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在職場上的優勢正變得越來越大。今天,我們再來看一個具體的領域——醫療。
你可能也注意到了一個現象,那就是醫護工作者裡,女性特別的多。尤其是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的過程中,有人統計說,在全國各地去支援湖北的醫療隊裡,70-80%都是女性;在護士裡,女性的比例更高,超過了90%。
但是,你可別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不是,歷史上,女性是沒有機會從醫的,醫生曾經是一個被男性所壟斷的職業。那轉折點是從哪兒開始的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從一個個具體的人的努力開始的。就中國來說,是從林巧稚醫生開始的。
1962年,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林巧稚收到一封來信,信是這樣說的:
我是懷了五胎的人了,前四胎都沒活成,其中的後三胎都是出生後發黃夭折的。求求你伸出熱情的手,千方百計地救救我這腹中的孩子。
落款人:內蒙古包頭 焦海棠
看到這裡,林巧稚醫生立刻想到,前面幾個孩子夭折的原因一定是嚴重的新生兒溶血病。這種病主要是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孩子的紅細胞破碎、溶血,導致黃疸,嚴重的病例很快就會死亡。
在當時的中國,這種病只要是重型,還沒有一個存活的先例。在全世界也只有少數病例得到治癒。
林巧稚讓焦海棠來到北京,她親自接生。生產過程非常順利,焦海棠生下了一個5斤8兩的男嬰。
但是幾個小時後,孩子的面板迅速變黃,最令人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孩子發生了致命性的新生兒溶血病。
其實在病人來之前,林巧稚醫生已經檢索了大量文獻,研究了世界上對於這個病的治療進展。她知道這個孩子需要換血。
但是應該怎麼換?換多少?什麼速度換?換血過程中應該注意什麼?這些都沒有先例可循。
林巧稚守在孩子床邊,她小心翼翼地每分鐘給孩子抽出15毫升病血,然後再輸回去8毫升健康的血,就這麼一管一管地換。時間一分一分地過去了,最後,她給孩子換了400毫升血。孩子的面板也越來越紅潤了。
按照這個做法,林巧稚總共給孩子換了三次血。最終,她救活了這個孩子。
孩子的媽媽焦海棠後來回憶:“特別辛苦。整整七天,林巧稚醫生不離開孩子,什麼都是她管。”
為了感謝協和醫院,感謝林巧稚醫生,媽媽給孩子取名王協和。
直到今天,換血療法仍然是對於嚴重新生兒溶血病的一項關鍵的救治方法。
林巧稚醫生就是這節課要講的大醫生。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她是中國醫生的表率,是中國女醫生的表率。
中國婦產科的開創者
1901年,林巧稚出生在廈門鼓浪嶼。5歲的時候,她目睹了母親因為婦科癌症離開人世的悲劇,她立志用醫學拯救病痛中的人民。
1921年,21歲的林巧稚考取了北京協和醫學院。協和醫院是當時乃至今天,中國最好的醫學院之一。在當時,協和醫院採取的是西方醫學教育模式,一屆只招收25人,能考取的人鳳毛麟角。
在這些出類拔萃的醫學生中,林巧稚的成績遙遙領先,而且拿到了最高獎學金“文海獎”。
1929年,林巧稚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留在協和婦產科工作。
當時的住院醫師培訓相當嚴格和辛苦,林巧稚吃住在醫院。半年後,她被破格提升為協和醫院住院總醫師。按照常規,一般的醫生要工作五年才可能得到這個提升。
後來,林巧稚先後到歐洲、美國學習。
在協和醫院建院之初,醫院的專家大多數都是外華人。但是在30年代以後,中國醫生逐步成長起來,包括曾憲九、吳英愷、諸福棠、林巧稚等等,他們每一個人後來都成為泰斗級的醫學大家。
1940年,39歲的林巧稚擔任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這是協和建院以來,第一位中國醫生擔任婦產科主任。
