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e墨ry
-
2 # 心智玩家
走上藝術之路的人很多,最後,能成為藝術家的人很少。我們一般認為,讓藝術家之所以成為藝術家,是因為她/他們擁有了超群的技藝。不可否認。任何一個藝術家成為了藝術家之後,都擁有了超乎一般人的技藝。但是,只有藝術家自己能夠體驗到,讓她/他們成為藝術家的,不是因為擁有了超乎一般人的技藝,而是,在走入藝術殿堂的過程中就擁有了一顆一般人所沒有的“藝術之心”。就是這顆與眾不同的“藝術之心”,讓她/他們成為了藝術家。
什麼是“藝術之心”?任何藝術,都同時存在於:依靠感覺器官能“感覺”得到的“現象時空”,以及感覺不到,但是能用意識去“感知”得到的“本質時空”中。顧名思義,藝術在現象時空中所展示出來的美,源自於藝術存在於本質時空中的生命與靈性。藝術家的作用在於,她/他有一顆“藝術之心”,能夠感知到藝術在本質時空中的生命與靈性。她他再用藝術的語言表達出來。於是,我們就能體驗到這種生命與靈性帶來的美。
“藝術之心”就是藝術家與一般藝術從業人員的區別。就拿鋼琴演奏來說,一般的鋼琴演奏員彈出的樂曲,在普通聽眾這裡,也會覺得好聽。但是,同樣一首樂曲,讓一個鋼琴演奏家彈奏出來,在普通的聽眾這裡,就不僅僅是覺得好聽,而是會有震撼、被打動的感覺。普通聽眾講不出為什麼的理由,但是他一定能感覺到這兩者的差別。差別就在於,演奏家擁有了一顆“藝術之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她他不是在彈奏樂曲,而是在用樂曲傳遞一種生命的脈動與靈性,所以我們會被震撼與感動。
這個現象在繪畫中更為明顯。有的畫師能把畫畫得與照片一模一樣,但是,他畫得再精緻也只能是個畫匠而成不了畫家。因為畫匠擁有的只是技能,而沒有“藝術之心”,他們感知不到畫面背後的生命,所以雖然他們同樣把畫畫得非常的精美,可是這種精美是沒有捨命的,所以只是一時的好看,不能給觀眾帶來內心的交流。而畫家的畫就不一樣,觀眾能感受到作品的生命,這個作品本身就像有生命的一樣,不僅耐看,而且讓人能感覺到跨越時間的交流。
所有的藝術種類都一樣,不論是哪個藝術世界,都是因為藝術家的“藝術之心”,才給世界帶來了美的體驗與享受。因為她/他傳遞了來自本質時空的生命活力。
“藝術之心”是什麼?從心理科學的角度來講。“心“不是指心臟,而是指我們的“無意識”。而無意識又有“前意識”與“潛意識”共同組成。意識與前意識或潛意識連線,組成了人的不同思維繫統。與前意識連線構成了“反應”思維繫統,與潛意識連線構成了“洞察”思維繫統。
反應思維繫統是我們平時日常生活、工作中使用的。我們人的一生中絕大多數的時間都處在這思維繫統中。在反應思維繫統中,人只能感覺到現象時空的刺激,前意識根據收到的刺激,依照記憶庫中的記憶作出反應。這個反應的過程中,如果刺激與記憶庫中的記憶一致,則會產生愉悅的情緒。如果不一致,則會產生焦慮的情緒。很顯然,藝術之心不是反應思維繫統。
而洞察思維繫統則恰恰相反,具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也就是能感知到本質時空,而不是透過自己的記憶作出有情緒的反應。很明顯,藝術之心就是洞察思維繫統。
如何獲得“藝術之心”呢?曾經有個藝術家說過:心的自由比啥都重要,但重要的是先學會控制。這段話很好地道出了獲得“藝術之心”的過程。
“心的自由”,就是洞察思維繫統,有進入過洞察思維繫統體驗的人都知道,在洞察思維繫統中,意識不受已有的觀念、預期、偏見、慾望的干擾,是真正的精神自由的狀態。
“重要的是先學會控制,尤其在舞臺上”,這句話的關鍵就在控制上,控制什麼?控制的是前意識,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能感覺到的心,控制自己的前意識,讓前意識靜下來,就能進入洞察思維繫統。
控制自己的心——前意識,說起來容易,現實中要做到可不是那麼容易的。
如何訓練自己的“藝術之心”?有藝術之心的人,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為擁有了藝術之心,這顆心不僅能讓藝術家感知到藝術的本質世界,同樣也能感知到存在於本質世界中的人心。藝術家本身都是聳立於鶴群之中的人,是精英中的精英,這樣的人是非常容易受到別人的嫉妒、排擠、算計的。
