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孔乙己亂彈
-
2 # 大河塗塗
因為復放導彈的任務驅逐艦和潛艇都能完成,所以就不需要航母來完成了。。航母的造價很貴,之所以要花那麼多錢來造航母,是因為航母能完成別的艦艇完成不了制的事情,就是起降飛機,爭奪海面和沿海陸地的制空權。驅逐艦能起飛飛機麼?潛艇能起飛飛機麼?都不能,所以航母不裝導彈,百專門起飛飛機。如果要裝導彈,飛機就必須少裝。飛行甲板下方是機庫,飛機平時是裝在機庫裡的,快起飛的時候才透過升度降機升到甲板上。如果按你說的做成發射平臺,那就不能有機庫了,飛機攜帶數量大大折扣。洲際導彈在陸地上也能發射的,幹嘛要用艦隊開到對方國家門口發射?一般艦隊發射的導彈最多的是巡航導彈,比如著名的戰斧式,知但是戰斧式是需要戰機來導航的。戰機確定了目標的GPS座標,導彈才知道要打什麼。。。沒有航母沒有制空權,道導彈的使用效率都會大大折扣。
-
3 # 鷹鴿分析
航母和導彈的結合體有個專業術語叫載機巡洋艦,是航母發展歷程中前蘇聯人的一種探索,但最終還是走上了以艦載機為主體的現代航母發展總格局,洲際彈道導彈既然已經在核潛艇上找到用武之地,核潛艇的隱蔽性遠比航母要高得多的多,那麼從務實的角度來分析,航母結合洲際彈道導彈有多大的意義呢?
二戰末期,以原子彈為代表的核武器出現後,如何有效的投送這種大殺器就成為各國研究探索的一個核心方向。在當時的環境下,飛機就成了最合適的載體,人類歷史上唯一一次使用核武器就是透過B-29轟炸機來實現的。曾經一度將發展重心放到了轟炸機上,但由於與原子彈前後面世的導彈技術逐步成熟,洲際彈道導彈的出現最終讓核動力轟炸機和高空高速轟炸機(比如美國的XB-70)胎死腹中,隨後就基本形成了當前的由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空基戰略轟炸機和海基戰略核潛艇組成的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
航母從誕生以來其基本的作戰編成就是以艦載機為核心展開的,從早期的水上飛機發展到現在專用的艦載機,基本上延續了這條發展主線。前邊我們提到了蘇聯的載機巡洋艦,所謂的載機巡洋艦通俗點講就是在巡洋艦的基礎上增加一定數量的艦載機,從而獲得一定的航空作戰能力,故而引申出一種外形像航母,內在配置卻介於航母與武庫艦之間的一種艦型。這種艦艇主要搭載了比較全面的防空、反艦、反潛等導彈系統,比較有代表性的艦型有俄羅斯的基輔級載機巡洋艦。
從上述我們就可以看出,蘇聯航母發展道路上發展的四型航母,其總體的發展由第一代的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到第二代基輔級典型的載機巡洋艦,再到第三代庫茲涅佐夫級歲保留了大量的武備,但同時正式將艦載機納入到作戰體系核心位置,最後只停留在圖紙階段的新一代航母在設計上基本與美國現代航母類似。也就是說,前蘇聯在航母發展上繞了一圈最終還是迴歸到當前的發展態勢中,其此前搭載的艦載導彈射程最遠的也不過700多公里的專職反艦導彈。
在蘇聯之後,現代航母發展的趨勢基本明朗,在沒有國家去可以的整合過多的導彈系統到航母上,而是將航母主要經歷集中到發展艦載機上,以艦載機為核心的航母打擊體系基本成型。在這種發展背景之下,提出將洲際導彈整合到航母上,是一個很愚蠢的選項,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核潛艇相比航母更加隱蔽,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核反擊力量。航母和核潛艇本質上的區別是前者主要在水面作戰,後者潛行在水下,這一本質區別直接導致的結果是,核潛艇的隱蔽性是航母的幾十倍。發現一艘水面航行的航母,現有空天偵察手段都以獲取到,偵測航母的手段極為豐富,但是偵測核潛艇手段比較單一,只有聲吶系統。現代戰略核潛艇的噪聲水平已經發展到110分貝,俄羅斯最新的北風之神甚至達到108分貝,而航母就不用說了,其出航一個浩浩蕩蕩的航母編隊擺在那裡,不發現也難。
