,《崇禎實錄》記載:

    癸酉,召廷臣及督師尚書袁崇煥於平臺,上慰勞甚;至問「邊關何日可定」?崇煥應曰:『臣期五年,為陛下肅清邊陲』;慷慨請兵械轉餉。且曰:『邊臣效命,動憂掣肘。吏部用人、兵部指揮、戶部措餉、言路持論,皆與邊臣盡相呼應,始可成功』。上曰:『然』;賜崇煥食。出至午門,朝臣問崇煥「五年期當有成算」?崇煥曰『上期望甚迫,故以〔五〕年慰聖心耳』。識者嘆曰:『主曰英明,後且按期責效;崇煥禍不旋踵矣』!

    《烈皇小識》亦有相同記載:

    崇煥赴任陛見。上召問曰:“建部跳梁,十載於茲,封疆淪陷,遼民塗炭。卿萬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遼方略,可具實奏來!”崇煥奏:“所有方略,已具疏中。臣今受皇上特達之知,願假以便宜,計五年而建部可平,全遼可復矣。”上曰:“五年復遼,便是方略,朕不吝封侯之賞。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懸之苦,卿子孫亦受其福。”崇煥謝恩歸班,上暫退少憩。給事許譽卿,面叩五年之略。崇煥言:“聊慰聖心耳。”譽卿言:“上英甚,豈可浪對?異日按期責功,奈何?”崇煥撫然自失。

  • 3 # 月下沒有花

    袁崇煥確實沒有說過“五年平遼”,他說的是“五年復遼”。復遼跟平遼相比,難度只大不小!

    根據《明史·袁崇煥傳》,“五年復遼”這事,袁崇煥多少有點自己刨坑自己埋的意思。

    袁崇煥第一次提出“五年復遼”,是在跟崇禎皇帝的平臺召對上。

    帝(崇禎)召見平臺,慰勞甚至,諮以方略。對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帝曰:“復遼,朕不吝封侯賞。卿努力解天下倒懸,卿子孫亦受其福。”崇煥頓首謝。——摘自《明史·袁崇煥傳》

    由此可見,“五年復遼”這個flag是袁崇煥自己親手立的。當然,袁崇煥立這個flag,很大程度也應該就是隨口一說。

    帝退少憩,給事中許譽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煥言:“聖心焦勞,聊以是相慰耳。”譽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對。異日按期責效,奈何?”崇煥憮然自失。——摘自《明史·袁崇煥傳》

    袁崇煥本來是隨口一說,沒細想這是跟大領導在召對。牛逼是吹下了,可到日子大領導拿這個KPI來考核可咋辦?經人提醒以後,袁崇煥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可話已出口,悔之晚矣!

    本來吹了個牛逼,最安全的做法就是白不提黑不提,大家都選擇性失憶。可袁崇煥不知道為啥,自己還總拿出來說事。

    後來在關外人事安排中,袁崇煥又再次跟崇禎提起這個flag,且放了狠話。如果五年不能復遼,不但親手殺了自己推薦的三員大將(祖大壽、趙率教、何可綱),還要以死謝罪。

    因極稱三人之才,(袁崇煥)謂:“臣自期五年,專藉此三人,當與臣相終始。屆期不效,臣手戮三人,而身歸死於司敗。”——摘自《明史·袁崇煥傳》

    最要命的是,殺毛文龍的時候,袁崇煥又把這個flag拿出來了。

    乃頓首請旨曰:“臣(袁崇煥)今誅文龍以肅軍。諸將中有若文龍者,悉誅。臣不能成功,皇上亦以誅文龍者誅臣。”遂取尚方劍斬之帳前。——摘自《明史·袁崇煥傳》

    按照袁崇煥的意思,殺毛文龍是為了肅軍,如果自己不能成功(五年復遼),就請崇禎像他殺毛文龍一樣殺了自己。真是夠狠的!

