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思培爸爸

    複習了這段時期的敏感期,突然記起昨天同事和我說,2歲以後孩子就進入叛逆期了,特別不好弄。

    看了書會明白,為什麼他們會“叛逆”,叛逆的意義在哪裡,你又做了哪些事情讓他更“叛逆”。

    可能有媽媽看著會覺得敏感期或者是其他詞語太專業了,也不容易記憶。我總結了一下,我們只需要記住這幾句話,就可以基礎性地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些時期。

    1、 萬變不離其宗——給孩子充足的自由。

    2、 尊重孩子。

    3、 不要試圖欺騙孩子,更不要透過暗示孩子的方式達到你的目的。

    4、 記住,孩子這個階段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發展自我。

    5、 和孩子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孩子,你希望家長怎樣對你。

    6、 甚至要敬畏孩子。

    7、 記住一條原則:除非傷害自我、他人的身、心健康,否則就不要阻止他。

    如果有可能,還是要記住這些敏感期的具體名字,為什麼呢?是要清楚敏感期的概念,當孩子做出令你詫異的事情來的時候,你能知道,哦,孩子這是處於敏感期,我應該給他自由和尊重。是要更清晰地瞭解,孩子正處於哪個敏感期,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高效度過。

    【2-3歲的敏感期】

    1、建立概念

    表現:表現:兒童開始將自己的認知感覺同語言配對。對概念特別感興趣,只要是他感興趣的東西,他會不惜一切反覆進行,以滿足心理渴求。

    2、自我意識

    表現:咬人、打人、說“不”等。

    我感覺這個敏感期非常重要,因為它關係著孩子是否能夠找到自我,因此這裡全文引用孫瑞雪《自我的誕生》。

    自我的誕生

    有人說,嬰兒出生時同世界是一體的,我觀察過許多嬰兒,相信這個說法。但是,嬰兒長到2歲甚至不到2歲時,就開始發現自己同世界實際是分離的。嬰兒長到2歲甚至不到2歲,就開始發現自己同世界實際是分離的。自我就這樣開始悄沒聲地萌芽。因為這一點,幼兒從2歲開始,就驚人地以自我為中心。

    0~6歲的兒童(有的孩子一直持續到12歲),他幾乎將他全部的熱情和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構中。因此,皮亞傑透過觀察發現,0~6歲的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如果沒有這樣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嬰兒就永遠無法形成自我,最後也無法走出自我,成人後就真的以“自我為中心了”,也就喪失了“我”與他人、社會分離的機會和界限。成人世界許許多多的糾葛,就是無界限造成的。

    沒有自我,就等於混同其他人,並在人群中消失。我們所期望的創造力、幸福感、獨立性、意志就無法出現在我們的身上。

    讓我們看看自我在兒童的成長中,是如何表達的。剛開始,幼兒用打來表達他不同意、不喜歡的態度。這裡打的含義是排除,不同意的意思。但這個時期很快過去,接踵而來的是說“不”,什麼都是“不”,做與不做的都是“不”。這是意識上的最早分離,透過語言表現……在這樣持續的發展和深入的重複中,兒童感受著“我”與他人分離的快樂。

    兒童在自然法則的感召下,一刻不停地形成自己。這就告訴我們,兒童必須要走他要走的路。走自己的路就必須先形成自己。已經形成的自我,在以後的幾年裡會表現更為充分,從排除他物,到說出“不”,到堅定不移地堅持自己的看法,到在形成自我的過程中,建立和派生出優秀的個人品質、專注和意志。一個人最核心的部分就形成了。

