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最炫民族風經典永相傳
-
2 # 留洋寶
《二泉映月》是阿炳留下來的二胡名曲。現在要想拉好這段琴曲,真得下大功夫。很多名家拉的雖好,但不一定拉的像。因為阿炳拉的二泉映月有他獨特的特點。
二泉映月作品於1950年由音樂學院楊蔭瀏教授根據阿炳的演奏,錄音記譜整理,灌製成唱片,由儲師竹和黎松壽訂弓指法。在此之前,琴曲並沒有譜,完全靠心記譜,或者根本不用記。阿炳在演奏時,並沒把樂曲譜子結構、弓法等放在心上,只是把心中的感受用音樂傾訴出來。後來者都做不到這一點。
全曲包含了多種民間音樂素材,4/4拍貫穿始終,旋律發展手法是市井民間音樂典型的魚咬尾或接龍形式,就是前一句旋律的結束音和後一句旋律的第一個音相同,樂句之間環環相接,連綿不斷,極具特點。
阿炳的二胡演奏技藝技巧是二泉映月曲難以複製的重要部分。他的二胡演奏最大的特點就是頓斷有節,韻律感很強。阿炳樂感修養很深,演奏技巧精湛高超,無人能超越。
在演奏該曲時,阿炳頭戴禮帽,佝僂著身子,左手握弦,右手持弓,低著頭 全部注意力集中,心無旁騖,沒有半點矯揉造作,寵辱不驚。他運用二胡的五個把位,並配合多種弓法的力度變化,在變奏中起伏迭蕩,情景交融,將意境展現得無比深刻,具有很強的情感。
在弓法上,阿炳以短弓見長,經常使用一字一弓,音量飽滿,如切分、頓、顫、提、抖、斷弓等。
他的連弓用得不多,但很有特點。也許他吸取了地方戲曲音樂中絃樂的運弓方法,由弱拍進入強拍,形成弓法上的切分進行和延留進行。在較長的音進行時,持弓的右手用力有輕有重,保持渾厚的音色,又有較明顯的韻律效果。
在指法上,阿炳應用的是民間演奏中的定把滑音,在演奏時左手始終放在二胡的第二把位上,在第一、三把位上的旋律多采用滑音演奏,這種技巧減少了頻繁的換把次數、又能透過手指滑弦效果使旋律的進行更加濃郁連貫。
食指、中指滑音的應用,豐富了旋律的韻味,摳柔、壓柔、不柔的相對比較,以及顫音、打音、帶音、大小滑音、原位上下滑音和各種裝飾音的靈活運用,加深了二胡演奏的表現力。全曲的速度較統一,力度的變化卻很大。
阿炳根據感情的發展隨心所欲地運弓,運弓的強弱起伏配合以左手的按弦,透過指力的輕重造成音的頓挫,聽起來感到連中有斷,音斷意不斷,曲調顯得生動活力。
阿炳的二胡演奏風格,可謂行弓沉澀凝重,力度強弱適中,力感情感橫溢,哀怨猶豫,欲行又止,抑揚頓挫,內斂隱忍,引而不發,表現了一種含蓄而又艱澀蒼勁的音樂主題。
總之,要學阿炳演奏,要領就是,要低頭勾背,不能昂首挺胸。這是於平常表演姿勢相反的。滑音要呈直線形式,乾淨利落地上下滑動,中間不拐彎抹角,兩手密切配合、同時動作,奏出強健的音頭。如果連弓演奏的定把滑音,左手快速地直線滑動,右手配以浪弓,使發音頓挫分明。這樣基本就有了阿炳演奏的意思。
-
3 # 胡楊樹179265048
抱歉,我還真不懂。我只知道具有音樂天賦的阿炳出生在道觀,掌管音祭祀等音樂的掌門人父親技藝超群,很有地位。阿炳接受父親傳授,後父死炳繼位。然而,阿炳技藝日盛,又有發展,不光行走於道觀寺院,還穿行於歌樓妓館,交往既廣的音樂天才獵豔不休,後染上了花柳病,隨著病情加重引發失明,終被道觀趕出。下崗後的阿炳淪落為街頭藝人。沒落的阿炳晚年和一老妓女搭伴過日。他悲苦的遭際結合他卓越的音樂才華,撞出了火花,創作了《二泉映月》,自娛自釋。我想大概是積鬱心中的悲苦,淒涼的心境,餘生難涯的孤苦無依又無可奈何得以用音樂宣洩。要用專業知識釋疑你的問題,我真不會。
-
4 # 秋葉丹楓
談到《二泉映月》,我們就不得不瞭解一下阿炳的生平,他的身事令人唏噓,自幼寺廟長大,母愛不得,身處民國舊時代,年輕時放縱,染上梅毒,致雙目失明,人稱瞎子阿炳,是一個充滿故事的人,他才華橫溢,一曲《二泉映月》,令其在中國民族音樂史上烙下金色的印記。
