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陽光雨露晶
-
2 # 詩古韻
“道”即根本,也就是一切的發源。不但儒家、道家有“道”,喝茶也有茶道,下棋也有棋道等。所以,兩者的道是不一樣的,都有自己的根本出發點。
從本質上都是說的各自的根本,但是還是不一樣的。我的理解是,道家的“道”應該包括儒家的“道”,因為道家講求萬事萬物也即宇宙的根本和普遍規律,其中就包括人,人與自然等;而如家的道講的是“仁義禮智信”的道,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根本。
“道”在道家的本質上是作為萬事萬物執行發展的總規律看待,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不懂得檢視政治課本)。《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人法道,道法自然”。所以,“道”是老子宇宙觀的核心,它的本性是自然。而且它的含義可以無限延伸,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除了自然之道外,老子說明的道也包含人在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處理原則,以及人生的一些基本認知。所以說,道是包含萬物的。
儒家的道則僅限於人與人之間,它是人仁之道,雖然儒家也會涉及天道,但基本是在討論人道,一切以“仁”為原點。孔子以及他的後世學生從“仁”出發,衍生闡釋出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中庸等等思想。並且,從“仁”字出發,討論君子之道,為政之道,為人之道還有忠恕之道等。
-
3 # 金扣
“道”,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儒家的儒道、宗教敀神道以及教育的師道都包含在道家的大道之中。樸素唯物主義哲學之“道”是一個純任自然的終極概念。
-
4 # 阿彌陀佛偉佛王
修的一樣道,得的不一道,雖說都人道,悟境不一道,儒家坐忘道,道家悟淨道,坐忘是聖道,又稱聖君道,悟淨是神道,又稱神仙道,佛家悟空道,又稱覺悟道,佛儒一個道。儒家教君道,太極陰陽道,佛家教聖道,也是成佛道,道教神仙道,也研太極道,儒釋道三道,悟到就得道。
-
5 # 晨豐易品
兩者在道的理解上是有差異的,為什麼會這樣?
當年孔子向老子求學,老子的談論讓他獲益匪淺,於是有了對道初步的認識。
但是儒家思想主張有為,也就是積極入世,那麼在孔子眼裡,“道”的理解只有一種,就是任何事物的本質和本源。
而老子則不同,作為一個主張“無為”的智者,在老子眼裡,“道”從無道有,生育萬物,形成了一套宇宙與自然運作法則。
所以老子看待“道”是一種客觀的心態,他認為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身規律,不便太過干預,但同時奉勸一些有能力的人能夠明白“道”的規律,按照“道”的準則而為,所以才留下了五千言的《德道經》。
-
6 # 開心果165931305
兩家不是一個道,儒家之道是以法治國,道家是以德治國,儒家孔子是主張以直報怨,道家老子主張以德報怨,我認為兩家主張都各有各的好,應零活運用,因人而宜而用。
-
7 #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及時,非常好。我就藉此機會真誠的告訴熱愛傳說文化的學者們,道家文化與儒家文化有著本質的區別,這是我經過五十多年的實戰與研究論證的結果,由於篇幅與時間所限,在此只概括的講主要的幾點。一,道家尊崇盤古為中華人文始祖,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老子,孔子等為道家文化的傳承人,如:《老子》就是對盤古創造的太極圖進行解釋和評論,歌頌和讚美的專著,“古之所謂"曲全"者,豈語哉?誠全歸之。”;儒家尊崇伏羲為中華人文始祖,堯,舜,禹,文王,孔子等為道家文化傳承人。二,道家文化以廣義陰陽,狹義陰陽,個體陰陽這三種陰陽的六種糾纏方式代表宇廟萬物的生死變化,以此發展出政治,軍事,教育,德育,預測,中醫,養生,咒語等頂級學問,並將人與世界的關係概括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又將這“無為而無不為”簡稱為”止“,《大學》就來源於“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這就是所謂的中國哲學;儒家以廣義陰陽為基礎發明了八卦,八卦的功能是唯一的,專用於預測。三,一般情況是:道家的傑出代表中有些人也精通八卦,象老子和孔子都精通八卦;儒家的傑出代表就沒有懂三種陰陽的人了。四,孔子說:“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廣義陰陽演化到狹義陰陽和個體陰陽),天下之能事畢矣。”,”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朝聞道,夕死可矣。“,這些都證明孔子認為六爻比八卦重要。我經過五十多年的實戰,證明孔子的評論正確。五,凡是說“三才“是代表天地人的學者都不知道”三才”是指道家的三種陰陽,如果知道,他們就不那樣說了。六,孔子在老子的主導下,用十五年的時間將陰陽公式化,實用化,這就是所謂的大道至簡。七,老子向帝王們推薦用道治理天,為此而遭到儒家的迫害而出走他鄉,孔子將這個事件稱為”亢龍有悔”,並詛咒永遠沒有一個儒家讀懂《論語》《中庸》《大學》《老子》等道家經典。其讖語是:“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這就是兩千多年來,主流文化中的精英們讀不懂這些經典的原因,待續。
-
8 # 武當劉師崇
要搞明白這個問題,還得從儒道兩家學派的思想上來分析,大家知道老子被公認為道家學派創始人,他在其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獨立而不垓,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由此可以看出道家所講的“道”是先天之道,也就是自然之道。
而以孔子代表的儒家,其理核心就是三綱五常,《論語》通篇都在講為人之道,君臣之道等等,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
可以看出道家所講的“道”是站在宇宙自然宏觀的基礎上,現在叫做《宇宙全息論》;而儒家講的“道”是站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所以境界不同,出發點不同,所闡述的“道”自然是不同的。劉師崇道長,號:玄中道人,湖北武當山人,系武當三豐派第十五代玄裔弟子,傳統道家文化探賾者,道家太極修真文化研修實踐者。
-
9 # 諾小胖
孔子之學說,仁義並建。《論語》言仁,就倫常日用言;《春秋》言義,就社會禮制言。孟子直接就人性言仁義,點出性善;荀子則強調“禮義之統”。孟子言盡心儘性,荀子言盡倫盡制,實在是一回事。因為倫常和禮制都是心性的實現。牟宗三雲:“孔子之振此統於不墜,以及其垂統於來世,皆不指往時之陳跡言,乃指此陳跡所顯示之‘意義’。陳跡不可為統,意義乃可為統。此‘意義’乃孔子就典憲之發展予以批評的反省以得之。”
因此中國以往所言之“道”,有兩層涵義:一是說“道”是一種發乎內心的、先驗的理性,這種理性與神性相通,且是人之為人的依據(而且此性乃是善的而不是空無);二是說“道”必須實現於歷史文化之中,必須實現在社會和生活之中,而歷史文化與國家家庭等也因為是“道”實現的載體而有價值。
此道也即是“人文化成”之“文”。
“道”,或者上述之理性,既為先驗於心而通於神性的,則必為一普遍性之原則,於不同的時代實現於不同的歷史文化之中。所以儒家重教化,重指導社會的發展,強調“學”。此“常道”之謂也。以任何一時期的歷史文化代表儒家學術,只可在彼時期中觀之;換後面一個時期而批評此儒學之“代表”乃陳腐舊跡,不幹普遍的儒家學術原則的事。
回覆列表
儒家道和道家的道一個道,道法是相通,可是各自有各自獨特的辯解,路都是一條路,可是方法不一樣,最後的結果層次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