    當兒童選擇了他要做的事情,他就必然專注,任何一位家長和老師都能發現這一點。成人也如此,人天性喜歡按自己的意志做事。因為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兒童便不斷產生對人和環境的信任和依賴,並因此心滿意足,變得安靜、專注起來。這種持續性的生活,最後形成兒童的意志,獨立也隨之而來。獨立促使兒童會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實際上,大多數孩子生長到9-12歲時,已經開始思考許多本質的問題。例如:“成人為什麼是不可改變的?”“為什麼書上說的和現實社會不一樣?”“為什麼大人對待孩子和農民對待驢一樣?農民打驢是為了讓他快走,父母打孩子是為了讓他學習,這實際並沒有差別。”“難道人活著就不會有別的意義了?”這些都是孩子的原話。

    喪失自我的孩子,內心充滿了掙扎。成長到12歲時,一個擁有自我的孩子,和一個沒有自我的孩子,在處理同一件事情時,人格狀態有巨大差異。例如,一個吸毒者引誘一個意志獨立而堅定的孩子,說:“吸一口吧!不吸就不是男子漢。你是膽小鬼嗎?”這些語言不會使獨立的孩子產生猶豫和掙扎,因為他歸屬於已經形成的自我,他不需要從歸屬別人那裡而尋求安慰,並且他能清晰知道對方的意圖。但喪失自我的孩子,因為有人對他說“這樣做”,“那樣做”,他容易在別人的自我中迷失了自己,於是,他可能屈從別人,尋求歸屬。

    沒有自我,不能歸屬於自己,必歸屬他人。

    3、秩序

    表現:需要並保護一個精確且有秩序的環境。

    是的,我們在前一篇裡頭已經說過一個秩序了。

    兒童秩序的敏感期是呈現螺旋式上升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了秩序的破壞而哭鬧,秩序一旦恢復就會安靜下來;第二,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第三,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一切要重新來。

    孩子執拗的這個階段可能是老師和父母最為苦惱的時期,因為執拗的要求具有不可逆性,讓人感到無奈。

    這時,請我們不停告訴自己:保持耐心。

    尊重孩子這一生命現象是首要的,所要做的準備是:一、成人放慢速度,注意觀察和傾聽孩子;二、已經發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許孩子把惱怒哭出去,讓孩子把情緒哭出去,孩子自己就會接納已經發生的事實。

  • 2 # violet0221

    孩子的思維和成人的思維總是不相同的。平時的時候,作為家長應該,多多的關心孩子,輔導孩子,陪伴孩子,只有這樣才能發現孩子的敏感期是在什麼時間?什麼樣的年齡段。才能真正的瞭解孩子以及孩子需要什麼,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對症下藥,陪伴孩子一起快樂走過。

  • 3 # 醜妞WO是你的公主

    真正的愛!不是所有父母都會正確的愛孩子,從孩子的角度去看他們,去理解他們。無條件的愛就會有恆久的耐心,等待他們成長,鼓勵他們探索,體察他們的需要,會發掘他們所有語言行動背後的真實意願。然而大多數成人是沒有那個耐心的,他們已經全然忘記了自己孩提時代是怎樣過來的。買一本孫瑞雪關於孩子敏感期的書,會十分受益。

  • 4 # jingfang

    兒童敏感期是指:由於兒童在這一階段智力、秩序感、節奏感、行走、觀察力等方面的發育特徵,而產生的一段對環境,秩序,感官,動作,社會規範等一系列的敏感情況,而這一時期被稱為兒童敏感期。

    兒童敏感期也是有彈性的,0-6歲的兒童,如果敏感期沒有得到良好發展,到了6-12歲還會有彌補的機會,但是,這有個前提,那就是6-12歲期間,兒童必須有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成長環境。

    以下幾點建議,可以幫助父母及時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1、尊重孩子是有能力的個體

    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學習者。他們會循著自然的成長法則,不斷使己成長為"更有能力"。

