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浩漢防務論壇

    F-CK-1“IDF”戰鬥機的真正實力如何?為什麼有個叫IDFXXX的人總說他很厲害?

    A:客觀來說,在94年量產初期,IDF還是一款令解放軍空軍頭疼的輕型戰鬥機,在和一代、二代早期型戰鬥機的對抗中能發揮其長手優勢,機動性相較部分一、二代戰鬥機也不遑多讓。

    但原定生產250架的F-CK-1,卻於後來砍掉一半,減少到130架,原因是已經從法國和美國採購到了F-16MLU和Phantom2000,F-CK-1的各項能力完全無法和這兩款機型匹敵。

    其配備的“天劍二型”空對空導彈,也擁有70KM的動力射程,在90年代早期和中期是很漂亮的紙面資料。但隨著解放軍空軍SU-27SK/J-11A、空警2000、SU-30MKK的快速成軍,這一點很快急轉直下,成了F-CK-1最大的劣勢。

    待到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過去,F-CK-1已經完全放棄了對空作戰。其貧弱的動力無法支撐起大機身、大航電和大武器、在“排槍對射”般的中遠距離作戰中完全居於劣勢,只能避開解放軍空軍的鋒芒,至於近距離格鬥作戰,F-CK-1恐怕根本沒有辦法撐到刀光劍影的那一刻。

    F-CK-1的研發單位“漢翔”也自知環境變化之快,痛定思痛,索性破罐子破摔。於是在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IDF”的“2.0”版本遲遲未出,但它的簡化版“藍鵲”教練機卻得以粉墨登場,這是F-CK-1取消了機炮和雷達、還有發動機加力的版本,至於飛控和佈局等關鍵部位則完全不做任何修改,漢翔的意圖也很明顯:意圖用這款教練機去爭取國際市場。

    這或許是F-CK-1,這款常被戲謔為“我不能飛”的戰機,最精準的定位了。

    至於IDFxxx請你去百度IDF教主吧

  • 2 # 使用者6991736793

    在殲10出來之前,IDF可以說能碾壓所有中國產戰機。

    在中國產主動雷達空空導彈出來之前,IDF可以對抗所有中國產戰機。

  • 3 # 周良

    一句話和梟龍有的一拼,都是超輕型戰鬥機。不過大陸這幾年航空工業進步很大,所以梟龍機的各種配置都比lDF好很多。

  • 4 # 孤獨di小熊

    IDF是一款純防禦型的制空戰鬥機。

    是亞洲國家地區第一款自主研發的三代戰鬥機。

    完虐殲十形成戰鬥力以前的大陸自主產權戰鬥力。

  • 5 # 阿基里斯123

    我認為和阿三的Lca半斤八兩!航電因為出生日期是問題可能有差距。各項效能都達到三代機入門水準,亞洲也是華人第一款三代機!空中蔡國慶確實不如它!

  • 6 # 利刃號

    一款裝備從它的設計風格上就可以看出它的效能水平,從以往的戰鬥機設計上可以斷定,寶島的這款IDF戰鬥機實在不怎麼樣,它的問題就出在“雙發輕型戰鬥機”氣動佈局之上,輕型戰鬥機理應堅持單發配置,就連4代機中的輕型戰鬥機F-35也堅持使用一臺發動機,儘管F-35因為超重問題,一臺推力達到18噸、推重比超過10的發動機還不夠用,但在無法實現超音速巡航的情況下也沒有換成雙發配置,

    違背單發戰鬥機配置原則的情況幾乎都收不到好結果,蘇聯米格設計局研發的中型戰機“米格-29”就是一個教訓,因為不滿足於開發低端的前線“輕型”戰鬥機,米格設計局強行為米格29安裝了兩臺發動機,目的是獲得儘可能大的機身平臺以整合更多的作戰裝備,在外觀上米格29就是縮小版的蘇-27。過分增加戰機發動機數量的後果就是航程不足,中型戰機狹小的機身攜帶的燃料無法滿足兩臺發動機的油耗,米格29因此獲得“機場保衛者”的稱號,後期改進出來的米格-35打亂了原有的氣動佈局,戰鬥效能是增是減還不得而知。

    同樣是採用雙發配置的日本“心神”戰機同樣的無疾而終,心神最終的技術指標並不為外界熟知,但是根據它快速下馬的事實不難判斷,雙發配置和狹小機身的矛盾是一大因素。心神的XF5-1渦輪風扇發動機單臺推力僅有5噸,驗證機型的起飛重量是8噸,而F-35擁有18噸的推力才13.3噸空重,兩者的機身和推力水平的比值都屬於中型戰鬥機,但是F-35擁有遠比心神巨大的尺寸,可以滿足航程對油量的要求,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心神下馬而F-35買的那麼火。

