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粵語說書俗稱「講古」。粵語說書是藝人用廣州方言對小說或民間故事進行再創作和講演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民間說書,古已有之,清代以前,廣州地區的說書多是民間工餘飯後群眾性的自娛自樂活動。明朝末年,江蘇泰州說書大師柳敬亭(1587~1679)出任抗清將領左良玉的幕客,在隨軍南征時把說書藝術傳來廣東,此後,廣州出現職業說書藝人,並尊柳敬亭為祖師。
說書是個體講演,藝人只憑一把摺扇和一塊醒木做道具。廣州說書的藝術特點是以表(第三者旁述)為主,講究語言的韻律性和節奏感,大量運用本地的民間成語、諺語、讖語、俗語和大眾化的生活語言,以及借鑑戲曲中的一些表演技巧,對書目進行加工潤飾。早期的說書藝人,多在寺廟門口對香客講演「勸世文」,後來藝人自搭簡陋的「講古寮」或在街頭「開街檔」,有些則在中下等茶樓設點。建國後,廣州文化公園及一些文化宮、俱樂部多有開設固定說書檯。廣州的電臺歷來設有說書欄目。除邀請說書藝人開講外,也邀請著名話劇演員和新文藝工作者播講古典和現代題材書目。
廣州出名的前十位講古佬有:
一:張悅楷(已故)—不容置疑,無論水平、藝德、作品種類涉獵之廣,均列第一,《三國演義》、《水滸傳》影響了廣州幾代人。
二:李我講古「包衰收尾」
八旬老翁李我現居香港,廣州人可能遺忘了或者根本不知道這位鄉親,但地道「老廣州」大抵會說如此一句歇後語:「李我講古———包衰收尾!」 李我,上世紀40年代後葉廣州首屈一指的電臺說書人,他所講說的故事,全部以悲劇告終,用粵方言概括,就是「包衰收尾」。為他所自創的故事情節,大多取材於他的親身經歷,他的青少年時代,委實苦過黃連。
三:林兆明—楷叔的好拍檔,代表作有《西遊記》、《東周列國志》。
四:冼碧瑩—擅長播講兒童古仔,代表作《木偶奇遇記》是兒童古仔的範本。
五:梁錦輝—播講金庸武俠小說成名,作品還有著名作家二月河的滿清皇帝三部曲。
六:顏志圖—傳統講古佬,廣東民間故事講得最好,《倫文敘》講得好生鬼。
七:陳波聲音超正,講過《笑傲江湖》及衛斯理科幻等古仔。
八:霍沛流,他的專長也是明,清時代的武俠小說還有廣州本地的典故。
九:鄭達,這位老廣應該很熟了,他主要播講戊戟先生的<傳奇>系列作品。
十:李偉英都唔錯噃,尤其楚留香、陸小鳳,是講古中生代代表,可惜水平只及楷明二叔50%左右。
然而,這些滿滿的回憶似乎都只屬於那個時代,在當今媒體如此發達的當下,還有多少人會堅持這些傳統呢?但不論怎樣,它曾經給過一代人,一代的回憶,或許這就夠了。
欲知後事如何 且聽下回分解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
粵語說書俗稱「講古」。粵語說書是藝人用廣州方言對小說或民間故事進行再創作和講演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民間說書,古已有之,清代以前,廣州地區的說書多是民間工餘飯後群眾性的自娛自樂活動。明朝末年,江蘇泰州說書大師柳敬亭(1587~1679)出任抗清將領左良玉的幕客,在隨軍南征時把說書藝術傳來廣東,此後,廣州出現職業說書藝人,並尊柳敬亭為祖師。
說書是個體講演,藝人只憑一把摺扇和一塊醒木做道具。廣州說書的藝術特點是以表(第三者旁述)為主,講究語言的韻律性和節奏感,大量運用本地的民間成語、諺語、讖語、俗語和大眾化的生活語言,以及借鑑戲曲中的一些表演技巧,對書目進行加工潤飾。早期的說書藝人,多在寺廟門口對香客講演「勸世文」,後來藝人自搭簡陋的「講古寮」或在街頭「開街檔」,有些則在中下等茶樓設點。建國後,廣州文化公園及一些文化宮、俱樂部多有開設固定說書檯。廣州的電臺歷來設有說書欄目。除邀請說書藝人開講外,也邀請著名話劇演員和新文藝工作者播講古典和現代題材書目。
廣州出名的前十位講古佬有:
一:張悅楷(已故)—不容置疑,無論水平、藝德、作品種類涉獵之廣,均列第一,《三國演義》、《水滸傳》影響了廣州幾代人。
二:李我講古「包衰收尾」
八旬老翁李我現居香港,廣州人可能遺忘了或者根本不知道這位鄉親,但地道「老廣州」大抵會說如此一句歇後語:「李我講古———包衰收尾!」 李我,上世紀40年代後葉廣州首屈一指的電臺說書人,他所講說的故事,全部以悲劇告終,用粵方言概括,就是「包衰收尾」。為他所自創的故事情節,大多取材於他的親身經歷,他的青少年時代,委實苦過黃連。
三:林兆明—楷叔的好拍檔,代表作有《西遊記》、《東周列國志》。
四:冼碧瑩—擅長播講兒童古仔,代表作《木偶奇遇記》是兒童古仔的範本。
五:梁錦輝—播講金庸武俠小說成名,作品還有著名作家二月河的滿清皇帝三部曲。
六:顏志圖—傳統講古佬,廣東民間故事講得最好,《倫文敘》講得好生鬼。
七:陳波聲音超正,講過《笑傲江湖》及衛斯理科幻等古仔。
八:霍沛流,他的專長也是明,清時代的武俠小說還有廣州本地的典故。
九:鄭達,這位老廣應該很熟了,他主要播講戊戟先生的<傳奇>系列作品。
十:李偉英都唔錯噃,尤其楚留香、陸小鳳,是講古中生代代表,可惜水平只及楷明二叔50%左右。
然而,這些滿滿的回憶似乎都只屬於那個時代,在當今媒體如此發達的當下,還有多少人會堅持這些傳統呢?但不論怎樣,它曾經給過一代人,一代的回憶,或許這就夠了。
欲知後事如何 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