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雍正帝給年羹堯的口諭上說:“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三江口到底指哪三江交匯處?
25
回覆列表
  • 1 # 歷史茶坊

    年羹堯是雍正帝寵臣,在平定西北叛亂後侍寵而驕,囂張跋扈,不僅任用私人干涉地方政務,而且要求各省督撫跪道迎送,甚至在雍正面前也毫不收斂,無人臣之禮。雍正曾對其多番暗示,然而他卻依然故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雍正下旨令年羹堯交出撫遠大將軍印信,改授杭州將軍。不久之後,年羹堯遞上謝恩折,雍正批道:“朕聞得早有諺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之語。朕今用你此任,況你亦奏過浙省之論,朕想你若自稱帝號,乃天定數也,朕亦難挽;若你自不肯為,有你統朕此數千兵,你斷不容三江口令人稱帝也。

    此二語不知你曾聞得否?再你明白回奏二本,朕覽之實實心寒之極,看此光景,你並不知感悔。上蒼在上,朕若負你,天誅地滅,你若負朕,不知上蒼如何發落你也。”事實上,“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的民謠當時已流傳了三十餘年,是明朝遺民的反清言論,並非特指年羹堯。清朝入關後,在平定江南的過程中大肆屠戮,如“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清軍的殘忍暴行激起了江南百姓對清廷的極度仇視,因而康熙在位期間多次祭拜朱元璋的明孝陵,極力安撫江南臣民之心,舉辦博學鴻儒科,廣收天下士子之心。

    這裡的“三江口”位於浙江紹興境內,是曹娥江、錢清江、錢塘江三江匯聚的入海口。“嘉湖”是指現在的杭嘉湖平原,是由杭州、嘉興、湖州三地所圍繞的平原。整句話的意思是說:反清序幕將從三江口稱帝開始,杭嘉湖平原將率先成為戰場。雍正給年羹堯的批語大意是指:早已聞聽江南有“帝出三江口,嘉湖做戰場”的諺語,可我依然把你調為杭州將軍。如果你想造反稱帝,那也是天數,我也無法阻止。如果你不肯稱帝,有你坐鎮在此必不會容許他人稱帝。

    從後半段批語來看,此時雍正對年羹堯的態度已從殊榮恩遇變成了心寒斥責。文武百官見曾經不可一世的年大將軍失勢,頓時一擁而上,紛紛上奏揭發他所犯下的罪行。經議政大臣的一番騷操作,竟然給年羹堯開列出大逆、欺罔、僭越等92款大罪,判決結果是即刻明正典刑。雍正念及年羹堯功勳卓著、名噪一時,也擔心自己背上“兔死狗烹”的惡名,於是法外開恩,賜其自盡。雍正三年(1726年)十二月十一日,年羹堯在獄中自裁,時年48歲。次子年富株連被斬,其餘年滿15歲的兒子充軍發配,親屬給披甲人為奴。昔日威風凜凜、橫行西北的年大將軍最終落得身敗名裂、家破人亡的悽慘結局。

  • 2 # 達摩說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最終決定對年羹堯動手,除了孫嘉誠之死,還有借李衛之口說出的一句話:

    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

    此時,年羹堯早已功高蓋主,就連雍正下令將士卸甲涼快涼快都無計可施,還要年羹堯親自下令才行。而此言一出,更讓雍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難道說年羹堯真的早有反意?雍正遂連夜派圖裡琛前往西北大將軍行轅,向年羹堯宣讀了聖旨:

    朕聞得早有謠言,“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之語,朕想你若自稱帝號,乃天定數也,朕亦難挽;若你自不肯為,有你統朕此數千兵,你斷不容三江口令人稱帝也,著即改授杭州將軍。

    被貶杭州後,年羹堯依舊我行我素,百官聯名上折彈劾。雍正無奈,只好一步步將其貶至從九品城門官,最終賜其自盡而死。

    可以說,在《雍正王朝》中,我們看到的是雍正對這段君臣關係的維護、懷疑和隱忍。而在殺年羹堯的問題上,雍正雖然出手果斷,但也充滿無奈。

    但在歷史上,雍正對年羹堯之絕情,簡直可以說是翻臉比翻書還快。而這句“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也成了雍正對年羹堯的欲加之罪。

    因為這句話壓根與年羹堯沒什麼關係。

    雍正七年,雍正因曾靜案編纂了著名的《大義覺迷錄》。就是在《大義覺迷錄》中,雍正親筆寫道:

    即如從前妖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此語已流傳三十餘年矣。

    這裡的“三江口”,指的是曹娥江、錢清江、錢塘江三江交匯之處,差不多在今天的浙江紹興一帶,而“嘉湖”指的是嘉興和湖州。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皇帝將會在三江口一帶出現,到時候他將把嘉興和湖州作為戰場,與清軍對抗。

    但是,按照這個說法,這句話最初開始流傳應該是在康熙三十多年的時候。這時候的年羹堯才剛剛中進士,走入官場,怎麼能在三江口稱帝呢?而且,歷史上的年羹堯自始至終也沒有在江浙地區任過職,所以這句話說的並不是年羹堯要稱帝,而是江浙地區那些反清復明人士散播的言論,根本與年羹堯毫無關係。

    但雍正把這句話用在這裡,意圖也很明顯,就是要找藉口打擊年羹堯。

    此時是雍正三年,雍正已經針對年羹堯進行了一連串打擊,並將其親信進行撤換,隨即便免去了他的川陝總督一職,改任杭州將軍。緊接著,年羹堯呈上謝恩折,雍正遂不客氣地批覆道:

    朕聞得早有謠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之語。朕今用你此任,況你亦奏過浙省觀象之論,朕想你若自稱帝號,乃天定數也,朕亦難挽;若你自不肯為,有你統朕此數千兵,你斷不容三江口令人稱帝也。此二語不知你曾聞得否?再你明白回奏二本,朕覽之實實心寒之極,看此光景,你並不知感悔。上蒼在上,朕若負你,天誅地滅,你若負朕,不知上蒼如何發落你也。

    在這裡,雍正把一個三十多年前流傳的謠言強行安在年羹堯身上,話裡話外揣測對方是否要稱帝,話中帶刺,用心狠毒。這還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

    緊接著,內外官員均認清形勢,開始爭先恐後地揭發年羹堯的罪狀。雍正順勢削其官職,並開列其九十二款大罪,最終賜其獄中自裁。

  • 3 # 風雪夢不逝

    “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這是《雍正王朝》里民間流傳的諺語。三江口泛指如今的杭州。杭州自古便是繁華之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也有江南水鄉的美稱。這裡人傑地靈,物產豐富,江河縱橫交措。錢塘江,富春江,浦陽江在這裡彙集,因此用三江口代指杭州,十分貼切不過。

    為什麼當時民間會流傳這樣的諺語呢?因為年羹堯起初便是杭州將軍手下的一名參將(雍正王朝裡設定,歷史上並不是如此)。後來伴隨著康熙的提拔,雍正的繼位,年羹堯一路高升,從四川提督,四川巡撫,陝甘總督,一直坐到了撫遠大將軍的位置。

    及至後來,眾所周知,年羹堯平定西北,為國立下大功。他手握重兵,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封疆大吏。他驕橫跋扈,不可一世,儼然一位西北王。

    當年,年羹堯得勝回京,百官跪迎,何等威風。他的諸多要求,雍正也一一滿足。然而,年羹堯奢侈腐化,衣食住行,令人側目。他結黨營私,所用之人被稱作“年選”。年羹堯的所作所為,百姓是有所耳聞的。因此,民間對年羹堯議論紛紛,流傳下此等諺語並不足為奇。

    當雍正從李衛口中得知這一荒誕之言後。在雍正心中,已經埋下了倒年的種子。這廝的所作所為,民間都看不下去了,傳出這等悖逆之言。看來,年羹堯是得處置了。恰巧此時,傳來廷寄,年羹堯竟然狂妄到殺了孫嘉誠,年羹堯的末日也就到了。

    其實,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意思很簡單。年羹堯有可能成為一代帝王,因為他在蘇杭這片土地上生過根,馬上就會開花結果啦。雍正聽到這話,感到十分好笑。“朕量他沒這個膽,也沒這個本事。”確實如此,年羹堯不是雍正的對手,雍正將他貶為杭州將軍,也不過是在諷刺他而已。就讓你當幾天杭州將軍,我看你這個“皇帝”怎麼出三江口。後來,雍正迫於群情激憤,不得不賜死了年羹堯,這是年羹堯的自食其果,當然,這也是雍正皇帝的無奈與辛酸。畢竟雍正曾經還想與年羹堯做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樣,誰知,這竟也是大夢一場。