第二點,想要實現洲際導彈上艦,一個幾萬噸的武庫艦就綽綽有餘,航母的體型太大了。想要在水面艦艇上搭載洲際導彈,其實很簡單,只要艦體的縱向空間能夠容納下其龐大的體型就可以了,在艦型的選擇上,現在巡洋艦、驅逐艦的艦體相比航母更有優勢,核武庫艦沒必要用航母那麼龐大的直通式甲板,體型太大反而容易暴露。現在導彈垂直髮射技術已經成熟,只不過是增大一個發射井尺寸的問題,核潛艇上已經實現了,艦上也沒有太大的問題。
第三點,作戰功能單一化。航母本身透過艦載機實現了制空、制海和對陸打擊作戰功能的整合,這也是其被認為是當前最強海戰武器的核心原因。一旦將航母與洲際彈道導彈結合後,整個航母的作戰性質將發生顛覆性的轉變,這就帶來一個比較直接的問題是,一個由數艘護航艦艇組成的浩浩蕩蕩的航母編隊卻只能遂行核打擊任務,作戰功能被大幅度削減,如果不是準備打一場核戰爭的話,著實沒有多大必要;另外,打核戰爭航母編隊防護在嚴密,也抵不過有核國家無差別的核覆蓋打擊,幾枚核導彈就可以終結航母編隊的存在,如此有何意義可言?
最後一點,航母海上機動性完全喪失,價效比太低。航母編隊以其超高的機動性在海戰武器中而著稱,當其與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的洲際導彈相結合後,其機動性就顯得去足輕重了,在距離敵軍幾千公里甚至上萬公里之外就可以發射導彈,果真如此那還建造航母幹什麼,直接徵用民船改裝發射不就行了,要知道建造一艘航母的代價比建造一艘大噸位商船的代價要大得多得多,在價效比上也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
4 # 謝金澎
航空母艦的名字已經說明了它的用途,航空母艦本身並不是用來發射導彈作為武器平臺的,而是作為海上航空部隊的浮動起降、維護平臺使用。
如果要裝洲際導彈作為武器平臺使用,何須造那麼大一個笨重玩意?行動遲緩又沒有隱蔽性而且很容易成為被攻擊的活靶子。
完全可以多造核潛艇,隱蔽性好,航程遠,速度快。關鍵是價錢還比航母便宜。
所以,那些嚷嚷為什麼不在航空母艦上裝洲際導彈的人屬於軍盲,完全不知道航母艦隊的用途、配置和分工。
實際上,航母戰鬥群是一個海軍作戰體系,而航空母艦擔負的是海上航空兵在海上的浮動起降平臺的作用。它雖然自身不攜帶武器,但卻是整個航母艦隊的核心。
因為它搭載的各種型別戰鬥機,不但能夠保護航母艦隊的領空,還可以以海制陸,有效延伸戰略打擊能力。而且保護了各型艦船的領空安全,使之不會遭受到敵方突如其來的空中突襲。
而且在軍力配置上,形成了海空天電四維一體的預警、防護、進攻打擊能力,收到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如果把航空母艦用來裝洲際導彈,勢必犧牲戰機使用空間,那麼,在海上浮動這麼大一個活靶子,還不如多造幾艘戰列艦或者核潛艇,實用性更大一些。
-
5 # 狼煙火燎
在航母上安裝大型導彈的其實就只有蘇聯人,而且蘇聯也將航母定義為“載機巡洋艦”,不過當年蘇聯航母的主要對手是美國航母戰鬥群,因此上面配備的導彈也是P500、P700這種重型遠端超音速反艦導彈,是用來反航母的。
至於彈道導彈壓根就沒有必要,因為這種導彈基本只能打固定的目標,安裝到水面艦艇上會限制軍艦的作戰靈活性,而且彈道導彈的體積很大,有這個空間還不如多裝幾枚射程遠、精度更高、且低空突防的巡航導彈來得實在。
至於航母上洲際導彈?這不是瞎胡鬧嗎?航母本身就是要開到敵方前沿去作戰,最好就距離敵方海岸線400~600公里的距離,這個距離裝上洲際導彈有什麼用?反而洲際導彈內的燃料和核彈還給航母帶來很大的風險,一旦被敵人的魚雷、導彈擊中導致核彈爆炸,這艘航母必然變成核棺材了。
目前五常國家的做法都是將洲際導彈放在戰略核潛艇裡面,為了保障安全,五常國家都在自家領海選擇最安全的海域打造堡壘區,讓這些戰略核潛艇平時都呆在這個海上堡壘執行戰備值班任務,利用大洋的掩護,這樣戰略核潛艇即使在核戰爭情況下也能保障85%的生存機率甚至更高,這是像陸基、海基核彈無法達到的。
