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烏雲出岫

    這把劍的製作十分精美: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4.6釐米,劍首外翻卷作圓箍形,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圓箍最細的地方猶如一根頭髮絲;劍格下面鑲有藍色玻璃,後面鑲有綠松石,即便在黑暗中也散發出幽幽藍光;劍身還縱橫交錯著神秘美麗的黑色菱形花紋。靠近劍格的劍身處有兩行鳥篆銘文,共八個字,非常完好。

    越王勾踐青銅劍,寒光逼人,堅韌而鋒利,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鑄劍工匠的高超技藝。它為何如此鋒利?又為何能千年不鏽?

    1、1977年,中央決定拍攝一部名為《古劍》的科教片,以反映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在拍攝中,當年第一次用越王勾踐劍劃紙,竟然一次就劃破了二十幾層紙,可見該劍至今仍鋒利無比。

    攝製組決定將越王勾踐青銅劍送到復旦大學作科學檢測。科學家們利用質子X熒光非真空分析技術,對越王勾踐青銅劍進行無損傷的測定與研究後,發現了越王勾踐青銅劍的配方成分。

    資料顯示,這把寶劍的青銅合金主要是由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的。十分重要的是,越王勾踐劍的劍脊含銅較多,這就使得劍的韌性好,不易折斷;而劍刃部含錫量高,不但增加了寶劍的硬度,也使得寶劍異常鋒利。雖然是同一把寶劍,可是劍的不同部位卻有著不同金屬配比,這要求金屬器物在鑄造的過程中,必須分兩次澆鑄才能使器物複合成一體,專業術語稱之為“複合金屬工藝”,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已經掌握了這項技術,實在令人驚歎。

    複合劍的脊部含銅較多,因此呈現出黃色;刃部含錫較多,因此泛出白色。在Sunny下,劍脊和劍刃閃爍著不同的兩種光芒,有一種攝人心魄的魅力,也被稱為“兩色劍”。

    2、法華人曾提出一個大膽假說——中國古代青銅器上,存在著神秘的今人尚不知曉的人工外鍍技術,比如經過硫化處理,正是這個技術,使得青銅器的器表產生了覆蓋層,它異常堅硬而且絕不生鏽。

    3、湖北省博物館研究員後德俊認為,越王勾踐劍出土時並不是絕對沒有生鏽,只是其鏽蝕的程度十分輕微,人們難以看出。而出土幾十年來,該劍的表面已經不如出土時明亮,說明在目前這樣好的保管條件下,鏽蝕的程序也是難以絕對阻止的。

    之所以越王勾踐劍出土時鏽蝕的程度十分輕微,後德俊認為主要是由墓地的保管條件決定的。作為青銅劍的主要成分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在日常條件下一般不容易發生鏽蝕,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鏽的原因之一。由於望山一號楚墓密封性非常好,因此青銅器更不容易生鏽。

    作為對比,後德俊提出,出土於湖北大冶銅綠山古代開採銅礦石的礦井內的大銅斧,是一件古代勞動人民實用的採礦工具。由於出土於古代礦井淤泥中,出土時表面仍然泛有青銅的光澤,鏽蝕程度也較輕微。而與越王勾踐劍時代相近、製造工藝也相近的吳王夫差矛,1983年出土於江陵馬山楚墓,由於該墓的儲存情況不好,夫差矛出土時不僅矛柄幾乎全部腐爛,其青銅表面也佈滿了綠色的鏽層。這從正反兩方面說明,越王勾踐劍不鏽的原因主要是儲存環境使然,並非是經過特殊工藝處理。

    總結起來有這幾點原因:

    1、工藝:複合金屬工藝,劍的各個部位成分不同,有不同的作用。

    2、外華人所說的“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不為人知的技術。

    3、墓地保管條件,墓密閉性好。

  • 2 # 南憶先森

    湖北省博物館、省考古所研究員後德俊撰文認為,該劍出土時並不是絕對沒有生鏽,只是其鏽蝕的程度十分輕微,人們難以看出。其次,出土至今還不足40年,該劍的表面已經不如出土時明亮,說明在目前這樣好的保管條件下,鏽蝕的程序也是難以絕對阻止的。

    越王勾踐劍主要成分為銅,出土的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劍完全隔絕氧氣是其不鏽的主要原因。 所以“越王勾踐劍”並不是千年不鏽,而是因為它所處的環境導致的,劍身因為隔絕了氧氣所以使得它不鏽的。

