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影鏡頭讀名著
-
2 # 虓周
謝邀請! 不可能,西方哲學造詣頗深,沒有一定邏輯思維能力與智慧還真不能適應,西方哲學能使日常文字創作者的修辭更顯優雅,更顯凝鍊,論點精闢又犀利,它的智慧與唯美會使讀者的靈魂與創作者無形產生共鳴,讓你為之震撼續而驚歎不已……!以致你的靈魂得到無限昇華與洗滌。當今是急功近利的年代,講究實用性,如運用到法律上辯論上等領域,就必須與某種實際運作緊密結合,才能將西方哲學獨特的智慧與啟發性一一一學以致用,我們不僅享受西方哲學的某些閒情雅緻,風花雪月情調帶來的空前愉悅,更要取其精華為我所用,屏棄某些負面陣詞濫調並與中國傳統哲學有機結合,才能使華人思維更縝密,胸襟更曠達,人生之路更寬暢,未來正途更光明-一一讓此生無悔!
-
3 # 春臺96245986
不管是西方、東方還是佛學都面臨一個共同難題,這就是“哲學”到底是什麼樣的?西方說是”愛智”,東方說是”本元”,佛學說是“輪迴”,實踐中常將哲學與辯證法合在一起,毛澤東與基辛格談哲學,就是談的“粒子也可分”的辯證法,有科學家因總不能通俗闡述出哲學到底是什麼,就認為“哲學已死”,如霍金就以此說而提出地球將要毀滅預測。筆者以辯證法有“對立統一、質量互變與否定之否定”三個過程,研究老子將社會哲學闡述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與三生萬物”四個程式,而概括出哲學都有“果生因,各因經自然與社會優勝劣汰提高選擇,而適度重生轉變為新因主導階段;因生果,多果經社會與自然適者生存延續選擇,而適時由因轉為以果主導階段等”基本迴圈程式限度連結過程,這即是“前辯析原因,後驗證結果;因果對照又重生新因果等”的因果或陰陽辯證法過程。而以老子哲學認為”多因果辯證法前後相連而成大道規律,故叫道生一,一即陰陽辯證法,也即為:道生命運,運有辯證法理規定的三個程式限度連結過程。此說已在《解密老子道法》一書中提出,朋友們多不以為然,編輯說“還沒得到證實”,故在此再次提出,願專家、學者,小編與有興趣者共同體驗研討與鑑審,因現在還沒有“社會科技成果鑑審機構”,只有如此了。
-
4 # 嗨Frank
不是沒落,而是死了!
哲學的危機在上世紀就己出現,至今沒有開闢出新的道路。
首先是物件的消失。以科學為例,科學至始至終都有明確的物件,即自然。哲學三大傳統主題即上帝、心靈、世界紛別替代或消解,如果一門學科失去了其他學科不可取代的獨特的研究物件,那麼他也沒必有獨立存活下去了。庫恩曾提出用“正規化轉換”來避免這場危機,但至今還在尋找方向。那我們來看看這場危機是怎樣發生的。
哲學曾經歷了三次危機。第一次是古希臘自然哲學在公元前五世紀時遭到智者的相對主義、懷疑論者的挑戰。危機之後,出現了古代哲學最為輝煌的時期,柏拉圖及亞里士多德出現化解了危機。此後在羅馬時期出現了倫理化危機被新興的基督教所改變。而後進入了慢長的經院哲學時期。文藝復興推翻了經院哲學,這是第三次危機。而後進入到現代哲學時代。
從哲學史來看,現代哲學的危機有與前幾次危機相同的兩個特徵:哲學在實踐上失去了意識形態和文化領域的主導地位,在理論上步入相對主義的誤區。失去了“第一科學”“科學之科學”的地位之後,只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一個普通專業。
從共時性來看,世紀之交時,物理學、數學及哲學這三門主要理論學科都發生了危機,所不同的是,前二者不同程度地克服了危機,而二十世紀的西方哲學卻一直沒能擺脫危機的陰影,它面臨的是失去自身研發物件的危機,比前兩者更嚴重。
20世紀西方哲學發展的階段性大致與哲學物件和領域的更新是一致的。即二戰之前“哲學革命”階段在邏輯、語言、數學和相互關係中開闢新的領域,二戰後的哲學把社會生活及與之相關的語言交流作為關注焦點。70年代以來的哲學在文化領域進行了新的探索。但上述努力都遇到了難以逾越的困難,都未擺脫危機的困境。
從整體上來看,哲學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我們把哲學與宗教與科學相比較,就會發現它居於兩者之間的位置,而又不能取代兩者。如果我們把科學定義成自然的研究主體,就不難得出科學的一致標準。哲學的誕生是人類對自然與自身合理的解釋。哲學理性輔佐了科學的誕生,科學的快速發展,對世界的描述有了精準的解釋,又自成體系而遠離哲學。對“人的終極關懷”因科學的誕生使哲學的“上帝”消解而歸於宗教。科學的科學被現實無情崩碎。而以科學哲學而試圖進入社會領域,用自然哲學的必然性以圖用科學哲學來洞悉歷史把握未來,卻廣受詬病。因為“人”的自由天性,“我們不能送走一個上帝又迎來另一個上帝”。
哲學死了!卻仍然活著。理性的理性反覆在關注著人的命運,“我們從那裡來?”“為什麼到了這裡?”“前面是什麼?”這樣的主題或沉默、或傍觀、在適當的時候,總會以理性的名義拯救己死了的哲學。
(注:本文部分摘至北大版《現代西方哲學新編》敬請諒解!)
