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二旅人
-
2 # 旅行者62336049
匈奴是漢代對北方蠻族的統稱,其後裔遍佈歐亞大陸, 中國也有很多匈奴的後裔,加之與其他民族通婚,很難嚴格區分那支是純匈奴的後代,除非找到古匈奴人的DNA來對比
-
3 # 猙獰乾坤
根據基因判斷,藏族和匈奴主部落的基因相似度最大。 匈牙利是匈奴的分支部落的後代。 而蒙古是草原上很多種族混合後的草原民族
-
4 # x五魁首x
很是高興,那麼,我從專業角度給大家講一下匈奴和蒙古的關係。蒙古和匈奴的關係,很多人好像不是很明確,我今天給大家捋順一下:匈奴,發祥於今內蒙古河套、陰山一帶。這個族源的問題歷來爭議不斷,我就以大多數學者的觀點為準吧。那麼人種問題,在對匈奴墓葬中發現的人體骨骼來看,還是屬於蒙古人種的。匈奴無文字,同中原通訊來往也是使用漢字。所以,在匈奴的語言資料儲存極少。其語言屬突厥語還是蒙古語族目前意見尚不統一。匈奴國家的強盛時期是公元前3~2世紀,主要牧於河套和陰山一帶。蒙恬30萬大軍北上大敗匈奴後,匈奴才退處漠北。蒙恬死後,匈奴又打回漠北,勢力增強。漢時期,匈奴政權有過幾次分裂。漢初,匈奴同漢的關係也只是和親與通關市,在政治上並無隸屬關係。從呼韓邪開始,政治上屬於漢朝,為其屬部。48年,烏珠留和蒲奴發生矛盾,匈奴自此出現南北一說。北匈奴居漠北,控制西域,於東漢時有戰爭。後北匈奴敗於金微山,遂西遷,退出漠北。自此,匈奴政權歷經300年後結束。北匈奴西遷,先至伊犁,後至哈薩克,又至裡海與黑海以北,進入歐洲。先攻取東哥特國,使其投降。後又攻取西哥特。進而改變了歐洲的格局。以後又征服了日耳曼部落,在匈牙利平原建立基地,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東歐帝國,中心在多瑙河中游。匈奴在歐洲的出現,到瓦解,歷經80多年,時間雖不長,卻席捲了歐洲,“上帝之鞭”就是歐洲人描述匈奴人的。匈奴在叱吒歐洲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事件就是使哥特人遷徙,引發了羅馬帝國的崩潰。再一個就是匈奴王阿提拉的出現。上述內容能給大家一個清晰的瞭解了,希望大家能夠滿意。希望各位朋友,參與討論。
-
5 # 終南高揚
古匈奴人就是漢人的一支,夏朝後分裂出一部分在北方,就是匈奴,和漢人一樣都屬於學術上說的“蒙古人種”,後來數千年的和其他人種的雜居通婚,什麼“胡、柔然、回……這些實際上就是被打散分裂並獨立的匈奴人,所以說,原來意義上的匈奴早已不存在,但蒙古佔有更多更純正的匈奴基因。包括匈牙利俄羅斯的很多民族也有非常多的原匈奴的基因,所以,不能籠統的說誰是誰不是。
-
6 # 草原狼231329211
我們德都蒙古太幾呢旗流傳者一首很古老的長調民歌,就是描寫匈奴和漢朝的戰事的,如果蒙古人和勾奴人沒有關係,這首歌在我族中不會流傳至今的。
-
7 # 老人新手新手
蒙古不是,有一部分匈奴人歸到䝉古;匈亞利有匈奴人的後裔。匈奴人在漢朝被戰敗後,奔往歐洲由於善騎能戰曾征服歐洲靠近亞洲地帶,在歐洲史上記載為飛來的黃金禍,曾建立過奧匈帝國。
-
8 # 關東俠客
首先匈奴人是草原部落聯合體,而非單一血緣的部落。匈奴大單于下面還有許多小王,如丁伶,樓煩,林胡等。漢匈百年戰爭,匈奴開始分化瓦解,東漢時候匈奴分化成南北兩個部分。南匈奴內附。北匈奴經東漢政府73年和91年兩次打擊,西遷不知所蹤。剩下十餘萬戶北匈奴加入鮮卑。五胡亂華時,南匈奴趁機建立漢趙,大夏等幾個政權。以後融入漢和周邊少數民族中。突厥人為匈奴別部,也就是匈奴單于不屬的小部落,不一定是匈奴種,後成為柔然鍛奴,打鐵的部族。五世紀時在阿史那土門可汗的率領下才開始滅掉柔然稱雄草原。現在土\耳其人自稱匈奴後裔,實際上在血緣上相去甚遠,頂多繼承點文化習俗。現在土耳其人在血緣上和古代突厥人也相差太多,西遷後大量融入高加索血統,容貌上已經西方化。而DNA技術檢測結果,現代蒙古人是匈奴人直糸後裔。匈牙利人自稱古匈奴人後裔,甚至有人要聲稱恢復匈奴族只能是個笑話。兩千多年時間,遠離故地萬里,民族特徵早就消失了,況且有一種說法是匈牙利人是生活在烏拉爾山一帶馬扎爾人的後代。
-
9 # 亦新湖
匈牙利和蒙古,哪個才是匈奴的後裔?
