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原半緣
-
2 # 微學伴
前幾天在跟幾個同事探討目前的教育問題,其實大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現實很骨感。目前的中國農村的初中課堂依然四30年前的老樣子,課改抵不過家教,教育抵不過金錢。
中國教育的悲劇本質而言根源於每個家長都想讓自己孩子贏,認同了教育功利化的目標,而背離了教育的根本目的。近二十年來,隨著中國教育領域全面開放給資本和市場,教育產業化最終確立了教育作為商品的一種基本屬性。教育本身變成了商品,教育等同於商業,教育活動嵌入於資本教育運作之中,教育成為了資本再生產和積累資本的場所和手段。教育資本化的後果就是教育成了一種可購買的商品,成了國民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的孩子樣樣都要強!這是不是很多家長的切實想法?關愛越濃,心越切,家長通常都輸不起。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往往會被教育成事事要贏,而膽怯輸。
“輸不起”有兩種體現:性格耐心的孩子輸了,會大發脾氣,用哭鬧以示渲洩;而性格稍文弱的孩子遇到失敗的訊號,則會採取逃避、迴避艱鉅的做法。
女兒6歲那年被選去市文明宮加入少兒組古箏較量,賽前一個月,輔導教員告知她:“你撥絃手指拿捏的力度還不到位,音色聽起來還不夠美……”就因這一句話,一個小小的撥絃舉措,一個月上去,她重複了不下五六千遍。咱們都認為她勝券在握,不料,較量前一天,她抱著我哭了,她說她“不想加入較量了……”,她懼怕自己不能獲獎。果不其然,較量那天,她施展正常,一個名次都沒拿。
透過這事,我末尾意識到什麼叫深深的無力感。必需抵賴,我也一度給孩子寄託了太多贏的等候,但什麼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哪裡又是孩子的起跑線呢?家長輸不起,孩子輸不起,就註定了起跑線的大相徑庭。由於,那些發作在咱們意料之外的,有關勝負的貨色,才是最切實的人生。
教育孩子,我們這一代父母是需要學習的,需要學習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我以前心裡一直不踏實,就是我感覺自己內心沒有建立一個穩定的可信賴的整體價值體系來教育孩子,這一段時間在斷斷續續對傳統啟蒙經典的接觸過程中,一邊反省自身的行為道德規範,一邊省思孩子成長的種種表現,我感覺自己找到了教育孩子的線索和方向,我需要跟孩子共同在學習傳統文化的薰陶下成長。
不要給孩子定太高的要求,給他一點自由發展的空間,在其中觀察孩子的長處和不足,再施加引導。我想我們都是做過孩子的,應該知道孩子喜歡什麼,過多的說教,都不如用自己的行為來引導孩子的效果來的好。要求孩子做到的,大人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我女兒看電視的時候,一看到精彩的部分就不自覺地走到了電視機前,我就糾正他,他馬上就指斥說:“你也老是天天上網,一玩就老長時間,眼睛也要看壞的。”面對孩子的質問,我只有自己先改正,用自己的行為來影響孩子,我告訴孩子:“你看媽媽改正了,只上一會兒網了,你也應該改正吧!”這時,孩子會欣然的接受你的建議。
-
3 # 浮生餘燼
是的,父母一定要不斷的向孩子灌輸“贏”的概念。這是本人對此問題的一個明確的回答。
這個問題其實非常簡單。教育如果是不讓孩子贏,難道是讓孩子輸嗎?世界上存在著一種不輸也不贏的狀態嗎?有人說,世界上只有兩種人:成功者和失敗者。我雖然不完全接受這一看法,但是自己常常有一種挫敗感,難道在我的內心深處不是非常渴望成功,渴望贏嗎?
