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投資官方

    當前,各種高科技不斷應用於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無論是傳統金融,還是網際網路金融,都將面臨高科技帶來的技術革新的機遇,同時,也意味著一旦在這場攻守戰中失敗,則很可能被市場淘汰出局。

      “人臉識別”和“大資料”是近幾年在網際網路金融中運用最廣泛的兩種方式之一。谷歌、蘋果、百度等國內外知名企業,以及以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眾可貸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金融企業都在加速佈局“人臉識別”和“大資料”。這兩項技術到底有何奇妙之處?它們在加速行業發展的同時,又帶給投資人哪些不一樣的投資體驗?

      A

      模式創新

      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突飛猛進

      近年來,特別是2013年以來,隨著人們對網際網路技術在向金融領域滲透過程中體現出的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降低金融交易過程中的資訊不對稱程度和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等優勢的認識的深入,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的模式內容也不斷地得到創新和豐富。這些模式內容上的創新和豐富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大方面:一是在銀行開展網路借貸業務方面;二是在第三方支付方面;三是在P2P網路借貸方面。

      2008年以來,中國的網路銀行、第三方支付及P2P網路借貸等網際網路金融模式的交易規模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壯大。其中,網路銀行的交易額由2008年的285.4萬億元迅速增加到了2014年的1549萬億元;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額也由2009年的3萬億元快速增長到了23萬億元左右,期間雖由於市場漸趨飽和,增速有所下降,但也達到了18.6%以上;P2P網路借貸的交易額則由1.5億元快速增長到了3292億元,期間增速甚至均達到了200%左右。

      然而,2013年餘額寶的上線將大眾的眼光真正投向網際網路金融,隨後,多家網際網路公司開始研發金融產品,P2P行業也順勢迅猛發展。

      可以說,當下網際網路的發展和資訊爆炸已經將我們推入了以雲計算和大資料為新特徵的資訊社會,大資料已經不再只是研究實驗室的研究課題,它們已經衝擊著社會,並對商業實踐產生顛覆性地影響。金融業作為傳統行業之一,也感受到了“地震”,曾有機構表示,金融機構若不能倚靠大資料向網際網路進軍,很有可能就會面臨被淘汰的危險。

      B

      重構商業

      “大資料”引導行業質的飛躍

      對於金融行業來講,大資料的出現與廣泛應用讓其看到了行業新的曙光。大資料不僅可以幫助金融機構從外部海量資料的礦藏中找到有業務價值的資訊,從捕捉客戶心理特性、意見傾向,直至全面瞭解客戶。更深層次的,大資料的應用可以預測客戶行為,最終到規範社會行為,不斷提升資料分析的價值。在業內看來,在未來十年,大資料技術引發商業創新,資料重構商業。

      近年來,網際網路金融迅速崛起,成為推進中國金融生態變革的重要力量。然而,以P2P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金融突飛猛進發展的同時,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行業現象相伴而生。

      今年7月18日,華人民銀行等十部委聯合釋出的《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網際網路金融的監管思路。這也意味著,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洗牌必將加速,自律、監管、投資者教育等多方下手探索解決行業發展規範問題以及路徑的時代已經來臨。與此同時,隨著上市公司、銀行、國資系等機構的介入,行業的隱形門檻被抬高,對資金、技術和風控水平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業內機構表示,網際網路金融的核心是普惠金融,特徵是小額分散。小額分散的特徵使使用者開發和稽核成本過高,借款人成本居高不下,客觀上阻礙了平臺的擴張。因此,如何降低借款業務的風控成本和提升效率以及精準識別借款人的真實身份、防範欺詐成為整個網際網路金融發展需解決的首要問題。基於此,一些走在技術前沿的網際網路金融企業開始搶先佈局“大資料”,借力網際網路解決以上痛點,打造具有智慧化小微信貸工廠模式的新型網際網路金融。

      相比於過去傳統的資料探勘,如今的大資料與過去相比有著明顯的區別。據前海保險交易中心副Quattroporte兼CIO裴兆旭表示,傳統的資料探勘是把所有的資料進行清洗、整理把它變成已知的然後執行分析,但是如果缺少幾項內容,所要分析的結果就會有問題,今天的大資料它已經走向新的模式,特別針對非結構化的資料也可以進行全量的分析。“比如過去某保險企業透過BI進行客戶分析它所產生的資料不夠準確,無法給企業帶來價值,而另一家保險企業採用了大資料的演算法以及客戶心理學習加推送演算法,使得該保險企業取得了巨大的收益。”“網際網路金融企業建立大資料風控模型之後,除了傳統的結構化資料以外,還對大量以文字、影象、影片、音訊等非結構化形式存在的資料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同時,企業接入第三方徵信等網際網路徵信系統,擴大服務物件資料資訊的來源渠道。”據眾可貸人士向記者介紹。

