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海口老許

    黎族是中國嶺南民族之一。黎族是中國嶺南民族之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華人口普查統計,黎族人口數為1,247,814。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

    黎族的重要節日

    黎族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兒女成年後即住在屋外的“寮房”裡。婚後妻子一經在夫家定居,夫妻便與父母分居別炊。建國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談戀愛。盛行婚後不落夫家(婚後新娘返回孃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後,才定居夫家)的風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視。離婚和寡婦再嫁比較自由。 黎族婦女束髻於腦後,插以箭豬毛或金屬、牛骨製成的髮簪,披繡花頭巾,上衣對襟開襟無扣,尚青色,下穿無褶織繡花紋的統裙,盛裝時戴項圈、手鐲、腳環、耳環等,有些地方的婦女的耳環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稱“儋耳”。部分地區居民仍保留古代稱為“雕題”的文面、文身風俗,特別是婦女有文身風俗,一般從十二三歲開始至婚前陸續完成,個別有婚後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針、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臉、頸、胸和四肢等處。不同地區,文身圖案差別很大。這種習俗已基本消失,僅在偏僻地區能夠見到。男子結鬃纏頭,上衣無領對襟,下穿前後兩幅布的吊簷。這些衣服都以棉、麻為料,自紡自織自染自縫而成。飲食比較簡樸,以大米、番薯、玉米為主食,多以狩獵、採集所得為副食,只種少量蔬菜,且多從漢區引種。婦女愛嚼檳榔。住屋多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為牆。在白沙縣偏僻山區和合畝地區還保留屋頂似船篷,地板架空離地的船形屋。

    三月三愛情節

    黎族三月三節(農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稱愛情節、談愛日,黎語稱“孚念孚”,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祖先、表達對愛情幸福嚮往之情的傳統節日。 農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會日子。會場一般設在開闊的橡膠林裡,頭上綠葉蔽天,腳下“葉毯”鋪地,幽邃、涼爽、安謐。難怪“三月三”就成了當地人自由選擇配偶而被稱為“愛情節”。傳說遠古時代,聚居於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災。只有一對戀人坐在大葫蘆瓢裡倖免於難,被漂流到燕窩嶺邊。三月初三,洪水退去,倆人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兒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勞作,又漸漸使黎族繁衍發展起來。後人奉他們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紀念。節日裡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帶著糕點、粽子,小夥子們捕魚,姑娘們做飯烤魚,然後把祭品供於有天妃和觀音化石的巖洞口。拜祭畢,青年們來到活動會場,進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盪鞦韆等。夜幕降臨,岸邊燃起堆堆篝火,小夥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情歌婉轉,舞蹈漸起,由平緩抒情而進入歡樂奔放。有時一對對情人悄悄離開篝火旁,小夥子把耳鈴掛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髮釵插在姑娘的髮髻上,姑娘把自己親手精心編織的七彩腰帶繫於情郎腰間,雙方信誓旦旦,相約明年三月三不見不散。因三月三從其來歷和主要活動內容來說,都與婚戀有關,故而也稱為愛情節。

    葬禮儀式

    喪葬儀式各地不同,接近漢區的有停棺打醮、看風水擇地起墳的風俗。因黎族相信鬼魂無處不在且會害人,所以對包括祖先鬼魂在內的所有鬼魂都十分懼怕。因此合畝地區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獨木棺土葬,不築墳立碑,葬後不再祭掃。 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過春節前,家家年飯、釀年酒,舂“燈葉”(即一種年糕,也吃糯米餅,做法是:將煮好的糯米飯倒入臼中,舂至副有彈性,然後捏出一塊,揉拍成巴掌大小,即可嘗新)。燈葉可存放一段時間,即變得很堅韌,可用利刀切片,再烤或炸,別有風味。有些地區的黎族同胞還包一種沒有肉餡的過年粽子。除夕傍開始祭拜祖宗,吃年飯,喝年酒。初一都要閉門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門訪親探友,或上山打獵,或下河摸蝦,並舉行各種具有民族特色的喜慶活動,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結束。黎族特有節日“三月三”源於黎族先人繁衍後代的一個傳說,每逢這天,青年男女要穿戴著美麗的民族服裝,男的手執黑傘,攜帶山蘭酒,女的手提小腰簍,巾藏糯米餅、曬乾的臘肉等,到傳說中的娘母洞前祭拜祖先,然後一起吃帶來的食物,共同娛樂,相看意中人。相中後,男女雙方對歌互訴心曲,吃一種嵌入糖心的“燈葉”糕餅。 典型食品竹筒飯是黎族的傳統風味食品。此外還有:“祥”,黎族風味菜,有兩種,即漢語稱為“魚茶”和“肉茶”;糯米餅。

