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棠下未蔭
-
2 # 太極三四五
中醫無外乎陰陽,陰陽在人身無外乎氣血,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陰有形,陽無形,形傷氣者,(相侮)―陽虛,氣傷形者(氣逆傷血),例如肝木乘脾土―陰虛,何重何輕?
-
3 # 公議
描述太簡單化了!大約是聽來的一知半解而已。“陰陽“與“五行“並非中醫專屬而是從“五蘊執行“依據生命的特性轉化成中醫理論之一的。五藏六腑中的“五藏器“分別列為“五行“而進行著良性迴圈來支撐生命執行是連環互動關係故有一藏器的病變必然連累其餘藏器執行不正常卻有輕重之分才有“生剋制化“之說。“生剋制化“已經是可以選擇的方法了。“五藏六腑“中的“六腑“與“五藏“是陰陽關係。文中提到的“乘“與“悔“是多藏器共同作用於某個特定藏器是才會有的現象。好像會此法者並不多卻能應用自如者必是高手!那是需要不少積累才能達到的真功夫不是憑讀書就能會的事。中醫易入門深造卻很難必須得有恆心。如:張仲景的“傷寒論“中的止咳篇中有一處方案例卻用的是瀉藥!很長時期的中醫都將其列為錯方而不用。在“非典“時期有個不是醫生的人將其推薦給了政府才得以使用。“肺火從大腸瀉“不能不說張仲景高明!
-
4 # 希望長壽
這是中醫基砝理論五行相生相剋反悔等。不但要熟記而且要會運甪,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等,甪藥就要考慮母與子關糸,方能百戰百殆。
-
5 # 使用者61286395001
中醫應好清理一下,不是壯大隊伍,把騙子手打擊下,還中醫個清白,當年的江湖騙子都合法了,甚至有了高階職稱,並沒有參加過什麼考,都是錢買路,甚至一個縣的大部分出來行醫,十五六歲的小孩就承包科室,遍佈全國,做虛假廣告,什麼大話都取說,世界末攻克的病,中醫都敢說治癒百分之多少,加上中醫保健這一塊,騙了千萬個老人,甚至讓他們傾家蕩產。以上,是中醫做惡嗎?不是。是騙子都成合法中醫了,是騙子利用中醫做騙人的工具了。是誰在黑中醫,不是中醫黑子,有人質疑中醫是正常的,中醫隊伍裡確實不乾淨,遭質疑難免的,不能幹了壞事,還不讓人說,應該是中醫騙子加媒體,還有不乾淨的管理人員在黑中醫,必須消滅了他們,免回中醫的負面影響。
-
6 # 平凡人183322196
傳染的順序問題,子病無處傳,從母病而來,傳導不通,即使通了也會經歷之前母病的反應。過陽見鬼過陰昏厥。普通中醫大多束手無策。
-
7 # 探索求真者
這個說法也對,也不對。根據臟器不同,所反映情況也就不同,一般自上而下相傳就重,表示病情進一步加重,自下而上相傳就比較輕。至於相乘傳變重,是表示臟器之間的平衡關係進一步拉大,如果不控制,有可能不可逆轉。相辱一般只是一時性的,所以一般比較輕。
-
8 # 踏雪無痕問道中醫
這是指五行生剋而言。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是五行相生的問題,相乘和相侮,是五行相剋的問題。
水生木,母病及子,是腎水病影響到肝木;子病及母,指肝木病影響到腎水。相生在這裡,是指腎水為肝木的生髮準備了條件。因此,母病及子,指腎水為肝木生髮準備的條件不足,會影響肝木的生髮;而子病及母,則是肝木病了,需要腎水不斷的提供條件,來滿足肝木生髮的需求。也就是說,母病及子,是一過性的,而子病及母,是反覆持續發生的。顯然,持續的需求,要比一過性的需求,加給腎水的壓力大的多,也就是如言,“母病及子輕,子病及母重”。
相乘相侮,是指相剋,如木克土是相乘,而土旺反侮木則是相侮,傳變是指疾病發生的順序。相剋的順序就是肝木剋制脾土,這是維持正常的生理平衡。而肝木太旺,剋制過甚,就是相乘了。肝木不旺,反受脾土壓制,就是脾土侮肝木。我們如果把相剋理解為正常的順序,相乘和相侮都是超越了正常,但相乘是在原來的順序上再疊加一個相同順序的力量,而相侮則是抵消了原來的力量,就力量而言,自然再疊加一個力量的總的力度要大於抵消原有力量的力度。也就是“相乘傳變重,相侮傳變輕”。
這裡的解讀不是純中醫的說法,姑且這麼理解吧。五行生剋制化,就是人的正常生理過程。超越生理過程,也要看對原有運作趨勢的干預,以及由此帶來的影響力。影響力大的,帶來的問題就大,影響力小的,帶來的問題自然也小。
回覆列表
我是一箇中醫藥大學出來的藥學生。在這,只能淺談自己的看法!沒有系統學過醫學,只解釋字面意思。提供意見,僅供參考。
這個問題,離不開五行。
傳統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運動的整體,遵循著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所謂母病及子,舉例說,木病就是肝等病變,發展到火病就是心等病變。這種病勢是輕的。因為病也懂規矩啊,按照五行相生走,醫生就可以引導邪氣去留。如果子病及母,就是說病勢嚴重,違逆五行傳染。不跟趨勢走,不是牛逼就是傻逼,而病不可能是傻逼,這就說明病勢嚴重。
相乘傳變重,涉及到木克土,克的狠了,土就虛了。病就可以乘虛而入,所以相乘傳變重。相辱傳遍輕,就是說病是土病,傳變成木病。本來木是克土的,土病因為先天剋制,相當於背了一個負向Buffer在跟木的正氣戰鬥。這樣傳變就會輕一些。
以上是個人淺解。如有錯誤,敬啟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