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溪巖茶百科
-
2 # 使用者9169790809
潮州明朝前根本就是福建管轄的閩南區域。自從劃給廣東管轄後才被歸屬廣東嶺南地區揭陽管轄後才正式設立潮州府至清朝政府順治時撤銷潮州府改設潮安縣和饒平縣至1992年12月17日國務院設立新潮州市管轄潮安縣和饒平縣至今。潮州人說的是正宗的閩南話。揭陽潮陽汕頭一帶管轄區域說的是正統的廣東嶺南話。雖然潮州說的閩南話和揭陽潮陽汕頭一帶區域說的領南話相似。但是閩南話和嶺南話還是有一定的不同。比如農作物名稱的叫法和民俗之間的習慣就存在著明顯的差別。所以,現在潮汕這個名稱是指潮陽和汕頭的簡稱和原福建閩南潮州根本就沒有關係。福建閩南潮州劃歸廣東管轄至今才600左右年的時間。潮汕人應該多看國家歷史記載的沿革過程和時期才能真正懂得自己家鄉的歷程。現在潮州是屬於廣東粵東地區的一個地級市,但潮州市管轄的這一區域就是明朝前福建閩南地區管轄的區域。
-
3 # 維亞金海馬傲捷窗簾
我不懂,平時看先生喝茶,第一步先開水洗杯,第二,沖茶的第一遍茶水再洗一次杯,然後第三步才是斟茶,斟的時候是三個杯子繞著平均著斟,不是斟滿一杯再一杯。
-
4 # 靜一號普洱茶
潮州工夫茶以前所用茶葉,一般只用半發酵的烏龍茶一類,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應在茶葉的半發酵製作方式形成之後。莊任在《烏龍茶的發展歷史與品飲藝術》一文中,根據清康熙五十六 (1717)年王草堂的《茶說》、釋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推斷烏龍茶創始於17世紀中後期,即明代中後期,適於烏龍茶的工夫茶品飲方式也隨之興起,首先行於武夷,再及於閩南、潮州。工夫茶藝傳到潮州後,與當地的精緻習性結合,從原先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並與崇商的習性結合,變成商業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和紐帶,從而使工夫茶藝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來。
從工夫茶飲茶器具來看,先時潮人泡茶均崇尚蘇罐,即江蘇宜興產之紫砂壺。
潮州是宜興小品壺的主銷地,至今仍是這樣。潮州工夫茶的用壺方式,也影響到宜興紫砂藝人的製作技法,至今,仍有一些制壺工藝師到潮汕地區來學習工夫茶的沖泡方法,並把悟到的要點應用於紫砂壺的製作技藝中去,如壺體重心、容量、造型、出水通暢程度、適應泥質、壺蓋密封度等。
潮州工夫茶的品飲程式定型後,經明未清初的發展,至晚清時,潮州工夫茶藝漸漸擴充套件成為習尚。民國時期的潮州工夫茶,在潮汕地區飲用範圍更為擴大。當時,除了較富有的商號、仕宦人家、文人學士或大戶人家以“工夫茶”接待客人和自我消遣之外,還有三種情況也是“尚工夫茶”的:一是教書先生等讀書人,以茶遣興,故俗語有“坐書齋,哈(喝)燒(熱)茶”之說法;二是手工藝人,以茶解乏,極為普遍;三是鄉鎮中之閒人,聚眾喝茶消閒。因此,以前潮汕地區各鄉里都有所謂的“閒間”和“弦間(演奏潮樂的房屋)”,均是飲茶的地方。喝工夫茶雖成為當時潮汕地區的社會風氣,但,那時的普通人家卻不會有體面的全套茶具,直至解放初,潮汕地區各鄉里中,家中擁有蘇罐做為沖茶用壺的仍是屈指可數,家中客至,向鄰里借用體面的茶具待客仍是常事。解放後,普通民眾飲用工夫茶的風氣在潮汕推而廣之,蔚然成風。但,工夫茶普及最快的還是改革開放後這三十年,家家戶戶幾乎每天都在喝工夫茶。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潮汕地區是烏龍茶的主銷區和出口主要口岸,如今,這裡仍是國內人均茶葉消費量最多的地區。
潮州工夫茶是潮州人獨特的飲茶習慣。
“工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工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那麼大,薄胎瓷,半透明,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工夫茶的茶具,包括爐子,是紅泯小炭爐,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鍋為細白泥所制,鍋爐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單把長近三寸,衝罐如紅柿般大,乃潮州泥製陶壺,茶杯小如核桃,乃瓷製品,其壁極薄)。
茶葉選用色香味俱全的烏龍茶,以半發酵的為最佳。放茶葉一般都是放半壺,衝過後茶葉會展開,剛好呈一壺滿的狀態。(工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工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鳳凰茶產自潮州鳳凰山區,茶湯色澤微褐,茶葉條索緊、葉質厚實,很耐沖泡,一般可衝20次左右。)
水最好是要經過沉澱的,沏茶時將滾燙的熱水灌進壺裡,馬上衝出來,頭道茶要倒掉,這主要是出於衛生的考慮。
