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細雨紛飛吧

    看到這個問題,我都想笑。其實我也有這樣的經歷。每當我衝孩子咆哮時,孩子怯生生的說我:後孃。

    我孩子從一開始上學時,寫作業就磨磨蹭蹭,看著他拿筆就是不寫,今天又完不成作業了,那一刻心崩潰了,忍不住大吼,哪怕此刻讓我挨幾刀,孩子能寫學會了都行。孩子是自己身上的肉,愛他是天性,看他不成器,心碎一地,整個世界都變得黑暗了。心裡知道這樣做不好,但還是忍不住打他,責罵他。

  • 2 # 音音老師說

    看來這位同學是親身體會、深有感悟:)。我面前立刻浮現了一個親媽變“後媽”的形象,焦躁、抓狂、憤怒,大吼大叫。這是當媽的對孩子“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使然,所謂關心則亂,因為輔導的是自己孩子,所以就附帶了很多個人的期望和情緒,一旦面對出錯、粗心、笨拙、遲鈍的孩子,很容易失望透頂、爆發情緒。情緒後面是隱藏的情感,其實也是愛和親情的特殊體現。

    一方面,做孩子的,還是要體諒下做媽的心情,擺出知錯就改、發憤圖強的態度,化解做媽的焦慮情緒。

    另一方面,作為母親,應該學點心理學,去調整自己的態度和行為。生活中常見的一個現象,就是我們對待陌生人往往很客氣、很有親和力,而對待親近的人卻無禮貌、脾氣大、缺乏耐心。心理學上,有種“自我防禦機制”的心理作用機制,當我們面對陌生的“外人”,我們會關注自我形象、會自動防禦和“外人”之間的關係破壞,所以就下意識的表現出友好的一面;而當我們面對熟悉的“家人”,心理防禦機制自動關閉,形成一種“我再怎麼發脾氣,家人都會包容”的心理暗示,就卸下“面具”,任由情緒宣洩,那怕這種情緒破壞了親人之間的關係。所以,作為母親,需要意識到對孩子的缺少耐心,是一種不良心理,更需要認識到對孩子的心理造成的傷害,然後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和態度。

    最後補充一句話,"不能因為是無意的,就去傷害別人,何況這個別人還是自己最愛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最科學的自學吉他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