二泉我去過,在無錫錫惠公園,亭子上寫著“天下第二泉”,阿炳經常在這裡拉二胡,當年錄音完成後,遂以泉名來命名。
《二泉映月》,本沒有曲調,阿炳隨手拉,慢慢形成後來的曲調,他的感情深深灌注在《二泉映月》中,人世間那百轉千回,滾滾紅塵的牽絆,一世走來,化為一曲,穿心蝕骨。
夜悽清,明月二泉獨映,靜謐流淌,婉轉道來,蕩氣迴腸,痴、怨恨、別、離。此曲令二胡充滿了靈性,彷彿會訴說,會低吟,其音透過時空,讓你我迷失在他的世界。
-
5 # 竹籬笆下二胡聲
我把2018年寫的一篇感想與君分享。
古老的弦
2008-11-10 22:08
來無錫很久了,老認為時間充足不著急,竟一直沒有參觀阿炳的故居,直到今天才遂了願,不枉我喜愛二胡一番。
阿炳的故居在無錫繁華地段崇安寺附近,也就是一座小小的院落,絲毫沒有引起熙熙攘攘人們的注意,彷彿根本就不存在似的。灰灰的磚瓦孤伶伶的瞪著對面摩天樓,是無奈還是不屑,是沉默還是吶喊?無人知曉。
我到的時候雨正急,故居的門開了半扇,裡外不見人影。敲了敲售票處的玻璃,一位正在熟睡的女人茫然的抬起了頭,遲疑了一下就開始找參觀券,好不容易找到後遞給我,眼裡還是充滿了不解和疑惑,興許她不明白眼前這個奇怪的人為什麼放著無錫的大好景色不參觀,倒冒雨來這個地方?
走進院子,果然只有我一個人,我不禁深深地嘆了口氣,阿炳生前為破落道士,貧困潦倒,死後也無人問津,儘管他創造出了《二泉映月》這樣一部被稱為“東方交響樂”的作品。
說是阿炳故居,其實院子是無錫道家的道院,阿炳和他的妻子曾在四五十年代借住在其中一間小屋,雖然經過後人修繕,卻仍破亂不堪,與“故居”的稱謂相距甚遠。屋裡一床,一桌,一櫃,一箱,一盆,一罐,一籃,一籮,地上兩個凳,牆上一把琴,寒酸之極,簡陋之極。在我“參觀”之際,涼風吹來,秋雨湧入,木門“吱呀”作響,哀嘆世道艱險,人生不幸。
小屋旁邊是音樂展廳,輕輕戴上耳機,於是那悽婉幽怨的曲調便一絲絲,一縷縷飄入耳際。《二泉》曲我自恃聽得不少,但阿炳演奏的原聲卻少聞,一是鋼絲錄音效果有限;二是絲絃不如鋼絲絃動聽;三是缺乏當代二胡大師演奏的大氣和自若。不過既來此地,索性靜下心好好欣賞,在不知不覺中,心兒被樂曲裡無處不在悲憤和苦楚所感染,天地間秋雨無聲,似乎只存在這嫋嫋旋律,令人心馳神往,物我兩忘。回想原先自己幼稚的音樂理解能力,不禁有貽笑大方之感。
出了故居,雨卻更大,眼前又浮現出一個戴著墨鏡在老人在 滑滑的石板路行走的影像,不由地想起洛夫的詩句:“我看見你/身穿一襲用月光縫製的青衫/踽踽獨行於惠山街頭……”
-
6 # 農村老頭001
謝謝!實在對不起!真的不懂音樂。二胡不屬於彈撥樂器是拉絃樂器,一般通常用演奏這個詞語,“拉奏”這一詞有點不太受聽一般都不用這個。二泉映月大家都知道是瞎子阿炳華彥均留下的傳世瑰寶!世上人都愛!是所有人的心聲!也是每個人人的人生!人生百味苦辣酸甜都包括在這裡。不管你多大官還是最底層小老百姓都可以在這裡找自己的答案。日本有個音樂指揮家不都跪下來聽的嗎。千百年來才能只有這一個《二泉映月》太了不起了!阿炳的二胡曲有很多首如聽松,大浪淘沙等等很多。二泉映月之前沒有名字也沒有譜子,隨心所欲想拉哪首跟著自己感覺順理成章有段有落就完成一首,天才音樂家。後來經過整理錄音灌製唱片才命名的。如果想了解詳細可以查資料又全面又準確。我完全不懂音樂,聽別人說的。一知半解瞎說幾句。
-
7 # 文史專家王鐸
阿炳當時的拉這段二胡曲,並沒有曲名。《二泉映月》是別人給硬加上去的名字。現在看來,這個名字加得不準確,應該改一下。因為這段曲調裡面並無“泉水”之聲,也無“映月”之意。
-
