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槽話談
-
2 # 技術同胞
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分散式計算的一種,指的是透過網路“雲”將巨大的資料計算處理程式分解成無數個小程式,然後,透過多部伺服器組成的系統進行處理和分析這些小程式得到結果並返回給使用者。雲計算早期,簡單地說,就是簡單的分散式計算,解決任務分發,並進行計算結果的合併。因而,雲計算又稱為網格計算。透過這項技術,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幾秒種)完成對數以萬計的資料的處理,從而達到強大的網路服務。
-
3 # 雲計算社團
對於網路而言,雲計算各種相關技術可以最大程度利用網路資源,提升傳輸效率與利用率,對於使用者而言底層網路則不需要過多的去關注。
-
4 # 王樹浩
雲計算的提出
在雲計算出來以前,行業巨頭們為了更好的服務使用者,建立了特別多的,規模特別大的機房,但是他們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很多伺服器並不是時時刻刻都在進行高負荷的運算操作,在大部分時間都是處於空閒的狀態,這可怎麼能行呢?電費還是一樣要交啊?那如果把這部分空閒的算力給整合起來給需要的人來使用,不剛好能平攤運營成本嗎?真是個不錯的主意啊!
於是雲計算就橫空出世:使用者不需要自己買伺服器了,使用者也不需要知道真正的伺服器到底在哪裡,只要我需要我就可以使用伺服器的資源,一旦我不需要我就把這個資源釋放出來給別人用,使用者只需要為使用期間進行付費,使用完畢後就無需再付費。於是這些大公司很高興,有人來均攤自己的運營費用了,還的了個好名聲;使用者也很開心,再也不用買伺服器託管到機房了,甚至自己的運維都不用做了,機器是想用就用,不用就刪,省心省事。真是皆大歡喜!所以大家也就樂意將自己的一些應用部署到雲上。這些有著海量伺服器的巨頭搖身一變,就成了雲計算服務商。
在世界範圍內比較出名的公有云計算服務商:亞馬遜(AWS,沒錯就是那個電商亞馬遜),Google,Azure(微軟公司);國內的Aliyun(阿里巴巴),騰訊雲,華為雲等等雲計算公司。
公有云與私有云前面說了雲計算是這些行業巨頭最先提出來的,大家都可以把自己的資料,計算任務放到他們提供的雲上,藉助他們強大的技術力量來為自己服務。這種大家都可以用的雲就是公有云。那麼既然有公有云,也必然有私有云。
為什麼會有私有云呢?私有云能為我們解決什麼問題呢?
資料安全其實大家都知道對於公司來說,業務資料是最珍貴的,如果業務資料丟失會造成巨大的損失,甚至導致公司破產;對於一些公司來說將資料放到公有云上相當於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了別人。另外對於一些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裡面涉及到的資料可能會對整個社會帶來重大的影響,放在公有云上顯然是不合適的不安全的。對於一些保密較高的單位,可以透過私有云的方式限制員工對敏感資料的訪問或者對外傳播。保證業務順暢先說一下,就目前公有云來說,已經足夠成熟,基本上可以保證一般規模企業開展業務的需要;從實際上來看,世界上知名的公有云服務提供商都出現過宕機的現象。如果一個企業做到一定規模,必然會需要建立自己的機房,因為大家都不願意把命交到別人手上。一旦擁有自己的機房就可以根據業務隨時調整自己的需求。充分整合使用現有計算力,節約成本有很多公司之前都有屬於自己的機房,透過雲計算技術將自己的計算能力整合起來,可以最大化發揮價值。對於新成立的公司來說,也可以透過雲計算的技術來整合資源,讓一臺伺服器做更多的事情,從而來降低成本。易於管理雲計算將計算、儲存、網路都做了整合,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只需要透過管理系統就可以對雲上所有的資源進行操作, 傳統運維所做的工作大部分都會節省掉,降低了管理門檻。所以從這些角度上來說,私有云對一些公司單位還是有很大吸引力的。
雲計算相關的技術說了雲計算這麼多的特點,到底雲計算是什麼樣一個東西,它是如何實現的呢?
