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己強才算強

    我首先選擇興趣,因為有興趣才會去努力,所以首先選擇興趣再選擇對有興趣的就業。但是選擇不感興趣的但條件好的如果正式工作後在工作期間也會對其感興趣的也很正常,就看自己怎麼去想。

  • 2 # e網傾身

    如果讓我選,那我一定選擇興趣。有興趣,才能做好事業,相對來說未來發展的空間、潛力都很大。如果為了遷就就業而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工作起來就不會有激情,這種狀況下很難做出成績。同時,現在好就業的專業以後不見得好過,到那時就業的優勢沒有了,自己的興趣這麼多年沒能得到培養,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技能沒能養成,相對來說就業的路子就窄了許多!

  • 3 # 思文掃地

    1.

    在我看來,不同分數段的學生在選擇大學上的難易度還真不一樣。在通常情況下,我簡單將其歸納,具體如下:

    從高考分數段分佈來看,總體呈幾何分佈狀。分數高和分數低的學生在大學選擇上是比較容易的,原因是可選擇的大學比較少,但具體情況有所差異:

    (1)分數高的大多數是學霸型,他們對大學有著非常清晰的目標,高考可謂志在必得。現實中,有不少學霸為了進入自己理想中的大學,放棄保送名額。

    (2)分數低的學生,要麼是選擇大專院校,要麼復讀,而大專院校選擇要比本科相對簡單。

    所以,那些分數處於中間的學生,在選擇大學問題上就比較艱難。鑑於此,我花了一個晚上時間去思考兩件事:

    (1)中等成績的學生,到底是選擇一線城市的二流大學,還是選擇二、三線城市的一流大學?

    (2)到底是以大學為決策首要目標,還是以專業為決策首要目標?

    2.

    回到上面提及的問題。

    為什麼中等分數的學生在選擇院校上這麼難?

    目前,中國共有2400多所大學,其中包括755所普通本科院校,剔除100多所由中央部委直接管理,剩下65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

    對學生來說,這麼多本科院校,也就意味著太多選擇。選擇太多,反倒讓學生及其家長們不知所措。

    那麼,為什麼會讓學生及家長不知所措?

    因為,在我們的認知中,高考往往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所以,當我們過度關注高考這件事,就會高估這件事對未來的影響,無論是從強度或是時長。而在做決策時,又會把自己基於過往的經驗、有意識的評估和回憶投射到未來的情景中。

    做出選擇,往往意味著要付出成本。我們衡量一個東西的價值多少往往透過對比的方式。當你對比的選擇物件多了,你往往就越容易去想象你放棄的選擇,本以為會給你帶來哪些好的。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判斷某個產品的價值高低,往往不在於產品本身的價值,而在於對比之後產生的心理價值。

    因此,真正理想中的大學,並不一定是那些名聲在外的,而是與你相匹配的大學。這就跟婚姻一樣,真正婚姻長久的不是你理想中的白馬白子或白雪公主,而是與你相合適的人。

    3.

    現在,我們從理論層面回到操作層面。在以往,大多數學生在選擇大學的時候,說的更具體些是學生家長在選擇大學的時候,是採取這樣的一個決策模型,我將其稱之為決策模型1.0版。具體如下所示:

    按照決策模型1.0版本分析,採取(1種客觀因素,1種主觀因素)簡單排列組合,共有12種決策路徑。但在實際決策中,多為(父母意向,某客觀因素)這種決策路徑。

    往往,在聽從父母意見填報大學,很容易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城市不喜歡,院校不喜歡,專業不喜歡。於是,學生會在心裡產生牴觸情緒。如果這種牴觸情緒沒有得到有效化解,浪費時間不說,甚至讓人陷入消極迷茫,容易誤入歧途。

    2017年參加高考的學生多為99、98年出生的。這一代人親身經歷了網際網路對社會的變革,有著自己價值主張,容易接受新想法和新理念。

    面對這樣的一代人,若仍以決策模型1.0版來進行決策,已經顯得不再適宜。

    4.

    如果1.0版不適宜,是不是需要進行版本迭代升級,打造2.0版本?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明確兩個前提條件:

    (1)需求側:上大學到底是為了獲得什麼?