    題主這個問題,不知道用意何在,屬於睜著眼睛說瞎話。當然,你要非說《明史》不可信,都是滿人編出來胡說八道的,那咱也沒啥好說的了。

  • 4 # 051698

    就算袁崇煥真的說過五年平遼那又怎麼樣呢?別說只是隨口一說,就是精心編制的計劃都會因各種不可預測的因素而改變。人非神仙,不可能事事都能按計劃完成。如果不能按時完成任務,不問緣由都殺將,那天下將無可用之人。

  • 5 # 以禮觀書

    向敬之

    袁崇煥所言“五年平遼”一說,出自昭槤《嘯亭雜錄·太宗伐明》。文中說:“天聰己巳,文皇帝欲伐明,先與明巡撫袁崇煥書,申講和議。崇煥信其言,故對莊烈帝有“五載復遼”之語,實受文皇紿也。”

    五年平遼,即五載福復遼也。

    袁崇煥

    袁崇煥自天啟六年(1626)正月,憑藉紅衣大炮和毛文龍的牽制,擊潰努爾哈赤親率大軍,取得寧遠保衛戰的勝利,隨後又取得了錦州大捷。由於魏忠賢不喜歡袁崇煥,在大肆嘉獎參戰人員和外圍人士時,只給他增加了一級工資。

    不久,天啟帝病逝,崇禎帝繼位,魏忠賢伏誅,嚴懲諸多冒功者。大臣們紛紛推舉袁崇煥,崇禎帝將其召回,擢右都御史,補兵部左侍郎。崇禎元年四月,朱由檢封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

    袁崇煥成為了新皇帝的紅人,於是多次誇下海口。

    崇禎元年七月,袁崇煥進京彙報軍務,崇禎帝在平臺接見,大肆慰勞,向他問治遼方略。

    袁崇煥說:“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明史·袁崇煥傳》)

    崇禎帝為之振奮,承諾讓袁崇煥的子孫永享富貴。袁崇煥受寵若驚,說“以臣之力,制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他一邊誇自己的能力,一邊向皇帝要權力。

    崇禎帝朱由檢

    袁崇煥推薦祖大壽等出任要職時,也帶著自負的語氣向崇禎帝要如實任命:“臣自期五年,專藉此三人,當與臣相終始。屆期不效,臣手戮三人,而身歸死於司敗。”

    袁崇煥之所以有這一份底氣,一是在遼東大建形象工程贏得崇禎帝的贊同或預設,二是默默地派人和皇太極談休戰謀和的事情。結果以後還是被皇太極騙了,也被不諳實情的崇禎帝磔殺於市。

  • 6 # limin52888

    從明史及各野史演義中,大都提過袁崇煥的五年平遼的說法!根據個人性格和經歷來推測,袁崇煥還真的可能說過此話!袁崇煥的發跡是火箭式的。這其中既有他恃才傲物的一方面,也有他採用高調出場、先聲奪人的策略!有道是時不我待!崇禎剛上臺,以何選賢任能?唯有高呼口號、立軍令狀的方式才有機會上位!袁崇煥上任之初,曾要求崇禎信任勿疑,給他以全力支援,他才能保證五年平遼!可見袁崇煥還是抱著必定成功的決心的!袁上任一年,與皇太極未發生大戰。袁一方面鞏固城防,一方面訓練重甲騎兵,也就是關寧鐵騎!史書上對關寧鐵騎的出處總是很模糊?但總結後發現,祖大壽原有三千遼東騎兵,為他的私兵,戰鬥力還挺強.袁崇煥到任後,祖大壽統率的騎兵達到萬餘人!從幾十萬遼民中選擇強壯、善騎射的青年加入!重灌鐵甲,一人雙馬,三眼火銃.戰鬥力之強可稱天下無敵!後來的曹文詔率一千關寧鐵騎去剿殺農民軍,可以說是以一敵百.要不是戰損過大,曹文詔最後也不至於被幾萬農民軍兵圍自殺.迴歸正傳,己已之變真不是袁的錯!蒙古投向後金完全是明朝外交的最大失敗!一是後金強勢崛起,二是大明的虛弱早已天下共知.蒙古的倒向讓薊州和北京直接面對後金的侵犯!借道蒙古,讓面對寧錦束手無策的後金喜出望外.此時北韓已元氣大傷,毛文龍部戰鬥力弱,加上毛文龍已死 ,也只能困守小島.皇太極攻打北京,是做好了情報工作的!(漢奸太多).既然發生了意外,此時崇禎應該是分析原因,填補漏洞,練兵防敵.但崇禎卻胡亂追責,不辨是非.殺袁崇煥和分割關寧鐵騎!一個拳頭變成三根手指,關寧鐵騎名存實亡!百分之百的人都說五年平遼是吹大牛!但1946至1949年的解放戰爭,三年解放全中國!當年可是連革命聖地延安都丟了!之前的重慶和談更是說明雙方力量對比相差巨大!那又如何?所以,我仍然堅信五年平遼是可以實現的!