    越王勾踐劍,屬青銅劍,製作精美。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 4.6釐米,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佈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劍身修長,有中脊,兩從刃鋒利,前鋒曲弧內凹。莖上兩道凸箍,圓首飾同心圓紋。

  • 3 # 歸蕶133864163

    是真的,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鏽。

  • 4 # 女人就要悅己美

      越王勾踐劍出土時鏽蝕的程度十分輕微,後德俊認為主要是由墓地的保管條件決定的。作為青銅劍的主要成分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在日常條件下一般不容易發生鏽蝕,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鏽的原因之一。由於望山一號楚墓密封性非常好,因此青銅器更不容易生鏽。

      

      越王勾踐劍 資料圖

      千年寶劍仍寒氣逼人

      上世紀60年代前期,湖北省江陵地區連續兩年遭遇了乾旱。政府決定從荊門漳河修一條水渠,引水灌溉那一帶的部分農田。

      1965年歲末,挖渠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然而,當水渠延伸到紀南城西北7公里處時,人們發現這裡的土層看上去有些與眾不同,這裡土質疏鬆,好像曾經被挖動過。

      江陵地區位於長江中游古云夢澤畔,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很多專家認為,春秋戰國時,這裡曾是楚國都城郢的所在地。這一帶素以古墓眾多著稱,那麼,這不一樣的土層下面,是不是也藏著古墓呢?

      考古專家們聞訊趕來,並在現場成立了工作小組。經過仔細勘測,專家們發現這裡的地下果然有古代墓穴,並且不止一座,初步估計大約有50多座。就這樣,灌溉工程的挖掘,被一次不期而遇的考古發掘代替了。專家們把這一片古墓群稱為望山楚墓。

      幾天後,當發掘工作進行到望山一號楚墓時,這裡就已經出土了近400件隨葬器物,有青銅禮器、漆木竹器和玉石等。從這些出土冥器的數量和質量判斷,專家認為望山一號楚墓的主人,很可能是楚威王或楚懷王前期的貴族。

      1965年12月的一個傍晚,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將墓主人的內棺開啟,人們赫然發現,在內棺屍首骨架的左側,有一把裝在漆木劍鞘內的青銅劍。

      剛從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分配到湖北省博物館工作不久的陳振裕後來回憶說:“我將這些文物取出放到發掘工作的臨時庫房裡。當時,我並不知道這些經我親手取出的文物中,竟然有後來被稱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

      第二天上午,保管員在考古發掘工地上對取出的文物進行清洗,以便分類保管。當保管員將寶劍從劍鞘中小心翼翼抽出的時候,在場的人都吃了一驚。這把剛剛出土的寶劍劍身幾乎看不見鏽跡,歷經千年仍然寒氣逼人,完好如新。有莽撞的好事者伸手去拿劍,不料手指碰到劍刃上,竟劃出了一道口子,鮮血立刻流了出來。

      這把劍的製作十分精美: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4.6釐米,劍首外翻卷作圓箍形,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圓箍最細的地方猶如一根頭髮絲;劍格下面鑲有藍色玻璃,後面鑲有綠松石,即便在黑暗中也散發出幽幽藍光;劍身還縱橫交錯著神秘美麗的黑色菱形花紋。靠近劍格的劍身處有兩行鳥篆銘文,共八個字,非常完好。

      越王劍為什麼會在楚國

      然而,地處長江下游的越國國君勾踐之劍,何以在地處長江中游的楚國墓葬之中出土呢?

      其實,考古學家們早已發現,吳越之劍的出土地很少是在古代吳國和越國的領地範圍內,反倒是多見於河南、湖北、安徽、山西等地。湖北和安徽曾經一度是楚國的地盤,而山西則是晉國的天下。

      春秋時期的華夏大地,群雄爭霸,吳越兩國都屬於勢力比較弱小的國家,只能依靠與強國的結盟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

      出於對楚國的共同敵對關係,吳國和晉國結成了聯盟;而利用越國對於吳國的恐懼和敵視,楚國也拉來越國與之結盟。

      專家們認為,吳越寶劍多在他國出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吳晉、越楚聯盟的出現。這些寶劍中,一部分應該是兩國互相示好時的饋贈品,另外一部分則應該是戰爭中的戰利品。

      那麼,具體到望山一號楚墓中的這把越王勾踐劍,到底是饋贈品,還是戰利品?

