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劉35

    俗話說得好,慾壑難填,我私下認為,人生在世,相對來說,意識支配為主,慾望支配為輔。(慾望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 2 # 黃山南方紅豆杉基地

    以下純屬個人觀點,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意識有主觀意識和潛在意識之分吧,主觀意思,是透過閱歷學識還有所處環境逐漸培養起來的一種意識。所以,不管我們接不接受,還是會有人分三六九等之說。所以,主觀意識是可控可培養的。也是一種素質的體現。

    潛意識,也是俗稱的動物本能,畢竟再怎麼不願意承認,人也是動物的一種。痛了會叫,受到危險會躲,完全不會受大腦控制,只是一種條件反射。這也是平常人跟特工的一種明顯的區別。

    慾望,這個東西是花花世界的必備因素,人沒了慾望,跟動物還有什麼區別?有了各種的慾望,這個世界才會如此精彩。別說為了世界和平而活著。人,其實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各種慾望而活著。有事業型得慾望,有享受型的慾望。。。當然還有其他的各種慾望就不一一舉例了。當然了,有慾望沒有錯,每個人都有。實現慾望的方式就有對錯之分了。個人認為,只要不以損壞他人利益為條件,實現自己得慾望。都沒錯。

    所以說,人,沒有讓意識支配是可以活的很好的,沒有了慾望的支配,那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 3 # 未知盒子

    這是典型的尼采所說的日神阿波羅和酒神狄奧尼索斯問題。尼采在他自己的成名作《悲劇的誕生》裡,第一次提出人的衝動和放縱,那些動物性本能,人對慾望的追求等行為是有意義的,是酒神精神,從而系統地闡述他的美學價值和思想。

    尼采把人類的行為分為兩大類,分別用古希臘神話中的日神和酒神來代表。在尼采看來,日神阿波羅原則代表著人類實事求是的價值觀和對理性和秩序的追求。酒神狄奧尼索斯原則代表著人類的動物性本能,衝動和放縱,以及不穩定的狂熱。

    而希臘藝術則是源自於日神阿波羅和酒神狄奧尼索斯的衝突。日神阿波羅代表著一切精雕細作的美,那些裝扮的外在,讓人景仰的崇高莊嚴之美。日神精神創造了造型藝術,如雕塑、美術和文學。酒神精神創造了衝動藝術,音樂和詩歌。二者結合,就產生了希臘的悲劇。

    尼采生活在17世紀中葉的德國,他很看不慣當時德國社會普遍流行的對科學和理性的高度推崇。他認為科學精神是毀壞社會的病菌,人類永遠也無法企及科學的極限。而且,人類由於過分追求科學和理性,已經被樂觀的求知慾所驅使,讓繁複的邏輯推理咬住了自己的尾巴,急需用藝術來療傷。

    為了掌握人生的真諦,人們不應該像科學家那樣沉溺於理性的深淵,而應該學習藝術家,超越知識,用審美的面紗去感悟世界。

    尼采的觀點是對蘇格拉底以來的西方科學與理性傳統的反叛,他重新解讀了藝術的哲學,提出了新的世界觀。

    從那時起,酒神精神,即代表著人類動物性衝動的情緒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人們幾乎是一夜之間認識到,狂歡,癲狂,痛苦,無意識的放縱都變成了一種叫做靈感的東西,成為藝術的源泉。

    所以,尼采是真正的現代藝術的鼻祖。

  • 4 # 佛玉緣人

    人類的貪慾也來自於意識的,所謂意識支配,得起於心而動於腦,心有良善靈性與叵測險惡之別,良善靈性為修佛之基,叵測險惡為極端狂魔之根,它們經腦意識而動,即修善與作孽之別,人類自古至今心府為成人之內在,即善修與作惡而成體,有因果報應之分,佛智慧之心魔即叵測險惡之成府也。

  • 5 # 愛自己的樣子很美

    個人覺得主要由意識支配比較好,擁有一個完整獨立的意識,可以更好的生活,對生活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意識支配人生相比較於慾望支配人生來說,是成熟的表現。人生而意識和慾望並存,當還是一個嬰兒的時候就擁有這兩個品質,通過後天的學習,漸漸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瞭解善惡是非。