很多人直接認為雲計算就是分散式計算,我以前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透過深入瞭解之後,我個人認為雲計算和通常的分散式計算既有關聯也有區別。一般分散式系統強調的是將很多伺服器(計算、儲存)透過網路連線到一起,形成一個運算和儲存能力巨大的單一系統,透過排程系統內所有的資源快速的完成使用者的計算或儲存任務。
對於雲計算來說,也是一樣的,首先要整合好系統中所有的資源(包括計算、儲存和網路),接下來和傳統的分散式系統不一樣的是:直接將資源分配給具體的需要的使用者。
雲計算的核心技術之一就是如何將資源提供給使用者。這裡我們引入一個名詞:虛擬化。
簡單舉個例子:正常來說我們一臺電腦在同一時刻只能執行一個系統,比如Windows系統,如果要換做其他的系統,我們很可能要重啟電腦切換到其他的系統上。怎麼才能讓一臺電腦即跑Windows,同時又執行Linux呢?怎麼做到呢?我們可以透過一種軟體:虛擬機器來實現;虛擬機器可以模擬出一臺真實的電腦,並在其中執行你想要的軟體。
有了虛擬機器軟體,我們就可以在一臺電腦上執行很多個相互隔離的系統了,從而達到了充分使用電腦的CPU等資源了。
雲計算服務商就透過這種方式將你想要的計算資源變成虛擬機器提供給你使用,你所有的使用操作和真實的電腦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區別。
一臺電腦可以被軟體模擬出來,同樣電腦需要的硬碟,網路等等都是可以透過軟體進行模擬,這就大大增加了靈活性。
既然是軟體模擬出來的電腦,必然會出現一些效能的損耗,人們也透過一些技術手段將這些效能的損失降低到了最低。
為了降低效能損耗,人們又引入了容器技術,容器技術相對於虛擬機器來說,少了硬體的模擬,這就大大降低了效能的損耗,但是容器技術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隻能執行相同的系統。
雲計算與邊緣計算隨著雲計算的發展,我們跟多的工作、娛樂和自己的資料都放到了雲端上,無疑給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娛樂帶來了巨大的便利。
但是隨著5G以及物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們會有太多的裝置,比如手機、攝像頭甚至汽車等等需要及時的處理資料,如果將這些資料全部都放到雲端處理,首先資料量巨大,運算量也是巨大的,還會有一定的網路延時,對於一些裝置來說會有很大的影響,比如行駛中的自動駕駛汽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讓汽車有自己的計算能力,即:在裝置終端完成計算,這種就稱為邊緣計算;在完成計算後將資料提交到雲上。
綜上所述,人們越來越離不開雲計算,計算的趨勢也朝著混合模式進行發展;這所有的一切都基於網路技術的發展,可靠、穩定、高頻寬、低延遲的網路越來越重要,這也是我們要努力發展5G,6G的原因。
如有理解不到位或者不合理的地方,望請指正!
-
5 # 小馬叔點評
雲計算就是新瓶子裝老酒的忽悠,馬化騰說:雲計算是幾百年後,或者一千年後,到了阿凡達年代,才會有的東西。現在問雲計算,你太超前啦,你超越歷史啦。
-
6 # 派可資料BI視覺化
因為雲計算技術以及雲計算服務商的普及,未來企業的資料管理機制可能會形成雲端和本地的互通互聯,讓企業員工在居家、出差等外出環境下,透過移動裝置進行資料的傳遞,避免資料只能在企業內部流轉,無法和外部建立有效的溝通途徑。
最後,未來資料管理將包含資料治理、資料質量管理、元資料管理、資料安全體系、資料視覺化等資料類的解決方案,透過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物聯網形成生態化的建設,透過埠的連線,構建完整的體系,並透過可複製性,對其進行復用,透過資料和產業鏈、供應鏈企業共同成長。
回覆列表
我們先回顧下雲計算產生的背景:
傳統的應用正在變得越來越複雜:需要支援更多的使用者、需要更強的計算能力、需要更加穩定安全等等
而為了支撐這些不斷增長的需求,企業不得不去購買各類硬體裝置(伺服器,儲存,頻寬等等)和軟體(資料庫,中介軟體等等),另外還需要組建一個完整的運維團隊來支援這些裝置或軟體的正常運作,這些維護工作就包括安裝、配置、測試、執行、升級以及保證系統的安全等。
便會發現支援這些應用的開銷變得非常巨大,而且它們的費用會隨著你應用的數量或規模的增加而不斷提高。
這也是為什麼即使是在那些擁有很出色IT部門的大企業中,那些使用者仍在不斷抱怨他們所使用的系統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而對於那些中小規模的企業,甚至個人創業者來說,創造軟體產品的運維成本就更加難以承受了
基於此,雲計算應運而生:更大量、更快速、更強大
將應用部署到雲端後,可以不必再關注那些令人頭疼的硬體和軟體問題,它們會由雲服務提供商的專業團隊去解決。使用的是共享的硬體,這意味著像使用一個工具一樣去利用雲服務(就像插上插座,你就能使用電一樣簡單)。
只需要按照你的需要來支付相應的費用,而關於軟體的更新,資源的按需擴充套件都能自動完成。
雲計算是將我們傳統的IT工作轉為以網路為依託的雲平臺執行,NIST(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在2011年下半年公佈了雲計算定義的最終稿,給出了雲計算模式所具備的5個基本特徵(按需自助服務、廣泛的網路訪問、資源共享、快速的可伸縮性和可度量的服務)、3種服務模式(SaaS(軟體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和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和4種部署方式(私有云、社群雲、公有云和混合雲)
雲計算發展較早,經過10年發展,國內已經擁有超百億規模,雲計算也早已不再只是充當儲存與計算的工具而已!