    這個非常關鍵!

    很多人會說就是為了畢業找份好工作。這個說法沒有錯,但需求太模糊,不具有針對性。

    我們可以將其再具體化,就是擁有什麼才能在畢業後找到好工作?

    結合自己的認知和體會,我覺得有三點:價值觀、思維、技能。價值觀是你存在的使命,思維是你改造的基石,技能是你生存的手段。

    (2)產品側:選大學的本質就是在有限預算上購買到價效比高的產品。

    很多人把產品認為是院校,但這個目標還是太模糊。在上面前提條件下,目標應該聚集到專業。

    透過專業維度把原來院校維度的選擇範疇進行縮小,由此提高決策效率。基於上述兩個前提,以及結合這一代學生的個性特徵,構建決策模型2.0版,具體如下:

    5.

    在2.0版本中,興趣和特長作為主觀因素中的重點因子,據此對客觀因素進行分析,以起尋找到主客觀相匹配的決策路徑。

    (1)專業綜合水平

    進入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在老師和同學的影響下塑造自己的價值觀,包括到的意識、人格體系等。並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形成自己的習慣,習慣升級就是思維。

    價值觀塑造和思維打造很多時候在無意識中完成的,有意識的行為就是學習,學習自己的專業知識,即選擇一流的專業非常重要。

    因此,在擇校上參考這樣排序:一流院校一流專業——二流院校一流專業——一流院校二流專業!

    (2)院校環境氛圍

    古有孟母三遷,說的是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一個大學的文化氛圍對學生在價值觀塑造和思維打造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北大的自由,清華的嚴謹。因此,在考慮專業的基礎上,還需要考慮院校的文化環境。

    因此,在填報之前要對擬填報院校文化環境進行了解,是否與自己的個性相符合,或者對你個性相中和?

    比如,你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如果選擇院校仍是以嚴謹著稱,這對你來說並不是好事。因為,在你畢業進入職場後,你的嚴謹會讓你碰壁受挫。

    所以,當你選擇一個相對比較自由,鼓勵創新的院校,在經過四年的薰陶,你的嚴謹個性會被慢慢中和,讓你的個性更加柔和。

    (3)城市創新開放

    院校文化環境是內部環境,城市文化環境是外部環境。外部文化環境對一個人的價值觀和思維也會產生重要影響。如果一個城市如果是具有創新精神或開放心態,你會發現這個城市裡的企業非常具有活力,你在實習中不自覺受到影響。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畢業生要前往北上廣深,不僅僅是因為它們經濟發展水平高,更多是因為它們所具有的時代符號與他們的內心想法相匹配。

    因此,在城市選擇上,堅持兩點原則:一是城市是否具有創新能力,二是城市是否具有開放和包容心態。

    而在實際決策中,我們很難將三個因素全部兼顧,主要還是受制於實際分數。

    所以,對處在中等分數段的學生而言,最先考慮的是專業綜合水平。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對後兩個因素再進行綜合衡量後給予選擇,由此選擇與你相匹配的大學。

  • 4 # 魔女鏘鏘鏘

    當年高考畢業後,由於高中只是一味學習,我沒有培養過興趣愛好,也不知道該怎麼選擇專業,而父母都是農名,也無法給我提供參考意見,當時真的是跟屋頭蒼蠅一樣。最後偶然間遇到了已經退休的老校長,在他的建議下報考了當年比較火熱的經濟學專業,結果由於分數問題最後被調劑到日語。現在想想,雖然我語言學習一直資質平平,但是透過四年的日語學習也讓我瞭解了許多日本文化,開闊了視野,甚至培養了興趣愛好。

    選高校、擇專業,畢業後能順利就業,這種想法無可厚非。但事實上,忽視了興趣愛好,到了大學後才發現所選專業與想象的相去甚遠,從而失去了學習興趣的大有人在。此外,如果填報志願時“錯估”了就業形勢,以為是熱門專業盲目跟風,結果畢業生人數過剩,成為“畢剩客”的也不少。如果考生有明確興趣,首先要照顧其興趣與特長。在選專業的時候,想想自己想做什麼,想想所選專業的就業範圍。