  • 6 # 東華禪寺

    凡夫有慾望不為過,一個人連基本的慾望都沒有體驗過、嘗試過,是不可能有理想、有慈悲心、有菩提心的。你敢面對你的慾望,能為你的慾望活著,這也是一種解脫。

    我們人既要有未來的願景,又要把心落實於當下。未來是方向,是人生路上的燈塔。但未來要從當下開始邁步。萬丈高樓平地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始於每一個踏實的當下。

    世界上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成功的人,行行都有失敗的人,你千萬不要看到人家在這個行業裡做得很成功,你就馬上改行加入這個行業。在一個行業裡要想幹出點眉目,至少需要五到八年;想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沒有二十年、三十年是不可能的。

    從修行的角度講,如果你的內心不安,你就去折騰、就去做。如果做完之後你的心安了,那也無可厚非,問題是有時候我們為慾望去折騰、去努力、去嘗試,心還是不安,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不是帶著覺照、不是帶著一顆全然的心去做去嘗試這件事。只有帶著覺照、帶著全然的心去做這件事,你才能終生超越它。超越慾望的方法就是這樣。一顆散亂的心、支離破碎的心,是根本不可能有覺照的。

    今天再把“覺照”兩個字解釋一下:覺是覺察,照是照顧。上上根器的人既能覺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也能主宰自己的起心動念,也就是能主宰自己的言行舉止、生理行為和心理行為。

    二等根器的人能覺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但管不住自己,需要爹媽管、領導管、師父管,爹媽、領導、師父大吼一聲,好了,他就管住自己了,今天想看電影的不看了,今天想偷懶不上班的也不敢了。

    別人是他的覺照,他自己只具備了覺,而不具備照的功夫,管不住自己,只能藉助別人來管住自己。下一等根器的人永遠覺察不到自己的起心動念,更不用說管住自己了。別人告訴他,他還不相信。別人幫他管理身口意,比如給他設定了方法,找了一個環境,找了一個老師或者朋友,他還不就位,不來對接。這種人既不認識自己,也不相信別人的智慧。

    慾望也好,理想也罷,其實都是心中的念頭在作怪,你不去做,這個念頭就一直敲打著你。等你把這件事情做完了,折騰完了,你心中的念頭也就消了,願望也就了了。

    如果你不是一個有覺知的人,無論你做多少事情,你心中的念都消不了,願也了不了。一個解脫的人內心是沒有願望的,他所做的一切就是隨緣就勢。這個勢是力量,是大勢至菩薩的勢,它是勢不可擋的。這個大勢裡面有悲心、有智慧、有願力、有行動力,什麼都有。一個人若有大勢至菩薩的這種力量,什麼煩惱超越不了?什麼無明破不了?

    凡夫有慾望不為過,一個人連基本的慾望都沒有體驗過、嘗試過,是不可能有理想、有慈悲心、有菩提心的。你敢面對你的慾望,能為你的慾望活著,這也是一種解脫。就怕你不敢承認,明明追求的是慾望,卻偏說我追求的是理想。

    在我看來慾望、願望、理想、菩提心,本質上並沒有區別,只是境界上的不同。就如同昨天你是小學文化,今天是大學文化,兩者都是文化,小學文化是大學文化的基礎。

    慾望是來幫你成長、幫你超越的,人往往是透過慾望的經歷、實現和超越,才能達到理想的層次。一個人只有帶著清醒的覺知,憑著“海枯石爛不放手,望穿秋水不回頭”的毅力,才能認清內心、超越慾望、實現理想、成就菩提。希望你們能常保此心!

  • 7 # 徐君186431521

    年青年老,小人大人,修行和不行等之別,用天生認識觀,人的各個時期慾望認識觀不一樣,只有一種好色淫男人,好色之心永遠年青,如果肉身不壞配合色心會長生不老。慾望有二種:一是身體必須要。二是非份之想。前一種慾望是是一切動物本能,餓了就食。不餓不動心,自然本身必要。後一種慾望是強加於身體累罪享受人類特有,過於吃好點吃多點耍起不幹活。隨身所欲,隨心所欲,例如“道法自然”發心出家在森山,守山二十年,有意識發心,慾望在心中自然消滅,自然成道稱為“道法自然”,心中有慾望呆不住二年,有的雲遊八方都沒立足,成了來去自如的人仙。理想起的禍。

  • 8 # 老楊131

    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所認要用慾望去支配自己的行動天下就亂了!如對金錢,權力,美色會有止境嗎?!人應由竟識去支配自己的行動,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應該有道德底線和法制觀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方的哲學在沒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