新中國成立後,林巧稚的事業達到巔峰。1955年,她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女學部委員,也就是女院士。
林巧稚具備大醫生的全部特質。
首先,學術貢獻。
林巧稚是中國婦產科的主要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她主持和倡導下,中國開展了第一次大規模的宮頸癌篩查。這項舉措讓宮頸癌早期發現率提升了大約8倍。
林巧稚對常見的婦科腫瘤進行探索研究,讓這些病的病死率得到降低。
為了得到中國婦女骨盆尺寸的正確數值,她檢索和查閱了上萬份病例,讓女人生孩子更安全。即便是在她將近80歲的時候,仍然在病床上完成了50萬字的著作《婦科腫瘤學》。
其次,職業精神。
林巧稚追求科學,率先對婦產科學許多方面進行了研究。同時,還手把手地教育年輕醫生。她教學嚴謹,培養出了很多醫學專家。
最後,看病不看人。
意思是不論病人身份高低,林巧稚都用醫生的嚴謹和關愛治療病人。
雖然她自己沒有孩子,但是她親自接生了5萬多名嬰兒,包括水稻之父袁隆平,冰心的孩子和林徽因的孩子。但是,林巧稚接生的最多的是普通百姓的孩子。她被稱為“萬嬰之母”。
無論時光如何變遷,在中國的醫學界,林巧稚醫生永遠是醫生學習的榜樣,是大家敬愛的老師。
一生未婚的職業承諾
很多人感慨於林巧稚醫生聰慧、刻苦、敬業、愛國、仁愛。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曾經以男醫生為絕對主力的醫學領域,女性從醫所付出的代價和艱辛。
這些艱辛有些來自社會偏見,有些來自家庭的壓力,有些則源於觀念的束縛。
當時的觀點是,學醫是件艱苦的事,培養醫生的過程需要大量的資源和個人的努力,結婚生子就可能讓人分心。女性不可能同時扮演賢妻良母和職業女性兩種角色,只能選其一。
所以,林巧稚畢業留院的時候,當時醫院給她的聘書是這樣寫的:
茲聘請林巧稚女士,任協和醫院婦產科助理住院醫師……聘任期間凡因結婚、懷孕、生育者,作自動解除聘約論。
今天我們在醫院看到很多女醫生,太正常不過了。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在170年前,現代醫學體系下是沒有女醫生的,在當時很多專業領域對女性存有偏見。
根據資料顯示,西方現代醫學第一位女醫生叫做伊麗莎白·布萊克威爾(1821—1910)。她報考醫學院,幾乎全部醫學院都拒絕她。最後,她不得不上了一個當時不是很有名的學校。
1849年,她獲得醫學學位,但是找工作,又遇到了困難。拒絕的理由還是幾乎都一致:“醫生是一門艱難的工作,不適合女性。”
所以,在林巧稚醫生那個年代,一位傑出的女性做一名醫生的個人代價就是不結婚。這並不完全是自願的,而是受到了當時觀念的影響。
實際上,當時協和畢業的幾位女老師都是終身未嫁。雖然,後來這項規定取消了,但是為了事業,很多人還是選擇了單身。
在今天,這種偏見已經被打破了。林巧稚醫生的事蹟告訴我們,女性在醫療崗位上同樣可以做出優秀的成績。
女醫生的獨特優勢
第一,女性從醫,支援了患者的選擇權。
病人看病會有各種考慮,比如隱私、文化;再比如,有的人認為女醫生溫和細緻,有人認為男醫生果斷乾脆。所以,實際上患者會選擇醫生的性別。
在今天,女醫生多了,也就支援了患者的選擇權。
2016年,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50.2%的女性傾向於看女婦科醫生,41%的女性沒有選擇傾向,8.3%的女性更希望選擇男婦科醫生。
這些選擇女醫生的病人,會認為女醫生更能體會自己的痛苦,比如生孩子時候的疼痛,也就容易做到共情,而這些是男醫生無法親身經歷的。
選擇男醫生的病人,則認為男醫生體力更好,做手術可能更有優勢。
第二,女醫生更善於溝通,善於捕捉細節。所以,在醫患溝通中時間長,患者就醫體驗好。
有研究指出,女醫生每次的問診時間會比男醫生高出10%左右。
男醫生一旦找到關鍵資訊之後,就馬上給出診斷治療。女醫生則更願意從其他方面多聊幾句。所以,病人的體驗相對更好。
