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慢慢慢成長

    我家寶寶目前兩歲多了,我也準備給寶寶慢慢灌輸性別意識,雖然我沒有實戰經驗,但是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給寶寶灌輸性別意識。

    1.給寶寶買一本關於性別區分的繪本,每天都給寶寶講述繪本內容,讓寶寶對於性別有個大概的意識。

    2.在跟寶寶相處的家庭日常生活中,從小事情為例告訴寶寶男生跟女生的區別,比如媽媽是長頭髮,可以扎辮子,爸爸是短頭髮,不可以扎辮子;媽媽洗完臉後會護膚,爸爸洗完臉後不護膚;媽媽會穿裙子,爸爸不會裙子;媽媽會穿高跟鞋,爸爸不會穿高跟鞋等等。從這些小事情中來告訴寶寶男生會做哪些事情,女生會做哪些事情。

    3.帶寶寶出去玩的時候,告訴寶寶哪個寶寶是女生,哪個寶寶是男生,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4.買本女生和男生的介紹圖,告訴寶寶男生女生的區別,同時還要告訴寶寶哪些部位是不可以隨便露的,並給寶寶灌輸保護自己的意識。

    以上均是我個人的見解,希望有用

  • 2 # 春意盎然57293785727

    培養寶寶正確的性別意識,對於寶寶的健康成長是有很大幫助的,給寶寶講述男女的身體結構及各穿什麼衣服的不同,還要透過各種畫冊讓寶寶知道男女的區別,增強寶寶的自我保護的心裡。另外父母是寶寶的好老師,讓寶寶知道父親與母親的不同,父母的優點要表現在寶寶的面前。

  • 3 # 珊爸說娛

    謝謝邀請!孩子對性別的認識從出生就開始了。在襁褓中,寶寶就在感受母親的溫柔軟語和父親的寬大臂膀。但那時,他們對性別的認識知識探索是自發的,是一種生命的本能,直到2.5~3歲,多數孩子才真正知道自己是男生還是女生。父母要透過良好的教養方式來幫孩子瞭解自己的性別,建立正確的性別意識,防止性別認識的錯亂和混淆。

    男孩篇

    不要阻止男孩對身體的探索。兩三歲的男孩會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許多男孩喜歡摸“小雞雞”,有時他們也會要求摸媽媽的乳房,跟媽媽一起洗澡。面對這些情況,父母表現出來的態度越坦然,越有利於孩子接收正確的資訊。

    男孩在洗澡或起床時摸生殖器,父母完全可以視而不見,但要告訴他,生殖器是隱私部位,不可以在公共場合摸,同時給他穿上閉襠褲以減少這樣的行為。媽媽完全可以跟4歲內的兒子一起洗澡,幫助他認識女性的身體特徵。如果媽媽對此感到不安,也可透過圖畫書滿足孩子的需求。

    多包容男孩的調皮。男孩天性好動,容易衝動,喜歡對抗,在養育過程中應該注意男孩女孩的天然差異。如果男孩從小生活在一個相對女性化的環境中,教養者希望他們事事像女孩那樣順從、安靜,勢必影響男孩個性的張揚,性格也會變得膽小退縮。

    性別角色的形成機制主要靠模仿,所以父親對於男孩的成長尤為重要。父親一方面要抽出更多的時間陪伴他們成長,另一方面也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陽剛、堅強、有責任有擔當的男性榜樣。

    女孩篇

    坦誠與女孩交流性別差異。相較於男孩,女孩更願意用語言與父母交流,表達他們的需求和困惑,比如女孩通常會對“我為什麼沒有‘小雞雞’”、“爸爸為什麼沒有‘咪咪’”這類話題感興趣。面對這樣的提問,簡單地用“你是女孩,沒有‘小雞雞’,爸爸是男生,沒有‘咪咪’回答並不好。父母可以告訴她,”女孩也有‘小雞雞’,只是跟男孩長得不一樣”、“爸爸也有‘咪咪’,只不過比媽媽的小”,這樣的回答既客觀又傳達了兩性平等的觀念,不容易讓孩子感覺到身體有缺失,產生自卑心理。

