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小王子愛上狐狸

    孩子小時候,大多數都是很粘人的,這並不是個例。當然,這與安全感有一定聯絡,但也並不完全是。

    比方說,孩子在某個特殊時刻粘人,可能是真的需要陪伴,渴望得到呵護,其他時間又很正常。最明顯的就是,孩子生病的時候大多數都很粘人。並不是他們缺乏安全感,而是期待著爸爸媽媽能重視自己此刻的感受。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不同表現,來判定是不是缺乏安全感造成的粘人,不可以一概而論。

  • 2 # 火星咿咿呀呀研究所

    要抱抱,蹭蹭媽媽,亦步亦趨的跟著媽媽,這些爸爸媽媽看似黏人的行為,這其實是孩子在尋求安全感的表現。

    他既好奇外界的新鮮事物,又缺乏足夠的安全感,所以他會回來蹭蹭,或者媽媽走到哪兒,他跟到哪兒,確定媽媽還要自己,願意帶著自己,才敢在媽媽“愛的庇護”下放心大膽的去探索新世界。

    所以,黏人其實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表現,不要刻意拒絕,不要延遲滿足,給他安全感,幫助他們去適應環境。等他內心不再惶恐了,不害怕了,自然就敢鬆開你的雙手去探索新世界了。 但是,過於黏人的孩子如果沒有被好好培養安全感,成年後也容易缺乏安全感。 一個成年人如果缺乏安全感,那相應的就會出現很多心理缺陷。

    這些心理缺陷會直接影響他的人生觀、待人接物、婚姻家庭、育兒歷程等。 比如,他們在人多的時候會感覺不自在,害怕引起別人的注意或者怕開口說錯話;不願意探索新的事物,結交新的朋友,愛墨守成規,把自己封閉起來;總是害怕別人不愛自己,所以在戀愛及婚姻中容易黏著另一半無法獨立,甚至是透過一些極端的行為以達到讓對方不斷記住自己、關懷自己的目的;

    同時,因為自身缺乏安全感,他所養育出來的孩子在跟他長期的接觸和影響下,也容易缺乏安全感。這是一種教養的迴圈表現。 黏人其實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表現。 那孩子為什麼這麼黏人呢?

    1、沒有把握好第一個分離焦慮期

    在孩子6~9個月時,會出現人生的第一個分離焦慮期,這時的孩子會對父母形成明顯的依戀,以及對陌生人產生恐懼。在這個時間段,孩子如果沒有明確的第一依戀人陪伴在自己的身邊,例如媽媽經常出差或不在身邊,經常更換照顧孩子的人,沒有給孩子足夠的身體接觸等,都有可能會加重孩子的分離焦慮。

    2、 錯過孩子的第二個分離焦慮期

    第二個分離焦慮出現在孩子1.5歲左右。此時,孩子的心智也成長了,最主要的一個標誌是他自我意識的產生。此時孩子可能會透過各種語言和行為反覆地確認一個問題:媽媽到底愛不愛我。得到的答案肯定與否,都將對他們將來黏人的“表現”起著關鍵的作用。

    3、沒有高質量的陪伴

    陪伴的質量會影響孩子黏人的程度。可能有很多媽媽會說:我是全職太太,一天24小時都在帶著孩子,可孩子為什麼還會黏人?其實呢,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父母陪伴的質量不高。高質量的陪伴從時間上來講,最好是一天1~2個小時的全身心投入。當然,如果家長陪伴的質量特別高的話,只有半個小時也勝過一天24小時的無效陪伴。

    4、缺乏社交的機會和示範

    一些媽媽可能會發現:當很多孩子都在參與遊戲時,卻只有你的孩子不參加,黏在你身邊。但實際上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有這樣情況的孩子,他的父母多半也不是很主動。

    從孩子1歲起,家長就應該有計劃地多帶他外出,多接觸其他人,並且鼓勵孩子主動與其他人交往,這樣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同時也可以有效降低孩子對爸爸媽媽的依賴感。

  • 3 # 媽媽超全能

    我家的寶寶兩歲,也是非常粘我,我離開一會兒,小黏人精就立馬拉開架勢嚎啕大哭,什麼掃地、做飯、洗衣服通通都有小搗蛋抱大腿、拽衣服,喊媽媽,總之就是媽媽一天什麼都別幹,只要看 我!看 我!看 我!

    但是孩子黏人不一定是缺乏安全感。寶寶過了三個月以後,對人的反應就會有區別,會更喜歡媽媽和熟悉的人。

    從6、7個月開始更加關注媽媽,產生對媽媽的依賴,一直會持續到三歲,三歲之後隨著孩子獨立意識的逐漸發展,孩子會逐漸的更喜歡獨立的去探索世界,也就相應的降低了對媽媽的關注度,媽媽們到時候不要失落哦!

    孩子黏人是孩子由依賴走向獨立的必經階段,是孩子成長必然要經歷的過程,所以寶媽們不用再糾結孩子太黏人是不是沒有安全感,是不是性格不夠好,是不是我太慣著孩子了?

  • 4 # 鄉村浩浩

    小孩粘人應該不是。

    我有三個寶貝,老大小時候跟著奶奶長大的,可能家裡人比較多,她從小誰都跟,也沒有感覺她粘人,老二是兒子,從生下來就感覺特別累,特別粘人。

    老三就比較聽話,誰抱都可以,熟悉的阿姨領著就走了。

    主要現在一家有的就一個孩子帶起來比較矯情,所以娃娃心裡產生依賴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學籃球,看書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