撇開洲際導彈,即使是中短程彈道導彈,水面艦艇也基本不會裝備,彈道導彈相比巡航導彈的缺點很多,首先就是體積過大,相同射程的導彈體積上比巡航導彈大太多了,比如東風21系列導彈與比之戰斧2500公里的射程略低,但是體積上可就明顯差別太大了,軍艦的內部體積都是寸土寸金,因此基本沒人考慮將彈道導彈搬到軍艦上去;第二精度上差很多,巡航導彈的精度大多在10米以內的精確打擊,彈道導彈的精度一般都在30米以上;第三相容性差,比如通用垂髮系統可以實現防空、反潛、反艦、巡航導彈等相容,但是以彈道導彈的個頭來說,不但浪費空間,而且也基本做不到相容的可能。
因為這些各種缺點,彈道導彈上艦並不太合適,各國更願意選擇體積更小、精度更早、應用更靈活的巡航導彈,而且射程方面也更遠。
-
6 # 廢柴新視野
洲際導彈的發射平臺可以安裝在航母上,但是根本沒有必要!首先,洲際導彈是幹嗎用的?射程能超過8000公里才叫洲際彈道導彈,而現在的世界上現存的洲際導彈,大多數都能突破一萬公里,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到南半球澳洲的最近距離僅有11000多公里,也就是說,把洲際導彈架在自己家裡,射程就足夠打到別人家了。
那麼再把洲際導彈安裝到航空母艦上,不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麼?美國的民兵3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在世界範圍內並不是多麼強悍,但是其射程已經可以達到1.3萬公里,俄羅斯的“撒旦”更是有超過1.6萬公里的射程,有這個射程根本不需要在航母上假設發射平臺,因為洲際導彈本身的射程就足夠遠了。
其次,航空母艦的最大作用是什麼?不就是為了供艦載機起飛和降落嘛,航母本身基本不存在戰鬥力,為的是給戰機提供遠洋作戰能力,一支航母戰鬥群才能夠提供完美的打擊能力,在航母上安裝洲際導彈的發射平臺,除了要佔據大部分的空間之外,還要考慮其產生的危險,洲際導彈在航母上如何儲存?遇到敵方的飽和打擊,將成為一顆定時炸彈。
最後,航空母艦主要是為了提升遠洋作戰能力,而且使用的一般都是常規武器配備,“洲際導彈”一般是在極端情況下才會使用,航母的作用就是保證軍隊即使在遠離國土的地方,依然有強大的作戰能力,為戰機和人員提供後勤保障和火力支援,並不是因為技術條件達不到,才不在航母上安裝洲際導彈的。
-
7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不用空間寶貴的航母發射洲際導彈是因為有更專業化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彈道導彈核潛艇是最可靠的核威懾手段。這些水下戰艦將在第一次打擊中倖存下來並進行報復,這是為了防止敵人使用其武器。這些可怕的水下巨人隱藏在海洋中,不惜一切代價避免被發現,並且時刻準備著可能需要它們的時刻。
彈道導彈核潛艇隱蔽性比航母強的多,生命力更強,而航母只能搭載幾枚洲際導彈,效率和經濟性遠不如核潛艇。 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世界上只有四個國家擁有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兩個超級大國,蘇聯和美國,加上英國和法國。1987年,中國成為第五個設計和建造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國家。就在幾年前,又有一個國家加入了這個俱樂部——印度,它擁有了自己的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殲敵者級。
美國海軍目前服役著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艦隊,由14艘18800噸組成俄亥俄級核動力彈道導彈核潛艇。法國和英國各服役四艘核潛艇,法國的屬於14300噸級凱旋級,英國的15900噸前衛級。所有美國、法國和英國的彈道導彈潛艇都是核動力的,是每個國家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的潛艇。
