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阿路
6
回覆列表
  • 1 # 野史故事

    王莽幼年生活坎坷,因為父兄先後去世,所以是叔父們養大的他。青年後,他是當世楷模。家族中先後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時,王莽依然堅持清貧,服侍母親及寡嫂,尤其是對哥哥的兒子,更是管教嚴厲。這個王家的另類38歲時成為大司馬,步上人生的坦途。

    誰能想到,這個王家人會親手終結大漢?

    漢成帝去世,漢哀帝即位。新的外戚上臺,後宮也不再是王家的天下。王莽卸職隱居於他的封國新都,而這時他的二兒子王獲偏偏不省事,殺死了家奴,如果不嚴加處置的話,恐怕會引起連鎖反應。因此,王莽逼迫王獲自殺,他也因此得到了世人的好評。

    天災人禍一齊襲來,在天災不斷的情況下,王莽率領官民獻出土地住宅救民於水火,為他們建了大量住宅,讓他們過上了暫時穩定的生活。深得民心。

    皇帝又換成了漢平帝,在不斷地處理政務中,王莽與平帝的舅舅衛氏之間就有了爭鬥。王莽的兒子王宇反對自己父親排斥衛氏,私自與衛氏通訊,並和自己的老師表哥一起製造怪異事件來恐嚇王莽,讓他還政於衛氏。事發後,王莽把王宇送入大牢,逼他服毒,將衛氏全部屠滅。至於因此案牽連的人有幾百人,內中有漢元帝之妹,紅陽侯等,全國轟動。

    王莽對待他哥哥的兒子,是很嚴格,但是這個侄子王光並不爭氣,他跟執金吾竇況勾結,讓他代自己殺人,竇況抓了那人之後,就要把那人斬首。王莽知道後,大怒,責備王光,最後王光母子同時自殺,竇況也被處決。

    王莽連殺子侄,被人認為是故意用骨肉的鮮血顯示公正。但是事實上我們都清楚,從來說的“王子犯法,也庶民同罪”真正有多少王子與庶民同罪了?不要說王子,就是芝麻綠豆大的官,就會想方設法去庇佑,更別提高高在上的君王了。只有錯的百姓,沒有錯的親王!王獲殺死家奴,王宇干政,王光意圖害死平民百姓,哪一個不是犯了罪?我們希望他如何做?是保全王家人,讓他人枉死,還是讓他懲治真兇?公正從來都是稀缺的東西,而王莽無論他是懷著怎麼樣的目的,展現出來的都是最可貴的品質,而這,正是古代最缺少的東西!

    可是,正當無數人對王莽歌功頌德,佩服的五體投地的時候,王莽卻做出了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篡漢自立!他親手毀掉了多年來苦心豎立的道德模範形象,在埋葬西漢王朝的同時,也毀掉了一生清譽。

  • 2 # 求之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永之弟。中國歷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也稱建興帝或新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

    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其人為官初期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視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選,被看作是"周公再世"。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佈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從而樹立自己的威信,鞏固自己的統治而採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但王莽的改制不僅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終於導致了赤眉、綠林為主的農民大起義,新朝遂告滅亡。

    王莽是一位在歷史上備受爭議的人物。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是篡位的“鉅奸”。但近代帝制結束之後,王莽被很多史學家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社會改革家”。認為他是一個有遠見而無私的社會改革者。胡適認為他是1900年前的社會主義皇帝。

    王莽改制的失敗,固然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但他性情狂躁、輕於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實際,剛愎自用、所用非人,這些性格特徵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個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領導班子,因此改革註定要失敗。

  • 3 # 歷史來揭示

    在中國歷史上,王莽的評價普遍不高,一般都認為他只是一位“偽君子”,眾口一辭的千古罪人。如二十四史之一的《漢書》就把王莽列作“逆臣”一類,可見一斑。而後世評價也大抵是受到了後漢時代史家所影響。事實上王莽本身是篡漢而取得帝位,而同時也是漢朝宗室所滅,從漢朝政權來看,王莽被視作“逆臣賊子”,並不奇怪。而他在取得帝位前的種種行徑,更被視為王莽作為“逆臣賊子”的理據,如他殺了漢平帝而立了孺子嬰為皇帝。

    近人胡適開始為王莽平反:“王莽是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他認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國有、均產、廢奴三個 大政 策,“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還沒有公平的論定。他的貴本家王安石雖受一時的唾罵,卻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卻是一個 大政 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遠在王安石之上……可憐這樣一個勤勤懇懇,生性‘不能無為’,要‘均眾庶,抑併兼’的人,到末了竟死在斬臺上,……竟沒有人替他說一句公平的話。”