一、關於匈奴與匈牙利人。
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據《史記》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按照司馬遷的說法,匈奴還是華夏的一支,因為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匈奴是北方草原最早崛起的民族,在秦漢時期就稱雄於蒙古高原,是中原以北的非常強大遊牧民族。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將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但是,到了西漢初期匈奴突然又強大起來,不斷的向南面的中原邊境進犯,對西漢政權造成了強大的威脅。匈奴在控制西域之後,對於中原地區步步進逼屢次南下襲擾,西漢對於匈奴防不勝防。漢高祖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01年,劉邦在武力平定了中原之後,在面對匈奴的北方戰事輸多勝少,決心透過大戰一舉解決匈奴問題。
公元前200年,劉邦親征北伐匈奴,在開始取得了一些小勝之後,輕敵冒進被匈奴強大的騎兵包圍在白登山,也就是現在的大同。劉邦危在旦夕,而且沒有辦法突圍出去,情況緊急之下謀士陳平,打通了匈奴首領冒頓夫人閼氏的關係。利用閼氏的貪財,劉邦準備了豐厚的金銀財寶,暗中派人送給了閼氏,獲得了幫助。
閼氏對於冒頓稱,即使得到了中原地區,也沒有辦法以遊牧為生,還是退回北方為好。冒頓考慮到漢將周勃援軍正在趕到,也就放過了劉邦,解了白登之圍。從此之後,西漢一方面實修生養息政策,另一方面利用和親(如王昭君和番)以及送禮主動交好匈奴,歷經三代60多年漢與匈奴之間保持了相對和平。
直至公元前129年即漢武帝元光六年,西漢國力恢復達到強盛,軍事上開始反擊匈奴。在衛青和霍去病等著名將領率領下,漢朝軍隊大舉攻擊匈奴,使得匈奴連遭敗績向北撤回漠北地區。漢武帝元狩四年,匈奴連漠北都被漢軍攻破,漢武帝實現了對漠北的完全掌控。
之後匈奴就內部分裂為南北兩個部分,東漢時南匈奴率眾投降光武帝劉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區。北匈奴不肯臣服,公元89年,東漢將軍竇憲大敗北匈奴。北匈奴被迫西遷,離開漠北的匈奴進入西亞,直至歐洲的頓河、多瑙河流域。據說,匈奴以俄羅斯大草原為基地,對羅馬帝國發動戰爭,是使羅馬帝國滅亡的主要原因。
根據記載,匈奴西遷分為好幾個階段。一是退出蒙古高原,進入伊犁河流域。二是進入錫爾河流域、頓河裡海和多瑙河以東地區。三是佔據南俄羅斯草原後,匈奴建立了西遷後的匈人帝國,出現阿提拉(406年—453年)為大單于。
這個匈人帝國的領袖阿提拉被歐洲人稱之為“上帝之鞭”,他曾率領軍隊兩次入侵巴爾幹半島,包圍君士坦丁堡;亦曾遠征至高盧(今法國)的奧爾良地區,最後終於在沙隆之戰被停止向西進軍。由448年至450年,匈人帝國版圖到了盛極的地步:東起自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
阿提拉的匈人帝國是不是匈奴人,目前並沒有定論還有爭議。不過匈奴人西遷這是肯定的,在西遷的幾百年過程中,匈奴人一路征伐同時也與當地民族混血融合。在中國從105年以後,北匈奴不再出現在歷史中,完全失去了訊息。當北匈奴人重新出現在歷史中,出現在俄羅斯下伏爾加河時,已經是兩百年以後了。