美國俄亥俄級和英華人前衛級船隻都攜帶三叉戟二型導彈,兩者分別有24枚潛射彈道導和16枚潛射彈道導彈。每枚三叉戟二型運載8至12個多彈頭分導彈頭,射程可達12000公里。法華人凱旋級攜帶16枚M51導彈;每枚M51運載10個分導彈頭,航程可達10000公里。
-
8 # 貓魚飛上天
有什麼樣的作戰需求,決定了設計生產什麼樣的武器。航母在現代戰爭中一般用於距離敵人500-1000公里時的作戰,利用艦載戰鬥機及戰鬥群內的各型導彈攻擊敵人。而洲際導彈一般射程8000公里以上,用於遠距離作戰。航母如果和洲際導彈結合,基本相當於在大炮上綁個火尖槍,並非最合適的搭配。不過,我認為雖然航母不會搭載洲際導彈,但或許未來隨著艦載戰鬥機和無人機作戰半徑的擴大,航母或者戰鬥群內軍艦有可能搭載中近程彈道導彈,先來一波導彈打,再來一波戰鬥機打。
-
9 # 科沁雜談
多謝邀請,在航母上安裝洲際導彈是很沒有必要的,從蘇聯的航母建造經驗來看,航母安裝過多導彈是錯誤的做法。目前世界上能建造航母的國家少之又少,也僅僅是中國、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日本以及印度等9個國家可以建造航母。這些國家目前都不會在航母上安裝洲際彈道導彈。
在美蘇爭霸時期,因為美蘇發展戰略的不同,美蘇之間建造航母的用途和目的都是不相同的。美國重視艦載戰鬥機的打擊能力,而蘇聯重視武庫艦的建設,重視重火力以及反艦能力,不重視航母戰鬥群的建設。因此,蘇聯的航母一開始建設的是直升機反潛航母,其後的基輔級航母其實也就是載機重型巡洋艦,8枚重型遠端“玄武岩”反艦導彈,其射程達到了550公里,SA-N-3“高腳杯”防空導彈96枚,40枚SA-N-4近程防空導彈,還有一些反潛魚雷和導彈,使得飛行甲板只能搭載12架雅克-38短距/垂直起降戰機,以及20多架直升機,完全發揮不了航母的艦載機打擊能力。
到了庫茲涅佐夫級航母的時候,總算才採用了全通型甲板以及艦艏滑躍起飛甲板,但依舊未能放棄其武庫艦的思維,還是安裝了12枚3K-45“花崗岩”重型反艦導彈,射程550公里,4座6單元裝SA-N-9垂直髮射系統,備彈192枚,依然夢想著獵殺敵方的大型艦艇,事實證明是多此一舉,航母把護航驅逐艦的活給幹了,航母變成了孤膽英雄,但嚴重影響力其做戰力。
而美國、法國以及英國走的是依靠艦載機的路線,經過實際檢驗最後證明美國走的航母路線是最正確的,美國在航母使用上成了領頭羊。從蘇聯建造的航母,到俄羅斯接手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使用來看,其建造使用完全成了雞肋,艦載機使用也不太好,反艦導彈以及防空導彈一點用處也沒有。
那麼再來看航母安裝洲際彈道導彈,一般海軍安裝洲際彈道導彈的都是在核潛艇上,攜帶的都是核彈頭,利用核潛艇的隱蔽性對敵國發起突然核襲擊,是用來進行二次核反擊的利器。如果安裝在航母上,那這艘航母安裝的核彈頭就失去了隱蔽性,沒有了洲際彈道導彈需要的生存能力,也就不具備二次核反擊的戰略威懾,也就失去部署的意義。
航母的作用就是艦載戰鬥機的起降平臺,起飛的艦載機可以執行對敵方的空中目標、地面目標、以及海上、海下目標進行打擊,起飛的艦載機越多,起降頻率越大,對敵方的空中、地面、海上海下目標的打擊力越強。而洲際彈道導彈除了佔據航母重要的位置影響艦載機的起降外,半點用處也沒有,既不能使用,還得好好的進行維護和保養。
正因為這些因素,印度在2004年1月購買俄羅斯的基輔級“戈爾什科夫”號航母的時候,就要求俄羅斯進行了整修和改裝,拆除航母上的武器設施,裝設滑跳式甲板,增加飛行甲板,最終在2013年11月16日交付給印度改名為“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連印度都知道要拆除航母武器,增加飛行甲板,增加艦載戰鬥機數量,可見航母安裝洲際彈道導彈這件事沒有哪一個國家願意去做的。
目前,中、美、俄、法、英國等五常擁有戰略洲際導彈的國家,在發展航母問題上都不會去安裝洲際彈道導彈;而義大利、西班牙、日本三國不僅沒有洲際彈道導彈,同樣也不會在航母上安裝洲際彈道導彈;印度就更不可能了!
