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366493719
-
2 # 老崧
有人說,高中的文科與理科,和大學的社科與自然科學並不一致,而且高中的學習方法與大學的學習方法完全不同,因此應試教育產生的選拔並沒有銜接性。
好有道理哦!
某人說,他女兒高中時拼命讀書,僅僅上了二本,可大學裡的學習很輕鬆,而且輕鬆的留學英國劍橋讀研,並且在劍橋拿獎。應試教育的苦逼,根本沒必要。
好有道理哦!
某語文老師說,大語文與中小學語文的學習完全不一樣,中小學的語文學習是從字、詞、句、段落、文章,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而大語文是從作者的人生閱歷情感變化的瞭解出發,再結合寫作時的背景故事,闡述文章表達的原由。所以中學的語文對大學語文的學習並沒有多大的幫助。
好有道理哦!
如果一刀切的看學習方法的貫通性,真的沒必要搞什麼應試教育。
可是,道可道非恆道。
上面論述的角度,都是把恆道當作道。
恆道,只是某個階段裡的規律,如果得不到突破就會產生內卷,也就是恆道本身的迴圈性,比如生老病死,最終以崩潰為結束。應試教育,好像就是產生了內卷效應,好恐怖!
可,無論教育學還是心理學,都告訴我們,小孩的發展具有階段性,每一個階段裡的特色是不一樣的。
上述的問題,就是跨階段說同一件事情。境界不一樣了,事情能一樣嗎?好比少年夫妻老來伴,少年的重點是夫妻生活,老年的重點是攜手的同伴,能一樣嗎?或者更簡單的說,少女的情懷和少婦的情懷,一樣嗎?
我非常推崇傳說中的衡水特色,不是因為應試教育,而是因為這是我二十多年前曾經苦思苦想的理想的教育教學系統,不,比我想的更好!
比我想的更好,是因為我從中看到了孟子的雞湯【天之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在這裡實現了。
不要小看孟子的這碗雞湯,它是自洽圓滿前的度劫訓練,再結合高中教育中的感性與理性的融合,就可以在學生成為公民的時間段裡培養出獨立完整的人格,從而在大學裡繼續提升自己的自洽水平。
在讀書的中庸體系裡,庸→中,是把書讀薄,是智慧;中→庸,是把書讀厚,是能力。可讀書本身,畢竟還是完成中的教育,實踐才是庸。所以,研究生階段有許多活動,就是庸,再完成老師的作業時,下筆的時候就出現了庸→中的智慧。畢業之後的工作,就是大格局的中→庸了。
到了研究生畢業這一步,獨立完整的人格訓練基本上已經鞏固了,工作中會有自己的主見,能夠在系統中自動產生查漏補缺的促進系統圓滿化的行為,工作一年後就基本上能夠勝任工作了。
現代人號稱有許多患了抑鬱症,可如果經歷了孟子的雞湯訓練,以後的生活與工作裡最多出現思考性的孤獨,絕不會抑鬱症。因為抑鬱之症的出現,是精神上的毅志力不夠支撐。
雖然,應試教育並不是培養大才的教育,但是劫能夠使大量的二、三流學生成才,這是社會中人才勞動力的主體。
能夠培養大才的教育是我定義的極道教育,是錐形學習佈局,也不知道有誰敢於嘗試並且促進體系的完善。
而研究生階段的許多活動,
-
3 # 康王書畫
謝邀!談到這個問題,我說點個粗淺的見解,供參考。首先要知道意義何在就必須先了解應試教育的最初含義。顧名思義,應試應試,應對考試。在這個模式下學校、教師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分數為生命。一切圍繞著中高考指揮棒轉,而忽視其他,放鬆或者放棄思想教育和能力的培養。因而就出現了中小學生目無尊長肆意擾亂課堂,國家一級學府留美學生乾脆投入他國懷抱不願回國的現象。部分學生道德意識淡薄了,尊敬師長的祖訓忘記了,身體素質降低了。只一門心思地追求高分。這就是應試教育下的產物。而素質教育則是響應黨的號召,遵循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應試教育思想的蔓延極大地阻礙了素質教育的程序,阻礙了教育改革發展的步伐。如有不妥,敬請批評指正。
-
4 # 亂亂的頭髮
應試教育——顧名思義,就是應對考試的教育。所以,全國幾乎所有的中小學教育,都以“考試”為指揮棒,圍繞著“考試”而開展的一系列教學活動。
應試教育,最大的意義在於,透過高考,以一種較為公平的方式,造拔出各類優秀人才,重新進入大學深造。它不看人的出身、不看家庭背景、不看財富多少……純粹以高考分數為標準。在諸多被人詬病的競爭關係中,高考是相對而言,最為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
另一方面的意義,在於鼓勵所有學子,積極參與各類基礎知識的學習,打好學習的底子,平衡各科的學習成績,透過努力的學習,積累較為紮實的學科知識。
第三,透過應試教育,使許多青年才俊透過高考之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命運。高考,是“知識改變命運”的具體體現。
當然,應試教育也帶來一些消極因素。譬如,讓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成為了“考試的機器”,變成了“為學習而學習”,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思考力和行動力,成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這方面,我們應該引起重視。
回覆列表
應試教育選擇優秀人才,但教育應該是面向大多數,教育應該培養各行各業的優秀建設者。小學在玩學中發現各類苗子,初中加強鞏固所會興趣愛好,重在操作,實驗,簡單綜合分析,高中理論聯絡實際,重在理論專業知識拓展,創新,大學研究論文,推廣,提高,效應推動生產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