由於歷史久遠缺乏信史記載,阿提拉是不是匈奴人,現在沒有可靠的證據。對於匈奴與匈人帝國以及現在匈牙利之間,有沒有一脈相承的傳承關係,匈牙利人自己也說不清楚。匈奴人進入歐洲與後來的,也認為是匈奴後裔的突厥人不同。
西遷的突厥人雖然信奉了伊斯蘭教,在人種上也面目全非,變化很大。在中亞的突厥人是東方黃種人,在西亞和歐洲的突厥人都是歐羅巴白種人,也是與當地民族混血通婚的原因。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不管這些突厥人長相變化多大,但仍然保持了突厥語言。
而如今的匈牙利就不同了,並沒有歷史記載與匈奴的傳承關係。匈奴人西遷,在中國的史籍中從此消失。不過,如今也有匈牙利人認為自己是匈奴人的後裔。2017年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在訪問中國時曾對媒體表示:匈牙利民族來自東方,毫無疑問,我們的祖先來自亞洲,歐洲人認為我們是匈奴人的後代,雖然沒有明確的史料證明,但我們相信這是真的。
另外十九世紀匈牙利愛國詩人裴多菲,就是眾所周知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的作者,曾經在詩中這樣寫道:“我們那遙遠的祖先,你們是怎麼從亞洲走過漫長的道路,來到多瑙河邊建立起國家的?”,裴多菲也認可自己是匈奴人的後裔。
有歐洲人認為,匈牙利的語言、獨特的外貌和文化,以及傳統民族服裝都不同於這裡的西歐人。還有,匈牙利人的姓名,排列與華人名相似,姓在前名在後。一些在匈牙利學者認為匈牙利人就是匈奴後裔,甚至聽出匈牙利民歌與很多與陝北和內蒙古的民歌在調上是一樣的。
從以上情況來看,現在的匈牙利人與兩千多年前的匈奴,很可能存在著一定的關係。但是,因為相隔時間太長了,特別沿途與不同的歐洲民族嚴重混血,還不能直接認為就是匈奴人後裔。
二、匈奴人與蒙古人的關係。在歷史學者的研究中,有認為蒙古人是匈奴人的後裔,但是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蒙古人是鮮卑人的旁支。而鮮卑的祖先就是東胡,因此可將蒙古人視為是東胡餘脈,而這個被稱為鮮卑旁支的部族叫做“室韋”。對於蒙古族的正式記載出現得比較晚,蒙古人登上北方草原這個大舞臺時,已經是十二世紀左右。
在這之前,北方草原經過了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和契丹等強盛民族。這些早先的遊牧民族,在文字語言和習俗等方面,都會給後來的遊牧民族留下深刻的印記。尤其是這些草原遊牧民族,都是從小小的部落開始逐漸強大,再發展到可以攻略中原以及西遷的能力。
有學者在理清匈奴人的起源、發展與衰落過程,並沒有發現與蒙古人有直接的聯絡。在秦始皇統兼併六國時,匈奴才強大起來,但被秦王朝大將蒙恬擊退。後來匈奴帝國發展到了鼎盛,一直與中原王朝紛爭不斷。直至西漢末年,匈奴走向衰落,並最終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融入中原,北匈奴被徹底擊敗,其中一部分併入鮮卑,另一部分殘餘勢力長途西遷。
如果從小部分匈奴融入鮮卑來說,蒙古人與匈奴人之間還真的有聯絡,不過這不是主流。蒙古人是鮮卑人的旁支,而鮮卑的祖先就是東胡。如果探源蒙古人的興起歷程,蒙古的祖先東胡曾經是匈奴人的奴隸,匈奴最初在河套地區出現的時候,東胡是被匈奴欺辱的物件。
按照東胡人的演變歷史來看,東胡人最早一度強盛,但是被匈奴人徹底擊敗。東胡人失敗之後,除了被匈奴俘虜的族人外,其餘部分退居烏桓山和鮮卑山。三國時期鮮卑族漸漸崛起,在南北朝時是鮮卑最為強盛時期,北魏和西魏都是由鮮卑人建立的。東胡是一個很大的部落聯盟,其語系包括蒙古語族和通古斯語族。