      兩種可能性都有,專家們也是各執一詞。

      有人認為,望山一號楚墓的墓主人邵固應該是邵滑(也即淖滑)。邵滑是楚懷王時的大貴族,也是楚國一位幹練的外交家。據史料記載,楚懷王時,邵滑曾經被委派到越國,大搞離間活動,激化內部矛盾,誘使越國內亂,從而使得楚懷王趁機滅掉了越國。由於邵滑是滅越的大功臣,楚懷王可能就把從越國繳獲回來的越王勾踐劍作為戰利品賞賜給了邵滑。

      還有人認為,墓主人邵固和史書記載的邵滑完全沒有關係。邵固生前的社會地位只相當於大夫這一級,並不屬於大貴族,可是由於他是楚悼王的曾孫,出土的竹簡中還記載他常“出入侍王”,說明他與楚王的關係非常密切。根據史書和出土竹簡所記,楚越之間的關係自越王允常時期開始就很親密,楚昭王還曾經娶越王勾踐的女兒為妃,因此越王勾踐這把珍貴的青銅佩劍,應該是作為女兒出嫁時的陪嫁流入楚國的。邵固死時還很年輕,楚王為了表彰他的忠心侍候而把名貴的越王勾踐劍作為賞賜,邵固死後用它來陪葬,也是很有可能的。

      在沒有確切文字記載的情況下,所有這些都只能是猜測了。

      古劍何以千年不鏽

      越王勾踐青銅劍,寒光逼人,堅韌而鋒利,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鑄劍工匠的高超技藝。它為何如此鋒利?又為何能千年不鏽?這一直是人們十分感興趣的問題。

      20世紀70年代以前,由於科學發展水平等原因,人們不可能對越王勾踐劍進行取樣測定。1977年,為迎接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中央決定拍攝一部名為《古劍》的科教片,以反映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在拍攝中,當年第一次用越王勾踐劍劃紙,竟然一次就劃破了二十幾層紙,可見該劍至今仍鋒利無比。

      那麼,它是如何鑄造與防鏽的?為了解開這個謎底,經時任湖北省委書記陳丕顯批准,攝製組決定將越王勾踐青銅劍送到復旦大學作科學檢測。科學家們利用質子X熒光非真空分析技術,對越王勾踐青銅劍進行無損傷的測定與研究後,發現了越王勾踐青銅劍的配方成分。

      資料顯示,這把寶劍的青銅合金主要是由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的。十分重要的是,越王勾踐劍的劍脊含銅較多,這就使得劍的韌性好,不易折斷;而劍刃部含錫量高,不但增加了寶劍的硬度,也使得寶劍異常鋒利。雖然是同一把寶劍,可是劍的不同部位卻有著不同金屬配比,這要求金屬器物在鑄造的過程中,必須分兩次澆鑄才能使器物複合成一體,專業術語稱之為“複合金屬工藝”,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已經掌握了這項技術,實在令人驚歎。

      複合劍的脊部含銅較多,因此呈現出黃色;刃部含錫較多,因此泛出白色。在Sunny下,劍脊和劍刃閃爍著不同的兩種光芒,有一種攝人心魄的魅力,也被稱為“兩色劍”。

      至於越王勾踐劍為何歷經兩千多年還不生鏽,法華人曾提出一個大膽假說——中國古代青銅器上,存在著神秘的今人尚不知曉的人工外鍍技術,比如經過硫化處理,正是這個技術,使得青銅器的器表產生了覆蓋層,它異常堅硬而且絕不生鏽。

      也有人提出了看似更為理性的說法。湖北省博物館研究員後德俊認為,越王勾踐劍出土時並不是絕對沒有生鏽,只是其鏽蝕的程度十分輕微,人們難以看出。而出土幾十年來,該劍的表面已經不如出土時明亮,說明在目前這樣好的保管條件下,鏽蝕的程序也是難以絕對阻止的。

      之所以越王勾踐劍出土時鏽蝕的程度十分輕微,後德俊認為主要是由墓地的保管條件決定的。作為青銅劍的主要成分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在日常條件下一般不容易發生鏽蝕,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鏽的原因之一。由於望山一號楚墓密封性非常好,因此青銅器更不容易生鏽。

