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每日讀書A
-
2 # 漢字在人間
智慧如果離開了善良就會偏了方向,老子提倡的善良是人性中至善的本性本真,以至善為底色的一切行為便有了別樣的意義,老子通篇五千言,都是在說明這點的。
還是節選一段分享:
內心不把持什麼,隨時使自己保持空虛的狀態,也不使某方面特別突出,最好能留住錢財的辦法是不留,由財富撐起來的驕縱,會引發災難。這些事情在我們身邊天天都在上演著。
李白詩曰:黃金散盡還復來。老子倡導虛靜,都是為了內心的清純、靜定,為什麼要在意識中了無牽掛?我們多次提過,意識中的“無”的狀態,才可以感知和最大限度地接收他、社會、國、世界的“有”,這個神奇的功用,釋迦牟尼也發現了,所以他說:我說法49年,從來沒有說過一個字。這就是空性智慧的圓滿表達,也是人性的圓滿表達。。。這樣,最後一句功成身退,就好理解了吧,以“無”態成全他的“有”事,當然完成的是他事了。。。。我們長期誤讀老子的“功成身退”終於迴歸本意,這也是天之道吧。
親歷: 2012年春節前逛購物中心,一服務員的熱心腸,讓我“隨她願”地買了雙靴子,兩側有閃亮的蘋果圖案,還墜著珠鏈;下半年去了杭州,回來送給恩師一雙精緻的極品筷子,以及他員工十多雙的筷子。後來筷子兄弟的《小蘋果》火遍大江南北。以我的無意識,成全了大家的意願,在客觀世界裡“由心化現”而成,我有功勞嗎?無。
思考: 今天能不能讓自己保持1小時的大腦空空的狀態?哪怕半小時?十分鐘?真切感受一下真空妙有的狀態,如何?
善到至善再到“無”,這個過程叫做修行修心。為他人考慮是善,舍自己利益顧他是善……善之花可以無數的表現形式,根本點卻只有一個,這個人們習以為常的“善”,做到一些善很容易,做到念念善,就要不斷而艱難地超越自己,即修心。
-
3 # 蓮心詩香
老子的最大智慧是:得一。除此之外,還有以下智慧:
1、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2、物極必反, 盛極而衰。
3、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
4、有為,便會有所不為;無為,方能無所不為。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6、出生入死。
7、致虛極,守靜篤。
8、柔弱勝剛強。以柔克剛,以弱勝強。
9、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多藏必厚亡。
10、清靜為天下正。
11、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12、天道不親,常與善人。
-
4 # 乾得堂
老子的思想智慧滋養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二千多年。在老子思想中的智慧能為這麼長時間中國文化精神的受益,可以看到這智慧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造福於中國世世代代的子孫。老子思想中的基本精神在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人自身的過程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實際的運用方法。這不僅是一種對待生活與文化的運用方法,還是一種脫離不開的精神休驗。如果說老子思想中的這些智慧的表達讓我們的思想產生積極的作為,那麼這些思想中的基本精神,虛與實,有與無,陰與陽,等觀念則為我們體驗生話中的基本感受,創造屬於自己的優越感起著重要的作用。凡事之間的基本對立,都存在於顯與隱之間i,虛與實,可見實的意義,但少得虛之認識。有與無,可知有的存在,但不知無的感受。陰與陽,可感兩者之間的體認,卻很難深研其實質。老子基本思想之中.的精華,正是這樣一種互相對立之間的理解。無論是道,是天,是虛,是無,都無妨於從中去窺探自己身邊的自然,社會,人生。。講老子思想中的基本精神,正是對於這樣一些基本觀念的認識與理解,解讀與體驗。這是我們生活中可以實實在在去獲得的智慧的啟示。因此,講老子的智慧有那些,可以這樣說,老子再多的智慧都存在.於這些基本的認識之中。只有對這基本認識有所體驗,那麼智慧才可屬於你自己。(奇石,自寫)。