從東胡部落逐漸演變出的民族是蒙古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和滿族,東胡是蒙古人的祖先無疑。在草原上出現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霸主時,其它的小民族部落只能是依附跟著,蒙古族也是這樣。蒙古族的起源並沒有可靠的信史,一些神話傳說不足為信,現在仍然是一個學術爭論話題。
比較主流的觀點是蒙古族起源於東胡、鮮卑、匈奴和烏桓的融合。13世紀的蒙古高原上生活著許多部族,成吉思汗統一了這些部族,蒙古族才最終形成。
綜上所述、匈牙利人與匈奴肯定有一定的聯絡,但是匈牙利並不等於古代的匈奴。在血統上經不起GNA的檢測,現代的匈牙利已經完全是歐洲人。歷史記載的匈奴是東方黃種人,南匈奴融入漢人。
至於蒙古人是不是匈奴的後裔,根據以上的歷史記載肯定不是。目前希望認匈奴為祖宗的還有土耳其,因為也是從北方草原西遷出走的,但並沒有可靠的歷史依據支撐。
-
10 # oldruffian
〇秦漢三國
漢苗、越、濮為O系基因。匈奴N系C系(兼併了,D基因:羌、氐。R基因:羯、堅昆、呼揭、)、東胡C系O系(烏桓、鮮卑)、肅慎、挹婁、濊貊、沃沮、扶余。
〇隋唐
RCO混系基因:黠戛斯,敕勒(丁零、高車、鐵勒)與柔然,突厥,薛延陀,回紇。
CO混系基因:契丹,庫莫奚,室韋,蒙古。
OC混系基因:勿吉,靺鞨,渤海,女真。
O系基因:漢苗越,濊貊,沃沮,扶余,高句麗。
《匈奴人》東匈奴:貴族(C3、N3),賤民(C3、N3、N1)。西北匈奴:貴族(Q1),賤民(Q1、R1a)。
《突厥人》發源阿爾泰山,今哈薩克。東突厥:貴族(C3、O3、R1a),賤民(C3、O3)。西突厥:貴族(R1a、C3、O3),賤民(R1b、O3)。
《回鶻人》發源於蒙古鄂爾渾河,今維吾爾族。白:R1a、R1b;黃:O3、O2a、C3。
《契丹人》發源於東北亞,今達斡爾族。貴族(C3*、O3、O2a),賤民(C3*、O3、O2a)。
《蒙古人》發源於額爾古納河,今西伯利亞。貴族(C3c、C*),賤民(C*、O3)。
-
11 # 年大道
北方純遊牧民族,在中國古史記載裡黃帝時代統稱荢粥;一直延用到商滅夏之後,夏桀之子帶領一部分部屬逃往北方,與原遊牧民族融合後統稱為北狄,北狄靠近中原一代的被華夏同化了,靠北邊的這一支夏王族之後裔崛起稱之為匈奴(王朝名),其統轄疆域內各色人種都有,以蒙古人種(漢族藏族都是蒙古人種)為主罷了,匈奴王庭被漢軍摧毀后王族主體部分西遷,靠近漢疆土居漠南的承認了漢朝的宗主權,漠北一帶地廣人稀其底層民眾就繼續與各部落民眾互相雜交而居,鮮卑崛起後入華夏被同化,突厥崛起好景不長突厥王族西遷,契丹又崛起與北宋同存,金崛起契丹王族貴族西遷,金人入華夏被同化漠北空曠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諸部號蒙古,歷史上才出現了蒙古及蒙古人與蒙古帝國,帝國之下分汗國,汗國之下有邦國!
-
12 # 腎腫2020
北匈奴所謂西遷到歐洲 純屬幾百年前一個法華人的猜想 直到現在沒有任何可靠的證據證明
蒙古人是否匈奴後裔呢 只能說可能有部分
那麼匈奴最明確的後裔是誰暱? 就是現在的漢族 一些匈奴姓氏還在漢人中延續
-
13 # 星塵澤波
匈奴是一個聯盟體,人數佔比高的為突厥語族的部落。王族部落與紅山文化有一定關聯也不一定,需要更多的真實考古發現佐證。蒙古屬於東胡。
回覆列表
從歐洲到遠東,各路匈奴後裔的人種、文化幾乎像美國一樣多元,到底哪些人是真正的古匈奴人的後代?