    別把女孩養成“假小子”。父母一般比較介意男孩像女孩子一樣害羞、靦腆,而女孩舉手投足像個男孩子倒會得到父母的首肯,父母甚至願意給女孩剪短頭髮、穿上男孩的衣服,有的父母還會直接叫女兒“兒子”。這種模糊的態度很容易使女孩產生性別認同上的混亂,阻礙女孩性別意識的正常形成與發展。女孩就是女孩,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按照女孩的性別來教育和培養,讓她們穿裙子,玩布娃娃,重視培養女孩的優雅氣質和儀表之美。

    童年是給人生的性別色彩鋪底色的階段,底色鋪好了,成年後並不容易出現性別認同障礙。這一方面需要父母真心接納孩子的性別,不要跨性別教養。另一方面要意識到男孩女孩的性格也需要互補,男孩在一段時間會喜歡照顧洋娃娃,女孩在一段時間喜歡爬樹、冒險,這些並非壞事,可以幫他們彌補性格的缺失。

  • 4 # 團圓二寶麻麻

    外形上區分

    孩子兩三歲上,性別意識就開始萌發了,家長們這個時候,可以給從外形上幫助他們區分下男女的區別,比較直觀寶寶容易初步理解。男女的區別可以從新近的人身上舉例子,比如說,爸爸是男的短頭髮,媽媽是女生長頭髮;爸爸穿褲子,媽媽穿裙子;奶奶和媽媽說話聲音細,爸爸說話聲音粗等等,都是比較直觀的區分男女的外形差異。

    物品使用上區分

    我們在給孩子置辦生活物品的時候,要特意對男孩女孩的東西做一個明顯的區別購買。家有女孩的,我們儘量選購粉嫩顏色,穿花裙子,用粉紅色書包,玩具也選擇芭比娃娃之類適合女孩子玩的;男孩子,我們可以選用男性色彩購買衣物,另外玩具也選用小汽車,變形金剛之類。特意透過物品的使用來強化孩子的性別意識。

    行為上區別培養

    最開始的行為區分,就是在上廁所的時候,女孩子採用蹲式,男孩子採用立式。如果孩子偶然看到男孩\女孩與自己不同,家長沒必要慌張,只要簡單解釋,噓噓的地方大家都有,只是形狀不一樣,所以男孩女孩要選擇不同的上廁所姿勢。另外女孩的家長,讓孩子穿裙子出門,教導她要好好走路,不能掀裙子,露出個人身體秘密部分等;男孩家長,不要圖省事,開襠褲一歲左右就不要穿了,不利於性別成長也不利於身體健康。

    性格培養上區分

    一兩歲的孩子,接觸母親的時間比較長,一開始不論男女孩子都傾向於跟母親一個性別,這是暫時的,只要父親適時干預,帶著男孩子多多活動遊戲,給孩子展現男性的陽剛氣質,鼓勵孩子每一次的勇敢男子漢行為,長了就能有個正確男孩認知。女孩的話,要多灌輸淑女氣質,培養女孩的甜美女性氣質為主。

  • 5 # Rose要自律啊

    幼兒3歲左右開始有性別的意識和區別,可能你的女兒或者兒子已經開始問到為什麼有的小朋友上廁所方式不一樣。

    家長們可以有意識的幫孩子建立性別的概念。比如自我介紹的時候可以說我是個小男生。在語言和日常生活中逐步建立一個我和爸爸是男生,媽媽是女生的概念。

    另外可以透過一些有性別角色的繪本,比如大衛·香儂的“大衛”系列、安東尼·布朗的“威 利”系列、貝梅爾曼斯的“瑪德琳”系列,芭貝·柯爾的“頑皮公主”系列等。

    我們家孩子很喜歡大衛不可以系列,瑪德琳系列。透過讀這樣以小男孩或者小女孩為主人公的繪本,孩子很容易與書裡的小小主人公們引起共鳴。這一類的還有“我爸爸我媽媽”系列,“男孩和女孩”可以參考。

