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糾結女王亦超
-
2 # 蘋果落葉
我是財務,現在工作快20年了!就對比增長率這點我就不認同,比如:肖戰紅粉現在是10萬人!增長了20萬,成30萬了!增長了200%!黑子原來1個人現在10個人!增加了900%!這種梗也就騙騙227裡的中小學生吧!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看得明白的!
-
3 # 語之墨然
娛樂圈這種利益衝突上演的戲碼,就別來隔應統計學了。統計學是一門嚴肅的、綜合性科學,是門一級學科,包含了數理、社會科學和自然學科的各個領域,不僅可以推斷本質,還可以預測未來,直白的講,難的要死,反正我當年大學學的是雲裡霧裡,勉強及格,到現在想起那個SPSS,都心有餘悸。
關於那個啥桃的幾張PPT,看看就拉倒了,會做PPT的大有人在,會畫圖的也大有人在,要說是否嚴謹和準確,那就很難說了。
舉例子來講,諮詢類廣告公司,4A啥的,要幫品牌客戶做消費者分析,得委託專業的資料分析公司去做。而資料分析公司給出的案子之所以可以幾萬十幾萬的甚至更高的賣,必然因為用了科學的資料收集方法,你得確保了資料池足夠大,而且是活躍的,分析資料的維度合理或豐富等,來保證最終結論的準確度較高。而想要做到這些,國內一流的資料公司會花大力氣建設自己的資料庫,給網路使用者打標籤,比如,年齡,興趣,有沒有孩子等等,還得確保不侵犯隱私。然後,幫客戶做使用者行為分析,推廣渠道分析,留存分析,等等。資料分析本身就是一個包羅永珍的概念。
說回這個肖戰粉分析,真正業內的大牙恐怕都笑掉了,不過可能人家也並不理會這些鬧劇。
首先這個資料獲取就有大問題,肖戰粉這個標籤本來就不科學。
如何判定的?
幫肖戰說話了?搜尋了肖戰?關注了微博?買周邊了?買歌了?哪個角度起了決定性作用打的這個標籤?還是以上都符合才打的?這點很關鍵。資料選取方式必須科學,否則資料底層就有問題,還分析個P嘞。
如果你號稱資料科學,那我要問了,是微博給了使用者行為資料,還是騰訊給了購買肖戰專輯的使用者行為軌跡,還是天貓等電商給了購買肖戰代言使用者的行為軌跡?
你只要敢說有證據,那可好了,咱們敢起訴哦,洩露我網民的網路隱私啊!!還敢不敢上網了?那反過來,如果你拿不到,你分析的是個啥?現在碎片化時代,使用者的時間散落在各個平臺上,你怎麼抓取到的?如果只是一個微博的,那資料分析肯定不夠嚴謹。
另外一個,資料“查重”了沒?
資料公司之所以要花大力氣做資料庫,因為要抓取使用者,簡單說就是,怎麼區別他就是他?我今天上網,我明天也上網,我今天穿黃色,我明天套個馬甲,我一會出現在這,一會出現在那,怎麼區分?這個是有非常專業的技術來實現區分的。這樣資料才沒有水,才能做到準確。
好了,往深了說我就是班門弄斧了,看看算了。肖戰真是不容易。
-
4 # 生活很糟我很好
管它專業不專業,關喜歡他的人什麼事,難道因為他黑粉多黑粉暴增(報告裡說的)就不喜歡他了。
錯,會更支援他。
回覆列表
這個維度也就是大資料最基本的功課,還真使不上統計學。
樣本池不大,而且是公開的,自己採集也行,大部分業內公司都有,又不是啥有難度的東西。
維度清晰,目標也很明確。
這事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那圖表在演示蝦是一種一戳一蹦噠,一蹦噠正主海域就海嘯的生物。
然後,蝦證明了確實被他一戳就蹦噠,連627都安靜如雞,但他一發他們搞不明白的資料,就蹦噠出又一場海嘯。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都證明了的東西,就別勞煩統計學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