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誰踩到了西瓜皮
-
2 # 影視小野菌
一定要趁年輕看的十三部華語高分電影,可以改變你的整個世界
1.《霸王別姬》
影片榮獲包括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在內的各種褒獎,這裡就不一一贅述。希望你願意把自己人生的某個171分鐘分給這部電影。
2.《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
3.《大鬧天宮》
影片的拍攝借鑑了中國山水繪畫、民間及佛教繪畫、中國建築、雕塑、京劇等的藝術形式,將“中國學派”的動畫美學發揚到極致。
4.《茶館》
5.《背靠背,臉對臉》
6.《哀樂中年》
7.《鬼子來了》
8.《天堂回信》
一部講述爺孫情的電影。晨晨放風箏給天堂裡的爺爺送信的橋段揪心至極,無比催淚。
你看著影片中的爺爺和孫子之間的互動,你會感同身受似曾相識。不僅如此,你甚至還會懷念過去的那個年代,懷念過去那份淳樸。
9.《剃頭匠》
影片以紀錄和講述的形式描述了這樣一個老人恬淡而平凡的生活。主人公是90多歲的剃頭匠,剃了一輩子的頭,傅作義、梅蘭芳都曾是他的主顧,剃到最後,主顧們一個接一個地走了,他卻繼續生活在老北京的衚衕裡。
透過一位北京剃頭匠反映了當今中國的變化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狀態,一箇中國老人如何面對人生和死亡的故事。
透過一個人的人生,窺一段時代、一個社會。
10.《無間道》
百看不厭的香港經典警匪片,劉偉強、麥兆輝執導,劉德華、梁朝偉、黃秋生、曾志偉等主演。講述的是兩個身份混亂的男人分別為警方和黑社會的臥底,經過一場激烈的角鬥,他們決心要尋回自己的故事。
沒啥好說的,故事、攝影、剪輯、表演都無可挑剔,像一個奇蹟,一個將商業與夢想雜合的奇蹟,正因為它的出現,香港黑幫片才重新具有了神話色彩。
劉建民和陳永仁在天台上的那場戲,有刻進了多少人的記憶裡。
11.《活著》
影片改編自餘華的同名小說,由張藝謀執導,葛優、鞏俐等主演。 影片以中國內戰和新中國成立後歷次政治運動為背景,透過男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坎坷經歷,反映了一代華人的命運。
影片透過一個人的一生遭遇,涵蓋著人在歷史中的命運無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對死亡的苦笑。又是一部反應中國歷史與現實,揭露中國歷史傷疤的力作。
12.《飲食男女》
本片是李安擔任導演的“父親三部曲”之第三部,主要演員有郎雄、吳倩蓮、楊貴媚和王渝文。
該片講述了90年代臺北都會,一位每週末等待三位女兒回家吃飯的退休廚師,面臨的家庭問題與兩代衝突。藉由彼此的生活與衝突,建構出不同年齡層、不同職業的價值觀,描述兩代關係的疏離和衝突。
影片猶如一桌宴席,桌上什麼樣式菜都有,炒、煮、燒、蒸、炸、煎、燉、燜、煲、燴、烤、滷、醃、拌...人生的樣式,人人各有煩惱、各有心事、各有追求。生活在一起越久,屋子裡的空氣卻越是把人拉得越開,只有開啟心房,才能走出自己。
13.《南海十三郎》
影片主要根據人物南海十三郎事蹟改編,借說書人之口講述了粵劇金牌編劇——南海十三郎藝海浮沉的一生。
《南海十三郎》用以喜襯悲的手法,以看似處處調侃,實則十足悲涼的態度演繹了南海十三郎才華橫溢,放浪不羈而又十足理想主義,並因這個理想主義而最終走向悲劇的一生。
大家看過幾部呢?
回覆列表
亂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在中國的翻譯有兩個版本:《亂世佳人》和《飄》。我比較喜歡後者,正如電影開始時打出了一行字幕:A civilization has gone with the wind.一個文明是隨風而飄的,最終是要飄散的;一個人的命運是隨風而飄的,最終也會飄散。其實又豈只是一個文明的飄散,隨著文明飄散的是,無數個生命個體,一代人,一代人的夢想,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就像是面對一個終極的目標——死亡——一樣,你是選擇清醒而悲觀空虛地活下去,還是拋開這終極的目標盲目地積極活下去;在一個文明消逝之後,你是選擇在緬懷中活下去,還是拋棄過去,從新開始。在電影中,給出了幾種選擇。
一切彷彿是註定的。 前不久重看電影《亂世佳人》,心中再次升起這句話。 電影結尾,白瑞德離開了斯佳麗,要返回老家去尋找“美好的事物”,斯佳麗衝出去想找回白瑞德。 然而,等她衝到了院子裡,有那麼一刻,她呆住了,因為此時的情景,曾一次次出現在她的夢裡。那個夢,她對白瑞德說過:“我在迷霧中尋找什麼,可誰也找不到。” 優秀的小說,總是容易讀到宿命論的味道。然而,假若有命,命由誰定?
羅馬假日美妙年華的公主,短暫逃出皇室的藩籬,在街頭喧鬧的Sunny下放肆真性情,貪婪地享受作為平民的自由,做一回真女孩。這就是盡人皆知的電影《羅馬假日》。 奧黛麗-赫本在1993年就已經作古了,天使回到了天堂,從此人世上就再也沒有了安妮公主那瞬間乍現的率真和天然。這個世上缺了一種元素。愛赫本的人,甚至認為這種元素就是活著的唯一依據。 赫本的形象典型極了,俏皮的劉海,美妙的下巴,靈動的眼神,輕盈的小骨架,永遠的平底鞋,緊束的腰身,飄逸的裙襬。在北電和中戲的校園裡,不難見到這樣的女孩。不難見到這樣的女孩,優雅地鑽進一部碩大的轎車,6缸的馬達只一轟就已經從你五十年代的眼界裡絕塵而去。
螢火之森《螢火之森》這部動畫簡直就是少女時代的一個夢,一個讓人怦然心動,讓人不忍心甦醒,最後卻又不得不迴歸現實的一場夢。其實,這個故事最讓人感覺深刻的地方應該就是它的結局了吧。 這樣一段美好的感情,在最後,最後,居然奢侈的只留下一個擁抱的溫度,和一段無法忘卻的記憶。也正是這一點,似乎正好戳中少女的心思,那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情緒,那種美好而又讓人疼惜的愛情,最後終將化成泡沫,隨風而去。
螢火蟲之墓
《螢火蟲之墓》是一部描寫戰爭受害者孤兒的故事。影片對飢餓的描寫非常生動,可以說與吃人肉的事件有相似之處。這是戰敗的日本才能得到的稀有的挫折和教訓。作品出色地再現了由飢餓萌生的各樣的愛憎感情和對人的不信任。再現了那種在現在已看不到了的那個時代的氛圍。由飢餓的眼睛看到的大米、蔬菜、西瓜……都是崇高的。電影採用動畫片形式,給了這些小道具以充分的表現。這是一部以“死”為主題的作品,它沒有政治說教,而是對“死”進行了正面進攻,認真地正視它。這使作品帶來了一種新鮮感。它和同時上映的另一部動畫片《龍貓》各自完成了對“生”與“死”的抽象主題極富挑戰意義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