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臺美大小事
-
2 # 伸手說拜拜
臺灣呢,小破島,我待了1年多了,臺北、臺南、高雄、花蓮、臺東我都去過,電子支付很少,陸客旅遊景點個別地方有微信、支付寶付款。用line支付比這兩方式多點。但也屬於十中無一的水平。還有,提問人說臺灣信用卡支付體系發達,那簡直就是不負責任的胡說八道!我可以這麼說,我待這這麼久60%以上的店面只收現金!也就是大點的超市和旅館以及誠品還有,你去路邊餐館,很多裝修還不錯的餐館,都沒有!很不方便!
-
3 # 智付支付
天天吐槽大陸貧窮落後的臺灣,移動支付究竟有多落後?
中國的第三方支付體系,在支付寶、微信、智付等移動支付應用的推動下,獲得了彎道超車的機會。中國的第三方支付從網上的網際網路支付擴張到線下的智慧POS收單,形成了一整條支付產業鏈。由於這條產業鏈成本比傳統的刷卡支付低得多,使得其迅速成為國內最主要的支付工具。
相反,在臺灣,最主流的支付方式不是信用卡,不是儲蓄卡,也不是移動支付,而是現金。那麼,在移動支付大潮席捲世界的時候,臺灣的支付方式為什麼依舊那麼落後?
三個瞬間告訴你,臺灣人的移動支付有多落後?
超市購物
頂好超市和全聯福利中心是臺灣最常見的超市。按照一般的邏輯,這兩家超市應該是能夠方便地使用各種支付工具的,而現實卻恰好相反。當臺灣人在超市購買了一堆零食果蔬準備結賬時,付款時卻發現只能用現金或者刷卡。當顧客因為沒錢而準備刷中華郵政儲蓄卡時,卻被告知只能刷中國信託卡。在號稱信用卡比內地發達的臺灣,連全聯這類大型的超市卻只收一家銀行的銀行卡,更別提私人或者小型店面了。
生活習慣
經歷完高速發展後的臺灣,很多生活習慣已經固化。由於日Pchome,部落格來,奇摩等便利商店在服務上已無所不包,導致臺灣人幾乎一切的線上線下購物行為都習慣使用現金甚至悠遊卡貨到付款解決,他們已經失去了使用移動支付的動力;臺灣的小販和店家早已習慣了收現金。很多臺灣小販與店家的心算速度很快,擠滿顧客的店內,他們可以瞬間算出價格並找零,而刷卡則會慢很多,由於刷卡而耽誤其他顧客結賬往往會被其他人賞白眼。
法律法規
在臺灣,第三方支付其實是非法的。臺灣的銀行業比較強勢,這些既得利益者不想把移動支付業務這塊“蛋糕”讓給網際網路金融科技公司。為了阻擾第三方支付的發展,部分立法委員一直千方百計阻止第三方支付相關法案上臺。這樣導致的結果是,臺灣的金融和電子商務解決方案很守舊,臺灣的央行很久沒有對《支付及清算系統》相關法律法規作更新了,而大學宿舍樓裡面竟然還有打存摺的機器。
臺灣移動支付落後的根源究竟是什麼?
在臺灣,企業與企業之間大額交易的主流的支付工具為票據,而老百姓吃喝玩樂一類的小額交易則一般以現金為主,票據和現金佔比在70%-80%之間,然後才是各種卡和電子票據。
根據萬事達卡調查,臺灣人最熟悉的創新電子支付產品,以“信用卡”居首,使用比例高達100%,其次為使用比例69%的移動支付電子錢包、使用比例60%的預付費卡、使用比例42%的感應式電子錢包與使用比例34%的感應式信用卡。
而在線上支付的各種疑慮中,臺灣人最擔心的是身份盜用,比例為42%,一旦發生交易安全問題時,44%會選擇直接“棄卡”,棄卡率為大中華區冠軍,認為商家應該負責任的佔41%。
這種對於移動支付等線上支付方式的疑慮是基於法律對於詐騙的縱容。從上圖可以看到,臺灣刑法對於詐騙罪和準詐騙罪的處罰很輕。試想一下,一個每天詐騙電話源源不斷的地方,每個人都恨不得把錢藏到鞋裡去的地方,民眾怎麼安心把錢交給第三方支付平臺呢?
可以說,正是臺灣民眾對於自身信用體系的不信任,抑制了移動支付工具等先進便捷的支付方式的發展。更進一步說,這也側面說明了臺灣信用卡技術落後,因為只有在技術落後的情況下,信用卡等虛擬支付方式才會如此依賴個人信用度。而缺乏信用度的電子支付技術,根本無法抵禦低信用人鑽空子。銀行為了最大限度防範風險,只能犧牲其支付工具的便利性了。
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正是因為臺灣人沒有這個發展移動支付的土壤,所以他們是瞧不上移動支付,更對發展迅速的大陸移動支付感到驚訝,甚至還鬧出了“臺灣同胞來大陸第一次用手機支付買飲料興奮不已!”的笑話。
回覆列表
臺灣手機 支付流行嗎?
簡單的回答是:如果與大陸相比,不流行。
大陸習慣稱為手機支付,在臺灣比較正確的說法是:行動支付。
另一種是感應支付,最有名的是 Apple pay 以及2017推出的Android Pay, Line Pay Samsung Pay,只要手摸著手機 Home 鍵,或是戴著 iWatch,靠近機器感應就能付款,而不用開著 APP ,也不用刷 QR Code,甚至手機沒網路也能完成交易。
臺灣用得最多的還是悠遊卡、一卡通這一類的卡,這一類是預先儲值,然後從餘額去扣除,當然,也有銀行推出悠遊卡與銀行帳號繫結,餘額不夠,直接從銀行里扣除。這種卡還可以直接感應手機去租 Ubike、搭公車、搭捷運,但手機基本上要支援 NFC的功能。
臺灣由於對金融管制非常嚴格與保守,所以,一直對於開放第三方支付、行動支付等等的動作都非常慢,所以,即使支付寶、微信支付都已經在臺灣超過兩年了,但這兩項支付服務,都只有來臺灣的大陸人士可以使用,即使是有支付寶、微信支付帳號的臺灣人,在臺灣還是不能享用這兩個服務的。
臺灣由於信用卡的使用普及率非常高,在加上悠遊卡這一類的小額付款方便,所以對於行動支付的需求一直不是非常強勁,這或許也是臺灣的手機支付到2017年還不能全面火起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