8 # 一頁書jk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最開始為無標題目音樂,是阿炳經過長期的修改演繹,結合自已坎坷的一生逐步發展形成,是中國民間音樂的精華之一,現已在國內外廣為流傳。關於此曲的定名,因為時隔久遠,並沒有個確切的說法,這裡摘錄兩篇文章:祝世匡:樂曲《二泉映月》定名經過 楊國蘭:關於錄《二泉映月》的回憶 二泉映月: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經常在無錫二泉邊拉琴,創作此曲時已雙目失明,據阿炳的親友和鄰居們回憶,阿炳賣藝一天仍不得溫飽,深夜迴歸小巷之際,常拉此曲,悽切哀怨,尤為動人。阿炳的朋友陸墟曾這樣描寫過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時的情景:“大雪象鵝毛似的飄下來,對門的公園,被碎石亂玉,堆得面目全非。淒涼哀怨的二胡聲,從街頭傳來......只見一個蓬頭垢面的老媼用一根小竹竿牽著一個瞎子在公園路上從東向西而來,在慘淡的燈光下,我依稀認得就是阿炳夫婦倆。阿炳用右脅夾著小竹竿,背上揹著一把琵琶,二胡掛在左肩,咿咿嗚嗚地拉著,在淅淅瘋瘋的飛雪中,發出淒厲欲絕的嫋嫋之音。”這首曲子開始並無標題,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賣藝時並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稱做“自來腔”,他的鄰居們都叫它《依心曲》,後來在楊蔭瀏、曹安和錄音時聯想到無錫著名景點“二泉”而命名為《二泉映月》(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這時方定下曲譜。賀綠汀曾說:“《二泉映月》這個風雅的名字,其實與他的音樂是矛盾的。與其說音樂描寫了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深刻地抒發了瞎子阿炳自已的痛苦身世。”1950年深秋,在無錫舉行的一次音樂會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後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1951年,天津人民廣播電臺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週年國慶時,中國對外文化協會又將此曲作為中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送給國際友人。從此,此曲在國內外廣泛流傳,並獲得很高評價。1985年,此曲在美國被灌成唱片,並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國樂曲中名列榜首。後來,彭修文將此曲改編成民族器樂合奏曲;吳祖強改編成絃樂合奏曲;丁芷諾、何佔豪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丁善德改編成絃樂四重奏等等。中國唱片社曾將阿炳於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鋼絲錄音製成唱片,暢銷海內外。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回覆列表
《二泉映月》是中國著名民族音樂家華彥均(瞎子阿炳)的傳世之作,自問世以來,受到音樂界的普遍重視。在音樂舞臺,國際藝術交流中久演不衰,在音樂院校中被列為重點必修教材。《二泉映月》被譽為當代世界十大名曲之一。