  • 7 # 洛道

    這個5年平遼可不同吹牛逼,要看在什麼背景下,平臺召,集全國之力支援,要啥給啥。就好比一個公司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你跑去當經理,牛逼吹上天,聽起來好像行,老闆大力支援你,又貸款,找親朋好友借錢來供應你,結果等來的是雞飛蛋打,你可以理解那個老闆的心情嗎。不弄死你弄死誰。不要不承認,皇太極繞道兵臨北京,就代表前期集全國之力打造的防線失去了阻擋女真在關外戰略失敗,人家開啟第2路線了。作為主帥就是嚴重失職,而且是有北京隨時被破,明朝滅亡的結果。這也是袁被殺,文官集團不阻止的原因,這鍋太大沒人敢背。

  • 8 # 玄同

    平臺召對,袁崇煥說“若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收復遼瀋平原,恢復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起兵攻明前的疆界)。

    “假以便宜”是“五年復遼”的前提條件,不能撿一半丟一半。

    繼而“請兵械轉餉,凡吏部用人、兵部指揮、戶部措餉、言路持論,俱與邊臣相呼應,始可成功。帝是之”

    “始可成功”並沒有保證“五年復遼”!而是提出一箇中期目標向朝廷要支援。

    政敵歪曲宣傳,拋開復遼所需的必要條件,揪住“五年”不放,抓辮子,扣帽子,一切以整垮袁崇煥,進而拉錢龍錫下馬為目的,派系鬥爭放在前面,國家安危拋到腦後,這是典型的“黨爭”行為。

    黨爭不僅是抓辮子,扣帽子,而且在背後使絆子、捅刀子——嘴巴上都說支援復遼,行為相反!自崇禎二年裁減兩成薊遼軍費,保障不力;挑唆皇帝叫停市米,將東蒙古推上後金戰車,以致戰略環境急劇惡化,由是邊事不可為!

    尤其是市米撫蒙古,放在現代外交不會有任何爭議。

    毛主席說:“要爭取一切可能爭取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敵人”。

    當時,明朝對後金軍事尚處於劣勢,怎麼能不盡力爭取蒙古中立?

    哪有在大荒之年拒絕賣米,把蒙古推到敵方的道理?

    ——東蒙古倒向後金,光薊鎮就有兩千里長城,敵只需突破一點,明朝拿什麼去守?

    就算投大量人、財、物進去,守得住薊鎮,還有宣府、大同、山西……,那又拿什麼去守?就憑嘴炮?

    明末文人絕大多數不懂軍事,不懂外交,朝中政敵自作聰明,自以為抓住袁崇煥“失策”,大肆抨擊;崇禎長於權術,短於軍政,分不清什麼是好主意,什麼是餿主意,聽信讒言捅了大漏子;後來為了補這個“漏”,又不得不痛下殺手……

    袁崇煥死於黨爭,黨爭誤國!

    現代認為:如果真給袁崇煥五年時間,真支援、真信用,復遼是可能的。

    戰略分析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8933683/answer/997259065

    軍事推演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1471614/answer/1096015577

  • 9 # 璽言春秋

    這個明史中有詳細記載,可以去看看。只是相比五年平遼,我認為袁崇煥說的‘與我兵馬錢糧,我一人足守此’更為中肯一些。

    剛登基的崇禎,在擺平了魏公公之後,就急於展現自己的文治武功。而困擾了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三朝的遼東問題就成為一個很好的著力點。那個在寧遠創造了兩次奇蹟的男人馬上就浮現在崇禎皇帝的腦海中。他堅信之所以袁崇煥沒有取得更大的成功,全都是因為自己哥哥的昏庸所導致,只要自己鼎力支援,袁崇煥一定能幫助自己解決遼東問題。於是辭職在家的袁崇煥立即就被召至京師,一番推心置腹、聖恩浩蕩,袁崇煥感激涕零。感激完的袁崇煥為了回報陛下的聖恩,便丟擲了‘計五年全遼可復’這個王炸。我們看史料中記載的袁崇煥,他並不是一個喜歡開玩笑的人,那為什麼在這麼重要的一次召見中非要‘聊慰上意’哪?這到底是因為太過於感激而信口開河還是對平遼真的胸有成竹,接下來我們就一起探討一下。