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應該如何理解“贏”與“輸”的概念。由於語義場和文化語境的不同,人們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肯定是有差異的。
我們先說“贏”字。《說文》中說:贏,賈有餘利也。這說明贏這個概念來自於人類的經濟活動或者說是商業貿易。商人重利,追求利益最大化,透過經濟活動贏得更多的財富,這是商人永恆的使命。這本無可厚非。“贏”的另一個含義是比賽或賭博獲勝,引申為“成功”。有人將人生看成N場連續不斷的豪賭或比賽,贏和成功當然是他拼搏的目標。這也無可厚非。
中國目前正處於充斥了權力拜物教、商品拜物教、金錢拜物教和資本拜物教的時代,“一切向錢看”和“一切向權看”是國民普遍存在的心理症候。掙大錢,當大官是許多家長向孩子反覆不斷灌輸的觀念,認為這是人生成功的標誌。全世界沒有哪一個國家像我們中國這樣,家長將自己的財富夢、權力夢和成功夢投射到孩子身上,對孩子充滿了太多的期待。“豪宅、豪車、年入百萬千萬、周遊世界”不僅是成人聚會,也是青少年聚會時的高頻詞,在一起吃飯,如果不聊一聊這方面的話題,簡直就是胸無大志。
說到這一切,我並不認為全是負面的資訊。我始終認為,“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一定負有某種使命,就像儒家參悟到的那樣,君子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總不能像蜉蝣那樣悄無聲息的朝生夕死。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能過多指摘中國大多數家長對孩子寄予的厚望,誰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得過且過默默無聞的度過他的一生呢?
如果真的可以將人類生活區分為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那麼世俗生活的標配難道不是金錢、財富、住房、車子這些物質性的東西嗎?以前有一種看法認為孔老夫子很灑脫,視富貴如浮雲,其實是大誤解。論語中的原話說的是:“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孔子並不否定富貴對一個人的重要性,他曾明確說過“富而可求也”(《論語·述而》),但是對於憑藉不義的手段獲取富貴,孔子是堅決反對的。
我曾經在某屆畢業生告別晚會上分享了自己的一個看法,即人的生命是一個圓,一個大圓中有許多小圓,小圓就是你的生活單元。它們是健康、情感、家庭,倫理、學業、事業、財富、休閒、靈脩與精神等。它們不是彼此隔絕的,而是相互交叉的,有時它們是相互重疊的,有時是相互衝突的,但都是不可或缺的。你要儘可能把這些小圓塗上好看的色彩,但不一定非得絢麗耀眼。
儘可能讓自己活得好一些,這個想法奢侈嗎?望子成龍,父母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儘可能活得好一些,這個想法過分嗎?我們常說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世界觀就是宇宙觀,我們每一個人要清楚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生觀,就是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是有一定使命的,享受,創造,分享,自由,快樂;價值觀,就是你要透過自己的創造和分享賦予自己的人生和所棲息的這個世界以一定的意義,讓人性和世界美好和諧。
因此,眼下我們應該做的不是痛斥偽成功學的泛濫,而是應該重新釐定“贏與輸”和“成功與失敗”的含義,不能再狹隘地急功近利地解釋它們。再者說了,輸與贏都是相對的,超負荷工作,贏得了金山銀山卻損壞了身體健康,就像此時室外的霧霾,難道不是中國經濟騰飛的一個結果嗎?這是成功還是失敗呢?
-
4 # 曾敏敏老師
其實說實話,贏的教育,並不等於成功。
現在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幼兒和學前小學階段的學習,越來越引起家長和社會的關注,其中一個原因是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家長們嚮往如何令孩子聰明伶俐、多才多藝,爭取入名校、考好成績,贏在起跑線。
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在孩子未出世就實行胎教。每年七八月小一報名收生期間,許多家長爭先恐後地設法讓孩子報讀名校。
孩子們的起跑線輸贏,是否決定他們的人生?從小給孩子灌輸這種贏的教育,真的好嗎?