  • 4 # 不老的老法師

    實際與之前抄家江南官員獲得鉅額軍餉一樣,找藉口拿年羹堯來平息朝廷上下對這場消耗巨大的平亂大戰產生的怨氣,起初帝不見得要其命,但牽涉到政爭最後不得不賜其自盡。

  • 5 # 棍哥觀史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堯被貶為杭州將軍時得一上諭,其中有一句“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此橋段並非二月河先生杜撰,歷史上雍正帝確實說過這樣的話,但並非是年羹堯被貶時期。小說中此言是雍正帝引用民間諺語,用意在於輿論引導,煽動百官對年羹堯的彈劾,從司法流程上達成對朝廷命官抓捕查辦的效果。

    歷史上的“帝出三江口”

    “即如從前妖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此語已流傳三十餘年矣。”——《大義覺迷錄》

    歷史上記載過雍正七年(1729年)時的皇帝口諭,其中就提到了這句“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雍正帝說這句話已經流傳了三十餘年,如果往前推,此言當出自康熙中期,即康熙三十幾年。這個時期的康熙正親征噶爾丹,清朝的注意力都在北方,因此江南一帶的反清復明勢力再度活躍,民間才有了這句傳言,意思就是真龍天子會出現在三江口,嘉湖地區就是反清的主戰場。

    三江口是曹娥江、錢清江、錢塘江入海口,皆位於浙江會稽(紹興),嘉湖就是指杭州、嘉興、湖州所在的嘉湖平原。當年清軍征伐江南時,前期還是採取了緩和的民族政策,可就是進入嘉湖地區後,開始野蠻推行“剃髮令”等排異的民族政策。所以江南地區並不像北方那樣穩定歸順,而是爆發了強烈的抵抗,因此清軍在江南地區的殺戮是最殘暴的,這些反清復明的言論也就是以江南為基礎。

    康熙朝對江南反清復明勢力監察尤其注重,曹雪芹的祖上就是康熙委派江南的眼線,曹寅在江寧織造任上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打探反清復明勢力。到了雍正帝時期,這種言論為何又被皇帝提起呢?在史料中並無針對年羹堯反清言論的記載,年羹堯是在康熙三十九年才中的進士,此言定不會出自他口,且年羹堯未曾在浙江紹興任職,這句話與年羹堯沒任何關係。

    “倘有疑難之事,可以密摺請旨,凡奏摺不可令人寫,但有風聲,關係匪淺,小心,小心,小心,小心。”——康熙硃批

    不妨從雍正帝時期的文字獄來看看,康熙皇帝是最擅長搞特務工作的,他在全國佈置的眼線眾多,民間的言論控制還是很強硬的,他創立的“密摺”制度起初就是用來監察官員、人民言論和動向的。到了雍正朝,這種監察就更加嚴厲,凡五品官員皆賜密奏之權。中國第一檔案館現存康熙朝密摺3119件,雍正朝的則達到4萬餘件,由此可見雍正帝對民間及漢人官僚的言行控制更加嚴厲。

    除密摺體現之外,雍正朝是文字獄走向頂峰的開端,其當政期間最嚴重的一次文字獄就是著名的呂留良案,此案由小秀才曾靜讀了呂留良《呂晚村先生文集》所引發,最終導致呂留良被戮屍,子孫門人涉及範圍之廣,打擊手段之殘忍,都體現了雍正朝思想言論控制之嚴厲。呂留良案發生在雍正十年,“帝出三江口”的回憶在雍正七年,年羹堯案發生於雍正四年,所以這個言論當然就不是針對年羹堯,而是文字獄的一個開端。

    《雍正王朝》裡的“帝出三江口”

    “朕聞得早有諺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之語。朕今用你此任,況你亦奏過浙省之論,朕想你若自稱帝號,乃天定數也,朕亦難挽;若你自不肯為,有你統朕此數千兵,你斷不容三江口令人稱帝也。”——《雍正王朝》

    在二月河先生筆下,雍正帝將年羹堯貶為杭州將軍後,年羹堯上折謝恩,雍正帝手諭裡提到了此言論,並且說了些劉備“白帝託孤”類似的話,意思就是年大將軍要是自立,也是天意難違,但要是為大清清剿江南反清勢力,那我也會很放心。二月河先生的這個作品本身就是歷史與創作的結合,比如“斃鷹事件”,“九子奪嫡”都比歷史上精彩的多,年羹堯案上也是如此。但這些故事均是按照歷史線索展開的,並不是憑空捏造,所以這個言論在這裡是恰合當時的歷史線索。