    在第一次要去遼東前,還是兵部職方司的袁崇煥前去拜會了待罪家中的熊廷弼。在熊廷弼看來,這不過又是一個被朝廷送到遼東的炮灰。抱著同情的心態,見了袁崇煥一面。寒暄過後,熊廷弼就直接切入正題‘你準備怎麼處理遼東的事情’?袁崇煥說出了四個字‘主守,後戰’,聽到這四個字,熊廷弼一下就激動了起來。他真是小看了這個人,這個人找到了真正的制勝之路。儘管以後袁崇煥的所做作為存在頗多爭議,但這一點確昰明確的,在當時這是對遼東局勢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面對已經崛起的後金,大明這個老大帝國,顯然有些力不從心。不僅衛所軍早已不堪使用,就連身經百戰的邊軍精銳,在面對強悍的後金軍隊時也是屢戰屢敗。一個偌大的明朝竟然沒有一個人能擋住後金的鋒芒?不是這樣,面對後金大明不是沒有辦法,不是沒有優勢。只是需要時間,需要正確的應對戰略,需要堪當大任的前線統帥,需要精銳強悍計程車兵。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去準備,如果只是簡單的一再尋找還剩下的能打的部隊把他們送到遼東前線。這樣不僅大漲敵人的威風,更是會對大明士兵計程車氣造成難以挽回的打擊。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當敵人鋒芒正盛的時候,任何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一句話叫‘避其鋒芒’。只要大明利用好自身的優勢,長久的對峙、消耗、圍困下去,早晚後金是撐不住的。

    這個方法找對了,接下來還得看具體的實踐、實施。針對大明與後金的優劣對比,袁崇煥曾經一針見血的指出‘兵不利野戰,唯有憑堅城,用大炮一途’。說白了,袁崇煥就是表明既然身處遼東險地,我們是不怕犧牲的。但要看犧牲的有沒有價值,與其在野外被後金軍如砍瓜切菜一般屠殺。倒不如憑藉堅城,發揮自身火器的優勢,來剋制後金軍不善攻城的弱點。對於當時的遼東來說,這無異於一招妙棋。你來攻,我就守城;你撤退了,我就慢慢往前修城。步步蠶食,慢慢消耗,鍛鍊軍隊。所以我們看到,當第二次皇太極率領大軍又一次打寧錦主意的時候。遼東明軍已經由之前的城都守不住,變成了主動開出城外與後金軍野戰。只不過,這個範圍僅限於城頭大炮的射程。即使這樣,在真刀真槍的較量中,在袁崇煥的帶領下,明軍終於在當面擊退了後金軍。在後來的己巳之變中,袁崇煥更是憑著京師這個整個帝國最堅固的城市,帶領手下兩萬關寧軍連續兩次擊敗不可一世的後金軍隊。憑著這些沒有爭議的史料,我們至少可以肯定一點,袁崇煥是一名合格的統帥。至少他曾經說過的‘與我兵馬錢糧,我一人足守此’還是比較中肯的。

    在統帥將士方面,袁崇煥也很有一套。明史中記載袁崇煥‘善撫,將士樂為盡力’。軍隊的戰鬥力方面,統帥是很重要的一環。第一次出現在遼東士兵面前時,這個看似文弱的書生就讓他們大吃一驚‘崇煥夜行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將士莫不壯其膽’。那種大無畏的勇氣,在熊廷弼之後又一次讓戍守遼東計程車兵們看到了勝利的希望。恰好努爾哈赤的及時出現,最終成就了袁崇煥。寧遠孤城中,面對城外數倍於己的後金大軍,“崇煥更刺血為書,激以忠義,為之下拜,將士鹹請效死。”其實我們看,明朝並不缺乏忠勇計程車兵,所缺的只是能激發這忠勇的將帥已經戰鬥到底的決心。‘獨臥孤城,以當虜爾’的袁崇煥恰恰就是這麼一個人。在他的統領下,將士樂為盡力,鹹請效死。在他的統領下,後金明白要想擊敗大明只能靠明朝自己。這些便是袁崇煥對於平遼的底氣所在,正確的戰略戰術,勇悍不輸於後金的將士。

