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王子愛上狐狸
-
2 # 花媽媽聊育兒
現在這個時代,通訊特別發達,獲取知識的渠道也非常便捷。
但相對來說也會有一些問題,該如何將“專家說”變成自己的育兒經?需要父母做到以下幾點:
1、父母要進行系統的學習,瞭解育兒最基本的知識。
在育兒知識鋪天蓋地湧來的現經,父母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從源頭來了解幼兒,蒙特梭利的系列書籍,還有林文采的《心理營養》,孫瑞雪的《規矩與愛》都是不錯的書籍。
父母有了一定的知識理論儲備,當問題來臨時,父母才能判斷這種說法的根源是什麼?
2,父母要深度思考,多與孩子互動,洞察孩子的內心,將“專家說”與孩子的實際相結合。
“專家說”只是一些理論知識,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個性差異,每個人的成長路徑都是不同的,這就要求父母多瞭解孩子,理論要與實際相結合。
3,父母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孩子是獨立的精神胚胎,需要愛來滋潤,父母要給予孩子心理營養。尊重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
最後,我要說沒有愛的滋養,一切方法與手段都是空談。
-
3 # 哈哈童趣
市面上的育兒經良莠不齊,專家立著普及育兒知識幫助新手爸爸媽媽們如何帶好孩子,這是值得稱道的。可是書店和網路上的育兒經可謂海量,一進去育兒資訊鋪天蓋地,新手爸媽們如何才能把專家說變成自己的育兒經呢?可以試試以下幾個方法:
1.瞭解目前自己的孩子處在哪個階段,自己帶孩子有哪些困擾和疑惑,去尋找能解決這類問題的書籍和知識,借鑑專家的經驗來科學辯證的學以致用去針對自己的問題。
2.帶孩子的時候多觀察自己的孩子,多留心孩子的反應,不必要一味的照本宣科來做,孩子的情況要結合生活裡實際情況來處理,“專家說”說到的可以當做建議,自己的孩子還是要多用心。
3.和周圍的鄰居、朋友家等有同齡孩子的家庭多交流,互相學習,因為大家都在一個圈子裡,孩子也差不多大,有什麼情況也差不多,大家也能透過彼此的情況去知道怎麼處理孩子的問題,大家帶孩子聚在一起時,大人和小孩都能在溝通互動的過程裡學到一些東西,這是書籍上體會不到的。
養育孩子的根本不是方法、技巧、而是家長本身對孩子的影響,家長要明白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孩子都會模仿父母,父母做得好,就是給孩子一個很好的學習榜樣了。 -
4 # 睿心媽媽
在育兒方面,許多爸爸媽媽的沒有經驗,有時候會從長輩那裡得到一點知識,更多時候,可能年輕的爸爸媽媽是從書本上從幼兒專家那裡獲得些知識,對育兒專家的育兒經,我們是怎樣把它變成自己的育兒經的呢?
第一,專家說的育兒方法,我們可以在實踐當中進行論證,如果有用,我們就採納,如果沒用,我們可以不再採用。
比如說有一次我聽到一個高二學生的媽媽向盧勤姐姐詢問一個問題,她說她女兒不喜歡學習,她非常擔心,問盧勤姐姐怎麼辦?盧勤姐姐回答說這是典型的皇帝不急太監,學習這件事情,應該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可是那媽媽說,她自己處理,她就是一直不學習怎麼辦?她將來會後悔的,她將來後悔,我可沒辦法給她糾正了。盧琴姐姐說,這就是我們父母的的操心過多的原因。我聽到盧芳姐這句話之後,突然想到我的孩子有一個大毛病,賴床。早晨起床不喊過三五遍都不起床。之前總擔心他遲到了,有點丟家裡的面子,因為我也是老師。聽到盧琴姐姐這段話後,我就想我就是那一個皇帝不急太監的人。所以我決定以後早上只叫兒子一遍,如果一遍之後你再不起來,遲到了,就是你自己的事情,當然最初兒子還是有遲到現象。遲到難免受他們班主任老師的懲罰,一次兩次 ,這臉上掛不住了,後來終於能夠做到,按時起床,準時到校,這也是他的一大進步。這是我聽到盧琴姐姐的話之後對我的啟發,這招對孩子很有用。
第二 當然有的加有的專家認為對孩子要一味的進行說服教育。我覺得教育個孩子還是應該有所懲戒。如果你一味的說服教育孩子,真的沒有力度,無論怎麼說 他可能有時候都不聽,不改正錯誤。所以,除了說服教育,還有相對的懲戒 ,如果你教育他不聽,多少給他一點懲戒。比如說,他喜歡看電視,超過時間的話,下一次就不能再看電視。自從實行這樣的制度之後,如果在規定時間之外,還要再看電視,下次他就沒有再看電視的機會了。經過這樣的懲罰 ,他下次長記性,那就不會再看那麼長時間了。
其實專家的育兒經,是有普遍的共性,但是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個性,所以我們在應用專業的育兒經的時候,還是要辯證的對待,如果對我們有用,我們會繼續採用,如果實在沒有,我們可以結合生活經驗,再加以修正。
-
5 # 劉珍珍育兒分享
1.自我療愈和接納類的書籍
建議家長首先看一些自我療愈和接納類的書籍。比如《當你遇見一個人》《這不是你的錯》等等。孩子是透過模仿父母進行學習的。如果我們能夠表現出平和的態度,表現出積極的和充滿愛的正能量,那麼孩子也是會充滿積極的和充滿愛的正能量。大部分家長沒有意識到,正是自己塑造了今天的孩子。
你真的接納了自己嗎?無法接納自己的家長,是無法接納孩子的,尤其是在孩子沒有達到自己期望的樣子的時候。無法接納自己,也無法做到內心的平和。
2.夫妻關係家庭關係類的書籍。
夫妻關係和家庭關係對孩子影響很大的,比如總是吵架的夫妻,無法帶給孩子安全感。家庭生活可能會充滿壓力,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需求。有的家長容易陷入自我犧牲,總是不能照顧自己。家長有個很重要的職責就是認真照顧自己,對自己好,才能成為更好的父母。保持自己身體情感、情感、心理和精神的平衡是我們給予孩子重要的人生禮物。推薦武志紅的相關書籍。