    (網路上不知哪裡存檔的摺子)

    “朕將遣爾回爾任所西安,朕所以遣爾去者,其意頗深。年羹堯必甚恐懼,著爾知而留意之,將此旨甚密之,不可再令一人知曉。”——《雍正朝起居注冊》(雍正至延信密旨)

    這裡不討論年案的原因,單論雍正帝整治年羹堯的過程。年羹堯由京師回西北後,雍正帝先是展開對以年羹堯為核心的西北軍政集團的瓦解,手段就是能拉攏的官員一併秘密策反,拉攏無望的官員逐個解決。其中最重要的一步便是命延信回西北重新接任撫遠大將軍印,收回八旗精銳的調動權,這一點很重要,年羹堯是清朝歷史上唯一一個掌握過八旗精銳調動權的漢人。

    (康熙王朝裡年羹堯與雍正帝)

    雍正帝第二步重大措施就是急調廣東布政使圖裡琛到陝西任布政使,這步棋是對付年羹堯心腹嶽鍾琪的,雍正帝的意思是儘可能策反嶽鍾琪。另外,年羹堯曾在四川任上樹敵蔡珽,雍正帝在調動圖裡琛的同時,又將蔡珽提拔為左都御史,專職監察之首,意圖很明顯,就是儘可能挑年羹堯的毛病,透過監察機構彈劾。這兩個安排其實就是一個目的,找茬兒!由年羹堯的死對頭把持著最高監察機構,將年羹堯的親信策反後,用作彈劾的主力軍,儘可能排除政治詬陷的把柄。

    (嶽鍾琪劇照)

    隨後雍正親自下旨策反年羹堯親手栽培的直隸巡撫李維鈞,起初李維鈞不痛不癢的彈劾引來雍正大怒,後口諭李維鈞“盡情攻訐”,只有達到“羹堯恨爾如仇”的地步,才能洗乾淨其同黨的嫌疑。在做這些工作同時,又在年羹堯身上發生了一件“文字獄”。即欽天監卜得“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的祥瑞後,百官皆上表慶賀,年羹堯在此時也上了一表,但將“朝乾夕惕”誤寫為“夕惕朝乾”。前者在《周易》中意為天子白天忙於政務,晚上忙於自省,國家就會昌盛。年羹堯的筆誤被認為是影射皇帝顛倒黑白。

    (甄嬛傳裡雍正劇照)

    這件事使雍正抓住機會借題發揮,新一輪的官員換任開始,四川、陝西原“年選”官員皆遭清洗,年羹堯親信甘肅巡撫胡期恆被革職,署理四川提督納泰調回京,川、陝、甘之封疆大吏全部完成換血。雍正三年(1725年)四月,年羹堯這個川陝總督也就保不住了,但按照清朝法律,這個級別的總督不能直接查辦,只能降職,所以才有了杭州將軍的降職處分。這個時候彈劾之言就跟著風向一發不可收拾,但要將年羹堯做成死局,那些彈劾出來的貪汙案顯然力度不夠,所以“帝出三江口”的言論就被提了出來,代表著雍正帝的輿論引導,為百官的彈劾指明方向。

    “既不敢久羈陝省,亦不敢豐遽赴浙江,聞江蘇儀正縣地方為南北水路分途……前至儀正縣,靜候綸音。”——《永憲錄》

    二月河先生之所以在此引用該言論,很有可能是根據《永憲錄》倒推出來的。在其赴任杭州的路上,雍正帝已經派出田文鏡在全國查明年羹堯資產,年羹堯明白大清的法律,這已經是君臣撕破臉了,雍正帝是要整死他的。所以他在赴任圖中上摺子,表明自己不想去江浙,而是在圖中“靜候綸音”,意思是希望皇帝再考慮考慮。很多學者都將這個“靜候綸音”看作年羹堯威脅雍正帝,所以二月河在此寫下“帝出三江口”是有理有據的,表明年羹堯的造反心態。此言正好也迎合了雍正帝輿論引導的目的,所以就是史料結合線索,造就了一出好戲!

    綜上,“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的言論確實在史料中記載過,也出自過雍正之口,但此言用於年羹堯案並不屬實,首先在時間上就對不上。《雍正王朝》用此言穿插於年羹堯案,確實是按照歷史線索來的,前後貫穿並無漏洞,所以與“斃鷹事件”、“八爺逼宮”等橋段雷同,都是以史實為線索,穿插了創作成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論ps4平臺最能在外人面前裝逼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