      六成考生不知道自己興趣愛好

      現在的學生,很難清晰說出興趣愛好,這導致選擇專業時左右為難,不少學生從上學起就被要求把精力放到學習上,興趣與愛好也就無從談起,據調查有六成考生不知道自己興趣愛好。

      在報考志願前,考生有必要先評估一下自己的“興趣”水平。從性格來說,考生可以分為四類:一類是性格外向的,這種孩子適合報政、經、管等所謂的社會學科;一類是性格內向的,這種孩子適合學文、史、哲這些研究性的;一類是動手能力強的,這種孩子擅長學工科;還有一類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特別強,建議學理科。

      如果是興趣廣泛,選擇專業可以是基礎性較強的,未來職業選擇的餘地較大。如果興趣較為“狹窄單一”,那麼不妨擴充套件一下自己的興趣愛好。

      家長也可先讓孩子進行職業傾向測試。不但有助於測試人認識自己,而且能挖掘出這個人在某方面的潛能。

      此外,提醒各位考生,警惕僅憑興趣報考志願。“興趣愛好”和“專業興趣”、“專業潛能”之間往往會存在落差——愛玩電腦並不意味著對計算機專業感興趣。家長要和孩子一起找到學生穩定的興趣所在,確定最匹配的專業方向。在具體實踐中,平行志願填報應注意學校興趣和專業興趣,並按學校興趣和專業興趣配置志願。

      拿學校興趣來說,考生應根據自己實力,列出自己最想進的學校、比較想進的學校、可以進的學校等,來考慮平行志願組合,由此把志願選擇真正作為興趣選擇;拿專業興趣來說,考生可以列出自己喜歡的專業在相關高校開設情況,並結合該校的辦學地點、辦學條件、辦學實力,列出志願選擇。比如某考生喜歡英語專業,他可用這一專業興趣為線索,列出開設這一專業的高校,由此把這些學校作為自己的平行志願。

    高考選專業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喜歡哪個行業,還要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專業,只有這樣才能學的輕鬆,而且成功的機率會更大。興趣應該排在選擇的第一位。考生在平時學習當中,不斷髮現和總結自己的興趣,挖掘自己的特長,這樣在高考填志願的時候會更加簡單。

    當讓在最終的專業選擇上還是應該對自己進行專業的分析,讓自己更清楚的瞭解自己。對於未來專業的選擇不僅要選擇優勢專業、弄懂錄取分數、預測未來就業,這三者在志願填報中一個都不能少,只有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才可以選出更加適合自己的專業。千萬不要依據單一的情況選擇就業,也不要因為考上了不喜歡的專業而荒廢學業。

  • 5 # 嘰嘰說

    我現在大三,再過一年就畢業了。三年前面臨和你們同樣的困境。以我個人的生活經歷而言,來給非名校者提供一些建議。

    如果不能讀一類名校的著名專業,其餘的學校和專業大致相同——就是學不到太多東西。畢竟沒有很好的教學資源(師資和軟環境),學什麼都是照本宣科沒有區別。本科讀什麼專業,取決於四年後的打算是就業還是繼續讀研。

    1.如果打算考研的話

    你就從大二開始準備,大三紮進去學習,大四就有可能考取名校研究生了。

    2.如果是就業,有兩種選擇。

    ①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儘管進了大學你會發現這個專業根本就不是你想象中的樣子),在興趣高漲的前提下完成學業,同時能夠積極參與學校的社團、學生會、擔任班幹部等等,鍛鍊自己的能力(不需要要求太高,能鍛鍊耐挫能力和包容能力就很了不起了)。

    ②選擇熱門專業,這個要根據自身的能力、天賦、特長等選擇。目前個人覺得財經類、設計類專業依然比較熱門,可能是周圍朋友從事此類工作的居多吧。

    但是要記住,每個專業都有傑出的就業者,因此當一個專業可能不那麼出色的時候,個人的水平就凸現出來了。

    在學校不是那麼佔優勢的前提下,提高個人水平的捷徑就是在校期間多考一些證書,計算機、英語四六級、駕照之類是不在話下,此外能夠考一些專業領域相對權威的證,那麼在就業時候就會比較佔優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學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