      上述人士表示,隨著資料來源的豐富、平臺數據的積累以及國家資料的開放,整個行業將建立一套基於大資料的業務模式。資料的蒐集、分析及信用評價結果輸出的整個過程,均由雲計算完成,使傳統徵信方式中非標準程式轉變為標準化程式,有效避免傳統徵信方式中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確保評價結果的客觀準確,同時做到流程快捷、高效。此外,大資料風控體系運用後,能夠提高整個行業的信貸稽核速度,同時將潛在違約風險也在可控範圍。

      C

      安全問題

      “人臉識別”系統逐步介入網路安全

      人們在享受網際網路金融高便捷的理財服務時,也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網路安全問題。而人臉識別的出現作為一種全新的技術解決方法,正逐漸走進投資人的視野。

      據悉,人臉識別是身份認證的一種,相比指紋識別、虹膜識別等,其在網路上的應用前景更為廣闊。目前,國內外諸多知名企業如蘋果、谷歌、騰訊、百度、阿里等,都在積極涉足人臉識別技術。

      今年的1月4日,首家網際網路銀行微眾銀行,該銀行透過人臉識別技術和大資料信用評級發放貸款的基礎設施獲得了肯定。4月份,隨著國內證券市場“一人一戶”限制的放開,證券行業迎來巨大的開戶潮,為了吸引使用者,一些券商利用人臉識別技術開通網路開戶。據悉,目前已有幾家券商已經獲得了人臉識別應用試點批文。

      隨後7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明確了未來3年以及10年的“網際網路+”發展目標。《意見》就金融方面提到,“支援銀行、證券、保險企業穩妥實施系統架構轉型,鼓勵探索利用雲服務平臺開展金融核心業務,提供基於金融雲服務平臺的信用、認證、介面等公共服務”。

      目前,國內許多網際網路金融業務都受限於缺少線下實體網點,面籤正在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而運用網際網路進行的“遠端人臉識別+身份證件核實”的驗證方式,則可以有效解決這一行業痛點。

      有業內人士認為,在市場的強勁需求及眾多資本力量的推動下,人臉識別技術正在成為未來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重要基礎設施,從而在網際網路金融領域開啟巨大的市場空間。2015年上半年的人臉識別領域投資熱潮,也正是得益於國內網際網路金融市場的火爆。“人臉識別在未來的應用領域會更加廣泛,影片分析、智慧家居、智慧汽車、機器人、移動網際網路等領域都會出現人臉識別的新應用”。有行業人士向記者坦言,在未來錯綜複雜的實際應用環境中,人臉識別技術要在安全性與使用者體驗之間尋求平衡,就必須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找到誤接受率和誤拒絕率之間的平衡點。

      D

      技術優勢

      “大資料+人臉識別”強強聯合

      就在今年9月,眾可貸平臺在“第十一屆中國企業誠信與競爭力論壇暨首屆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創新發展峰會”獲得“中國誠信經營AAA級示範平臺”大獎。這是眾可貸繼7月囊括兩項CCTV誠信大獎後,再次獲得權威機構組織頒發的重量級獎項。據悉,其大資料與人臉識別系統成為了其技術優勢。

      有分析人士指出,“大資料”加“人臉識別”技術,大幅提高了整個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未來,大資料的應用遠不止在風控和降低成本,帶來額外附加值。深挖網際網路大資料,可以幫助行業瞭解投資者的偏好、需求等各方面資訊。透過開發演算法,企業對這方面的資訊進行分析後,可以形成投資者的偏好報告。此類報告將有助於相關企業瞭解需求,開發產品。

      “較之傳統的移動支付手段,"刷臉支付"可以讓消費者不需要帶任何裝置,甚至卡,只需要在人臉識別裝置上進行"刷臉",就可以完成支付,這可以說是對消費者的完全解放”,某資深分析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政策上,央行鼓勵金融創新,支付創新,但任何創新都是基於支付的安全,如果人臉識別技術真的要應用在大眾支付上,需要推動標準和規範的形成,就這方面來說,人臉識別要走的路還很長,而且不包括後續的市場推動。”

      國家剛剛出臺的《促進大資料發展行動綱要》,對全面推進中國大資料發展和應用作出了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未來對大資料資源的掌握、挖掘、分析和應用能力,將成為企業洞悉商機、獲取價值的核心要素。“誰能夠在行業內率先啟用大資料與"人臉識別技術",誰將在行業率先擁有一席之地,也能極大地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有網貸平臺人士表示,在“大資料+人臉識別”的助力下,以眾可貸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金融企業已經率先應用此技術,建成具有智慧化信貸工廠模式的新型網際網路金融。這不僅是技術手段在風控模型方面的應用,而且是金融與網際網路技術的深度融合統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買個大眾途安1.4T拉貨,拉一千斤有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