俗話說“三歲定八十”,但並非絕對,也有許多“大器晚成”者。重要的是,教育不能著眼於孩子們在起跑線上分高下、定輸贏,過早讓孩子們蒙受學習沉重壓力,會讓他們失去學習的樂趣,失去探求知識的主動性。
德國是歐洲強國之一,從德裔獲諾貝爾獎人數佔了總得獎人數的一半這件事,足以說明他們重視培育嚴謹的科學態度,才造就了許多科學家。德國隊在世界盃榮獲桂冠也絕非偶然。作為足球強國,說明德國綜合國力和文化軟實力。德國的科技產品質量高,有口皆碑。
敏敏老師之前接觸過一位德國工程師,印象深刻。他很嚴肅,思維和做事十分嚴謹、有條理,重實踐,喜歡從實際出發解決問題。他曾說過,德國小學教育與中國的不同,他們從小就重視啟發孩子思考、主動探索學習的能力,功課不多,學童讀書是很快樂的事情。
教育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學習課本知識固然重要,但不是全部。我們必須逐步破除孩子入名校、定終身的觀念,不論在校內或家中,應重視啟迪孩子們從小培養學習的興趣,發掘自身的潛能,而非過度開發孩子的智力,只專注於讀書、應考。
“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這句話很有道理。在孩子小的時候,著重發揮學習主動性和樂趣,誘發創造和創新、積極思維的能力,重實踐和吸收新技能的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應對就業市場的變化,除了掌握一定的語言能力、數理基礎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想象力和創造力,還有待人處事之道。
敏敏老師認為,看孩子的成長不應短跑競技,而應觀看長跑競賽。在起跑線上脫穎而出,不一定就是冠軍。奪魁者往往是雖然落後,但勇於奮起直追,超越前者,獲得勝利,贏得喝彩。
有人說得好:“學歷是銅牌,能力是銀牌,人脈是金牌,思維是王牌。”誰能有最佳的思維、技能和決心,終將是最終勝利者。
-
5 # 快樂庭院
輸贏是個相對的概念。在孩子的成長中,會有自覺不自覺的比較和競爭,就產生了輸贏的概念。
父母培養孩子,首要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健全的人,既要贏得起,也要輸得起。
(畫家舒喜樂作品)
我們只說從幼兒到小學階段。我們要引導孩子在學習中努力,取得進步,和別的孩子比較是常事,有時我們會鼓勵孩子參加各種比賽,也想方設法鼓勵他贏得比賽,因為贏會給人帶來愉悅和更多的榮譽或者一定的經濟獎勵。因為要想在比賽比較的最後成為贏的一方,是必須透過不斷的學習和努力才能達到的,所以鼓勵孩子贏也是在鼓勵孩子進步、不斷努力學習。而這也正是我們對孩子的希望,同時贏也是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都希望的結果,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教孩子學著贏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值得提倡的。
不過,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度的問題,過猶不及。在孩子成長中,單純的讓孩子學會贏可能會害了孩子。不但要學會贏,還要學會輸,輸可能更顯一個人的度量和心胸,更甚至可能是輸了比賽,贏了天地。輸贏和捨得是一個道理。
幼兒時,孩子的家長會比:哪一個孩子認的字多,背的兒歌多等,認字多的背歌謠多孩子的父母會有一種比贏的愉悅感,說穿了這是家長的虛榮心,無意識地把孩子當做工具。這樣的“比賽”,不易過多提倡,上學了,家長可能會比孩子的成績,實際上這就是一種攀比,誰的成績好,誰就有一種贏的感覺,引導不當就會出現“贏得起輸不起”的現象。這種“只能贏不能輸”的孩子是因為在以往的成長中家長過多注意了“讓孩子贏”,這樣的孩子在成長中極易出現問題。天下之大,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也沒有永遠的贏家,一個健全的人是贏得起,也輸得起的,所以我們培養孩子,首先是要把他培養成一個健全的人,不僅要從小教育他學會贏,也要有意識地讓他學著輸。
-
6 # 太行山深處Yu
贏在起跑線上。社會大環境如此,知識分子家庭可以有合理全面的教育,一般家庭只有隨大溜,學校班級排名,鼓勵孩子贏的,差生受到普遍歧視……家長心理也承受不了,就是家長們自己也輸不起
-
7 # 佛系育兒先育己
輸贏概念不需要特別教育,如果一味的去給孩子灌輸贏的理念,會給孩子形成一種高壓狀態。
是的,我們家長都願意看到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是最棒的,拿到最好的成績。往往,有時候這種期待變成了一種失望,孩子帶著巨大的壓力,怎麼去贏得成績。
贏就是成功了嗎?