第三,整體而言女性更謹慎,不盲目自信,表現為更遵從臨床治療指南。這個風格,在治療老年內科疾病方面顯示出了優勢。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做了這樣一項研究。研究物件是在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期間,入院的150多萬名65歲及以上的內科住院患者。結果發現,女醫生治療的病人入院30天死亡率和再入院率都低於男醫生。
女醫生在老年內科疾病方面具有優勢。但是,男醫生的思維相對更活躍,勇於開拓。所以,在一些疑難病和需要冒險精神的疾病面前,具有優勢。
在今天,女醫生已經不必為了事業犧牲家庭了,越來越多的女性從事醫療,女醫生的比例越來越高。
在中國,2014年的資料顯示,女醫生人數和男醫生人數接近。2016年,上海的註冊女醫師佔到了50.16%,超過了男醫生。
林巧稚的精神激勵著女醫生的成長,女醫生在中國的醫療行業中起到了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林巧稚為中國的醫學事業貢獻了終生。
1983 年 4 月 22 日,病重的林巧稚在昏睡中發出急促的喊聲:“產鉗,產鉗,快拿產鉗來!” 過了一會兒,她臉上露出一絲微笑:“又是一個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 3 個,真好!”
這是她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話。
在林巧稚的追悼會上,她遺像兩旁懸掛著兩幅4.5米高的輓聯。
上聯曰:創婦產事業,拓道、奠基、宏圖、奮鬥,奉獻九竅丹心,春蠶絲吐盡,靜悄悄長眠去;
下聯曰:謀母兒健康,救死、扶傷、黨業、民生,笑染千萬白髮,蠟炬淚成灰,光熠熠照人間。
總結
1. 林巧稚醫生是中國醫生和中國女醫生的典範。
2. 在以前,女性從醫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3. 今天,越來越多的女醫生正在發揮著突出的貢獻和作用。
最後我也送你一句話:世界上最大的韌性,就是明知道犧牲,還依然向前。
女性在職場上的優勢正變得越來越大。今天,我們再來看一個具體的領域——醫療。
你可能也注意到了一個現象,那就是醫護工作者裡,女性特別的多。尤其是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的過程中,有人統計說,在全國各地去支援湖北的醫療隊裡,70-80%都是女性;在護士裡,女性的比例更高,超過了90%。
但是,你可別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不是,歷史上,女性是沒有機會從醫的,醫生曾經是一個被男性所壟斷的職業。那轉折點是從哪兒開始的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從一個個具體的人的努力開始的。就中國來說,是從林巧稚醫生開始的。
1962年,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林巧稚收到一封來信,信是這樣說的:
我是懷了五胎的人了,前四胎都沒活成,其中的後三胎都是出生後發黃夭折的。求求你伸出熱情的手,千方百計地救救我這腹中的孩子。
落款人:內蒙古包頭 焦海棠
看到這裡,林巧稚醫生立刻想到,前面幾個孩子夭折的原因一定是嚴重的新生兒溶血病。這種病主要是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孩子的紅細胞破碎、溶血,導致黃疸,嚴重的病例很快就會死亡。
在當時的中國,這種病只要是重型,還沒有一個存活的先例。在全世界也只有少數病例得到治癒。
林巧稚讓焦海棠來到北京,她親自接生。生產過程非常順利,焦海棠生下了一個5斤8兩的男嬰。
但是幾個小時後,孩子的面板迅速變黃,最令人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孩子發生了致命性的新生兒溶血病。
其實在病人來之前,林巧稚醫生已經檢索了大量文獻,研究了世界上對於這個病的治療進展。她知道這個孩子需要換血。
但是應該怎麼換?換多少?什麼速度換?換血過程中應該注意什麼?這些都沒有先例可循。