    黎族的婚慶形式

    定親

    倘若小夥子與姑娘情意相投的話,小夥子必須告訴家長,然後請兩名媒妁。她們是善於言辭,見縫插針的。穿著漂亮的花桶裙,戴著嶄新的精製斗笠。用兩條新毛包頭上四個要好的檳榔到女方家“查”(查即試探女方父母對此婚事的態度)若女方家長輩開毛貼吃檳榔,則表示同意,接著雙方就可商定放檳榔的時間及議價。時間多定於農曆六月或八月的雙日,象徵成雙成對。

    放檳榔

    媒妁分送檳榔看輩分,大的給吃,小的只好自己討吃,有時小輩想吃檳榔竟把媒妁圍得水洩不通。款宴時,女方家也只要兩名婦女待客(忌寡婦)。桌上只四人、吃飯時諱忌掉筷,碰盤之類事發生。菜類多為雙尾魚(即尾巴開的魚),一般不吃肉類。媒妁送來的600個檳榔中,40個是刻上形色多樣的花紋,這是專送給父母,至親的。

    結婚問日

    男方籌足資金後,便於農曆十二月份,又派兩名媒妁挑著一對鴨、兩小壇米酒、八個檳榔往女方家“問日”(問日包括擇日,議商品價)。一般情況下,還得交給女方家400至600元人民幣,桶裙兩套,戒指一隻,百斤以上的豬一頭,米酒八壇,待男方家許諾後,女方家同意擇定吉日,多定龍、牛、馬、羊雙日。

    結婚、鴛鴦圓夢

    結婚的前天,男方家派人挑了上述議價物品給女方,第二天晚便算結婚日。 送女,娶妻均在晚上。一到下午男方家便派族內兩名女青年帶上檳榔,香菸,糖果到女方家迎親(須在太陽落山之前趕到)。一入晚,嫂或(堂表、嫂)幫嫁女梳妝打扮。完畢、女方姊妹或者表、堂姐妹簇擁嫁女抱頭痛哭。哭聲象徵了對父母的養育之恩的感懷。依依惜別,姊妹要天各一方。悲喜交加。此時,姐夫(或堂,表姐夫)從簇擁的姊妹中,把嫁女往外拉、兩方爭奪,哭聲震天。姐夫也得拼命,若多個姐夫,便好辦了。 一位出客堂,嫁女邊哭邊託著檳榔盤,讓親戚朋友吃檳榔。於是有兩名或四名弟弟(表、堂弟)跟其後面。被一行樂隊,敲敲打打送至男方村莊。 一到村莊,新郎伴郎便對弟弟、嫁女鞠躬,連行三遍。嫁女一踏進門檻,鞭炮轟響,接著便拜堂(須穿上婚禮專用長筒)、一般均在雞叫前、拜堂完後,鬧洞房,通宵達旦、此晚夫妻兩個不能洞房花燭月,強熬強耐。天一亮,親戚朋友便蜂擁而至。喝喜酒,約上午10點,夫妻還得回孃家,到女方家問候父母,叫“迴路”。 新婚過門後的第一天,一早就得起床,為孃家做第一餐飯,以示勤快,並藉此機會顯示下自己的才華。新娘進入廚房時,伴娘們便會拿著小木棍跟著“保護”,以防小夥子們把鍋底黑塗到新娘臉上。當小夥子們要來抹黑時,伴娘們便會使用小木棍,冷不及防的給來犯者以迎頭痛擊。有的小夥子,被打得鼻青臉腫,也有些姑娘被抹成花臉。之後,雙方便興高采烈地談論起自己的“戰績”來。經過這場“混戰”之後,新娘方開始做第一餐飯。吃完飯後,則開始送親。婚禮結束。

    黎族的宗教信仰

    黎族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為主,也有自然崇拜,個別地區還殘留著氏族圖騰崇拜的痕跡。黎族信鬼,特別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動,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黎族人們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偉績,並告誡後人,女子繡面、紋身是祖先定下來的規矩,女人若不繡面、紋身,死後先祖不相認--祖先崇拜。

    黎族的民族飲食

    黎族主要聚居在中國南部海南省五指山區,地處亞熱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 黎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時也吃一些雜糧。習慣將收割的稻穗儲於倉中,吃時拿一把在木臼中脫粒。做米飯的方法一是用陶鍋或鐵鍋煮,與漢族燜飯的方法大體相同。

    另一種是頗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節竹筒,裝進適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裡烤熟,用餐時剖開竹筒取出飯,這便是有名的“竹筒飯”。 若把獵獲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鹽,放進竹筒燒成香糯飯,更是異香撲鼻,是招待賓客的珍美食品。 香糯米是黎族地區的特產,用香糯米燜飯有“一家香飯熟,百家聞香”的讚譽。