舉個例子:一個孩子用盡力氣,除了課本就是課堂,十分刻苦地想來博取第一名,成績出來了他如願了,家長高興了。我試問一下,孩子的自由在哪裡?你看到他愁眉苦展的樣子了嗎?看到他渴望出去玩的眼神了嗎?
錯,有時候我們過於強調的“贏”會讓孩子丟掉更多的發展。輸贏只是一個事情的比較結果,如果過分濫竽追求,就會讓贏的人更驕傲,讓輸的那方更自卑。
贏的是什麼~
贏得是孩子自己的方法和創新思維
贏得是孩子做事情的效率
贏得期孩子正確對待事情的積極心態
這樣贏才是人生贏家。
-
8 # 我的手指在顫抖
其實真正的問題不是是否讓孩子贏,而是什麼時候贏。獲勝能夠帶給孩子喜悅,我們可以讓他們贏,比如他們在公園裡追逐我們時,我們故意讓他們抓到,還有在玩捉迷藏時故意讓他們找到。但什麼時候,我們應該開始堅持進行真正的比賽,來幫助孩子完成從幻想世界到真實生活的轉變呢?什麼時候我們該“盡全力”呢?
美國心理學家肯尼斯·把巴里西提出過一個簡單但存在爭議的答案:“可以讓年幼的孩子贏,但不能每次都贏。無論是心理治療師還是父母,這個決定常常取決於我們的直覺判斷,要看這個孩子是否脆弱,有多大承受力,需要多長時間可以進入真正的比賽。故意輸給孩子不是為了讓孩子無視規則,逃避現實。父母需要理解和認識,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天性決定了他們需要透過訓練逐漸學著接受挫折,並認識到自身能力的不足。總的來說,我建議父母帶著熱情經常陪孩子玩,並且還應適當地允許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玩,只要不是一貫如此。在這些有趣又有競爭性的親子互動中,在勝利失敗的無限迴圈中,失敗便變得可以忍受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當你帶著足夠的熱情,經常和孩子玩,在孩子勝利時分享他的喜悅,失敗時在他身邊安慰,那麼是否讓孩子贏的問題就變得不那麼緊要了。隨著他承受失敗能力的增強,他的自尊不再被失敗所摧毀,他就會慢慢開始接受社會規則,不再那麼固執地按自己的方式玩遊戲,,最終能夠平靜自然地接受失敗。”
-
9 # 優悅育兒手帳
我感覺教育不應該注重輸贏,假如在一些比賽中涉及到輸贏,我們不單單要教育孩子贏得重要性,也要教育孩子輸也沒關係。
我和寶寶在家做的日常活動:石頭剪刀布。
這是一個機率問題,同時也是父母用心的遊戲,告訴她石頭可以贏剪刀,剪刀可以贏布,布可以贏石頭。然後會讓她贏兩次,告訴她這就是贏的感覺,勝利的喜悅。也會讓她輸兩次,一開始輸了她會哭鼻子,我就會告訴她一個人不可能一直贏,輸了找找原因還會再贏(總結經驗是最重要的)。
回覆列表
我覺父母不應該和強調贏的概念,而是告訴孩子,無論幹啥自己一定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就好,至於結果贏了更好,即使輸了,我們自己盡力了,也不會有遺憾。我對待事情得的態度是:盡人事,聽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