林巧稚守在孩子床邊,她小心翼翼地每分鐘給孩子抽出15毫升病血,然後再輸回去8毫升健康的血,就這麼一管一管地換。時間一分一分地過去了,最後,她給孩子換了400毫升血。孩子的面板也越來越紅潤了。
按照這個做法,林巧稚總共給孩子換了三次血。最終,她救活了這個孩子。
孩子的媽媽焦海棠後來回憶:“特別辛苦。整整七天,林巧稚醫生不離開孩子,什麼都是她管。”
為了感謝協和醫院,感謝林巧稚醫生,媽媽給孩子取名王協和。
直到今天,換血療法仍然是對於嚴重新生兒溶血病的一項關鍵的救治方法。
林巧稚醫生就是這節課要講的大醫生。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任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她是中國醫生的表率,是中國女醫生的表率。
中國婦產科的開創者
1901年,林巧稚出生在廈門鼓浪嶼。5歲的時候,她目睹了母親因為婦科癌症離開人世的悲劇,她立志用醫學拯救病痛中的人民。
1921年,21歲的林巧稚考取了北京協和醫學院。協和醫院是當時乃至今天,中國最好的醫學院之一。在當時,協和醫院採取的是西方醫學教育模式,一屆只招收25人,能考取的人鳳毛麟角。
在這些出類拔萃的醫學生中,林巧稚的成績遙遙領先,而且拿到了最高獎學金“文海獎”。
1929年,林巧稚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留在協和婦產科工作。
當時的住院醫師培訓相當嚴格和辛苦,林巧稚吃住在醫院。半年後,她被破格提升為協和醫院住院總醫師。按照常規,一般的醫生要工作五年才可能得到這個提升。
後來,林巧稚先後到歐洲、美國學習。
在協和醫院建院之初,醫院的專家大多數都是外華人。但是在30年代以後,中國醫生逐步成長起來,包括曾憲九、吳英愷、諸福棠、林巧稚等等,他們每一個人後來都成為泰斗級的醫學大家。
1940年,39歲的林巧稚擔任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這是協和建院以來,第一位中國醫生擔任婦產科主任。
新中國成立後,林巧稚的事業達到巔峰。1955年,她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女學部委員,也就是女院士。
林巧稚具備大醫生的全部特質。
首先,學術貢獻。
林巧稚是中國婦產科的主要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她主持和倡導下,中國開展了第一次大規模的宮頸癌篩查。這項舉措讓宮頸癌早期發現率提升了大約8倍。
林巧稚對常見的婦科腫瘤進行探索研究,讓這些病的病死率得到降低。
為了得到中國婦女骨盆尺寸的正確數值,她檢索和查閱了上萬份病例,讓女人生孩子更安全。即便是在她將近80歲的時候,仍然在病床上完成了50萬字的著作《婦科腫瘤學》。
其次,職業精神。
林巧稚追求科學,率先對婦產科學許多方面進行了研究。同時,還手把手地教育年輕醫生。她教學嚴謹,培養出了很多醫學專家。
最後,看病不看人。
意思是不論病人身份高低,林巧稚都用醫生的嚴謹和關愛治療病人。
雖然她自己沒有孩子,但是她親自接生了5萬多名嬰兒,包括水稻之父袁隆平,冰心的孩子和林徽因的孩子。但是,林巧稚接生的最多的是普通百姓的孩子。她被稱為“萬嬰之母”。
無論時光如何變遷,在中國的醫學界,林巧稚醫生永遠是醫生學習的榜樣,是大家敬愛的老師。
一生未婚的職業承諾
很多人感慨於林巧稚醫生聰慧、刻苦、敬業、愛國、仁愛。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曾經以男醫生為絕對主力的醫學領域,女性從醫所付出的代價和艱辛。
這些艱辛有些來自社會偏見,有些來自家庭的壓力,有些則源於觀念的束縛。
當時的觀點是,學醫是件艱苦的事,培養醫生的過程需要大量的資源和個人的努力,結婚生子就可能讓人分心。女性不可能同時扮演賢妻良母和職業女性兩種角色,只能選其一。
所以,林巧稚畢業留院的時候,當時醫院給她的聘書是這樣寫的:
茲聘請林巧稚女士,任協和醫院婦產科助理住院醫師……聘任期間凡因結婚、懷孕、生育者,作自動解除聘約論。