    但從另一角度看,王莽也是書生式政治家。王莽登位後推行之新政,大抵都是為了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如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以王田製為名恢復井田制,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都是不停回覆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可是古今風俗不同,環境各異,源於古制的新法,未必一切都合時合宜。而這些新政都是違反了歷史規律,所以推行失敗,自屬歷史必然。所以這個角度看,王莽是一個事事復古,脫離現實的政治家,就正如史家錢穆所言:“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種書生的政治。”

  • 4 # 方士的知識樂園

    簡單來說,就是個臺灣小馬哥這種。

    在臺下時,可以沽名釣譽顯得各種高大上。

    上了臺,就是個廢物禍害。

  • 5 # 儒客非儒客

    王是一個最複雜、最典型、最爭議的矛盾體:一個道德模範同時又是一個逆臣貳子;一個權力運作高手同時又是一個失敗的政客;一個充滿理想主義的改革者同時又是食古不化的腐儒。

  • 6 # 讀史坊

    首先,王莽是一個會隱忍的人。他雖然是王氏家族的人,但他的父親死的早,他沒有機會像其他王氏子第那樣奢侈浪費,不過,他會隱忍。他的叔叔王鳳是大將軍,王鳳生病期間,王莽衣不解帶地伺候,每次的藥都要嘗過,不燙了才遞給叔叔。這讓王鳳很感動,把自己名下的封地分了一部分給王莽。這樣,王莽封了侯。

    王莽很關心周圍的人。有一次,他聽說後將軍朱子元沒有兒子,就花錢買了一個屁股大的女人送給朱將軍,因為他聽說屁股大的女人會生兒子。關心人關心到人家炕頭上了。這隱忍,夠可以的。不過,王莽的隱忍換來的,是人們對他的尊重和敬重。

    其次,王莽是一個幼稚的人。昆陽之戰中,不但找了個巨無霸將軍,還把大象、獅子等大型動物也帶到戰場,想讓這些巨型動物發揮超人的力量,戰勝對方。可是,讓他想不到的是,自然天氣的大風、大雨、大雷、大雹子把這些動物嚇壞了,不但沒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踩死了很多王莽計程車兵,真是適得其反。

    風雨飄搖的新朝眼看就不行了,王莽想不出別的辦法,就去郊外哭天。他想用上古哭天的方式告訴天神,他需要幫助。他自己哭天還不算,還讓老百姓也去,凡是去哭天的,不但有免費的粥飯,還能做官。這樣的好事哪找去?人們紛紛去哭天。

    最後,王莽是一個穿越者,從春秋穿越到西漢。他篡位,其實更多的是為了他的人生理想。他的理想是建立像上古一樣的大同社會,大概就是人人有飯吃,個個有衣穿的樣子。這在西漢末年風雨飄搖的時代,簡直就是神仙一般的想象啊。可是,想象畢竟是想象,他的所作所為並不符合當時的社會,簡直就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因此,他的改制是復古的改制,註定了失敗。

  • 7 # 美的熱泵

    ◆王莽,這個人說起來很複雜,篡位之前在朝廷內外那可是道德楷模!直到公元八年,透過各種手段逼迫孺子嬰禪讓。對,是“禪讓”。篡位以後,改國號為新,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就是這些改革當時的人看起來匪夷所思,而現代人去看又覺得特別熟悉。

    ◆俗話說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進入現代以後,有些觀察家終於打破沉默,刺破歷史的黑幕,出來為王莽喊冤!學者胡適在其《王莽》和再《再說王莽》的兩篇文章中,宣稱王莽是1900年前的一個社會主義者,受了1900年的冤枉,早就應該替他伸冤平反。

    ◆關於王莽,很多人都知道他是短命王朝新朝的開國皇帝亡國之君,很多人將視為穿越者,更有人稱他為中國第一位社會主義者。而在其失敗後,他更是成了典型的蔻,被人們罵了千年。

    ◆王莽憑藉得天獨厚的外戚條件,輕鬆的爬到政治頂峰掌握了政權。由於王莽幼年孤貧和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使他認識到當時政治問題的癥結所在,所以他就推出了託古改制的變革政策。主要是針對土地兼併,奴隸盛行,商人資本發達三個層次社會主題進行的,因而獲得了中小地主的支援。

    ◆將土地收歸國有、均產、廢奴有沒有很熟悉?這不是我們熟悉的社會主義嗎?在當時的封建制度下是不切實際的,但是王莽是穿越人士,免不了帶有理想英雄主義。雖然失敗了,但是敬王莽是條漢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的酒場禮數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