      作為對比,後德俊提出,出土於湖北大冶銅綠山古代開採銅礦石的礦井內的大銅斧,是一件古代勞動人民實用的採礦工具。由於出土於古代礦井淤泥中,出土時表面仍然泛有青銅的光澤,鏽蝕程度也較輕微。而與越王勾踐劍時代相近、製造工藝也相近的吳王夫差矛,1983年出土於江陵馬山楚墓,由於該墓的儲存情況不好,夫差矛出土時不僅矛柄幾乎全部腐爛,其青銅表面也佈滿了綠色的鏽層。這從正反兩方面說明,越王勾踐劍不鏽的原因主要是儲存環境使然,並非是經過特殊工藝處理。

  • 5 # 我的2022

    為什麼才短短40年就有鏽跡了而且還是放在了相對較為密閉的玻璃罩內!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你們所看到的應該不是真傢伙!

  • 6 # MR影視

    越王勾踐劍確實是千年不鏽

    此劍鑄於春秋時期,歷經2400多年,出土時仍然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據說在發掘過程中,一名開採隊員拿劍時一不留神就將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試其鋒芒,稍一用力,輕易就將16層白紙劃破。

    此劍劍通高55.7釐米,寬4.6釐米,柄長8.4釐米,重875克,極其鋒利。因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而得名。(考古專家有核實的)至於它為什麼千年不鏽,出土時連紋飾都清晰可辨,我們看看它的材料就知道了。此劍雖為青銅劍,但劍身上鍍了一層含鉻的金屬。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鏽。

    相傳“越王勾踐劍”是越王勾踐請鑄劍名師經歷數年精心鑄造出來的。據《吳越春秋》和《越絕書》記載,越王勾踐曾特請龍泉寶劍鑄劍師歐冶子鑄造了五把名貴的寶劍。其劍名分別為湛廬、純鈞、勝邪、魚腸、巨闕,都是削鐵如泥的稀世寶劍。據稱,後來越被吳打敗,勾踐曾把湛廬、勝邪、魚腸三劍獻給吳王闔閭求和,但因吳王無道,其中湛廬寶劍“自行而去”,到了楚國。為此,吳楚之間還曾大動干戈,爆發過一場戰爭。此劍雖歷經數千年,但劍身沒有鏽跡,花紋光亮如新,劍鋒閃爍寒光,依舊鋒利無比,實為曠世罕見之奇物
  • 7 # 成語大全