-
5 # 連化草
老子的智慧,可以說探天究地通人;有一點必須肯定"歷史是人的,人是歷史的”,再探尋老子的智慧有哪些,真可謂氣場強大地鋪天蓋地迎面而來!第一,老子講道地樓觀臺的民間心囗相傳說起。"道"是個樞紐,她因有而生,有她而化生陰陽。陰陽定性後而有德。德在人間潤化人性而有經,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人倫、倫理,簡言之就是道。隨著人類文明發展、科技進步,老子的智慧愈發有強健的生命力。當科學原則反覆樹立推倒的往復中,老子的智慧似乎一直堅韌不拔,真可謂"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讓人覺得他的智慧可到達未來回到過去!無論其作品巜道德經》被動過乳酪,其中對時間的論述至今有超越古今之能,這一點今人乃至來者都可去探究!第二,老子對人之外及人的探究。當我們追尋老子時,不是因老子而老子,而是"我思故我在″我想而想像。試想老子時,不可繞過以下三項:徒弟、著作、青牛。首先,老子的徒弟,有尹喜、孔聖人。孔子三論道拜老子,弟子成聖,師何只至神。尹喜觀天紫氣東來而留書。其次,《道德經》留於後人,一直挺立天地間,神乎哉,具神也!最後,青牛,再此不必贅述!這一切留給後人如"無"般的時空間遼遠空曠!第三,巜道德經》傳世至今六千餘言啟發後人:可無丶可道、可一切。首先,明曉群經之首巜易》,不知易何以來道,其他莫論。白頭亦無果呀!"易″本為變、動,唯此是"根本″,唯運動乃永恆。易之相於人,"一″劃天地開,人眼中地平線,日出兩邊暗而"陰",強名如日則陽。於人,太陽普照而陽即散佈"資訊″,同時接收資訊則為陰。故有得資訊則加高能量,太陽失資訊減低能量;當一切因"資訊″為中轉軸,陰陽互轉,可見人是逆太陽而存在。當陰陽為一時即是以太陽為核心的自然,人合於自然即後世"天人合一″!人的存在本質是與資訊的互動,表相為思想;故有"如永恆、如行屍走肉"。其次,巜道德經》順世間時間而流傳,覆塵甚重,後人亦復茫然。試想,結繩紀世只是一"直"一結,窮天究地通人!故有"無"為而無不為!最後,老子他老人家念天地古今之悠欲破後人之茫而傳關尹經而唯巜道》是根本之經。據傳傳於世的最早的僅幾百字而己!其論述比易經卦辭更簡潔明瞭!只願後人撣盡覆塵而還老子智慧而昭彰天下!第四,當我們思之。老子所處時空下的條件,耄耋老人傳言於徒子是何境遇。若拋開"紫氣″,青牛亦未駝之!何曾想?!老子本為人,後世尊而神。他的大時代,奴隸主奴隸生死相依,人生百年何其簡潔明瞭,生沒來死沒去。皆歸於無!在時間上,奴隸主奴隸間有生則共,共同為人,人之本別於草木禽獸乃情為尊,行為承載落腳於"為"字。此揭示"為"之本。可以說"無為″概括了他的大時代!追尋著生的足跡而為。此時無即生生亦無,生無趣死無憂本一體。乃至後世,"剝削"成了樞紐!後人再經典,仍在模仿著!唯有共產主義沒有剝削。沒有剝削,在原始社會亦如此!人,自誕生伊始,思想是根本。資訊一路傳來,因思想人得以本我,其他統歸自然。思想停止,人即休止!故有與"自然"鬥,則其樂無窮!此鬥將資訊通,一通走三路:聲音、形相、符號(可定格丶恆久)。到了老子時,囗授言於尹喜,心傳(形象)於徒子,尹喜留符號於世。據樓觀臺老子煉丹處出土文物,關於"道″字更簡潔,形似"勿"字,歸本溯源應為無!試想,老子作為個現實人,站在歷史巨人之肩總結大時代而作"無為″二字沒有不妥處!狂言,原始人與天鬥,靜待天無而人存;奴隸與奴隸主鬥,結果盡是無;唯獨神聖之人的智慧以符號留傳著!這也啟發了我們!第五,老子被尊推為神聖之人,留符號與後人;即為前人植木,後人摘果。符號無論何樣,其資訊依舊。老子神人,孔子聖人,子顏賢人,賢人收徒君子,君子教授小人,神聖師小人未必不可!他們的共性是社會性,生而即"或二或三人行!"聖人之道。老子留言,後人勤學苦悟:道予德則經丶道生德化經、物法人法地法天法自然`無生有生道生陰陽生萬物丶老子言十五律,等等。其中十五律,根本在道,天恆亙綿長在易,三律講一切,五律在萬物,七律育人,九律事家國,十五律勢天下!