下面分享幾種關於雲計算的通俗觀點
1.水龍頭觀點:
當需要的時候,扭開水龍頭,水就來了,我只需要操心交水費就是了!
當你需要用一個軟體時,你不用跑去電腦城,開啟應用商店,它就下載下來了,你只需要交錢就是了;
當你想看書的時候,你不用跑去書城,只需要開啟閱讀軟體,找到這樣的一本書,在手機上閱讀;
當你想聽音樂的時候,你不用再跑去音像店苦苦找尋CD光碟,開啟音樂軟體,就能聆聽音樂;
雲計算,像在每個不同地區開設不同的自來水公司,沒有地域限制,優秀的雲軟體服務商,向世界每個角落提供軟體服務——就像天空上的雲一樣,不論你身處何方,只要你抬頭,就能看見!
2.葷段子觀點:
網上很流行的一種比喻:男人找個女友或老婆是自建私有云,單身約炮或者到娛樂場所消費是公有云服務,按需使用並可彈性擴容,已婚男人找二奶小蜜則屬於混合雲。
這種解釋方式對男人比較適用,通常稍微一解釋就心領神會!
3.共享經濟觀點:
出行需要用車,雲計算或者雲服務好比乘坐計程車或專車快車共享單車,隨時需要隨時用,按用量(路程)付費即可。
自己買車開車是混合雲,車是自己的,出去付費停車或加油相當於部分使用公有云,而亞馬遜或微軟雲在國內跟黑車差不多被政策限制
4.少不了的一日三餐:
餓了要吃飯,在家裡自己做飯屬於自建私有云,需要建造廚房購買鍋碗瓢盆柴米油鹽等,吃完飯還需要自己刷鍋洗碗等運維工作,費時費力;
外面餐館提供的就相當於公有云服務,按需胡吃海塞吃完結賬抹嘴走人,餐館後廚如何安排做菜順序並加快出菜速度就是負載均衡和虛擬化概念;
請廚師到家裡上門做飯則屬於典型的混合雲,在資產安全的情況下有限使用公有云。
“雲計算”的五大特點:
1.大規模、分散式
“雲”一般具有相當的規模,一些知名的雲供應商如Google雲計算、Amazon、IBM、微軟、阿里等也都擁能擁有上百萬級的伺服器規模。而依靠這些分散式的伺服器所構建起來的“雲”能夠為使用者提供前所未有的計算能力。
2.虛擬化
雲計算都會採用虛擬化技術,使用者並不需要關注具體的硬體實體,只需要選擇一家雲服務提供商,註冊一個賬號,登陸到它們的雲控制檯,去購買和配置你需要的服務(比如 雲伺服器,雲端儲存,CDN等等),再為你的應用做一些簡單的配置之後,你就可以讓你的應用對外服務了,這比傳統的在企業的資料中心去部署一套應用要簡單方便得多。而且你可以隨時隨地透過你的PC或移動裝置來控制你的資源,這就好像是雲服務商為每一個使用者都提供了一個IDC(Internet Data Center)一樣。
3.高可用性和擴充套件性
那些知名的雲計算供應商一般都會採用資料多副本容錯、計算節點同構可互換等措施來保障服務的高可靠性。基於雲服務的應用可以持續對外提供服務(7*24小時),另外“雲”的規模可以動態伸縮,來滿足應用和使用者規模增長的需要。
4.按需服務,更加經濟
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購買服務,甚至可以按使用量來進行精確計費。這能大大節省IT成本,而資源的整體利用率也將得到明顯的改善。
5.安全
“雲計算”已經深深植入到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平時常用的那些APP或網站,基本都離不開“雲計算”作為背後的強大服務和技術支援,如剁手黨愛恨交加的淘寶、京東,社交痴迷黨的微信、微博等等。於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機構乃至政務部門,開始使用基於雲的平臺服務,生活因“雲計算”正在發生著革命性的變革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