  • 6 # 生涯小姨媽

    之前在問答中也解答過寶寶性教育方面的問題,家長以開放誠實的方式給寶寶做性教育科普怎麼都不早。

    寶寶最早的性教育應該就是認識自己的身體了,在認識自己的身體時,性器官作為孩子身體的一部分,就是最早區別性別的一個切入點。爸爸媽媽可以在給孩子洗澡的時候,教給孩子自己身體的這些部位叫什麼名字,在這個階段,寶寶透過身體部分的不同,就會知道男孩和女孩是有差別的。

    孩子四歲以後對於性的好奇和探索就會更有深度一些,這時候如果孩子有相關的問題家長就可以藉助繪本或者科普小故事以孩子能聽懂的方式給ta進行說明,有的家長可能會想如果孩子不問要不要說,這種情況下通常不怎麼需要家長刻意地去做什麼性教育工作,反而會讓孩子覺得很奇怪,性教育往往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發生,另一方面,如果家長沒有對“性教育”的刻意迴避,孩子的提問總是會“如期而至”。

    我的兒子從最早對自己的jj感到好奇,到對別人感到好奇,問我“小妹妹為什麼不像我和爸爸站著撒尿”;再後來會問我,結婚照裡為什麼沒有他,他那時候去哪了,我讓他自己猜,他說可能在馬桶裡(隱約知道孩子是從媽媽肚子裡“拉”出來的)。

    從“認識身體”到“出生教育”“性別教育”,再到後面的“性安全教育”,繪本都是一個很好的教育輔助工具,比如認識身體的《小雞雞的故事》《乳房的故事》,性別認同的《我也要站著尿尿》;關於生命教育的《小威向前衝》《我是從哪裡來的》;以及擺脫不當依戀的《媽媽,我長大要跟你結婚》,以及安全教育的《不要隨便系列》。從家長的角度,也可以透過學習掌握靠譜的性教育理論來有方法教育孩子,比如《和孩子談談性》。

    其實作為家長,如何做和孩子談性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家長本身對於“性”的態度。無知是最大的災難,正確的性教育會讓孩子的心理成長越來越健康,從小就對身體有正確的認知,也能加強家長和孩子的相互溝通,讓孩子得到最佳的信任和保護。

  • 7 # 丹寧老師說生涯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生涯教育和諮詢開始關注到了孩子的性教育和性安全。所以家長從小就給孩子做好啟蒙和講述正確的性別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大人來講,首先自己要對自己的心態正確補課。能夠從生理和心理上正確對待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的問題。既瞭解重要性,又不會有羞澀感。可以坦然的和孩子溝通這些知識。

    其次,透過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和途徑。對於孩子來講,還在用右腦和感受認知世界。最好是用影片或者繪本的方式來孩子來共同學習,這些方式對孩子來講接受度會比較高,用的比較多的是《小威向前衝》。

    再次,可以和孩子一起畫自己的身體地圖,建立孩子和自己身體的連線。能夠從身體開始愛護自己。

  • 8 # 涵妮媽媽育兒經

     如今,越來越多的男孩缺乏“男子氣概”,做事不“爺們”,甚至還有教育專家發出“拯救男孩”的呼籲。同時,也有部分女孩似乎越來越像“男子漢”,做事大大咧咧,甚至比男孩還要勇敢堅強,所以最近就出現了一個流行詞彙——“女漢子”。

      男孩和女孩的性格和行為等方面的差異,已經遠不如從前那麼明顯。導致這種狀況,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從小對孩子的性別意識培養不夠。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嬰兒就已經開始感知到性別差異,6個月大的嬰兒對男性和女性聲音的反應不同,在9~12個月的時候,嬰兒能夠根據頭髮和服飾辨別男性和女性面孔,從大約24到36個月開始,兒童會將性別化的玩具與正確的性別面孔相聯絡。   男孩和女孩最早的行為差異出現在1~2歲期間,表現在對玩具和遊戲活動的偏好和對同性別夥伴的偏好上。在2~3歲期間,男孩和女孩傾向於更多地說出與自己性別相符的詞。   性別意識的培養,需要從出生就開始。如果錯過這個關鍵時期,男孩就容易逐漸變得像女孩一樣柔弱,女孩也可能慢慢變得像男孩那樣陽剛。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孩子的性別意識就會越來越難以“矯正”。我們究竟如何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呢?