-
6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老子是智者,有智慧,不反智、不反學丶不反聰明……
因為《道德經》的無字章標題是應用數學,每章的問題不一樣,在回答“無為”問題時,要求“棄智”“絕學”“愚”,正是老子有智、有學問、聰明的表現,正確的行為。
就像有智者在睡覺時不智、不學、不聰明,正是為清醒時有智丶學習、聰明一樣。 這是老子主要的大智慧,即大智若愚。詳見《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含<道德經>譯文)》。
-
7 # 張清義聊家教
我覺得老子的智慧主要有三點:1、任何事情都要留餘地。
2、事物發展到極致,就會往反方向發展。強大的時候就是離死亡越接近的時候。
3、柔弱能勝剛強,弱化現象是實現道的方式。
回覆列表
(一)無為而治老子主張以清靜之道治國,他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37章)無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亂做事,是善為。無為是為了做大事有大為,大事抓好了則無不為,使萬物萬事按自身規律發展。老子的智慧很高,他認為管理者,尤其是高層的管理者應站得高、看得遠,研究天地人物的相互關係與長久發展之道;保持清醒的頭腦,不一定要事必躬親,而要善於運籌帷幄,尊重、遵循事物客觀發展的規律。《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為無為,則無不治”(3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57章)一定程度上的與民休息,讓百姓休養生息,比多下指令干擾民眾,更能藏富於民,也就更能得到民眾的擁戴,因此應調動社會的積極性,促進社會空間的擴大與百姓的自治。管理者自己少私寡慾,上行下效,民眾自然誠樸。事實上,社會或企業管理者的多事擾民,多源於這些人的私慾名利的膨脹,或者藉此彰顯政績業績,沽名釣譽,求得升遷。但這很可能犧牲了長遠的利益,浪費了資源,與民爭利,乃至與子孫爭資源,不利於國家、民族與企事業之可大可久的發展。所以,《淮南子·修務》說:“所謂無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慾不得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而曲故(巧詐)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誇耀),功立而名弗有。”這一解釋符合《老子》所謂“愛國治民,能無為乎”(10章)、“清靜為天下正”(45章)的思想。以上講的是管理者要大氣,大開大合,統籌全域性,因勢利導,以靜制動,以一統萬,以無為調控有為,沒有私心,不居功自恃。(二)治大國若烹小鮮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上一條講抓大放小,綱舉目張;這一條講的則是小中見大,慎重行事,穩步推進各項事業。成功的管理必然是透過細枝末節可以看得到的,即我們常說的細節決定成敗。大家可能都有烹魚的經驗,色香味形四者俱全很難,尤其是魚形的完整頗不易。烹魚的最大忌諱在不斷翻個。蘇轍說:“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勞,撓則魚爛。”管理學上最忌政令繁苛,朝令夕改。我們當然要講改革創新,但不能天天求變,改革不是翻燒餅,而是在悉心研究舊制之利弊的基礎上,予以調整,革除舊弊,除舊佈新。創新的前提是繼承,沒有繼承就不會有創新。歷史上成功的變法,都是慎重研究之後慢慢推行的。所以,最講變法的法家之集大成者韓非子解釋《老子》的這句話說:“治大國數變法則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貴靜,不重變法。”幹大事要從幹小事積累而起。《老子》:“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63章)先易後難,從小事做起;不要輕易許諾於人,不能兌現的許諾會失信於民。寧可把困難想多一點,把易事當難事去做,才能獲得成功。《老子》又說:“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64章)這裡講的是,一定要未雨綢繆,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從當下做起,從點滴做起。