    “雷公根”是一種黎族同胞經常食用的野菜,與河裡的小魚蝦或肉骨同煮,是極為可口的佳餚;“雷公根”也可藥用,能消炎解毒。“南殺”是黎族同胞過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殺”製作的衛生條件不易掌握,現已很少製作和食用了。 “祥”是黎族的風味佳餚,只有在節慶或貴客登門時才能吃到,有"魚茶"和"肉茶"兩種。

    黎家人喜愛吃鼠肉,無論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家家都有竹製捕鼠器,一次安裝幾十付,第二天便可捕到幾十只鼠。黎族人習慣將捕來的鼠燒去毛,除去內臟洗淨,內放些鹽、生薑等佐料,在火上烤熟或煮熟吃。 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飲之酒大多是家釀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蘭米釀造的酒是遠近聞名的佳釀,常作為貴重的禮品。黎家人常用這種酒款待貴賓。有的地方習慣以小竹管吸酒敬客。

    黎族同胞平時都喜歡嚼檳榔,吃法是將檳榔削成瓣,用栳葉包住,配上石灰膏和菸絲,放入口中細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發紅,精神煥發。常吃檳榔還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視檳榔為健體長壽食品。 在熱帶地理環境的條件下,黎族飲食方式,具有獨特的風格。飲食是人人每天關注的中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飲食也不斷得到改善。黎族傳統飲食習俗,從形式到內容都十分豐富,並形成特有的飲食文化。 黎族人的主食分為以下幾種:

    一、大米飯:材料為稻米。稻米又分白米、紅米和糯米3種。米飯的製作過程為,在三角石灶生火置鍋,把鍋內的水煮沸後,按水下米,用勺子攪均勻,火候適中。米飯煮半熟時蓋上鍋蓋,將灶裡柴火取出,用火炭的餘熱將米燜成香噴噴的米飯。

    二、山欄米飯:山欄米質好,營養豐富,煮成米飯,清香撲鼻,是黎家迎賓待客的上品。

    三、竹筒飯:用水把米浸泡、濾幹後,配上瘦肉、五香料和適量食鹽拌勻填入竹筒(用生山竹或家種雲竹的幼竹製作)內,再灌上適量清水,用芭蕉葉堵塞封口。然後把竹筒放進火堆裡慢慢翻烤,製成竹筒乾飯。黎語稱竹筒飯為“眉萬”。竹筒飯芳香可口,人們出門遠行多帶竹筒飯用餐。喜慶佳節也要製作竹筒飯。竹筒飯不易變質,可儲存一週。當代竹筒飯已成為賓館酒店宴席上人們品嚐黎家風味的佳品。

    四、紅薯飯:黎族家家戶戶都種紅薯。紅薯飯的製作頗具特色:把生紅薯洗淨切成小塊,先下米待煮半熟時放入紅薯,以三成米、二成紅薯混合煮成稀飯或乾飯。另一種是把紅薯切成小片曬乾,摻米煮成稀飯。夏天吃紅薯稀飯清甜可口,涼爽解熱,有保健的作用。(本文來源於圖老師網站,更多請訪問https://www.tulaoshi.com)

    五、南瓜飯:五指山地區,人們常煮南瓜飯食。製作南瓜飯時,先削去瓜皮,清除瓜瓤,把瓜肉切成小塊摻米下鍋,煮成稀飯或乾飯。或是糯米摻南瓜肉,用蒸鍋蒸成米飯後,用木臼舂爛,製成南瓜飯糰,這是一種獨特的風味。

    六、黃姜飯:把生黃姜舂爛,取其黃色姜水煮米飯。飯質黃色,有獨特的香味,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給產婦補身。

    七、玉米飯:山區多把玉米種植在山欄園,收回的玉米脫粒曬乾。將幹玉米粒放進木臼里加入適量清水,把玉米舂成碎粒後用簸箕揚去殼,保留均勻的玉米粒。可熬成玉米稀飯,也可摻進大米煮成乾飯。玉米飯營養豐富,是黎家主食之一。 除了以上幾種,還有山薯飯、山果飯、磅薯飯、包子果飯、雞頭果飯等 在黎族的飲食結構中,菜餚品類豐富。有家種的南瓜、葫蘆瓜、冬瓜、木瓜、黃瓜、豆角、西紅柿、韭菜、蘿蔔、蓮藕、小白菜、空心菜等蔬菜。野菜主要有木耳、山菇、山芋、山竹筍、莉嫩、子溫、子幹、卜凡、白花菜、雷公根等。肉類有家禽(雞、鴨、鵝),家畜(牛、羊、豬)等。 黎族男女善捕撈,男子平時愛好上山安裝各種捕獵器具,捕捉鼠類、鳥類、蛇類和野豬,以及五指山草龜、金錢龜等野物;還善於下河捕撈水鱉、團魚和麻魚等。在農閒、節日時,全村集眾上山放狗圍捕山豬、黃猄、野鹿等,並把獸肉燻幹儲存日後食用。黎族日常下田勞動,男子帶刀簍,女子帶小腰簍,捕捉田蛙、田蟹、稻蝦等動物,回家雜燴煮後食用。菜味新鮮,營養豐富。