近日,考古界爆出大新聞:在蒙古國中戈壁省德力格爾杭愛蘇木境內,中蒙聯合考察隊實地考察了一處漢文摩崖石刻,確認了它就是東漢永元元年(公元 89 年)班固所作的《封燕然山銘》。
這篇銘文最早見於南朝范曄所作的《後漢書·竇憲傳》,併為《昭明文選》輯取,流傳後世;但因長期找不到真跡,被認為是班固的想象之作。此次發現終以考古遺蹟印證了文獻記載,令人振奮。
此銘是車騎將軍竇憲率領漢軍大破北匈奴後,登燕然山南麓勒石紀功的文字。其後兩年,北匈奴又敗於漢將耿夔,無力抵禦漢軍,不得不西遷遠遁。
在蒙古國的蒙古史學界看來,古老的匈奴和蒙古人關係密切,前者正是後者的祖先。蒙古的國家正統歷史敘事,也構建在這一基礎上。不過,中國的大部分蒙古史學者持不同意見,將蒙古族源流上溯到大興安嶺的東胡人。
關於匈奴後裔的去向,中文史學界的主要觀點也和蒙古學者大不相同:匈奴被漢軍擊敗西遷,最終來到歐洲,引發民族大遷徙,間接滅亡了西羅馬,這就是歐洲文獻中的「匈人」,後來演變成匈牙利人。
在不同的歷史敘事中,匈奴人的後裔相隔萬里,甚至人種都黃白不同,真正的匈奴後裔到底在哪裡?
斷裂的記載
尋找匈奴的後裔,首先要明確「匈奴是誰」。
根據《後漢書·南匈奴列傳》,匈奴政權的核心是單于家族攣鞮氏與呼衍氏、須卜氏、蘭氏、丘林氏等氏族,他們互相聯姻,共同控制整個草原。
這個核心氏族聯盟之外,在匈奴政權控制的草原上,還生活著其他匈奴氏族和其他部族。冒頓單于東擊東胡、西敗月氏,一統草原後,就收納了東胡、月氏的部民。強盛時期的匈奴,還包括了丁零、羌、西域胡人乃至中原人。
▍公元前 2 世紀匈奴周圍的國家地區
草原政權聯盟的成分如此複雜,很多部族都可能主動或被動的被記錄為「匈奴」。
公元 48 年匈奴大分裂後,南匈奴內附中原王朝,史籍記載比較明確,北匈奴的去向則縹緲得多。
所謂「匈奴西遷」,指的也正是北匈奴。據《後漢書》記載:北匈奴在永和年間遭到連續打擊後,自漠北「遁走烏孫」(今天山北麓伊犁河谷地至巴爾喀什湖一帶),並在漠北西部、烏孫東北盤桓數十年。期間,北匈奴曾兩次通使東漢,還一度與漢廷爭奪西域諸國。
直到漢順帝時(134 年),班勇再度經營西域,徹底清除北匈奴的影響,此後幾十年間鮮卑勢力擴充套件到漠北,孤立的匈奴人不得不舉族西遷。
三世紀中葉,據《北史·西域傳》載,北匈奴經烏孫境遷居康居(今哈薩克錫爾河下游及以北),致使康居王南避。不久後,北匈奴又再度向西,進入鹹海西岸、裡海的奄蔡,「殺其王而有其國」。
從此以後,漢文史籍中便再難尋覓北匈奴的蹤跡。
▍歐亞大草原是匈奴人遷徙的走廊
不過,西遷至鹹海附近居住的匈奴,也受到了古代波斯和印度人的注意。
據波斯人記載,四世紀中葉,中亞地區開始有一隻遊牧蠻族自哈薩克草原南侵,波斯人稱之為 Xiyon(Xinites,匈尼特人)。印度人則將他們稱為 Huna,以跨語言譯音的標準來看,這與「匈奴」的漢語上古音 /qʰoŋ naː/ 可以勘同。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粟特人稱這一民族為 Hwn(粟特文轉寫)。此前目擊過劉曜燒燬西晉洛陽城的粟特商人,對前漢匈奴的稱呼也是如此。
然而,情況並沒有這麼簡單。
由於遊牧汗國的聯盟性質,儘管中原史家、粟特商人都視其為匈奴,西遷的匈奴政權在多大程度上由中亞草原上歷來的伊朗系斯基泰牧民主導,實在難以判斷。
組成匈奴的蠻族裡,既有使用東伊朗語言的寄多羅人(Kidarites,也被叫做紅 Huna 人),也有叱吒一時,可能使用阿爾泰語的嚈噠人(Hephthalites,也被稱為白 Huna)。
