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神韻軒書法
-
2 # 千千千里馬北魏時代的《鄭文公碑》十分接近唐楷。藝術氣質大度剛猛。
首先看是誰會這樣說?這是唐代以後的人說的嘛!唐代和唐代以前的人根本不會說,也沒有這樣的概念啊!
中國的書法,唐代以前是一個什麼狀態?我們可以用萬紫千紅來形容。
因為,唐代以前寫字可以任意寫自己喜歡的或者擅長的。比如,篆書一般是不寫。但是,隸書、草書、行書、魏碑這些書體是可以任意寫的。因為當時沒有統一的書寫規範,漢字的發展也處於從隸書向楷書統一過度的時期。
北魏時代的《爨寶子碑》還是隸書的範疇。但是,已經與漢隸大不相同了,卻保持了隸書的爛漫天真的大自在情趣。王羲之時代大家主要是寫隸書,而且,隸書也是各有各的隸書風格,但是,這些隸書也在向楷書進化發展,魏碑就是從隸書由大眾集體創造出來的新說法風格。
由於魏碑是從隸書發展而來,又是從不同隸書風格中發展的,所以,魏碑的書法風格也是不必隸書的風格樣式少多少。這就難免像隸書一樣,優秀書法和一般書法並存的現象。
北魏晚期東魏時代的《敬史君碑》已經有一些王羲之的筆法。有的人只是看到一般的魏碑,就批評所有的魏碑,這是不公平。而且,魏碑也有傑出的書法作品傳世。例如《瘞鶴銘》、《鄭文公碑》、《爨寶子碑》、《敬史君碑》等等,書法成就非常高,這是我們今天也學習的重要書法經典。
隋代有科舉,所以,書法的統一成為一種社會共識,可惜,這個朝代世界太短,唐代繼承隋代的科舉制度遺產,推行科舉制度,促進了文字規範統一。
所以,唐代和唐代以後,書法只有楷書、行書和草書。而且,行書是最大眾的書法。其他書法如篆書、隸書、魏碑基本退出日用書寫。尤其是隸書,唐代以後,學習這種書法的人極少。
由於
弘一法師的魏碑書法作品,很受《龍門十二品》影響。雄強博大,氣象超邁,深受康有為稱讚。唐代以後的書法主要是王羲之的書法體系,而且把王羲之的書法也放在一個一家獨尊的地位了。而魏碑書法沒有一個“名人”當家,加之不提倡學習魏碑書法,所以被汙為“山野村夫”所為,這是一種偏見。
清代,以康有為為代表的學者提出魏碑有“十美”,第一次為魏碑的書法藝術成就“平反昭雪”。今天,魏碑已經是我們學習書法藝術的重要經典了。我們應該珍惜這一部分書法遺產。同時也應該善於甄別。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
3 # 不二齋
問題,為什麼魏碑被稱作是沒有文化的山村野夫所寫的?
這個認識是錯誤的。
大部分經典的魏碑字帖都是當時的名家大腕所寫,只是當時不流行刻作者的姓名。所以書寫者的資訊就沒有保留下來。
是由一部分魏碑是普通寫首寫的,但這不是經典的魏碑作品,就像墨跡也一樣,現在留下的經典的文人墨跡有多少?大部分墨跡還不都是普通作品。
任何時候都一樣,經典的只是少數,而大部分都是作為經典的陪襯存在,魏碑是這樣,字帖墨跡也是這樣。
但是,好在歷史上還是留下了一部分帶有書寫者姓名的魏碑的。比如《鄭文公碑》,它的作者就是著名的書法家鄭道昭。鄭文公碑
鄭道昭(455年—516年),字僖伯,河南人,北朝魏詩人、書法家,三國時曹魏將作大匠鄭渾九世孫,自稱“中嶽先生”。鄭道昭是魏碑的鼻祖,在當時與在南方紹興的王羲之齊名,有“ 北鄭南王”之稱,也被譽為“北方書聖”。鄭文公碑亭
這不是一個最好的反例嗎?碑和帖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他們的本質都是毛筆書寫,只是一個刻在了石頭上,一個寫在了紙上。
而刻碑的人一般都不識字,所以會有些出入,但好在那時的工匠都很認真負責,基本還是可行的。
能夠刻的起碑的人要麼是皇室貴族,要麼是官吏富商,你不認真刻,看來也不行啊。
當然,這些人肯定也不會隨便找一個人給自己寫碑記的。
你覺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煩賞個贊啦。
-
4 # 老範愛書法
這是一個非常愚蠢的問題。是誰告訴你魏碑是沒文化的山村野夫所寫?
