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馬博士健康團
-
2 # 健康行者
其實,如今大多數人吃的大米,營養價值並不高,至於怎麼吃最有營養,主要體現在改良加工和烹飪環節。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愈發青睞口感細膩的精白米麵,企業為了迎合這一需求,把穀物加工得越來越精細,穀皮和胚芽被人為去除。
水稻穀粒從外到內由穀皮、胚芽、胚乳3部分組成,穀皮富含纖維,胚芽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胚乳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去除穀皮和胚芽雖然使米麵看上去更白、更有光澤,口感也更好,營養價值卻大量損失。
營養調查發現,近年來,中國居民維生素B1、維生素B2攝入越來越低,在一定程度上就和米麵加工越來越精細有關。
吃米飯一方面是為了填飽肚子,另一方面主要是為了攝取大米中的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以滿足人體正常的生理需要。《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中推薦,正常成人每天的主食攝入量為250-400克。既然主食如此重要,到底怎樣吃大米才能獲取最多的營養素呢?
要點一:鎖住營養,淘米是關鍵。
眾所周知,維生素主要分佈在大米的表層,其中的水溶性維生素,主要是B族維生素一旦遇水,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躍入水中,一去不回。淘米的次數越多,B族維生素逃走的越多。因此,不要過度淘米,輕輕淘洗1~2次就足矣了。每每看著”酷愛潔淨”的煮婦們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淘洗,真心替“VB族們”感到肉疼。
要點二:營養升級,搭配是關鍵。
大米蛋白質是穀物蛋白,並非優質蛋白,其中賴氨酸是“木桶短板”,含量很少,影響了大米蛋白質的整體營養價值。咋辦?缺什麼就補什麼唄!既然大米中賴氨酸少,咱就給它找個賴氨酸多的盆友!環顧一週,大豆脫穎而出。鑑於大豆賴氨酸含量豐富,實乃大米良配。所以,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蛋白質互補的原理(通俗點說就是互相取長補短),在吃米飯的時候搭配豆腐、豆皮等大豆製品,可以大大提高大米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同時,大豆本身是優質蛋白和鈣的良好來源,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盧士軍 營養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