中亞的史籍記載也就到此為止。與此同時,南俄草原出現一支從哈薩克草原而來的部族,引發了東歐的民族大遷徙,這就是被羅馬基督徒稱作上帝之鞭的匈人(Hun)。
▍阿提拉的進軍路線
西方世界最早記載匈人的著作,是四世紀羅馬帝國後期的史學家阿米阿努斯(Ammainus)的《歷史》,它記錄了匈人滅亡阿蘭人的過程。五世紀中史學家普利斯庫斯(Priscus)參與羅馬使團前往阿提拉王庭,歸來後寫了一份希臘文報告,我們從這份報告的殘稿中也能看到當時匈人的生活。
據羅馬人記錄,剛在歐洲出現的匈人不會使用鐵器、沒有氈帳、甚至不食用熟食。與匈尼特人對文法的熟稔接受不同,匈人的物質文化和社會組織都極其落後,比起數百年前蒙古草原上的匈奴單于國也遠遠不及。
中原、波斯、羅馬,都曾記載了歐亞草原上一支強大的力量,這些記載之間斷裂明顯,很長時間不為人注意。
「匈奴西遷歐洲成就匈牙利」的說法,還要再等十幾個世紀才會出現。
被綴連的「歷史」
歐洲最早貫通上述記載的,是十八世紀的法華人德基涅(Joseph de Guignes),他在 1756~1758 年陸續出版了五大冊的《匈奴通史》,認為匈奴人就是匈人:漢籍中匈奴人佔領的奄蔡就是羅馬人記載的匈人佔領的阿蘭,此後他們逐漸西侵,在阿提拉的帶領下建立了匈人王國。
▍《匈奴通史》書影
1900 年,德國學者夏德(Friedrich Hirth)發表論文《伏爾加河的匈人與匈奴人》,他利用中國史書補足了德基涅的框架。
此後,匈牙利學者喀爾曼·尼梅梯(Kalman Nemaeti)發表《從地理上證明匈奴即匈人》,法國學者沙畹(Édouard Chavannes)發表《評喀爾曼·尼梅梯的「匈奴即匈人」》。在諸多東方學家的論證下,「匈奴人就是匈人」在西方已經被視為解決了的問題。
異議並非不存在,1969 年法國漢學家韓伯詩在《匈人和匈奴人》一文中就認為,匈人和匈奴人並非一族:前者是蒙古人種(無鬍鬚,扁鼻樑),說阿爾泰語;後者則是西伯利亞人(長鼻子,大鬍子),說西伯利亞語。匈人可能是西遷中匈奴政權下的邊緣部族,利用了「匈奴」的名號。
▍匈人攻入羅馬
於是,匈奴人的後裔問題,就變成了匈奴人的族屬問題。如果能找到匈奴人的現代同族,問題似乎就能解決。
可是,歷史文獻的記載往往並不準確,特別是匈奴人和匈人自己沒有文字流傳,後人研究全靠歐亞各文明的歷史文獻,準確性並不高。
近代以來,考古學和語言學拓展了學者研究的視野。法國學者法國的沙畹、伯希和(Pelliot)從歷史語言學的角度考察匈奴人的族屬問題,認為匈奴屬於突厥語系人種,日本學者白鳥庫吉則認為匈奴人說的是原始蒙古語。
▍伯希和與白鳥庫吉
更大的突破則來自分子人類學的發展:族屬的考察從文獻和語言轉向了遺傳學,而 DNA 常被看作是「無法篡改的歷史記錄」。
DNA 的解釋
2003 年至 2007 年,法國遺傳學家克莉絲汀·凱塞-特拉基(Christine Keyser-Tracqui)就蒙古國北部發現的匈奴貴族墓葬做了一系列分析。
她選取墓葬所在地今日當地人、現代蒙古人、現代雅庫特、現代安納托利亞土耳其人,比照他們與古代匈奴人的 Y 染色體、線粒體、常染色體的 DNA,發現現在蒙古人與古代匈奴人的相似程度最高,進而認為,現代蒙古人是古代匈奴人的後裔。
▍十年後這個研究被當作新聞風靡於中文網路
然而,轟動一時的中文網路,卻忽略了克莉絲汀·凱塞-特拉基的研究細節:在 46 個匈奴個體中有 3 個的單倍型組為 U,這是一個歐洲型別。
這說明,匈奴並不是單一民族實體,而是一個草原部落的聯合體,東西草原的黃、白人種,都曾被統合在強大的匈奴統治之下。