魏碑百碑百味,或雄肆,或峻峭,或雋永,或妍媚,筆味刀味都是活生生的。雖然很多碑刻未有署名書者和刻制者,那也掩蓋不了其大美。
甲骨、金文、隸書又幾個署名書寫者和刻制者呢?碑文的原意是留給後人看的,書者、刻制者能不用心嗎?怎麼就會成了沒文化呢?簡直莫名其妙。
-
5 # 和順達c
魏碑固然是一個時代書法藝術的遺存,但絕沒有近當代某些人吹捧的神乎其神,魏碑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同時的南方的書法藝術也璨若星河。所以也不能以此來否定書法史上歷代書法名家墨跡和書法史地位。貼學碑學本身就是偽命題,碑體法帖不都是毛筆的書法墨跡遺存嗎?如果碑學研究的是用刀直接在石上刻寫,那自是學問,但其實不然。魏碑遺存者眾,魚龍混雜確是客觀實情,優秀者鳳毛麟角。這與每個時代書法領軍人物極其少見一樣。
北朝碑文沒有山村野夫所書寫的嗎?當然也不是不識字的農漁樵夫,未出仕的秀才讀書人自然有兩把刷子的。二三百年曆史,北朝所有碑刻墓誌造像石不能說多如牛毛,也不能說寥若晨星。眾多北碑都出自大書法家,士族子弟,這不可能。但未出仕在野讀書人所寫也未必不是精品。問題是,近當代人推崇的北碑都是精品嗎?有沒有把魏碑中的次品挖掘出來供奉?愚以為大有人在,十數億人濫竽充數者不在少數,而精於書法藝術的寥若晨星,符合歷代實際狀況。當代推崇北碑者,在書法實踐中,恨不得把所有碑拓痕跡寫在紙上,把磨損碎痕如鋸齒狀痕跡也描蹭到紙上,以為得到真諦。
北魏鄭道昭是屈指可數的名家,萊州《鄭文公碑》等雲峰山石刻是魏碑中的精品,但為後世所識是乾隆年間的事,不知道趙孟頫看過沒有。《張黑女》碑、《元萇墓誌》、《元倪墓誌》確實為碑體的精品。當下追崇碑體的書者,能寫出這樣的書法是難能可貴的。有人認為《元倪墓誌》吸收了南朝的用筆藝術,也說明南北朝存在藝術交流。今人所推崇的碑體碑學好像不是《張黑女》、《元萇墓誌》,鄭道昭雲峰山等碑刻的書法藝術風格,而是《張猛龍碑》、《爨寶子》、被康有為推崇的所謂的北碑三絕《廣武將軍碑》,《姚伯多造像》、《豆盧恩碑》等碑體。《張猛龍碑》因在孔廟而有名,清全祖望認為書法不佳。不佳的評論不是從風格論,實是從書法功力品評的。《爨寶子》在雲南,墓誌主人歸服東晉,不知道爨氏跨地域怎麼拜北方名家為師的。當代也有以此為魏碑楷模。其碑刻藝術性早已有批評,此處尊為佳品實屬可笑。也有把《瘞鶴銘》尊為魏碑,但《瘞鶴銘》是南朝作品,也就是江南,或者是趙孟頫《閣貼跋》所謂的江左碑刻,傳陶弘景所書。
此處留言一些作者對中國歷史和書法史未必有深刻了解。唐朝兩都雖居北方,唐楷則未必上承魏碑,或至多融合南北朝書法藝術大成。初唐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是唐楷大家開創者,卻學書南朝。魏碑還不是曹魏時期的作品,主要是相對南朝北魏時期,北碑。不是所有的碑刻都能歸為魏碑或者所謂的碑體。書法史傳承從張芝,鍾繇,衛瓘至東晉衛鑠衛夫人,衛夫人傳二王,到南朝智永,智永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才有唐楷。