    越王勾踐劍的含銅量約為80%-83%、含錫量約為16%-17%,另外還有少量的鉛和鐵,可能是原料中含的雜質。作為青銅劍的主要成分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在日常條件下一般不容易發生鏽蝕,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鏽的原因之一。在古代墓葬中,它發生鏽蝕的途徑一般說來有這樣幾條:在潮溼的條件下,有空氣或氧氣存在時,發生鏽蝕,生成銅鹽;在潮溼的條件下與貴重金屬(如金、銀等)接觸,產生電化學腐蝕;與硫或含有硫的物質接觸,生成銅的硫化物等。 再來看看越王勾踐劍所處的外部環境:該劍1965年冬出土於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內棺中,位於墓主人的左側,出土時插在髹漆的木質劍鞘內。這座墓葬深埋在數米的地下,一槨兩棺,層層相套,槨室四周用一種質地細密的白色黏土、考古學界稱之為白膏泥的填塞,其下部採用的還是經過人工淘洗過的白膏泥,緻密性更好。加上墓坑上部經過夯實的填土等原因,使該墓的墓室幾乎成了一個密閉的空間,這麼多的密封層基本上隔絕了墓室與外界之間的空氣交換。現代科學告訴我們:在完全隔絕氧氣的條件下,即使在中性或微酸性的水中,鋼鐵都不會生鏽的。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鏽的原因之二。 望山一號楚墓處在現代荊州附近的漳河二乾渠上,地下水位較高,該墓的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酸鹼性不大,基本上為中性,這從該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木器儲存情況較好而得到證實。地下水浸泡後,墓室內空氣的含量更少。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鏽的原因之三。 此外,還有三點證據可以證明,越王勾踐劍的不鏽之謎完全是它所處的環境條件所致。 第一,越王勾踐劍出土時不是絕對的沒有生鏽,只是其鏽蝕的程度十分輕微,人們難以看出。該劍出土後一直放在囊盒中妥善保管,但是,出土至今還不足40年,該劍的表面已經不如出土時明亮了,說明在目前這樣好的保管條件下,鏽蝕的程序也是難以絕對阻止的。 第二,與越王勾踐劍同時出土的還有三件青銅劍,這三件青銅劍都放在該墓棺外的槨室內,相對說來它們所處環境的密封程度不如越王勾踐劍,但是它們的鏽蝕程度也較輕微,甚至與越王勾踐劍完全相同。例如,出土於該墓頭箱(考古術語,指墓主人頭部所對的槨室)、編號為T109的青銅劍,素面無花紋,出土時“刃薄而鋒利,保持著耀目的光澤”(考古發掘報告語);出土於該墓邊箱(考古術語,指墓主人身旁所對的槨室)、編號為B127的青銅劍,形制與越王勾踐劍相近,“整個劍身的兩側均滿飾黑色的菱形花紋,非常優美。儲存也很完好,刃薄而鋒利,可與越王勾踐劍媲美。”(考古發掘報告語)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內、被稱為“銅斧之王”的大銅斧,出土於湖北大冶銅綠山古代開採銅礦石的礦井內,表面佈滿了與刃部垂直的劃痕,是一件古代勞動人民實用的採礦工具。由於出土於古代礦井淤泥中,出土時表面仍然泛有青銅的光澤,鏽蝕程度也較輕微。 第三,與越王勾踐劍時代相近、製造工藝也相近的吳王夫差矛,1983年出土於江陵馬山楚墓,由於該墓的儲存情況不好,棺木等大都已經腐爛,夫差矛出土時不僅矛柄幾乎全部腐爛,其青銅表面也都佈滿了綠色的鏽層。後德俊研究員說,他曾親手保護處理過這件珍貴文物,其鏽蝕情況與同時期的其它出土青銅器基本相同。 以上所述均已說明,越王勾踐劍的不鏽之謎完全是它所處的環境條件所致,而不是其它。

  • 8 # 猴子軍師

    越王勾踐劍是1965年12月在湖北省荊州江陵縣境內,紀山西麓和八嶺山東麓一帶望山楚墓群中的一號楚墓中發現的。譚維四是當時主持發掘工作的考古隊隊長,當年就是他親手把越王勾踐劍從墓地裡捧出來的。據譚維四回憶,當時他們在墓主棺內人骨架的左側,發現了一柄裝在黑色漆木劍盒內,配有劍鞘的青銅劍。剛開始他們並未覺得青銅劍有什麼特別之處,可是當考古人員將青銅劍從劍鞘中抽出來的那一瞬間,所有人都驚呆了,這把青銅劍製作極其精美,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4.6釐米,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佈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

    藍色玻璃

    ,背面鑲有綠松石。更為奇特的是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後,劍身依然閃爍著炫目的青光,寒氣逼人,不見一絲鏽跡。當現場有人伸手去拿劍,手指剛一碰到劍刃,殷紅的鮮血頓時流了出來,可見劍的鋒利程度。根據墓內的竹簡考證,墓主人應為邵固,系楚威王或楚懷王前期的大貴族,那麼他是否就是擁有這把曠世寶劍的幸運兒呢?很多出土的古劍都選擇了在劍格也就是劍身和劍柄之間的橢圓部分鍥刻劍主人的名字,這把神秘的

    青銅寶劍

    會不會也遵循這個傳統呢?果不其然,就在靠近劍格的地方,考古人員發現了兩行鳥篆銘文,共8個字,這種古文字,史稱“鳥蟲文”,是篆書的變體。

    勾踐是春秋末期越國的君主,公元前496年至前465年在位。公元前495年吳越交戰,越國兵敗,退往會稽山。勾踐採用范蠡的計策,向吳稱臣。勾踐歸國後,臥薪嚐膽,時時不忘滅吳雪恥。他任用范蠡、文種等人,改革內政,休養生息。後來勾踐利用夫差北上爭霸、國內空虛之機,一舉攻入吳國並殺死了吳太子。勾踐二十四年,吳都被圍3年後城破,夫差自殺。越王勾踐因“臥薪嚐膽”聞名天下。