    IDF戰鬥機採用輕型戰機佈局,但是效能追求卻是雙發戰機的水平,這就註定它是個失敗的作品。更何況整個IDF專案也存在著很多波折,不確定的意外打亂了飛機原有的設計。寶島的漢光集團本打算使用一臺推力強勁的美製F404發動機,但是在交付時這種發動機被限制出口,無奈之下只能臨時改弦更張。而使用推力較小的 TFE1042-70型發動機之後,為了彌補推力損失又不得不採用雙釋出置,這種變動大大傷害了原有的設計,在沒有推到重來的情況之下戰鬥機效能必然受到影響。

  • 7 # 嫻妹談兵

    IDF是華人研發的一款四代機,總體效能還是不錯的,跟FC-1“梟龍”是同級別的,略遜於梟龍,以20世紀90年代時期輕型戰鬥機的標準看,其實IDF是相當成功的。

    作為四代機,設計中自然引入了渦升力的應用,因為翼載荷相對較低,IDF的整體機動效能其實要比梟龍和F-16好上一些。

    IDF和後來的梟龍在設計方面,都很大程度的受到了F-16的影響,IDF的設計研發人員中有就有在原通用動力工作的華裔。發動機雖然是小推力渦扇發動機,但是這個FE-1042-70發動機可是採用了FADEC(全權數控),涵道比較小,為0.45,大陸方面,第一款採用FADEC技術的發動機是WS-10B。雷達方面,IDF採用的是在AN/APG-67小型化的金龍53。飛控方面,採用三餘度電傳飛控,放寬靜穩定度設計,飛控系統因為採用了當時最先進的電子技術,全重僅有20Kg,在飛控方面已經超過了20世紀90年代的Su-27S。

    這是IDF的座艙,作為一架20世紀90年代的飛機,玻璃化程度已經非常高了,相比同期美國的F-15C還要好一些。IDF在空戰掛載下,推重比可達1.16,在四代機中是相對不錯的。

    實際上,IDF的整體指標在當時看,可以說是輕型戰鬥機中非常高的水平。整體的效能也還不錯。J-8要對抗IDF,得等到2004年裝備PL-11/12之後才可以。至於J-7E,J-7G,肯定是不及IDF的。

    不得不說,彎彎好歹還是比較爭氣的,看看隔壁阿三的光輝LCA,還算沒丟華人的臉。

    IDF研製後期,當時國內除了引進的幾十架Su-27SK,還真沒能打的過IDF的飛機了。同期中國在搞J-8III專案,也就是83工程,據說有高層這樣說過:“82工程啊是美華人欺負我們,錢不夠我來籌集,83工程我們投多少多少個億,一定要超過隔壁IDF。”

    所以J-8III也被稱為爭氣機,可惜J-8III也沒成功。

  • 8 # 雙馬尾班長

    長期以來啊,出於政治目的或者跟風站隊,對於臺灣研發的IDF戰鬥機向來是貶多褒少,但是對於這位中國乃至亞洲第一款第三代戰鬥機來說,這樣的評價十分有真的又客觀呢?IDF戰機的效能到底如何呢?

    說起IDF的起源,還要追溯到中蘇和中美關係的變化。69年珍寶島事件後中蘇關係降至冰點,美國為了拉攏中國對抗蘇聯,和中國進行了一系列友好交涉,其中就包括1982年簽訂的8.17聯合公報。公報中對美臺軍售做出了嚴格限制,臺灣購買F16/79的意願落空,為了對解放軍的J7/8型戰機形成壓制而不得不自研三代戰鬥機,其最終成果就是IDF。

    因為是同美國合作研發,所以從IDF的外形上不難看出來,IDF與美國的三代主流戰機有諸多相似之處,酷似F18的小後掠角保障了充沛的升力,機頭邊條和機尾處又有許多F16的影子,總體的氣動外形達到了三代機主流的水平。在細節上很有美國特色,和F16相同的側杆,以及在高攻角下也能保證進氣量的內收進氣道,實際上賦予了IDF三代機的機動能力,在超視距能力上,IDF擁有九個掛點和F20搭載的APG67改良而來的金龍-53脈衝多普勒雷達,同時配備臺灣自研的天劍一/二型導彈。雖然水平不高,但恰能滿足臺灣需求。

    隨著中國引進第三代的SU27戰鬥機,臺灣也開始對自己的IDF進行效能提升,兩架被改裝成IDF-Ⅱ的飛機提升了700 多KG的載荷,改裝後原來只能攜帶兩枚天劍二導彈的IDF可以攜帶四枚,大大增加了超視距空戰和持續空戰的能力。雖然今天看來IDF具體的硬效能僅僅是三代守門員的水準,但已經達到了當初壓制解放軍主力J7和J8的設計目標。