3.養育類書籍
養育類的書籍很多,但不是照搬書裡的內容,而是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所以我們要細心和用心的觀察孩子。不同的年紀,不同的需求,要選擇的書籍也不同。
4.參加家長成長類課程
這種課程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
-
6 # 晴晴麻麻的育兒實驗室
在如今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分分鐘就可以接收到各種各樣的專家育兒指導。天天“滿漢全席”式的洗腦,最後反而手足無措,甚至“邯鄲學步”,孩子也在你“跳舞”似的教育中,無所適從。
分享三招,讓大家把“專家說”變成自己的育兒經
第一,學會甄別。市面上的育兒書籍鋪天蓋地,各種“專家”眾說紛紜,有支援快樂教育,主張時時刻刻讓孩子開心的;有聲援傳統,支援“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在我看來,不能盲從,要追本溯源。可以說,流傳至今的幾乎涵蓋所有的兒童心理學流派的起源,都是來自心理學三大巨頭“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所以,可以挑選一些正統的相關書本進行學習,摒棄那些粗製濫造,博人眼球的“快餐書籍”。
第二、積極實踐。當你甄別好,決定用哪一種方式的時候,就要脫離“紙上談兵”的狀態,積極地使用起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且,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不是簡單的照搬照抄可以勝任的。每一種育兒方法,都會在不同的家庭產生化學反應,不斷的調整,不斷的加入自己的理解,可以幫你更好的形成自己的風格。
第三、總結反饋。當你在使用一種育兒方式或者方法成功了之後,要以文字、圖片等方式記錄下來,並分享出去,總結的過程是一個先輸入再輸出的過程,經過這一輪的迴圈,取精華去糟粕,消化吸收,“專家說”才能真正變成你自己的育兒經。
-
7 # 全職寶媽育兒歷險
作為父母,想把"專家說"變成自己的育兒經,必須經過一個育兒知識的學習、內化、沉澱、吸收、踐行、總結等的一系列過程。
既然是父母,在育兒的道路上都在摸索著學習,並踐行著前行。如果能教育出了優秀品質的孩子,相信自己過已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育兒經。雖然人常常說每個孩子都不一樣,要因才施教,但大方向都是基本一致的,亦既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健康的身體和心理。
個人認為每個父母都有一套自我的育兒理念,只是有些父母樂意分享、總經經驗、再次分享。但是有些父母則會認為管理好自己的孩子就足夠了。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所以,我們要在育兒之路上邊踐行之時,邊吸收別人好的教育理念,並樂於及時輸出分享給別人,說得多了,"專家說"就築就了自己的一套育兒經!
-
8 # 機靈寶育兒
首先得辯明“專家”是否是“真專家”
隨著現在社會資訊化時代的發展,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的接觸到很多專家給予的“專家說”,大部分是在各自領域裡比較有學術權威的發言人,但也有些是混在專家裡濫竽充數的“磚家”,所以這個時候做為父母,我們得有一雙慧眼去識別真假,去其糟泊取其精華,把真正的育兒經拿來借鑑。
為什麼說是借鑑而不是套用呢?
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不能把專家說直接拿來套用,得要先確定適不適合自己的孩子。當下我們的周邊都充斥著各種育兒經,特別是中西文化的各種專家育兒經,做為80後的父母大都都受過高等教育,也比較容易接受一些“舶來教育”,如按國外教育方式,孩子從小就得單獨睡一個臥室,先培養起他的獨立性,那放在中國,我想大都家庭都不會這麼做,因為要考慮的因素太多,如餵奶不方便,擔心孩子蹬被子等,我們雖知獨立睡的好處也很難會去照搬。
中國傳統教育更注重的是儀式感,如見到長者要叩首問安,逢年過節三叩九拜,長輩不上桌小孩子是不能上桌的,但以現代教育方式,有多少家庭會做這些呢?所以“專家說”的育兒經,得先確立你的教育方針要往哪個方向走,是想先建立道德品格,還是先培養獨立自主?有人會質疑兩者同時培養不就好了?所以這又有第三種教育方式。
我認為在育兒的路上,做為父母,我們一直都是摸索前進,不能一位“專家說”的話就套用在所有的孩子身上,得看自已的孩子缺什麼,需要什麼?適不適應?針對性的去把適合你的育兒經驗拿來施展。
回覆列表
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媽媽,對於專家已經不那麼迷信權威了。因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發現專家建議,真的只能是建議。每一個孩子的教育,都是一場專屬的私人定製。
為什麼我不喜歡聽專家說,因為目前大部分專家,其實是譁眾取寵,為了利益的驅動。他們的育兒經,大都停留在文字遊戲裡,幾乎換湯不換藥。真正用心分享,實打實說方法論的育兒專家,其實少之又少。
最後,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跡不一樣,當然會有不一樣的養育方法。養育孩子從來就沒有簡單的複製貼上,而是從實際生活中去摸索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