    俗話說“物以人名”,越王勾踐的名氣讓人們格外關注跟他有關的人和物。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考古工作者在墓主人身體的左手邊,發現一柄裝在黑色漆木箱鞘內的名貴青銅劍,劍身一面近格處刻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專家透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

    這把劍全長為55.6釐米,其中劍身長45.6釐米,劍寬5釐米。劍身滿飾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柄以絲線纏縛,劍首向外形翻卷作圓箍,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劍與劍鞘吻合得十分緊密,拔劍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無鏽蝕,刃薄鋒利。試之以紙,20餘層一劃而破。

    這一發現勾起了人們的好奇心,一把劍為何埋藏2000多年,依然不鏽,鋒利無比,這到底是怎樣一個寶物?這些謎團吸引了大量文物工作者、民間工藝大師等苦心鑽研,試圖揭開蘊藏在千年古劍身上的那些鮮為人知的秘密。

    1977年12月上海復旦大學靜電加速器實驗室裡的有關專家對越王勾踐劍進行的科學測定。測定結果顯示越王勾踐劍的主要成份是青銅和錫,還含有少量的鉛、鐵、鎳和硫等,劍身的黑色菱形花紋是經過硫化處理的,劍刃精磨技藝水平可同現在精密磨床生產的產品相媲美,充分顯示了當時越國鑄劍工匠的高超的技藝。

    針對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鏽的謎團,湖北省博物館、省考古所研究員後德俊撰文給出了這樣的答案:首先,越王勾踐劍主要成分為銅,出土的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劍完全隔絕氧氣是其不鏽的主要原因。

    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在日常條件下一般不容易發生鏽蝕,另外,還有研究發現,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鉻是一種極耐腐蝕的稀有金屬,地球岩石中含鉻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而且鉻還是一種耐高溫的金屬,它的溶點大約在4000℃。這也是它千年不腐的一個原因。

    其次,劍在棺內,墓室深埋在數米的地下,一槨兩棺,層層相套,槨室四周用白膏泥填塞,密不透風,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空間內,劍生鏽的機率就更小了。另外與越王勾踐劍同時出土的還有三件青銅劍,這三件青銅劍放在棺外的槨室內,相對來說,它們所處環境的密閉程度不如越王勾踐劍,但它們的鏽蝕程度也比較輕微,這都是因整體的密閉環境所賜。

    最後,該墓處在現代荊州附近的漳河二乾渠上,地下水位較高,該墓的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過,但地下水酸鹼性不大,基本上為中性,這從該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木器儲存情況較好而得到證實。地下水浸泡後,墓室內空氣的含量更少。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鏽的原因之三。

    越王勾踐劍因其主人身份以及千年不鏽聞名於世,同時劍身精美的雕刻也顯示了古代鑄劍工匠們精湛的工藝水平。就是這把在科技落後的古代工匠們鑄造的寶劍放到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湖北荊州市郢都青銅藝術研究所副所長許光國耗盡14年心血才仿製成功,足見這把寶劍珍貴至極,乃稀世奇寶。

  • 9 # 左旋藤

    古代人做事比現在的人認真,沒有理論上的指導,能發明這個,得經過多少次的實驗啊!還有得幾代人艱苦地摸索!應該抗腐蝕的能力夠強,否則,也留不到現在。

  • 10 # 這邊風景獨好26

    劍永恆要遵守一點,把它認做一種生命,生命永恆,有生命的劍會呼吸,會新陳代謝,會傳承,就像人類一樣在地球上繁衍數百萬年依然欣欣向榮

  • 11 # 沉浸在幸福快樂中

    在西安歷史博物館看到一把,表面還是有一點鏽蝕,鑄劍工藝是古代人手工製作,還不能做到精準,劍體內有鉻,應該是合金,所以抗氧化,流傳久,這也說明中華民族使用合金歷史悠久,古代先人們探索精神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

  • 12 # 潛水三天

    鏽與不鏽是相對而言的。嚴格的說,所謂鏽是金屬的氧化物,因不同金屬氧化物物理性質不同,各種金屬鏽蝕的表現也就不同。鐵鏽疏鬆多孔,因而不能阻止內部金屬繼續與空氣水分接觸,所以鐵鏽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厚,直至鏽蝕完。而鋁鋅等金屬氧化物緻密附著牢固,就能阻止內部繼續接觸氧氣,所以除了表面薄薄一層氧化物,其內部不會繼續生鏽,外面的這層薄薄的氧化物保護膜就是鋁或者鋅的鏽。所以,沒有絕對不生鏽的金屬,只是生鏽的表現不一樣而已。

