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君怡說宇宙

    百家爭鳴出現的客觀因素,是社會出現嚴重問題,需要解決。所以只有當社會動盪,或者社會進步時期,才會有百家爭鳴,各抒己見,爭吵不休。如果社會安定富裕,人民幸福,誰去爭鳴個什麼?

    中國歷史上,有四次重大的百家爭鳴,一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二是秦始皇時期的百家爭鳴,三是清朝之後的百家爭鳴,四是新文化運動後的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盪,天子失威,諸侯互相侵略,百姓悽苦,盜賊風起。應該怎麼辦?這時候一些自以為有幾分本事的人就開始出謀劃策了。

    孔子說,這都怪禮崩樂壞,要克己復禮,趕緊恢復周初的舊禮,維護嚴格的等級制度,每個等級裡的人,都遵守自己的等級標準,不僭越,不逾矩,這樣天下就會太平。

    老子說,這都怪當官的瞎折騰,勞民傷財,禍害百姓。當官的應該無為,百姓自然幸福。

    墨子說,這都怪人人都愛自己,不愛別人。人人都應該兼愛,愛別人就像愛自己一樣,天下無不美好。

    韓非子說,這都怪法律不嚴。應該嚴刑峻法,我看誰還敢搗亂?

    ……

    各家整天爭論不休,都覺得自己有道理,別人是臭狗屎。大家可以想一想盲人摸象的爭論。

    秦始皇時期,秦始皇認為分封制不好,是引起動亂的禍根,他主張實行郡縣制。不能不說,他的主張是進步的,現在世界都實行的是他的辦法。

    但是進步的東西,好東西,並不一定會被大眾接受。

    當時,秦朝的王公貴族都想分封,希望自己能得到一塊地盤,做逍遙王,並且能傳給子孫;在統一六國中立功的將軍、謀士,也希望自己能分到一塊地。

    還有儒家,一以貫之的觀點就是復古尊古。《孝經》裡說:“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當然儒家不會同意郡縣制,當時他們認為先王的制度都是最好的,一絲一毫都不能動,郡縣制違背祖規,肯定禍國殃民。

    這三股勢力就組成了反郡縣制的陣營,是保守派。

    支援郡縣制的是秦始皇和李斯一少部分人,是進步派,但是勢單力薄。

    當時兩派整天爭論,不分勝敗,你也說服不了我,我也說服不了你。

    我高中的時候,學過《呂氏春秋》裡的一篇文章,叫《察今》,我還清楚記得第一句話就是:上胡不法先王之法?當年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突然就來這一句話。後來才知道,原來這篇文章是當時支援郡縣制的人寫的批駁保守派的,《呂氏春秋》把它收錄了進去。由這篇文章可見當年辯論的激烈。都說秦始皇獨裁專治,由此也可見他不獨裁專治,不然他是不允許爭論的。

    兩派的爭論曠日持久,而且保守派依仗人多勢眾,鬧騰得很厲害,在秦始皇舉辦的宴會上,兩派又爭論起來,保守派的人居然都把桌子掀了。

    由於兩派誰都說服不了誰,無論是分封制和郡縣制都實行不了,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所以秦始皇一怒之下殺了幾百個儒生,才把郡縣制實施下去。現在看來,這個生意太划算了。

    秦代之後,之所以沒有較大爭鳴,一是因為獨裁,儒家獨大;二是因為社會沒有進步需求,不需要爭論。期間雖然爭論很多,例如王安石變法就引起了爭論,但是這些爭論的意義都不大,就排不上名次了。

    到了清末,中國有了進步的需求,是繼續維持帝制,還是實行總統制?這就產生了很大的爭鳴,保守派和革命派唇槍舌劍,針鋒相對。後來以總統制勝利為終結,還是槍桿子起的作用。不過比殺了幾百個儒生的代價要大多了。

    馬列主義傳人中國,又產生了繼續維持私有制還是實行公有制的爭鳴。這次爭鳴的時間很長,從馬列傳到中國,一直到現在還沒終結。

    社會進步越大,受到的阻力就會越大,也就越困難。從分封制到郡縣制,從帝制到總統制的進步都是小進步,阻力也是比較小的。從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進步,才是最大的進步,是天翻地覆,脫胎換骨的進步,所以註定受到的阻力最大,也最困難,時間最長。

  • 2 # 文史圈兒

    有可能,但是如今的“百家爭鳴”和歷史上的可能有著本質的不同。

    歷史上的百家爭鳴是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也就是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之間發表政治、學術見解的局面。在中國古代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是思想和文化最輝煌的時代,對中國思想史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據記載,當時數得上名字的流派就有百餘家,但耳熟能詳的、影響較大的只是少數。此時出現的著名人物也包括孔子、老子、墨子、韓非子等等,可以說影響至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凡是文化蓬勃發展的時期,一定是有生產力水平的大發展作為基礎和前提的,通俗講就是有飯吃才能搞文化。春秋戰國時期也可以這樣理解。此時社會處於大變革大動盪時期,新興的地主階級利用實力來改變奴隸制的生產關係,是一個從奴隸制到封建制度的轉變,各諸侯國紛爭,四處招賢納士,給了學者發表見解的機會。此外在經濟上,鐵犁牛耕得到推廣,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條件。同時,這時各學派也享有充分的自由,他們不是哪個政權的附庸,有種“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灑脫,這些因素都促進了私學興起,形成了諸多思想流派。