今天我們在醫院看到很多女醫生,太正常不過了。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在170年前,現代醫學體系下是沒有女醫生的,在當時很多專業領域對女性存有偏見。
根據資料顯示,西方現代醫學第一位女醫生叫做伊麗莎白·布萊克威爾(1821—1910)。她報考醫學院,幾乎全部醫學院都拒絕她。最後,她不得不上了一個當時不是很有名的學校。
1849年,她獲得醫學學位,但是找工作,又遇到了困難。拒絕的理由還是幾乎都一致:“醫生是一門艱難的工作,不適合女性。”
所以,在林巧稚醫生那個年代,一位傑出的女性做一名醫生的個人代價就是不結婚。這並不完全是自願的,而是受到了當時觀念的影響。
實際上,當時協和畢業的幾位女老師都是終身未嫁。雖然,後來這項規定取消了,但是為了事業,很多人還是選擇了單身。
在今天,這種偏見已經被打破了。林巧稚醫生的事蹟告訴我們,女性在醫療崗位上同樣可以做出優秀的成績。
女醫生的獨特優勢
第一,女性從醫,支援了患者的選擇權。
病人看病會有各種考慮,比如隱私、文化;再比如,有的人認為女醫生溫和細緻,有人認為男醫生果斷乾脆。所以,實際上患者會選擇醫生的性別。
在今天,女醫生多了,也就支援了患者的選擇權。
2016年,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50.2%的女性傾向於看女婦科醫生,41%的女性沒有選擇傾向,8.3%的女性更希望選擇男婦科醫生。
這些選擇女醫生的病人,會認為女醫生更能體會自己的痛苦,比如生孩子時候的疼痛,也就容易做到共情,而這些是男醫生無法親身經歷的。
選擇男醫生的病人,則認為男醫生體力更好,做手術可能更有優勢。
第二,女醫生更善於溝通,善於捕捉細節。所以,在醫患溝通中時間長,患者就醫體驗好。
有研究指出,女醫生每次的問診時間會比男醫生高出10%左右。
男醫生一旦找到關鍵資訊之後,就馬上給出診斷治療。女醫生則更願意從其他方面多聊幾句。所以,病人的體驗相對更好。
第三,整體而言女性更謹慎,不盲目自信,表現為更遵從臨床治療指南。這個風格,在治療老年內科疾病方面顯示出了優勢。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做了這樣一項研究。研究物件是在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期間,入院的150多萬名65歲及以上的內科住院患者。結果發現,女醫生治療的病人入院30天死亡率和再入院率都低於男醫生。
女醫生在老年內科疾病方面具有優勢。但是,男醫生的思維相對更活躍,勇於開拓。所以,在一些疑難病和需要冒險精神的疾病面前,具有優勢。
在今天,女醫生已經不必為了事業犧牲家庭了,越來越多的女性從事醫療,女醫生的比例越來越高。
在中國,2014年的資料顯示,女醫生人數和男醫生人數接近。2016年,上海的註冊女醫師佔到了50.16%,超過了男醫生。
林巧稚的精神激勵著女醫生的成長,女醫生在中國的醫療行業中起到了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林巧稚為中國的醫學事業貢獻了終生。
1983 年 4 月 22 日,病重的林巧稚在昏睡中發出急促的喊聲:“產鉗,產鉗,快拿產鉗來!” 過了一會兒,她臉上露出一絲微笑:“又是一個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 3 個,真好!”
這是她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話。
在林巧稚的追悼會上,她遺像兩旁懸掛著兩幅4.5米高的輓聯。
上聯曰:創婦產事業,拓道、奠基、宏圖、奮鬥,奉獻九竅丹心,春蠶絲吐盡,靜悄悄長眠去;
下聯曰:謀母兒健康,救死、扶傷、黨業、民生,笑染千萬白髮,蠟炬淚成灰,光熠熠照人間。
總結
1. 林巧稚醫生是中國醫生和中國女醫生的典範。
2. 在以前,女性從醫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3. 今天,越來越多的女醫生正在發揮著突出的貢獻和作用。
最後我也送你一句話:世界上最大的韌性,就是明知道犧牲,還依然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