      透過服飾和玩具標明孩子的性別差異

      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性別差異是先天決定的,這裡所說的性別差異主要是指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心理或行為差異。要讓孩子從心理和行為方面表現出性別差異,我們首先需要透過服飾和玩具等直觀物體,從感知覺方面讓孩子認識到性別差異。   在英國和德國,從寶寶一出生開始就用顏色來分辨性別,男孩用藍色毯子,女孩用紅色毯子。剛出生的寶寶本沒有性別意識,但是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寶寶的性別意識。   顏色:從出生開始就經常穿著某幾種顏色的衣服,比如女孩穿粉色或紅色等,男孩穿藍色或灰色等,這樣就可以讓寶寶感到這種顏色屬於我。   服飾:從小讓女孩多穿裙子,男孩常穿褲子。搖曳著的裙子能讓女孩從中獲得溫柔如水的特質,而直挺挺的褲子能讓男孩養成剛毅、果斷的個性。   髮型:從小就給女孩扎辮子,男孩留短髮。辮子和長髮可以讓女孩感受到飄逸之美、柔順之氣,短髮則可以讓男孩突出陽剛之氣、幹練之軀。   玩具:從小就給男孩和女孩多玩與自己性別相符的玩具。比如,讓女孩多玩芭比娃娃、米妮等;給男孩多玩小汽車、奧特曼等。

      透過運動和遊戲突顯孩子的性別分化

      性別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當兒童開始把自己看作男孩和女孩時,性別分化就發生了。一旦兒童認識到自己的性別不會改變,他們就會偏愛與其性別標籤符合的活動和遊戲。   運動:在英國,小男孩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爸爸帶出去爬山或游泳,小女孩則被媽媽帶去練體操。挑戰性的運動能讓男孩堅強、不畏艱險,體操的柔美正好與女性的身段相合,能培養女孩溫柔、平和的個性。除了體育運動,我們還可以在培養孩子的興趣特長方面有所不同,讓男孩學圍棋、象棋等,給女孩報舞蹈、鋼琴等興趣班。   遊戲:在陪孩子一起玩遊戲的過程中,我們同樣可以根據性別進行區分。女孩一般喜歡以靜為主的遊戲,比如“過家家”、木頭人、拼圖遊戲等;男孩更喜歡以動為主的遊戲,比如“舉高高”、滑板車、腳踏車等。

  • 9 # 育兒奶爸

    相較於西方國家成熟的兒童性教育體系來說,國內對於幼兒性教育的起步與實施較晚。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的。

    幼兒的性教育對於社會來說,不可或缺。不僅影響著幾代人的觀念,還會教會他們怎麼進行自我保護。如果不嘗試著讓他們接觸與瞭解,將會影響幼兒在將來在社會中如何建立與處理兩性關係,從而增加性別障礙以及性犯罪的可能性。

    正是由於國內不算成熟的性教育體系,有很多成人都會產生諸如“小孩子懂什麼”、“他們這麼小,應該不會知道”這類的想法。卻不知道孩子成長期中幼兒階段就已經產生了性意識。

    比如:男寶寶會“自慰”,女寶寶會“夾腿”的現象。正是由於他們對成人世界產生了好奇造成的。

    父母此時往往會大聲呵斥,從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以至於日後產生弊端。實際上,父母不必大驚小怪,碰到這些問題時,不妨好好想一想如何正確的引導。

    這裡我們提供一些普遍的方法:

    一、瞭解“我是怎麼來的”

    前段時間,網上流行了一個很好的回答,也是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百分百會被孩子問到的“難題”。

    很多父母往往不知所措,或者不了了之,甚至於責怪孩子。現在不妨嘗試著學習這種回答的方式。畢竟是幼兒,只需要說出一種模糊的概念,有些專業名詞,只有等長大了擦灰聽懂。因此,簡單、通俗易懂才是關鍵。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回答:

    “爸爸與媽媽結婚,組成了一個幸福的小家,寶寶在爸爸媽媽結婚之後,在媽媽的肚子裡有個叫做子宮的小房子里長大,逐漸長出了小手、鼻子、眼睛和耳朵,最後寶寶長大了,就像家裡的大貓生小貓一樣,寶寶就被生出來啦!”