    再來看當下,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已經跟幾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有很大不同,故肯定不能同日而語。今天所興起的文化繁榮已經不再是傳統的文學作品,而是新的文化以及新的文化產生方式。在網際網路文化的衝擊下,所催生出來的短影片、直播等文化傳播方式正衝擊著當代人的生活,我們習慣於以這樣的方式獲取資訊和資訊。而在文化方式的交流和升級也促進了文化的多樣化,各種各樣的想法和態度都有。

    也不禁讓人反思,這樣真的好嗎?好的、壞的、通俗的、傳統的、新潮的文化衝擊著每個人,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我們每個人都逃不掉。所以文化的蓬勃發展是好事,但是也要看到它的另一面。

  • 3 # 靜虛

    百家爭鳴的思想是基於諸侯國分裂,各國相互攻伐,強生弱死。

    以當前中國國內來說,大一統的中國不允許出現威脅到主流意識的思想。

    竊以為國內距離現在最近的“百家爭鳴”是民國從混亂到滅亡,直至新中國建立的這個時期,當然,無法與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相比。

    以上是從國內來說,放眼全球來說,從來都是百家爭鳴的時代。

    宗教角度來看,中華的儒釋道三教,歐美的基督教,俄羅斯的東正教,中東地區的伊斯蘭教,印度南亞地區的佛教,以及零散的諸多教派,百教爭流。

    文明角度來看,中國為代表的中華文明,歐美諸國為代表的基督文明,中東為代表的伊斯蘭文明,是目前世界較為活躍的文明圈,具體體現為思維意識形態價值觀的不同。

    當今世界已經是全球一體化,外部條件不允許國內再出現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現象,否則大一統的中國乃至中華文明,都有可能再次遠離世界中心的王座,且下次再想回到王座上機會渺茫。

    盛極必衰,歷史必然。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不存在盛世與否。

    惟願中華永昌,永遠發展下去。

  • 4 # 能飛絕不跑

    首先,戰國距今2000多年,社會禮儀治國思想都還在萌芽摸索中。代表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其次,戰國本身又是分類割據有利於形成諸子百家。

    第三,諸子百家在戰國的地位極高,基本上都在各國參政。

    為什麼現在就不盛行了?其實說法不嚴謹

    第一,隨著戰國被秦統一,焚書坑儒,到漢朝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最終影響我們到現在。

    第二,其他 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等一樣是存在的。只是潛移默化到思想的某個角落裡。比如兵家孫子兵法,老外都在學習。

    第三,統治階級肯定要樹立核心治國理念,比如我們依法治國,其實就是法家思想,但是我們的文化又是儒家,所以也叫外儒內法。

  • 5 # 豫輝秀士

    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似乎是文化繁榮的象徵。其實不然。春秋戰國時代,紛爭禍亂,生靈塗炭,民不聊生。於是仁人志士各抒己見,意在息爭平亂,"百家爭鳴"。各派代表人物奔走遊說,合縱連橫,活躍異常。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每個人都在盡情表演,自覺或不自覺,不同程度地推動歷史的進步和發展。秦一統天下,全國一盤棋,令行禁止,豈容邪說擾亂視聽,於是"焚書坑儒"。歷朝歷代,諸子百家,有用有禁;或擇優參雜用之。當今盛世,應該還是百家爭鳴的,不同聲音主張見解充斥網路,甚至有些言論爭議頗大。當然,百家爭鳴不能成為文化漢奸,精美精日分子的危害國家安全尊嚴利益的藉口,網路並非法外之地。

  • 6 # 山村智叟

    當今盛世完全可以再現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盛況。

    百家爭鳴啟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出現百家爭鳴的原因有三個重要因素:政治因素,春秋戰國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盪紛爭林立,爭相稱霸。經濟因素當時經濟有了較大發展為百家爭鳴奠定了物質基礎。科技方面取得較大的進步,如天文學,數學等等。把當今盛世放在世界格局去看,完全具備了具備了再次出現百家爭鳴的條件,政治上正如習近平指出的那樣"當今世界處於百年之大變局",世界的格局正在發生單極世界與多級極之爭。美國抱著老大的地位不放,不是武力恐嚇,就是經濟制裁,當然一些國家決不會任由大國胡做非為,不斷的探索本國的強國之路,這與春秋戰國政治上有相似之處。經濟方面有較大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科學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可以用毛澤東主席的一句詩概括中國科學技術成就就是"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所以說當今盛世完全可以再現百家爭鳴的盛況。如何再現百家爭鳴的盛況,本人認為,可以這樣做:

    鼓勵文人們敢於走入世界的輿論中心,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次席捲全球的疫情,西方社會佔據輿論的制高點不斷的汙名化中國,西方一些政客賣力的甩鍋。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敢於發聲,致使美國總統也出面迎戰。不爭不不明,敢於爭鳴,才能讓世人明辨是非曲直。

    注重智庫建設:智庫建設既有軟體方面的也有硬體方面的,關鍵是人才,要網羅大批有國際視野的人才,有了人才,才能去爭鳴。

    寬鬆的環境:百家爭鳴離不開寬鬆的環境,要允許有不同的觀點,一家之言,就不是百家爭鳴,爭鳴就是各種觀點的碰撞,打棍子,扣帽子,都是不可取得的。

    以上本人只是粗陋的一點見解,也是對題目一個回答。

  • 7 # 秋葉翁

    我在以前的回答中曾經說過戰國的百家爭鳴就像命題寫作,先有一個命題出來,引得各學說的學者各抒己見,相互間沒有否定,更沒有批判,以至於‘’百家‘’的論著都能存在下來 ,而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戰國的各諸侯國都有強大起來的需要,因此對各種思潮都希望涉獵,以便從中找出最適合於自己的道路,諸侯王們的這一需求導致了百家爭鳴,如果現階段要想再現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首先需要做的是當今有戰國一樣的需求,而且是唯一的需求。

    當今的社會發生了極大的改變 ,緊從需求的角度上看就不僅僅是當局者一家需求,當今的每一個群體、每個人的訴求都不盡相同,需求的多樣性必然造成不一樣的百家爭鳴,醫生有醫生的需求,教師有教師的需求,不一而足。如果讓每個群體或個人都發出需求 並形成確定的命題,那麼這樣的命題就是五花八門的,很難形成統一的命題。

    所以說當代再現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要讓當今社會恢復到戰國的社會狀態,這是不可能的,本身就是倒退,而且戰國遇到的問題與當今是不一樣的,即使解決了戰國時的問題也不適用於當今社會,與其做無用功,還不如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

    戰國的百家爭鳴是不可能再現了,因為歷史不可能倒退,當今社會只會出現新的百家爭鳴,以解決新遇到的問題,至於能否像戰國一樣流傳也幾乎是不可能的。戰國的思想能夠長久保持是因為在中國古代社會是不存在否定和批判的,當今社會正處於知識、資訊大爆炸的時代,不同的看法與理論的相互碰撞是必然的,這樣否定與批判環境有利於大浪淘沙,最適用的儲存下來,去偽存真 。因此當今社會不會長久存在絕對真理,只會是相對的,好的很快就會出現更好的,好壞只與一定的社會環境相對應,當遇到新的問題的時候,老的解決辦法就過時了。

  • 8 # 梅苑評史

    大家好,我是梅子雨summer。

    “百家爭鳴”是一個美好的概念,指的是無論哪種學說都可以為自己發聲,都可以去辯論。

    但是我以為今天的局面遠勝“百家爭鳴”。

    01

    今天,中國有2956所大學,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而戰國時期能夠教授弟子的場所除了稷下學宮,又還能有幾處?

    有哲學、 經濟學、 法學、 教育學、 文學、 歷史學、 理學、 工學、 農學、 醫學、 軍事學、 管理學、 藝術等十三個門類,雖然看起來“百家爭鳴”時期都有所涉獵,但比起今天都只是皮毛。

    道家講哲學,而今天大學裡除了黃老道學,還有古希臘哲學、德國哲學,他講老子、講柏拉圖、講黑格爾,還講尼采。

    法家講法學,但是法家主要講的是刑法,但今天學校裡除了《刑法》,還有《法理學》、《法學史》、《行政管理處罰法》......

    醫家講醫學,可現在哪一所醫學院的學生對人體的瞭解不勝過他們千百倍?我之前有個同學說:別人家曬衣服,他們醫學院曬屍骨。

    兵家講軍事,兵家講軍事,可是今天講的多兵種聯合作戰、戰爭史研究,這可是大進步啊。

    歷史學,史家,歷代史家研修史冊,依據的是古人的隻言片語、鄉間傳說,怎比得上今天“死人說話、死物傳語”?

    ......

    因為你還不夠格進入他們的圈子,你又拿什麼去看呢?

    知網、SCI這是我用過的兩個查論文的網站,隨便一個關鍵詞都是幾千、幾萬篇論文,說實話,我不是瞧不起“百家爭鳴”,而是實在距離我們太遠了,今天勝過“百家爭鳴”太多了。

    圖中為東北地區呼吸疾病學術會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直視太陽能減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