    黎族菜餚習慣把肉菜一起煮,或者把幾種菜混合煮。食鹽是菜餚的主要調料,小辣椒是平時餐桌上的佐料。黎族居住熱帶地區,喜好清淡,少食炒炸食物。黎族傳統飲食中,除上述菜餚外,有獨特風味的還有糯米粽、糯米糰。每逢喜慶佳節、探親訪友都要製作米粽、糯米糰食品。 黎族的水果及零食。日常生活中,有家種的荔枝、龍眼、芒果、菠蘿、楊桃、黃皮、波羅蜜、香蕉、甘蔗、酸豆等;另一種是野生果,如包子果、春告、春芭、山石榴等。家種和野生的水果,都是季節性水果。爆玉米花、焗煮番薯和木薯,是黎家的零食品。 黎族人熱愛生活。生活習慣上,酒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節日、婚娶、喪葬;入新屋、生育、社交和舉行宗教儀式等活動,都要擺席設宴飲酒。平時迎賓會客也以飲酒為情禮。

    黎族熱情好客,酒為俗禮,敬酒對歌常通宵達旦,形成自己的酒文化。黎族飲食方式有所改變,普遍學習漢人菜餚製作技術。

  • 2 # 蔚藍色的愛7

    怎麼說呢?三亞黎族市郊主要聚居在鹿回頭村、羊欄、荔枝溝、落筆洞一帶,下面的鄉鎮崖城、育才等不少黎族居民。

    黎族也有不少有燦爛的文化,如黎族民歌、黎錦、舞蹈(例如竹槓舞)等;婚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飲食好食肉類,以前會吃野生動物,松鼠果子狸野豬野山羊等,現在政府環保了,也不給獵殺;善於飲酒,三亞的黎族喜歡喝biang酒。三亞黎族的姑娘身材比較好,大多身材苗條修長。黎族總體接受教育的程度比較低。

  • 3 # 橙汁橙子味

    1、“不落夫家”的婚俗。

    在以前如果丈夫比妻子去世的早,那麼女子便要回到孃家與父母兄弟一起生活,病重要抬回孃家,去世後葬入孃家公共墓地,死後財產歸兄弟姐妹所有。

    2、建築船型屋為主

    用竹木紮成外殼,用茅草蓋在上面當做屋頂,用藤條或者竹子做地板,離地約有半公尺左右,因為海南是熱帶雨林氣候氣候比較潮溼,所以房屋一般是在離地稍高的地方進行搭建。

    3、竹筒飯

    是黎族的傳統食品,用來招待客人或在出遠門時會有。用砍下來的較粗竹子,裝入山蘭米和水用香蕉味封口,在火上烤半個小時,就可以了,簡單易做。

    4、3月3節

    是黎族祈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每年農曆三月三蒸糯米糕點祭拜祖先,未婚男女相互表達愛意等。

  • 4 # 房車趣旅行

    載歌載舞,熱情好客!

    房車生活家使用者@恩銘行攝記的海南房車游來到海南保亭的黎族部落,有幸觀賞到大型原生態黎苗歌舞《檳榔·古韻》。別緻的舞臺被茂盛的大叔簇擁著,青年們對歌於此,節日的慶典也舉行於此······舞臺上水車悠悠。置身於原生態大舞臺,宛然如回到了那古老的村落,恨不得自己化身為身姿曼妙的少女翩翩起舞,亦或是身手矯健的青年攀上高聳入雲的檳榔樹。話不多說,快隨北電導演系學生恩銘的海南房車旅行日記去一探究竟吧!

    黎家小吃,別具匠心!

    在這裡可以品嚐到最特別最原汁原味的黎家小吃,黃姜飯、竹筒飯、山欄酒、糯米糕。

    “笨拙”的手作傳遞堅韌態度!

    旅行中讓恩銘最難忘就是跟譚老師學習製作藤編,這是一次特別的藤編技藝學習之旅。恩銘很榮幸認識了非遺傳承人譚桂民老師,譚老師製作藤編已經近半個世紀,在高效近乎一種能力標榜的年代,她仍然選擇用”最笨拙’的手作方式,來傳遞黎族文化堅韌守一的態度。

    伴隨著黎族八音的竹瀟鳴鳴,恩銘開著房車前往下一個目的地。

    圖片感謝房車生活家使用者 @恩銘行攝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黃丸,真的是抗癌的藥嗎,有沒有能治好癌症的例子?