-
10 # 薩沙
原因如下:
第一,航母的作用是爭奪制海權。
航母不是戰略核潛艇,它的軍事作用是爭取制海權。
航母戰鬥群主要是依靠艦載機,獲取數百公里內海域的控制權,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航母沒有必要什麼能力都具備,它不是太空戰艦。
第二,洲際導彈有很多發射平臺。
現有的平臺如下:
導彈發射井:這是一種地下發射裝置,對敵人的襲擊具有一定的防禦力,並且可以保護導彈不受到天候的影響,維修上也比較容易。
潛艇:當今絕大多數潛射彈道導彈都是洲際彈道導彈;
重型卡車:俄羅斯戰略火箭軍裝備的RT-2UTTH“白楊”-M和中國火箭軍裝備的東風-31/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使用這一種發射方式,作為發射平臺的移動發射車可以難以察覺地在各種地形上轉移與發射。
鐵路機車:使用鐵路平臺的導彈如俄羅斯的РТ-23УТТХ «Молодец»,這種導彈北約命名為SS-24“手術刀”(Scalpel)。
因為洲際導彈主要是搭載核武器,只是用於威懾,所以這些平臺已經足夠用了,不需要航母來堅固。
另外,美國還有戰略轟炸機,可以實現洲際轟炸任務,甚至不需要洲際導彈。
第三,航母也沒有裝備洲際導彈的空間。
航母看起來很大,其實就作戰來說它並不大。
即便是美國的重型航母,其實已經堆砌了大量的武器、裝置,不可能有空間安裝巨型洲際導彈。
退一步說,即便能夠安裝,也不過區區幾枚而已,起不到什麼實際的作用,還不如多造1艘戰略核潛艇。
實際上不要說洲際導彈,基輔級航母本來是裝備大量反艦導彈的,而蘇聯後續航母就取消了這些導彈,因為滅有意義。
回覆列表
在航空母艦安裝導彈武器系統曾經出現過!
前蘇聯時期作戰思想指導下、前蘇聯軍工設計出了許多“新、奇、特”的武器裝備,第一、二代航母就是講究“大而全”……而失去的武器裝備的專業性和實用性。前蘇聯時期的第一、二代航母的經典之作之一“戈爾什科夫”號航母、就是典型代表。
此類艦裝備了反潛導彈、遠端反艦導彈、防空導彈系統以及艦載機起降甲板。
前蘇聯時期錯誤指導下將航母設計的“高大全”、恨不能把所有的武器都裝備到航母上、結果,在航母有限空間內各類武器擁擠不堪、一艘航母沒有了重點作戰效能和優勢……
(航母的戰鬥力體現在各型別艦載機)。
可以說是航母世界裡的“另類”~有點不倫不類。
(前蘇聯時期的“高大全”式的航母設計)(同時期的美國海軍航母)
一直到第三代1143·5型“庫茲涅佐夫”級航母出現、拆除了一大堆與航母無關的武器裝備、前蘇聯/俄羅斯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航空母艦。
(“瓦良格”–庫茲涅佐夫級的二號艦採用滑躍式甲板)(中國海軍全面改造升級後的“瓦良格”號……今天中國海軍的“遼寧艦”)
術業有專攻、各司其職武器裝備作戰效能和特點才能發揮最大的威力。(印度海軍購買的前蘇聯的“戈爾什科夫”經歷改裝也是拆除了前甲板的各型別導彈、騰出寶貴的甲板空間面積、用於搭載更多的艦載機)
航母戰鬥群……航母的作用在於搭載各型別作戰飛機、航母搭載的各型別作戰飛機越多其戰鬥力越強,這是現代海軍對航母的作用的共同認識。
航母的安全和戰鬥力交給艦載機、“清道夫”潛艇、“帶刀護衛”護衛艦和驅逐艦。
航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海上移動機場的角色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