趙孟頫對書法史傳承在《閣貼跋》有過論述,唯獨繞過南北朝對立的北朝。“而北朝尚用武,其遺風流俗,接於耳目,故江左人士以書名者,傳記相望。”言下不言自明。。南朝繼承了南渡士人的文化傳承,文化璀璨,書法藝術得到追捧,當時二王作品便洛陽紙貴。唐朝建國後,唐太宗重金廣為收求天下墨跡,主要是王羲之等南朝作品,聽過唐朝前代的北朝有什麼作品嗎?與此相反,當代的“山野村夫”很多得道魏晉南朝和趙孟頫書法傳承,倒是操控書法言論的附庸風雅的所謂錢權成功人士,不潛心用功,追崇功力淺薄的碑刻以為祖師,尋找理論依據,為張芝鍾繇二王歐顏柳趙蘇黃米蔡王鐸鐵保眾大家所笑。康有為周遊列國騙吃騙喝小老婆環繞,哪有時間“臨池弄墨”。
-
6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我覺得,說這種話的人,或持有這樣觀念的人,純粹是一個書法盲、藝術盲! 不學無術、孤陋寡聞,是地地道道的“沒有文化的山野村夫”! ! !
魏碑,是中國書法史上楷書領域一個巔峰! 是楷書發源地……可以說,魏碑是楷書的老祖宗。假設,祖太爺是魏碑,唐楷、今楷是曾孫……怎麼能說“祖太爺”是“山野村夫"?
我勸這些人,沒事兒別閒嗑瓜子,不懂不要裝懂! 多看看書法簡史,最好照著魏碑帖寫幾筆試試感覺。別一說練書法,必須學唐楷,歐楷如何如何好……難道唐楷是突然冒出來的嗎?
△圖為我的魏碑習作
魏碑,是一個龐大系統,字型種類、數量是唐楷的幾十倍,一帖一貌,百態千姿,剛柔迥異,意趣天然,是書法史上楷書領域一大巓峰。常規筆法、特技筆法,以及各種獨特的單字章法,等等,書法所需的藝術元素全在這裡面。如果,想增強創作能力、提升書藝水平,必須得學,否則,永遠跳不出寫字的圈子……
希望喜歡書法的朋友們,一定要到魏碑裡好好的逛一逛,那是一個充滿神奇的世外桃源。
△圖為我的魏碑習作
下面,給朋友們提供一點資訊(只能發目錄):
1、《北魏墓誌四種》,4幅/套,整版原大式印刷品,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1987年8月,首版第一次發行。如圖:
2、《北魏墓誌珍稀拓片系列叢帖》,10冊/套,遼寧美術出版社出品,1999年12月第一版首發。如圖:
3、《墓誌經典藏拓系列一一魏碑》,原拓式印刷品,21幅/套,重慶出版社出品,2009年1月第一版首發。如圖:
4、《北魏精典墓誌叢帖》,12冊/套,中國書店出版社出品,2010年3月第一版首發。如圖:
此外,還《北魏造像系列》套本,以及《張猛龍》等其它單行本數種(略)。
想了解有關魏碑書法,還可以到〈書法空間網〉、書法欣賞網〉等詳細查閱。
後附幾幅我的魏碑習作:
-
7 # 保護25
魏碑字型多數是刻石匠自己用刀直接刻出來的,很多碑體都沒有書寫者,。
率真、質樸,是它們的鳳格。
-
8 # 子衿書法