-
5 # 豈萌哲學工作室
有限相對的東西才有衰落,哲學的物件是無限絕對的東西。永恆的東西怎麼會衰落?因為永恆的東西需要有限相對的東西來表象和顯現。一旦我們把這些特定的表象誤以為是永恆的東西,我們就會以為永恆的東西也隨著它的表象的衰落而衰落了。
所以我們的思維必須有牢牢抓住永恆東西的能力,練就一雙慧眼,能在此表象衰落後在彼表象中洞察到永恆東西的能力。某個時代時代精神會以哲學的形態出現,比如古希臘和諸子百家。某個時代又會以詩歌文學的形態出現,比如唐朝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某個時代又會以英雄創業的形態出現,無論是開國英雄還是經濟創業。所謂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說法,其實就是眼光侷限於某個特定形態,固守於某個特定認知模式的觀點。天下大道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怎麼還會為特定的崖山明朝而存亡呢?又何況是哲學。
-
6 # 味論天竺
西方的哲學發展得好好的,談什麼死了><
現代西哲,從來都沒有停止發展。但是確實和之前那種純思辨性的哲學有很大差別,而是越來越進行學科交叉。比如更多地和科學,比如神經科學、天體物理之類的相聯絡。比如說宗教哲學,或者更確切一些,有關於宗教學的哲學,提出者可能不再是專業的哲學家,而是有一些政治家、社會學家、宗教人士,從更多的視角和立場切入哲學性的思考。
西方大學中所有的人文學科,上來都要學一年方法論。所謂的方法論,說白了就是學西哲。比如說學宗教的,從柏拉圖到阿多諾、德里達、黑格爾、什麼的都要讀……哪怕和自己的專業領域不怎麼相關,也會作為長期的思維訓練來進行。
我們總是說一些一些學科“衰落”,但實際上,所謂的衰落可能只是一種轉化,以另一種方式呈現。相比之下,我倒覺得中哲挺值得擔心,前些日子的世界哲學大會,可是鬧了不少笑話…….
回覆列表
加繆寫過一則關於哲學的札記,大概意思是說,從前的哲學家做了很多的思考,因為他們不閱讀。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和具體事物的連線如此密切。但印刷術改變了一切。人們讀得多想得少。我們沒有哲學,只有評論。這就是吉爾松所說的,研究哲學的哲學家時代已經被研究哲學家的哲學教授時代所取代。這是一種既謙卑又無奈的態度。而如果有個思想家,在他的書裡一開頭就寫道:“讓我們從事物的本源開始探討。”引來的也許是一陣訕笑。這種情況已經嚴重到今天出版的哲學書,不引經據典、沒有任何名言和批註的,就沒有人會把它當真。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哲學,尤其是西方哲學是在沒落。因為現在的哲學不是生活方式,不是愛智慧,不是思考的方式,甚至不是提問的方式,現在的哲學只是一門學科,一門聊哲學歷史,給各種哲學家做註腳的大學課程。現在的哲學家也在發明概念,但是他們對概念的理解就是把哲學變成一門外行人普通人都看不懂的哲學黑話。他們發明了這種行話進行交流和寫作,所以你看那些哲學家說的話,寫的論文和著作基本都是沒人讀懂。充其量是評職稱用,然後迅速被人遺忘。
西方哲學的沒落還體現在,哲學與生命體驗越來越遠。齊奧朗寫過一則《告別哲學》,其中提到說 哲學工作沒有生命力,它只稱得上可敬而已。人當上哲學家總非出於自願,因為這是一種沒有命運的職業,只是在用一些龐大的思想填塞一些中性而空洞的時刻,而這些時刻卻必然有悖於《舊約》、巴赫和莎士比亞。思想可曾寫出過一頁東西,達到過約伯的哀鳴、麥克白的恐懼或一曲和聲的高度?宇宙無須討論,只能表達。而哲學卻無法表達宇宙。真正的問題,只會在看遍了或用盡了哲學之後才能開始,只會在一本厚厚的著述的最後一章畫上了最後一個句號,以標示哲人在未知世介面前已宣佈退位之後才會開始,而我們的每時每刻卻都紮根在未知之中,我們不得不跟它搏鬥,因為它天生就比我們每日的麵包要更為直接、更為重要。
我們總喜歡引用馬克思的名言,哲學工作是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這句話是個謊言,哲學無法改變世界,哲學甚至連解釋世界都不太可能,古希臘哲學提出的方式充其量是想象世界是什麼樣的。哲學是那些愛思考的人類積累的對宇宙和世界的經驗。而現在的哲學呢,甚至連經驗都越來越遠。哲學墮落的原因就在於,創造了越來越多的概念來解釋上一些概念,在這種解釋中偏離了經驗和生命的軌道,變成了實體。哲學變成了語言哲學的討論,而語言哲學提供的經驗只是我們對那些晦澀的不通的概念的理解。換句話說,西方哲學的沒落就在於它創造了一個遠離人群和日常生活的世界,這個世界與我們現實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