中國學者大幅度拓展這個對比研究,他們選取了拓拔鮮卑、匈奴、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北韓、內蒙古、外蒙古、布里亞特、雅庫特、南方漢族、北方漢族、哈薩克、烏茲別克、土耳其共十五個族群的 DNA 樣本做對比。
▍十五個族群的Fst遺傳距離矩陣,數字越小距離越近 / 圖片來自:《拓拔鮮卑和匈奴之間親緣關係的遺傳學分析》,於長春等,《遺傳》2007 年第 10 期
通觀整個遺傳距離矩陣,十五個族群中,與匈奴人的遺傳距離最近的是北方漢族(0.0156),內蒙古(0.0178)和外蒙古(0.0186)分列二三位,且都顯著低於其他族群與匈奴的遺傳距離。不過,北方漢族和內蒙古(0.0029)、外蒙古(0.0053),又低於他們各自和匈奴的遺傳距離。
這是否意味著,「匈奴人西遷」是錯誤的歷史,北匈奴的遺傳後裔並沒有離開北亞草原,而是演變成了今天的蒙古人?
民族的神話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分子人類學長期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單一地區墓葬的 DNA 研究,能不能代表整個族群?法國學者採用的 Egyin Gol 地區匈奴墓葬中少量的歐洲單倍型 U 的存在,就表明匈奴的組成並非一個血緣純正的族群。
現代蒙古人顯然難以繼承如此多樣化的族群組成。
▍東亞的漢、北韓、蒙古、滿、鄂溫克、日本六個人群的 Y 染色體單倍群型別比較,任何一個人群都不只有一種的單倍型
從上面的研究也可以看出,古代匈奴人和拓拔鮮卑的遺傳距離比外蒙古人還近,而無論史籍記載還是實際的政權衝突,都表明匈奴和拓拔鮮卑並非同一族群。
在十四個對比族群中,與古代匈奴人遺傳距離最近的甚至是北方漢人,但華北的歷史也不會追溯到匈奴帝國。
這正體現了分子人類學研究成果做歷史解釋的最大問題:將遺傳的相關性,解釋為歷史的先後因果。
傳統社會的組織基礎——親屬制度,並不是一個純生物性血緣制度。美華人類學家薩林斯的研究表明,人類的親屬關係本質上是一個擬血緣的文化現象,收養、連宗、冒名,都可能讓親屬中混入不同血統的人,組成同一個宗族團體。草原的部落社會,也遵循著同樣的組織邏輯。
屋大維的母親是凱撒的外甥女,他本人被凱撒收為養子,繼承了凱撒的政治事業和家產,但是他們兩個人的遺傳關係相隔很遠。
出身農民的豐臣秀吉為了能出任將軍,而嘗試聯絡前將軍足利義昭(非源氏不得出任將軍)收自己為猶子,被拒絕後他向藤原家的前關白近衛前久尋求幫忙,被收為猶子後出任「關白」(只有「五攝家」才能出任關白)。分子人類學也無法檢測出近衛家後人與豐臣秀吉的遺傳關係。
▍屋大維、豐臣秀吉
將民族想象成為一個純粹血緣、語言或者文化共同體,在歷史上相當晚近。德意志諸邦脫離拿破崙帝國、義大利統一、巴爾幹脫離奧斯曼帝國,加上一戰後「民族自決」風行,民族的純潔性和基於血緣傳承的歷史敘述才成為國家獨立必不可少的要素。
如今,「民族」不過是「想象的共同體」已經成為共識,人們要成為族群的成員,並不必然需要與兩千多年前飄渺的先人有血緣關係。
馬克·吐溫小說《競選州長》中膚色各異的小孩抱住主角的腿、叫他爸爸的景象固然荒謬,但在綿延千年的人類族群中,膚色各異的後裔們擁有同一群祖先,卻是最正常不過的常態。
▍2014 年世界匈奴人後裔大會,日本、匈牙利、伊朗、蒙古、土耳其等國紛紛派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