  • 9 # 思遠防務

    1983年,由於外購F-16A/B受阻,臺灣開始了“自研”戰鬥機專案,並將其稱為自制防禦戰機,簡稱便是IDF。除了氣動與結構外,還同時進行了發動機、航電、武器三項的開發工作,並於1994年開始批次生產服役。對於臺灣航空工業而言,IDF可謂是相當之成功的,但也受限於自身的技術水平,不得不依賴美國的技術援助。更為可悲的是,原計劃對大陸構成空軍質量上的優勢的設想在短短數年被徹底粉碎,眼看著大陸不僅在三代機的質量上和數量上瞬間超越,冷不丁的又蹦出來了四代機,這下徹底被碾壓。

    雖然該機採用了兩臺以民用發動機為基礎研發的TFE1042-70 型發動機,單臺最大推力僅有4噸多一些,但IDF畢竟是一款輕型戰鬥機,以體型相近的F16推算的話,它在執行防空任務的時候推比可以達到0.9一級,不算難看。而且發動機採用數字操控,從慢車到全推力只需要5秒的響應時間,這個數字可以說是相當不錯了。另外它的最大過載可以達到9G,座艙也和F16一樣採用了側杆和後傾座椅,抗過載設計良好,格鬥時更有優勢。

    它的雷達是F16的APG67雷達改進而來的金龍53,與大陸當時剛剛裝備的蘇27SK的H001型相比效能不分伯仲,而且具備對地能力,這點是蘇27SK所不能的。隨後臺灣於1999年開始為IDF配備天劍2型主動中距彈,進一步增強了它的空戰能力。雖然在誕生初期對比對岸同期的殲7及殲6構成了極大的優勢,但放眼世界同期三代機的話,其效能幾乎是墊底的,可能僅有同為1983年立項研製至今未裝備的LCA能帶給它一絲安慰了。

  • 10 # 刻雨無痕

    IDF戰鬥機是80年代臺灣在美國的技術支援下自主研製的一款防衛型戰鬥機,當時正值中美關係的蜜月期,美國不方便直接向臺灣出售高效能戰鬥機,所以才玩了這麼一出“曲線救臺”的把戲。1994年IDF開始服役,很快就趕上了兩年後的海峽危機,成為當時臺灣空軍的頂樑柱。IDF是美國協助臺灣研製的防衛型戰鬥機

    由於服役初期可靠性不佳,IDF一度被戲稱為“I Don’t Fly”,不過事實證明,IDF的效能在當時還是可圈可點的,參照了F20虎鯊戰鬥機和F18大黃蜂戰鬥機的一些氣動設計,具有比較出色的機動效能和敏捷效能,採用了兩臺用於教練機的美製TFE-1042-70渦扇發動機,推力雖然不高,不過對於IDF這種輕型戰鬥機也算湊合了。IDF一度成為臺軍的頂樑柱

    由於大量使用了美國的成熟技術,IDF的雷達航電系統還是相當先進的,配備了APG67機械掃描式火控雷達和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可以發射天劍1型紅外製導近距空空導彈和天劍2型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空導彈,天劍1型導彈的效能與美製AIM9L基本相當,天劍2型導彈的效能則接近美製AIM120A的水平。這在90年代初期絕對算得上是豪華配置了。天劍2型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空導彈

    總的來說,IDF的綜合作戰能力明顯優於當時大陸空軍裝備的主力戰鬥機殲7、殲8,即便是與最先進的從俄羅斯進口的蘇27戰鬥機相比,也算得上是各有優劣(蘇27的最大短板就是雷達航電較為落後)。當然美國在進行技術轉移的時候,也故意留下了一些缺陷,比如IDF航程太短,無法使用對地精確制導彈藥,也限制了IDF的多用途效能,使其只能用於本島防空攔截,而不具備進攻性作戰能力。

    IDF的航電系統還是比較先進的

    後來臺灣又相繼從美國、法國引進了150架F16和60架Phantom2000-5,IDF的地位大幅下降,採購訂單也從250架被砍到了130架,後繼的改進計劃也是一拖再拖。2001年推出了所謂的“翔升計劃”,打算給IDF更換更大推力的發動機和增加保型郵箱,以改變其動力不足和小短腿兒的毛病,同時升級雷達航電系統,增加反輻射導彈和防區外撒佈器的發射能力,最終因為技術力量的嚴重流失而不了了之。半途而廢的翔升計劃

    如今大陸空軍已經大量裝備了殲20、殲16、殲10C等第四代、三代半戰鬥機,殲10、殲11等第三代戰鬥機的規模也達到了千架以上。區區100多架IDF無論再怎麼折騰也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寄希望於平安退休才是王道。

  • 11 # 卡特大叔

    曾經還是很不錯的,至少戰力和效能比j7強一些,那時候我們的j7都不多。

    至於現在,IDF的綜合性能比一定有天朝的高教強,至少航電等方面已經落後很多,而且兩邊的整體作戰系統差距巨大,真打起來估計沒有機會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蝗災古代都多次氾濫,為什麼直到現在都沒有有效根治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