斟茶時,三個茶杯放在一起,不能斟滿了這杯再斟那杯,而要輪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時先喝一小口,慢慢品,一邊品著茶一邊談天說地,這叫工夫。工夫茶茶汁濃,鹼性大,剛飲幾杯時,會微感苦澀,但飲到後來,會愈飲愈覺苦香甜潤,使人神清氣爽,特別是大宴後下油最好。
茶池形狀如鼓,瓷制,由一個作為“鼓面”的盤子和一個類似“鼓身”的圓罐組成。盤子上有小眼四個,為漏水所用。而圓罐則用於容納由盤子漏下的廢茶水。
工夫茶所用的衝罐(茶壺),並非買來就用,而要先以茶水“養壺”。一把小壺,須先以“洗茶”(即泡茶時的第一道茶)之水頻頻倒入其中,養上三月有餘,方可正式使用。潮州工夫茶,是融精神、禮儀、沏泡技藝巡茶藝術、評品質量為一體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工夫茶之功夫,全在茶之烹法,雖有好的茶葉、茶具,而不善衝,也全功盡廢。潮汕工夫茶的烹法,有所謂“十法”,即活火、蝦鬚水、揀茶、裝茶、燙盅、熱罐、高衝、蓋沫、淋頂與低篩。也有人把烹製功夫茶的具體程式概括為:“高衝低灑,蓋沫重眉,關公巡城,韓信點兵。”或稱“八步法”。
治器:沖茶前的準備工作,從起火到燒開水,衝燙茶具;
納茶:將茶葉分粗細後,分別把茶葉裝入茶壺,粗者置於底、中者置於中、細者置於上,茶葉不可裝得太滿,僅七八成即可;
候茶:講究煮水,以“蟹眼水”為度,如蘇東坡所說,“蟹眼已過魚眼生”,初沸的水沖茶最好;
衝點:講究“高衝”、開水從茶壺邊衝入,切忌直衝壺心,以防“衝破茶膽”,茶葉衝散,茶沫溢位,可能把茶沖壞;
刮沫:沖茶時溢位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壺蓋颳去,然後把茶壺蓋好;
淋罐:茶壺蓋好後,即用開水衝淋壺蓋,既可衝去溢位的茶沫,又可在壺外加熱;
燙杯:在篩茶前,先燙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溫,茶不易涼,也能使茶生香;
篩茶:講究“低篩”,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篩茶方法,把茶壺嘴貼近已整齊擺放好的茶杯,然後如“關公巡城”般地連續不斷地把茶均勻地篩灑在各個杯中,不能一次注滿一杯,以示“一視同仁”,但一壺茶卻必須迴圈篩酒以至於盡,即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潮州工夫茶,不同於一般的喝茶,二者之異首先在於非同一般喝茶那樣,大口大杯地喝,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與其說為解渴,不如說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敘情;其次,潮州工夫茶特別地講究食茶的禮節,待茶衝完,主客總是謙讓一番,然後請長者、貴賓先嚐,杯沿接唇,茶麵迎鼻,聞茶之香,一啜而盡。工夫茶這一套禮儀正是中國傳統的“茶道”。
回覆列表
說到潮汕茶的步驟得先提一提他們最講究的茶具。廣東潮汕工夫茶有別於其它喝茶方法也在於茶具上,一般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種。紅泥小火爐、茶盤、茶壺、茶洗、茶杯等等。
完整的沖茶有8個步驟:
1、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爐、潔器、候水、淋杯等六個動作。這六個動作都是預備階段,為第二步驟做前期工作,把茶具進行一定的清洗準備後才能為最後的好茶奠定基礎。
2、納茶
簡單的說就是放茶葉,但是功夫茶放茶葉也很麻煩。開啟茶葉,把它倒在一張潔白的紙上,分別粗細,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處,再將細末放在中層,又再將粗葉放在上面,納茶就結束了,這樣的做法是為了使得出茶均勻,茶味逐漸發揮。
3、候湯
蘇東坡煎茶詩云:“蟹眼已過魚眼生”,這就是指用這樣沸度的水沖茶最好了。沖泡的水要把控在一定的溫度,大概剛沸騰即可進入下一步。
4、洗茶
當水第二次沸騰,就可以洗茶了。火爐與茶壺的放置處大約剛好走七步。衝進茶水時要注意,應該沿著壺邊衝入,不能直接倒入壺中央。堅守“高衝低灑”的原則。高衝使開水有力地衝擊茶葉,使茶的香味更快揮發,至於走七步再衝,目的在於使滾水稍涼一點,以免破壞維生素。
5、刮沫
沖水一定要滿,茶壺是否“三山齊”,水平面如何,這時要見功效了。此時的好茶茶末會浮起,需要輕輕颳去茶末,然後再蓋上蓋子。
6、淋罐
功夫茶比普通泡茶多了淋罐,就是在壺蓋蓋好之後再用熱水淋上一遍,為的是熱氣內外夾攻,逼迫茶氣揮發;等待茶壺水乾,內部茶熟;還可以衝去上個步驟留下來的茶沫。
7、燙杯
廣東潮汕話說是“燒盅熱罐”,喝茶喝“熱”,燙杯可使茶杯溫度上升,茶水倒入保持“熱”度,飲用口感保持在最佳。
8、灑茶
幾經數度工夫,最後一手就是灑茶,也就是倒茶。灑茶也有四字訣:低、快、勻、盡。
“低”就是前面說過的,“高衝低斟”的“低”。灑茶切不可高,高則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對客人極不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