阿炳,江蘇無錫東亭人,生於1893年,其父華雪梅,音樂非常好,中國樂器樣樣都會演奏,尤以琵琶演奏最精。阿炳自幼隨父學習音樂技藝,只要遇到他喜歡的曲調,他都竭力向人請教,十分謙虛。當地流行的樂器他幾乎都會,而且演奏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1896年,阿炳的母親抑鬱而死,在他十一,二歲的時候患了眼疾,又死了父親,生活十分艱苦。1928年,阿炳35歲的時候,兩隻眼睛全瞎了,從此以後,人們就叫他瞎子阿炳。
有些人把瞎子阿炳當叫花子看待,事實並不是這樣,他從來沒向人乞討過,他是純粹靠賣藝,演唱維持生活。
《二泉映月》作於上世紀30年代末,本曲以無錫惠山二泉亭附近的風景為題材,那裡有一個著名的泉水,稱為“天下第二泉”。這裡是阿炳雙目失明前常去玩耍的地方。用《二泉映月》作標題,透過泉水與月色借景抒情,寓情於景,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泉映月》不只是描繪寧靜夜晚泉清月冷的二泉勝景,而是作者借這美好山河之景,抒發自己飽經人間心酸的一生遭遇和對坎坷命運的憤怒情緒,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阿炳用音樂形象來描繪他想象中舊時曾目睹的美麗風景,但他當時所感到的,卻是周圍漆黑的一片,這就使得他在委婉優美的旋律中,時時流露出傷感悲涼的情調。
《二泉映月》全曲共分6段:引子、A1,A2,A3,A4,A5,即同一個材料的五次變奏,隨著音樂的陳述,引伸,展開,主題所要表達的感情得到更充分的抒發。
《二泉映月》全曲速度變化不大,但其力度變化幅度卻相當大,從pp~ff。在每逢演奏長於四分音符的樂音時,用弓輕重有變,忽強忽弱,藕斷絲連,音樂時起時伏,扣人心絃。
阿炳的二胡演奏藝術具有蒼勁,剛健,渾厚,深沉的氣質,講究功夫與神韻。他長期生活於社會基層街頭賣藝,廣泛吸取江南民間音樂,民歌,戲曲說唱乃至道教音樂等藝術,在深厚的民族民間音樂基礎上,不斷探索提煉,逐漸形成自己創新獨特的藝術風格。
為了表現樂曲內容,阿炳創造了許多巧妙的演奏手法,具有濃厚的民族氣息如“巧用錯弓”和“原把滑音”等獨特手法。
所謂“錯弓”就是違反常規的弓序,造成節奏上切分的效果,使原來較平穩的旋律進行,因強弱關係變化而構成抑揚頓挫的明顯對比。這種節奏在當時十分罕見,為阿炳首創,不難看出這種弓法,節奏是經過了千錘百煉,反覆推敲而形成的。樂曲在抒情優美的旋律中又展現出剛勁挺拔,深刻揭示作者的內心處境。由於全曲多次出現這種“錯弓”奏法,因而讓人聽後記憶猶新。
“原把滑音”則是阿炳精於運指的又一獨特手法。當演奏滑音時,手在原把位靈巧地運用同一個手指(食指較多)上下滑動,以減少頻繁的換把,換指。使音樂幅度加大,旋律更富有性格和律動感,同時內弦飽滿的音色也得到充分發揮。
“原把滑音”與阿炳經常在街頭拉琴賣藝有關,站著拉琴經常換把,音不易拉準(當時沒有琴託固定器),在演奏高把位時,為減少換把,就多用內弦,所以控制內絃音色就十分重要。阿炳演奏起來則得心應手,非常輕鬆,韻味十足。因此無論在創作還是在演奏方面,阿炳的音樂風格都值得我們很好的學習。
我們還要特別感謝楊蔭瀏先生。在1950年,楊先生將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共六首樂曲搶救錄音。阿炳精湛的演奏藝術成為民族音樂珍貴遺產得以儲存流傳。否則,《二泉映月》這樣的世界名曲就不能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