    2、細心觀察敏感期的出現

    每個孩子的敏感期出現時間並不相同,要細心觀察孩子的內在需求和個別特質。

    3、佈置豐富的學習環境

    孩子的某項敏感期出現時,盡力為孩子準備一個滿足他成長需求的環境。

    4、鼓勵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嘗試

    當孩子獲得了尊重與信賴後,就會在環境中自由探索、嘗試。

    5、適時協助而不干預

    當孩子熱中於有興趣的事物時,大人應放手讓孩子自已做,避免干預,只是適時予以協助、指導。

    家長的嘗試下記住下面這幾句話,並且按照這個去做了,就可以基礎性地幫助孩子順利度過敏感期。

    1、 萬變不離其宗——給孩子充足的自由。

    2、 尊重孩子。

    3、 不要試圖欺騙孩子,更不要透過暗示孩子的方式達到你的目的。

    4、 記住,孩子這個階段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發展自我。

    5、 和孩子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孩子,你希望家長怎樣對你。

    6、 甚至要敬畏孩子。

    7、 記住一條原則:除非傷害自我、他人的身、心健康,否則就不要阻止他。

  • 5 # 君子懷德

    蹲下身子,用孩子的視角去了解世界。

    換位思考,用孩子的感覺去認識世界。

    靜心呵護不等於過度溺愛。

    有收有放,在可控的範圍內,讓孩子自然成長,過度強調敏感,孩子會更敏感,適當的放手是最好的方法,不放不長。

  • 6 # 斑馬讀書

    如何幫助兒童順利渡過敏感期?

    如果你對敏感期只是一知半解,只是從網路上、別的媽媽口中聽過這個詞,那麼我建議你讀一讀孫瑞雪老師的《捕捉兒童敏感期》這本書。

    孫瑞雪老師基於教育家蒙臺梭利的理念,透過對大量孩子的觀察,總結出了0~6歲孩子發展過程中會遇到的“敏感期”,輔以孩子們在生活中、在幼兒園中的行為表現故事,生動地描述了孩子們在各個不同敏感期的表現,也給出了幫助孩子順利渡過敏感期的原則: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充滿愛、自由、支援的成長環境。

    孫瑞雪老師認為,0~6歲是孩子身體、心理迅速發展的階段,在這個階段的成長過程中,敏感期一個接一個,而且呈螺旋式上升,比如完美敏感期、執拗敏感期、語言敏感期,等等。如果給予孩子適當的環境和支援,孩子就能順利發展出相應的能力;如果錯過了敏感期,或者敏感期被壓抑,只要給予孩子適當的環境,孩子依然能表現出相應的敏感期行為,相應的能力也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然而,見過太多對“敏感期”戰戰兢兢的媽媽之後,我覺得敏感期的概念被許多人有意無意地誇大了,也為本來就不淡定的媽媽們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誤區。

    一種媽媽誠惶誠恐地自責:我是不是錯過了孩子的敏感期?比如孩子1歲多的時候喜歡自己吃飯,現在2歲半了,反而不喜歡自己吃,是不是沒有順利渡過吃飯敏感期?

    還有一種媽媽放任自流:反正孩子有敏感期,我不用做什麼,等著敏感期就行了。

    美國教育博士陳忻老師在她的《養育的選擇:13個育兒困惑解答,給你一個科學育兒觀》這本書中這樣解釋:

    不可否認,孩子的發展有一定的階段性,當孩子處於敏感期時,家長給予適當的幫助和發展環境,會讓孩子能力發展事半功倍,但這並不等於說錯過了就無法再發展,比如所謂的語言敏感期,只要不是像狼孩那樣完全與世隔絕,在正常的環境中,無論是否察覺到了孩子的敏感期,家裡人、周圍的人和環境,都會給孩子形成自然的語言環境,孩子都會發展處正常的語言能力。

    所以“錯過了敏感期”並不是什麼特別嚴重的事情。

    陳忻老師在書中也強調,並不是孩子喜歡什麼就是出於某個“敏感期”,父母也不必在意究竟孩子有多少個敏感期,更重要的是瞭解和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注意觀察孩子的興趣,加以支援和引導,讓孩子順應興趣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和特長,這才是真正有助於孩子成長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讓寶寶做事不拖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