(三)“道法自然”“知常曰明”“道大,天大,地大,王(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道、天、地、人,是宇宙間最重要的四種存在,人只是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則自然而然,即以自己原初的那個樣子、那種狀態為法則。道家心目中的聖人沒有佔有的慾望,“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64章)。老子認為,管理者的心境、修養與能否把握管理之道密切相關。“致虛極,守靜篤。”(16章)虛與實、動與靜相對相關。我們整天太多實務與應酬,疲憊不堪,不如抽一點時間讀書、反思、打打坐,適當“守中”,也就是“守虛”、致虛、“守靜”,即保持閒靜的、心平氣和的狀態,排除物慾引起的思慮之紛擾,實實在在地、專心地保持寧靜。這也是要排斥外在之物的追逐,利慾爭鬥等引起心思的波動。“觀復”,即善於體驗萬物都要回復到古樸的老根,回覆到生命的起點的規律。“觀”就是整體的直觀、洞悉,身心合一地去體驗、體察、觀照。“復”就是返回到根、“道”。把握住常道才是真正的聰明,即大智慧。不然就會妄作、妄為,結果會很糟糕。理解、把握了常道,才能有包容之心,做到如天無私覆那樣的公道、寬容,可以凝聚人心,這才是天下為公、天長地久、長治久安之道,做到了便可終身無虞。(四)“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不僅以虛無為用,又以反向為用。“道”的變化、功用有一定的規律:“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40章)舉凡自然、社會、人生,各種事物現象,無不向相反的方向執行。柔弱往往會走向雄強,生命漸漸會走向死亡。老子看到事物相互依存、此消彼長的狀況。老子認識到事物發展的極限,主張提前預測設計,避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防患於未然,因而提出了“貴柔”“守雌”的原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8章)。老子、道家以否定的方式,一層層除去表面的偏見、執著、錯誤,穿透到玄奧的深層裡。體悟道則要用減法,減損掉充塞我們頭腦的條條框框,即我們對似是而非的知識系統與人云亦云、習以為常的東西的執著,包括一些觀念、習見的束縛。小聰明、小知識、小智慧、小利益的計較以及某些陳說、成見、規範影響了人之天性的養育,戕害了嬰兒赤子般的、看似懵懂無知實則有大知識、大智慧、大聰明、大孝慈、大道德的東西。無為是不妄為,按事物的本性而為,故無不為。老子的智慧,肯定虛、無、靜、寂,凝斂內在生命的深度,除祛逐物之累。“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46章)管理者本人應修養身心,力求做到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貴柔守雌、慈儉謙退、知足不爭、致虛守靜、清靜無為、返璞歸真。總結總之,“無為而無不為”,即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事。這是要求我們少干預,少瞎指揮,不要蠻幹,減少盲目性,不要自作聰明,自以為是。天地萬物之“道”具有否定性與潛在性,因而創造並維持了每一肯定與實在的事物。在這一過程中,潛在與現實、否定與肯定、空無與實有、一與多,沿著不同方向發展變化。“道”的展開、走向並回到現實。這啟發我們促成潛在向現實、否定向肯定、空無向實有、一向多的方向轉化,但在這裡,特別要注意“相反相成”“物極必反”的律動。“道”是陰陽、剛柔等兩相對峙的精神與物質的微粒、能量、動勢、事物、原理的相對相關、動態統合。道家之道,虛靈不昧,是無用之大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實有之用是有限之用,虛無之用是無限之用。道家啟發我們超越現實,透悟無窮。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無用之用乃為大用”的方法學,亦即重視管理中的軟體、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