    這就是一種科學的引導,在孩子的腦海中讓他們聯想出一幅有趣的畫面。而不是一味苛責,失職產生自卑感。

    二、認識自己的角色

    在很多幼兒園裡,都存在著男寶寶和女寶寶共用廁所的現象。寶寶互相看到對方的身體就會產生很多的小疑問:

    1、為什麼他/她和我的下面不同呢?是不是別人都有而我沒有的呢?

    此時需要家校聯絡,一起溝通。讓孩子充分認知性別的含義。

    學會清潔身體

    讓孩子自己學會清潔身體,從而讓他們產生“身體是私密的”、“身體是不可被人侵犯的”概念。

    包括:生殖器官的清洗、內衣褲的穿戴。父母不可越俎代庖。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學會整理。

    三、不苛責孩子的“自慰”現象

    如果孩子有自慰的現象,父母萬萬不可打罵孩子。而是藉助於科學繪本、科教圖片。系統地給孩子進行輔導講解。用自己的愛心和耐心去幫助孩子改正這個不良習慣。

  • 10 # 豆小米媽媽說

    寶寶一般3到4歲對性別就有了意識,發現了男女不同,對男女不一樣產生了好奇心。這個時候就正好可以給孩子性教育啟蒙了。一般這個階段就是親子閱讀繪本來告知孩子,瞭解這些知識的。

    東方娃娃有一套三本書,《我寶貴的身體》《我的弟弟出生了》《我是女孩,弟弟是男孩》。這套書是南韓翻譯本。裡面的圖畫,文字很詳盡的告訴男女不同。圖畫比較大膽,父母相愛,有了寶寶各個階段,媽媽分娩孩子的過程都有詳細圖解,一目瞭然。

    還有樂樂趣童書的《我們的身體》科普立體書,裡面科學立體的講述男女不同,身體結構等孩子可以和書互動,立體更直觀的瞭解。另外有《乳房的故事》《小雞雞的故事》,《我是從哪裡來的》等等好多相關繪本。給孩子看看,孩子就瞭解,知道了。

  • 11 # 孩子王育兒顧問

    我的寶寶目前2歲半,我沒有太刻意去和他強調男孩子和女孩子有什麼不同,但也有透過生活日常慢慢潛移默化的“告訴”他,希望孩子可以更自然的接受這個問題。

    隱私

    日常生活不可避免有很多暴露隱私的地方,比如洗澡,上廁所,女兒會和媽媽一起洗澡上廁所,但爸爸需要注意,以免對寶寶的小心靈造成傷害(大多數兒童都會對成年男性的生殖器感到恐懼),除此之外的,還有換衣服,我們並不避諱在小傢伙面前換上衣,她透過自己的觀察,發現爸爸和媽媽的“nainai”不一樣,爸爸更強壯等。

    服裝配飾

    女孩子裙裝蠻多的,男孩子除了被父母惡搞一下,也普遍是不穿裙裝(至少幾乎沒有誰會讓男孩穿出去),成人的世界大多覺得女孩穿紅、粉彩色系多一些,藍綠是男孩的“菜”!對孩子的性別意識形成也是有很大影響的。

    玩具用品同理

    大多男孩喜歡槍,女孩喜歡娃娃,如果哪天看到一個酷帥的男寶抱著一個芭比,大多家長會顯示出驚奇吧,其實這也是社會環境對孩子一種潛移默化吧 。

    所以我的建議是,3歲內暫時不要刻意的去建立性別意識,但隨著孩子成長根據情況逐漸引導還是有必要的,3歲後進入幼兒園,男孩女孩如廁方式不同,不能讓陌生人碰觸的內衣褲覆蓋的面板等!準確的告訴孩子生殖器的名字!在孩子不反感的前提下慢慢引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庭教育的好壞對孩子健康成長是否起著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