魏碑之所以被稱為山野村夫所為,它的確是當時的民間匠人所刻。刻工粗糙,字型鄙陋。古代士大夫,是不屑於魏碑的。正統書法,是以王羲之一脈為根基的帖學。在書法中佔有絕對的統治地位 。魏碑之興,是源於一個名叫康有為的人。這個人大家都知道他。就是鼓動光緒變法的那個人。事情沒弄成,把個皇帝弄得連小太監都能使性子,而他,一拍屁股,跑到了日本。就是這個傢伙,鼓吹起了魏碑。大家看看這廝的字,就知道他為什麼要把魏碑這種村野之作捧上天的動機。看吧,這就是被梁啟超稱為康聖人的康有為鬼畫的符。這廝一生連個秀才的功名都沒有考上。卻讓梁啟超如中了魔似的屈從於他。並把個不甘受慈禧太后擺弄的光緒忽悠得團團轉。這就是魏碑倡導者的狗腳跡。
《在淳化閣帖》,《大觀帖》,《絳帖》,《三稀堂法帖》等著名字帖中,是不會收錄匠人村野之人的魏碑書法的。而歷史上的著名書法家中,既使非著名文人學子,都恥於寫魏碑字型的。那是純粹的民間藝術,不登大雅之堂 。
-
9 # 黃玉泉A
《論書法》
“書法”?那麼何謂書法呢?首先“書”有寫之義故有書寫之說,既用中國特有的毛筆工具書寫漢字,而這個漢字就是指隸變後的真草書;“法”則是毛筆書寫漢字既真草書的方法或法則,這個方法被元人趙孟頫稱書法為“用筆千古不易”,故所謂書法既筆法。
中國的書法是以魏晉為正脈,後人稱之為貼學。在此之前的篆、隸嚴格意義上講只是“書”,還沒有積累、建立起一套書寫的法則既筆法(篆隸的線條筆畫也不需要複雜的筆法),所以還不能稱之為“書法”;如帖學同時的碑、魏碑及晚清包、康所尊崇的碑學,嚴格意義上講既不是書也不是書法。因為它既不是用毛筆書寫的,更不是按帖學筆法完成的,是沒有筆法的所以不能稱之為書法,它是刀刻斧鑿完成的,準確的講那叫“刀法或刻法或鑿法”。
所以古人講的書法就是筆法,就是二王糸統…。那麼這個筆法是怎麼來的呢?這要從文字的演化來說,晚清以前的人不知道殷文(甲骨文)就不多論,自篆隸而言(史籀、大、小篆及隸)其筆畫基本上是線條狀,而自漢隸使用過程中逐漸演化至漢末(魏)為真書(正書)而取代隸書體成為主流書體。真書與隸書在筆畫上發生了質的變化,將純線條的筆畫演化為幾何化,既點橫撇捺鉤…每一筆畫都是任意三角形狀,正是這個任意三角形的幾何變化書者卻日用而不知其因,這樣的筆畫要書寫好就不能用篆隸的那種方法了,經過幾代人的書寫經驗的積累終至魏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寫好真書幾何化了的筆畫書法筆法,今天我們看到的蔡邕的《筆論》《九勢》,衛鑠的《筆陣圖》,王羲之的《筆勢》以及歷代的書論(除康外)都是論述用毛筆書寫真草書的方法既筆法,所以書法既筆法筆法既書法。這個筆法趙孟頫總結為千古不易,書法的高低就在於筆法,明人項穆《書法雅言》便稱之為書統既正統。
所以篆隸是書而無糸統筆法,碑字是刀刻斧鑿法,只有魏晉形成的二王真草書才是書法、才有筆法、才是正脈,才是正統,餘皆不是書法,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都不是書法,因為它們沒有筆法,如果非要講是書法那也只是引伸意義上的少義書法。說碑字不是書法正是從它根本就不用筆,不用筆又何來筆法,無筆法就不是書法。
在此之後的這個筆法有一個傳承糸統,
唐張彥遠的《法書要錄》記載:蔡邕受於神人,顯然是神秘化了。蔡邕的《九勢》,可以當之無愧地稱為筆法的綱領性檔案。筆法神秘自蔡邕始傳承脈絡如下:
蔡邕傳之崔璦及女蔡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郗超、謝拙,王獻之傳之外甥羊欣,羊欣傳之王僧虔,王僧虔傳之蕭子云、阮研、孔琳之,蕭子云傳之僧智永,智永傳之虞世南,世南傳之,授於歐陽詢、褚遂良。其一,歐陽詢傳之陸柬之,柬之傳之侄彥遠,彥遠傳之外甥張旭,張旭傳之李白、徐浩、顏真卿,顏真卿傳之柳公權、懷素、鄔彤、韋玩。
這個傳承是否真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凡書真草書必有並遵循筆法方是書法,可見凡謂書者既筆法也。所以啟功先生講他一生師筆不師刀,就是碑學中沒有筆法何以師之。故學書法就是學筆法,書法審美就是審其筆法之美,書法的水平如何就在筆法的高低。
魏晉後書法正脈中斷,陳隋智永八百本《真草千字文》繼承終成就唐宋書法高峰,褚、虞、顏、歐、柳、張旭、懷素;及影響宋人而有蘇黃米蔡。
宋後書法正脈中斷,元趙孟頫繼承書統正脈傳承,“用筆千古不易”矣!
晚清至民國書法正脈中斷毀於包、康之流尊碑貶帖,實際上他們自己就沒有弄懂什麼是書法?他們貶的帖學才是書法,而他們尊的碑學並不是書法,而是初識文字匠人刀法鑿法刻法,因為碑學中沒有筆法,不僅沒有筆法因為不用墨也就沒有神彩之說,更沒有書法的人文精神灌注的“筆性”,這也是碑學從來不受歷朝歷代文人重視的原因,因為它不是書法。就是這個不是書法的碑法卻突然被包、康之流奉至上位謬誤至今。至於他們用毛筆書寫碑書也是借用帖學的或書法的筆法而完成的碑書。這叫什麼?用今天的話語叫“吃“書法(筆法)”的飯還砸書法的鍋。就算是毛筆書碑字也不是書“真書”故屬書統外之流,至多如沈伊墨先生講的屬善書而不是善筆法。為了書法正脈有沈伊墨先生及終生傳承教育踐行之功莫大焉,雖然並非絕對共識,但是其主流則認可。
回覆列表
魏碑在楷書技法、風格發展過程中,起作重要作用。南北朝時期魏碑的主體風格是恣肆雄強。有山林之氣。唐朝時期的主體風格是法度森嚴。有廟堂之氣。
書法中的"氣″。是指有生命內涵、精神活力的藝術氣息。
為什麼說魏碑有山林之氣?
山林之氣息純真自然,有直率、質樸、大巧若拙、返樸還真特徵。如摩崖石刻《石門銘》,章法有天然之趣,大樸不雕的雄渾高古之美。
魏碑《中嶽嵩靈廟碑》也具有山林之氣,此碑粗獷奇拙,不斤斤計較點畫,注重整體協調。有自然爛漫,天然去雕琢的意趣。被康有為評為神品,有奇古之氣,有山林之氣。
唐楷規範工整,典雅莊重,祟尚法度,有廟堂之氣。
魏碑和唐楷藝術氣息,總體風格不同而己,各俱特色。有它的藝術傳承價值。不應貶之為山村野夫不入流,沒文化。
在書法中的"氣″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情感和風格表現力。如顏真卿《祭侄稿》中的悲憤之氣。
顏真卿《顏家廟》碑的大丈夫氣。
蘇東坡《黃州寒食詩帖》中的悲涼之氣。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的廟堂氣。
唐寅《落花詩帖》的書卷氣。
弘一法師書法中的清靜之氣。
《石門頌》中的山林之氣。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