  • 13 # robbena

    挖掘後的四十年時間,應該比成劍到埋葬的時間還要長吧。再加上埋葬後基本上做到了相對密封和缺氧的環境。金屬的腐蝕進度被大大減緩,何況青銅類的生鏽會主動形成氧化保護膜,阻礙氧化進度。理論上真正的防鏽只有100純度的金屬可以,只是無法實現。古代鍛造技術的精髓不在防鏽上。

  • 14 # 洋叔觀大同

    我相信是真的。

    寶劍這種東西由手工打造,工序繁多,對材料的要求極高,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的工藝品,但是現在工廠大規模生產的模式是以利益至上的,總之簡配再簡配,爭取降低成本,完全無法生產出這種精細產品。所以我們普通老百姓一般見不到這種東西,以至於“千年不鏽”對於我們是無法想象的。

  • 15 # 緋村映像

    這把劍完全體現了當時古人的金屬鍛造技術,完美的劍身,合理的結構,讓人驚歎不已,尤其是劍柄上鐫刻的幾個字,更是耀我中華國威,劍柄刻的是:Made in China.

  • 16 # 我是王牌講解員

    這個問題其實包含了兩個小問題:一,為什麼越王勾踐劍很鋒利?二,為什麼越王勾踐劍沒有生鏽?

    越王勾踐劍很鋒利是因為越國乃至鄰近吳國的鑄劍技術很高,許多人聽過干將莫邪的故事,就不細說了。

    儲存千年沒有鏽蝕,首先是埋藏環境比較好。越王勾踐劍並非出土在古代越國地界,而是出土於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可能是楚人滅越的戰利品。楚地地下水位高,墓葬多長期泡在泥水裡,隔絕氧氣,利於防腐。望山一號墓本身隔氧措施也比較好,填土中使用了大量青膏泥,所以銅劍沒法氧化,也就談不上鏽蝕了。

    其次,劍身表面有含硫層,多多少少起到了抗氧化作用,至於是不是古人故意為之,至今尚無定論。

    簡言之,本身鋒利,加上儲存條件良好,保證了出土後繼續鋒利~

  • 17 # 睿智山丘Z

    勾踐是春秋時的人物,距今近三千年了,那時中國的冶煉科技水平之高難以置信,但有文物證據越王勾踐劍為代表,千年不鏽,鋒利如初。日本侵華是上個世紀,小時我見過鄰居家有一把日本指揮刀,鏽的不成樣了。

  • 18 # 麻將館15

    青銅劍千年不生鏽是因為它的劍身有一層可隔絕氧的氧化膜,就像秦皇陵出土的青銅劍一樣,這層氧化膜就是氧化鉻。很有可能在青銅劍鑄造出來,加工最後一步放入含金屬鉻的汞齊中輕輕磨擦,均勻上好汞齊,400度烘烤除汞,可以得到一層很薄的鉻膜。只要膜不破可以幾千年不鏽。

  • 19 # 吠日

    這把劍一直是把名星劍,倍受世人關注,最早收藏在荊州博物館後進入湖北博物館。此劍工藝複雜凝結著古代工匠的智慧。神秘的劍柄同心圓紋理如車床加工,現已經解迷:是用梳形圓規刻劃模具所得。韌性和硬度兼備也解迷:用兩種合金材料兩次定向澆濤劍脊和劍腹而成。關鍵的問題是何以千年不鏽? 專家研究此劍發現劍身鍍了一層膜,隔絕空氣避免了金屬氧化。這層膜是一層非金屬的晶體物質一直困擾多年。產生了各種爭論和猜測。 如今我所知道的訊息是一一越王勾踐劍已全面破解,且複製成功,那形成那黑色菱形花紋的膜實為一種釉,據說很簡單。我能確定的是把劍沒進某種植物的葉子(好像很常見)炶火即成。

  • 20 # A股那些事

    越王勾踐劍主要成分為銅,出土的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劍完全隔絕氧氣是其不鏽的主要原因。 所以“越王勾踐劍”並不是千年不鏽,而是因為它所處的環境導致的,劍身因為隔絕了氧氣所以使得它不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的落寞的神情、頹廢的聲音、小小的挫折會讓你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