    可有了這些就能五年平遼了?這只是大明在面對後金的各項準備工作的其中一環。要平定後金這樣一個軍力強盛,組織嚴密的獨立政權,絕非一朝一夕。更不是隻憑一個袁崇煥就能完成的,還需要能洞悉形勢穩定朝政的君主;穩定的後勤供應、糧餉保障;堪當大任的將領;充足且精銳的後備兵員;及時和有效的情報來源。要知道鼎盛時期的大唐,面對同樣在東北地區的高句麗,從太宗直到高宗歷經幾十年才最終平定。更何況已是王朝末期的大明,能穩穩守住遼東防線就不錯了。所以我認為,在五年平遼這個問題,袁大督師在感受到崇禎的浩蕩聖恩後,明顯‘飄了’。反過來也能看出來,崇禎有些心急,有些不明形勢。他把後金當成了國內的那些土司勢力了。在仔細研究了這段歷史後,我認為明朝還是可以平定後金的,只可惜不是袁崇煥,更不是崇禎時期。而是在天啟前期,在袁可立和孫承宗的通力合作下(詳細請看拙作-大明右勾拳 登萊皮島防線),更可惜的是這一局面僅僅持續了三年,就又被大明自己給毀了。

    總的來說,袁崇煥足守遼東,並且沒有任何忠誠方面的問題。史料就在那裡,你非得看不見我也沒有辦法。但要說五年平遼,我是怎麼都不相信的,這確實是袁崇煥身上的一個汙點。可是在皇帝面前吹出來的‘牛X’怎麼也要圓過來,由此所導致的一系列問題最終讓袁崇煥的‘一生事業總成空’。

  • 10 # 使用者67724358697

    因為袁崇煥犯了兩個錯誤:

    1、低估了自己的對手。

    袁崇煥故籍廣東,潛意識裡認為東北滿清蠻夷而已,能有多少戰鬥力。

    實際上,多爾袞自幼熟讀漢人兵法史書典籍,《三國》那是必讀。

    皇太極、多爾袞兄弟,究竟是怎樣強悍的存在,令袁崇煥始料未及。

    (袁崇煥死後,皇太極多爾袞兄弟入主中原,再無人能擋。)

    2、高估了自己的隊友。

    袁崇煥故籍廣東,潛意識裡認為,崇禎與自己同為漢人,應該同樣熟讀漢人兵法典籍,《資治通鑑》那是必讀。

    實際上,崇禎究竟是有多智障,也是令袁崇煥始料未及。

    人以類聚,曹操能聚集郭嘉、荀攸、荀彧一大批智商頂級的謀士;崇禎這狗東西,只能聚集東林黨一批人渣。

    東林黨把持朝政,國庫空虛以至於無法平定李自成。(最終被李自成搜出7000萬兩白銀)

    多爾袞的離間計。崇禎是個智障看不出來,某些人也看不出來。

    自己並不是死於滿清的炮火,而是死於崇禎之令,令袁崇煥萬萬沒想到。

    袁崇煥一死,1644明朝滅亡。

  • 11 # sderekk

    五年復遼,聊慰上意之語明確記載在實錄和其它史料中,互為印證不是孤證。崇煥以為崇禎年輕初登大寶好忽悠,自食其果。殺袁聖旨寫的明白:託付不效專恃欺隱。沒冤枉他

  • 12 # 137587578

    我的媽呀,彼時清庭作大,崇禎年方19.嚇的氣都不敢喘,招袁崇煥進京本就是商量對策,五年平遼,只能這麼說,不然說10年,崇禎等不及,說平不了,招袁進京幹嘛?,說虛話,崇禎本來年輕心虛,最高統帥心虛,袁無兵無餉,無糧,戰必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手遊鷹香燐強度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