反過來看,藝術家本身在成長的過程中,其反應思維繫統也和其他人一樣的在強化,自我意識、偏見、關鍵也在強化,這樣,還能敏感地感知到別人的心,內心就會很累、很苦。加之,也許是老天的安排,越是藝術家,生命中坎坷也越多。大藝術家不定有大苦難。我們可以去翻翻世界藝術史,會發現,它既是記載輝煌藝術的歷史,也是記載藝術家苦難的歷史。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生活是“藝術之心”的屠宰場,也是“藝術之心”的磨鍊場。
生活是最好的磨鍊、提升藝術之心的方法。面對各種生活中的各種不公、妒忌、算計,如果藝術家依然能控制住那顆自由的藝術之心,不為所動。那麼,這顆藝術之心的感知能力就會大大提升,得到的回報是在藝術表現上不斷攀登高峰。如果不能控制自己藝術之心,墮入與周邊的人怨恨、報復、算計、爭鬥中,那麼生活就是藝術之心的殺豬刀,藝術家就會失去藝術之心,淪落為一個普通的藝人。
所以,對於真正的藝術家來說,能看到生活中人心的險惡不是件壞事,要認識到自己真正的價值。你已經擁有了一顆別人所沒有的藝術之心,就要在給你帶來痛哭、讓你覺得累的生活中,不斷地磨鍊她、昇華她。
藝術之心,是藝術家真正的生命所在,覺得生活苦嗎?累嗎?恭喜你!看樣子老天要培養你成為大藝術家了。
-
3 # 影人墨客
藝術之心,源於對美的追求。攝影繪畫書法都是對美的追求的手段,而真要捕捉到美,需要長期艱難的訓練和揣摩。舍此沒有其他的途徑。
-
4 # 美芽聊藝術
藝術對現實生活來說是“無用”的。沒有藝術,你照樣吃飽穿暖,但是你會覺得好像少了什麼。藝術之心,在我的理解是“審美之心”。對人對事對物,不去想它有什麼用,而單純地去欣賞它。
舉個栗子。黃山上有一棵古松。木匠見了會想這松樹長得挺直挺粗啊,要是能砍回家做大梁一定妥妥的。這是實用的心態。科學家見了就想這松什麼科什麼目,跟其他的松樹有什麼差別等。這是科學的心態。畫家或藝術家看了古松,就會感慨這古松的形態真是美,越看越美,乾脆連爬山都忘記了,就站在欣賞古松的美。這是審美的心態。大概題主說的藝術之心就是這種單純的欣賞一件事物的態度。
那這種藝術之心或審美的之心怎麼培養訓練呢。
一定要忘掉它的價值和用途。價值是真的範疇,用途是善的範疇,它們都不是美。古代聖賢一度對什麼是美有過不同階段的認知。曾經有過以真未美,也有過以善為美,但是現在藝術理論已經把真、善和美分離開來。美是獨立的。比如說,路邊的小野花小野草,沒有任何實用價值,但有些真的還挺好看的,你有沒有停下腳步,觀察它們。找出每朵小野花的與眾不同的地方。再比如說,Sunny透過樹枝照下來,在地面上留下斑駁的陰影。你有沒有覺得那些深深淺淺的陰影怎麼那麼好看?
想要發現身邊的小事物的美確實不容易,需要我們對美有比較敏銳的感覺。那麼如何培養這樣敏銳的美感呢。
還可以多聽音樂。音樂是最“無用”的藝術形式。能欣賞音樂其實有很多審美心了。音樂和繪畫也能互通的。很多大師的音樂作品有強烈的畫面感,而大畫家的繪畫有時也會有音符的流動感,比如吳冠中的很多畫就有這樣的感覺。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忘掉職場、忘掉壓力、忘掉前途。什麼都不想,把心空下來,裝滿了世俗雜念的心肯定裝不下“無用”的藝術。心空了,眼睛就能看見美。
-
5 # 劉意書畫
藝術教育就是教人用像作畫、看畫一樣的態度來對世界;換言之,就是教人學做孩子,就是培養小孩子的這點“童心”,使他們長大以後永不泯滅。童心,在大人就是一種“趣味”。培養童心,就是涵養趣味。
回覆列表
藝術之心嘛其實不用訓練。硬要說的話,那就是要培養自己的對藝術的興趣,和欣賞(夢裡)。首先你要明白,你到底感不感興趣。你才會有動力去接觸(千萬不要是3分熱)。其次,你要欣賞。會欣賞那些大家之作(用繪畫舉例吧)。然後你要知道欣賞的同時你看到了什麼,從中收穫了什麼,對這件作品要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要會獨立的欣賞,才能瞭解自己,然後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藝術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